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的學習方法讓你學習輕而易舉

在我們的印象中,似乎書中筆記做得越全越密、越善於使用顏色畫記號的人,平時拿著錯題庫一道道鑽研的人,理應既高效成績又好。

其實研究結果顯示:如果你在書上記特別多的筆記,畫特別多的線條,你的大腦就不去記它了,就已經忘記了。接下來,一探究竟吧~

一、正確學習方法

上中學的時候經常女同學的每本書都記滿了筆記,還用各種顏色的熒光筆畫滿了重點。

我其實一直都很崇拜能夠熟練使用多種顏色畫記號的人,實在不知道有什麼規律可循。而我更崇拜另一種人,每學期結束時,書本比臉還乾淨,最多在老師佈置作業的地方打個勾。往往這些人還總能有個好成績,以至於讓我們認為學習是有天賦的。

這種人特別愛考試,沒有測驗的時候,就和同學互相出題考著玩。

每次大考之前,不會一遍一遍地看書、看筆記,而是拿出一張大紙,靠自己的回憶把這學期學習的公式、重點、單詞、生字、詩詞都默寫一遍。

每門課用一張紙。遇到想不起來的,就使勁想一會兒。最後才查書,補充完善這學期的知識圖譜。

後來看了一本叫《認知天性》的書,才發現自己的意識是錯的,學習並沒有天賦,他們只是地運用了正確的學習方法。

這本書是一組嚴謹的心理學家用很長時間做實驗,統計分析,總結出來的關於如何學習的研究成果。

他們把我常用的這個套路稱為:檢索,間隔,鞏固,細化,遷移…… 聽起來“高大上”了很多!

書裡的研究結果顯示:如果你在書上記特別多的筆記,畫特別多的線條,你的大腦就不去記它了,就已經忘記了。

所以我們的天性以為我們努力地記筆記,多重複幾遍,多背幾遍,似乎能夠記得住,但事實上不是。

因為那些方法並沒有給大腦帶來挑戰,沒法起到鞏固的作用,只會讓人誤以為自己已經掌握了。 用今天流行的話講就是:你只是假裝很努力!

人們都不喜歡挑戰自己,也不喜歡挫敗感。相比較而言,一遍一遍地畫線要輕鬆得多。可惜,輕鬆的學習是無效的。

正確的學習方法讓你學習輕而易舉

所以說,學習好不是靠天賦,而是有正確的方法。《認知天性》教給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如何有效學習。科學的學習方法能夠讓我們的學習變得更加輕鬆、更加科學並且能夠很快地掌握到事物與事物之間的聯繫。

這對所有的人來講都是一個特別重要的事情,《認知天性》這本書更加細緻地研究了刻意練習,提出了很多對刻意練習的挑戰,也有很多進步的地方,所以非常值得學習。

二、認清學習的本來面目

1.心智模型的建立:怎樣才算真正的學會一件事

有一個叫做馬特•布朗的飛機駕駛員,有一次在駕駛過程中,他突然發現一個引擎熄火了,接著飛機立刻開始傾斜。這時候他的大腦當中就快速地回憶起了非常多的知識。

他需要算今天這個飛機上有多重的貨物,這麼重的貨物,用單個的引擎夠不夠?需不需要重新啟動?重新啟動會有什麼樣的風險?如果重新啟動可以起來的話會是什麼樣的角度?如果不可以起來的話,會有什麼樣的問題?

進行了一系列眼花繚亂的操作,馬特•布朗把這個飛機安全迫降在了機場上。

這個過程是要告訴我們什麼呢?就是當你真的坐在飛機駕駛位上的時候,是沒有時間去查谷歌,甚至連查操作手冊的時間都不夠,只能夠靠你大腦當中所擁有的知識快速地運算。

所以僅僅在腦海當中儲存一些知識是不夠的,要把它形成能夠自動調用的心智模型,就是能夠讓這些知識自動地組合、自動地使用,然後形成一套體系,這才算我們真的學會了一件事。

