我們的孩子未來到底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們的孩子未來到底應該能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們的孩子未來到底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

不想生孩子,或者不想多生,成為了一種社會現象。生了孩子的家庭,無不希望將自己最好的東西都給他們,一般條件的家庭,都會選擇進口的奶粉,儘早讓孩子接受教育,從小選擇這樣或那樣的補習班、興趣課。家長愛護孩子的心,普天之下都是一樣的。

家長真的搞清楚了,自己的孩子未來到底該成為什麼樣,才是自己所滿意的?大部分不願生孩子的夫妻對自己的現狀是不滿意的,生了孩子,總是希望他們至少是要比自己好一些的,那比自己好的是什麼?老闆?領導?我想如今的父母無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這樣的人。但真的可能嗎?每個家庭的孩子都能成為老闆?領導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既然不能成為老闆,領導,那就與自己一樣是一個普通的勞動力。如此我還費心費力的培養一個廉價勞動力出來做什麼呢?倒不如少生孩子,多享福。

有的人會說,現在養孩子有什麼用呢?福利這麼好,我還要靠他們給我養老?養兒不再是防老,而是啃老,懶得看他們臉色。但這樣好的福利是怎麼來的,是靠無數勞動者的辛勤勞動換來的。如今的養老方式是區別於過去一家一戶式的全民養老,一旦總體的優質勞動力數量隨著老齡化的攀升和生育率的下降而減少,那麼這些社會福利也會隨之而大幅降低。從一家一戶來看,養兒對於防老是沒什麼用的,但從社會整體來看,卻是相當重要的。

即使家長明白了生育對於整個社會的重要性,肯定很多人還是不願意生。為什麼?有誰願意自己的孩子一輩子都是一個普通勞動力呢?自己千辛萬苦拉扯大的孩子,最終成為千千萬萬塵埃中的一粒,唯唯諾諾的任人呼來喝去。這樣的人生有什麼意義?所以不想生的關鍵還是,社會對於普通勞動力的價值沒有給予充分的肯定。

人應該既具有群體性,同時還必須具有個體性,如果一個孩子長大後,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成為一顆沒有思想或者是思維淺顯而空乏的螺絲釘,我認為辛辛苦苦培養一個這樣的人,除了讓整個群體苟延殘喘的活下去,之外的確是沒有多大意義的。一個人既要明白自己是群體的一員,同時還要有自我領導的能力和自我獨立的意識,如此才能算是一個完整的,正常的人。

沒有組織和力量的匯聚,個人在自然面前是不堪一擊的,正因為人們學會了合作,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才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隨著社會的進步,組織合作應該更加的強調組織內部個體的獨立性和重要性。由清醒的個體構成的組織,與由機械的單位構成的組織相比較,對推動社會的進步,將會是一次質的飛越,但要做到公民真正的清醒認識到個體與群體的辯證統一,那是很難的一個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