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王洞的故事

高坪鎮小水田村三組的北面,有一座大山,這山從山腳至山腰都是似刀劈的陡峭的懸崖。懸崖上有一個巖洞,離地面少說也有十幾丈高。這巖洞的洞口不大,但據當地老百姓說,洞裡面卻寬敞得很。洞底到洞頂足有兩丈多高,除主洞外,還有兩個支洞。主洞最少可容納四、五百人,支洞也都有一間房大小。而且在洞深處的巖壁下,還有一股泉水流入陰河(土家語即地下暗流),水量足夠幾百人飲用。

相傳在清朝雍正末年,這洞裡曾經發生了這樣一件事。那時,朝庭強制性地推行改土歸流,清江南岸的一個姓向的土司拒不改土歸流,就帶著近兩百人眾,自稱向王,從清江南岸逃竄到小水田。他帶的士兵和隨行人員到小水田時,已是人困馬乏、潰不成軍,很難繼續前行,但後面追趕的官兵卻緊追不捨。他打聽到這地方北邊山上,半山腰的山崖上有一個大巖洞,裡面有水,可住數百人,就派人進去查探,果然是實,就決定讓一干人眾住到這洞裡去,以解燃眉之急。他知道,進洞後只要把守住洞口,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他一邊安排人準備進洞的必要設備,一邊到周邊打糧,籌集生活物資。他深知,一旦被困洞中,沒有足夠的糧草,那後果將不堪設想。當探知官兵已追至離小水田不足十華里的廣福橋時,他即迅速將所帶人眾和搶掠的物資搬進洞去。進洞還未佈置妥貼,官兵就趕到了。

官兵來到小水田,偵知姓向的土司已帶著全部人馬和生活物資躲在北面山上的洞裡,由於地勢險要,無法強攻,只好安排兵員守在巖洞崖下,試圖將洞里人眾困於其中,以待其彈盡糧絕時,再設法一舉殲滅。

就這樣,兩軍對峙達半年之久後,洞中已糧草將盡,眼看無法支撐。而官軍根據從當地民眾中瞭解的情況,也估計洞中糧草將盡,準備強行攻洞,將姓向的土司剿滅。

這姓向的土司是一個足智多謀,極其狡猾的人,他眼看洞中物資告罄,急得坐立不安,就在洞中踱來踱去。他雙腳踩在洞底地面鋪撒的穀殼(土家語,即水稻之殼)上,頓時眼睛一亮,心生一計,決定把半年來加工大米所產生的、撒在地上防潮、供士兵休息坐臥的穀殼派上用場。他叫來幾個士兵,命令他們把所有的穀殼集中堆到洞門口上,又叫人把風車(加工大米時,用以除去穀殼的工具)抬來放在洞口,並命人故意高聲叫喊“某某人、某某人負責整米”(土家語即加工大米),並要儘量讓外邊守衛的官兵聽見,然後才用風車把穀殼扇出洞去。這樣整整鬧騰了一天,洞外巖壁下堆了厚厚一層穀殼。在向外扇穀殼的同時,又專門令人叫喊“某某和某某快來把米抬走!”

官兵見洞裡熱火朝天加工了一天的大米,感到十分驚異,怎麼也想不通洞中糧食還這麼充裕。原先準備乘洞中乏糧、強行攻進洞去的計劃只得作罷,只得仍然安排幾個官兵守住洞口。

由於半年來洞中土司士兵從未有過出洞逃跑的舉動,因此,這些守兵一入夜,也就打牌的打牌、打盹的打盹。又過了幾天,待一切恢復原狀後,有一天半夜,見守在洞口的官兵都已酣然入夢,洞裡的人立即放下繩梯,魚貫而下。他們摸到官兵的帳篷中,一陣亂刀、竟將睡夢中的官兵全部砍死,然後即悄然遁去。待第二天官兵發現時,土司人眾已逃走老遠了。

由於那個巖洞裡曾住過自稱向王的土司,因此,小水田的老輩人就將這個洞稱為“向王洞”。據說,那洞裡至今還有很多鍋盆碗盞的碎片和一些鏽跡斑斑的鐵製器物。

(資料蒐集:陳宏庭、黃繼波、張紹國 故事撰寫:戴鳳庭)(編輯李小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