正確的學習方法讓你學習輕而易舉

2.元認知偏差:那些看起來很努力的學習方法

形成心智模型的過程就是我們每個人學習一個技能的過程。其中最讓人大跌眼鏡的事情,就是心理學家經過了很多的實驗統計和測試以後發現:反覆的閱讀對於學習來講幾乎是白費力氣。持續的閱讀,會讓我們產生一種似乎已經記住了的錯覺。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當中有一個東西叫作元認知,是人們對於自己的認知水平的判斷。

我們的元認知非常容易出現偏差,即便最努力的學生也會陷入兩個誤區:

一是不知道自己學習中的薄弱之處,不知道要在哪裡花更多精力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

二是愛使用那些會讓自己錯誤地認為掌握了知識的學習方法,比如拼命地記筆記,拼命地畫下劃線,拼命地用熒光筆,拼命地反覆閱讀。

教育工作者曾配合心理學家做了一個重複閱讀測試。第一組人不停地讀,第二組人是讀一遍,讀完一遍以後,過了一個星期再讀一遍。

然後把這兩組人放在一起,測試結果發現,過了一個星期再讀了一遍的人,比那個連著讀了十遍的人要記得好得多,記憶的成績高很多。

那麼比這個過了兩個星期再讀一次記憶效果更好的是什麼呢?是考他一次。只要你給他一個檢索的機會,讓他拿大腦使勁地回憶一次,就能夠大幅提高記憶的效果。考試給人很大的壓力,但對於記住東西有莫大的好處。

在《認知天性》裡有一個名詞叫作檢索,也就是說在不看書的情況下,拼命回想某個內容,大腦只有經歷痛苦,經歷想不起來的過程,在回憶當中產生了一些痛,這時候學習的效果就會加倍。

正確的學習方法讓你學習輕而易舉

3.知識鏈與記憶結:學習越輕鬆,效果越不好

有一個實驗的案例:八年級的學生上科學課,把所學內容分成兩組。一組用小測驗的方法學習,另一組用反覆複習的方法學習。測試內容是一個月後哪部分知識點會被記得更牢。

通過考試發現,凡是考到那些用小測驗來學習的知識點的時候,學生們的平均成績是A-。而在考察那些僅作複習但是沒有測驗的知識點的時候學生們的分數變成了C+。

從A-到C+,這是很大的一個鴻溝,原因就是有一組在進行考試有一組沒有考試。這個就是通過檢索通過考試的方式來給我們減少元認知所產生的偏差。

所以在這裡得出一個結論:學習越輕鬆,效果越不好。

書中有一個形象的比喻是知識鏈打上記憶的結。如果你每天都在不停地重複不停地讀,不停地畫筆記就相當於把知識鏈拿手一遍一遍地捋不斷地捋,捋來捋去也記不住。而當你考一次試就等於打一個結,結繩才能夠記事。這是《認知天性》這本書裡最重要的洞見:

學習是需要有挑戰的。

正確的學習方法讓你學習輕而易舉

4.學習是如何發生的:學習的三道工序

在《認知天性》這本書中,把學習分成了三道工序。

第一道工序叫作編碼。

比如說你從來沒有跳過傘,第一次學習跳傘的時候,你需要把你看到的一系列演示動作在心裡編碼,這些東西是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你得到並且理解、記住這些事情,這個過程形成一些潛在的心理表徵叫作編碼。

第二步叫作鞏固。

鞏固就是心理表徵的強化。通過遺忘、考試、再練習,不斷地重複,這個過程當中把學到的東西形成長期的記憶,形成需要通過認真思考直接就能夠做出來的生理性的反應,這就是鞏固的過程。

最後一道工序叫檢索。

檢測會“逼迫”學習者把所有學過的知識聯繫起來,形成一個“檢索線”,這樣日後回憶起這些知識時才遊刃有餘。

三、“後刻意時刻”時代來了

為什麼認為《認知天性》可以看成是《刻意練習》的升級版?

有一個案例是這樣的:兩組人練習投沙包,這個沙包要投到三英尺遠的一個筐裡,其中一組人站在三英尺的位置投,因為將來考試考的是三英尺,所以就一直站在三英尺的這個位置上練習投沙包。

另外一組人從來不讓他們投三英尺的位置,而是讓他們投兩英尺、四英尺、兩英尺、 四英尺……在兩英尺的地方練一會兒,又在四英寸的地方練一會兒,但不讓他們練三英尺的地方。

整整練了12周之後,對兩組人馬進行測試。在《刻意練習》這本書裡,倡導的是focus、feedback和fixit,即不停地練同一個動作,不停地請教專業人士,不停地練發球的動作。

但是《認知天性》這本書的作者所做的研究發現:投兩英尺、四英尺最後去考試考三英尺的成績,要高過那個一直投三英尺的隊伍。

這是因為頻繁的練習,頻繁的集中練習,只會產生短期記憶,即練到麻木的時候,所產生的只是短期記憶,而只有給我們的練習當中,加入了時間間隔和內容間隔我們才有可能學得更加靈活,才能夠把它記得更牢。

正確的學習方法讓你學習輕而易舉

為什麼間隔練習比集中練習更有效?

因為向長期記憶中存放新知識需要有一個鞏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記憶痕跡也就是大腦中有關新知識的心理表徵得到加深,被賦予含義,並且和已知聯繫起來,這個過程需要數小時甚至數天。

因此在我們出現了一些遺忘以後,再檢索所學的東西,就需要下更多的力氣。這會重新觸發鞏固的過程進一步強化記憶,就是如果我們在這當中,加入了時間的間隔或者穿插了別的訓練的活動,學習的效果就要好很多。

四、讓學習輕而易舉的

心理學規律

1.欲求新知,先忘舊事

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人們可能需要先忘記過去的舊知識,我們需要忘記一些矛盾的、與舊的記憶相關的記憶線索,這樣才能把記憶線索和新知識聯繫起來。

比如說一個開拖拉機的人開小汽車就可能特別困難,因為他有很多錯誤的習慣,可能一上去就是掛檔。

所以當你能夠把之前的那些東西遺忘掉的時候,才能夠學到很多新的知識。遺忘並不是徹底地忘掉了,遺忘是很有可能把它放到了潛意識當中去,就只是你暫時不去調用它。最常見的例子就是某些所見所聞在某一刻會喚醒你的回憶,哪怕是許久不曾想起的陳年舊事。

遺忘了舊知識把它放在潛意識當中,我們的新知識才能夠逐漸地進來。我們的檢索能力有限,這讓記憶中的大部分知識不能“召之即來”。

但這種侷限其實是有好處的:如果所有記憶都能信手拈來,那就意味著大量的信息會在同一時間一塊兒冒出來,如同堆積如山的資料一般擺在你面前,你得非常痛苦地花時間“翻出”你最想要的那一份。幸虧有“潛意識”這個櫃子,讓我們把一些根深蒂固的舊知識存於其中。在某個需要它的時刻,環境的刺激就像一把鑰匙,打開那把舊鎖,我們就能取出曾經的回憶。

正確的學習方法讓你學習輕而易舉

2.越容易被想起,越容易被忘記

檢索練習是強化所學的一種方法,但心理學家發現,如果知識或者技能越容易被檢索,就越不容易形成長期記憶。 相反,你在檢索知識或技能上花費的努力越多,學得就越紮實。換言之,關於一件事你忘記的越多,重新學習就更為有效,能更好地形成永久性的記憶。

3.“良性干擾”能提升學習效果

我們通常認為干擾不利於學習,但某種類型的干擾可以給學習帶來一些好處,而且有時效果會出奇地好。試想一下,你是喜歡一篇排版正常,字體清晰的文章,還是想看一篇字跡模糊的文章?你一定會選擇前者。但事實是,當頁面文本稍有模糊,或者字體略微有些難以辨認的時候,人們能夠更好地回憶起文章的內容。

4.“合意困難”

在別人教給你答案之前,先嚐試自己解決問題。這樣效果會更好,哪怕在嘗試中會犯下一些錯誤。在當前的教育中,或許成績仍被視作能力的象徵,於是很多學生把錯誤看作是失敗,總是想盡一切辦法避免出錯。

對失敗的恐懼導致學生厭惡嘗試新事物,討厭冒險,或者在考試前過於焦慮等等。但當學生們在自己的“試錯”後能得到糾正性的反饋,這會加深他們的記憶。

但適度的失敗感不是壞事。學新東西時遇到的困難是有益處的,因為嘗試解決一個難題比坐等解決方案對我們來說更有幫助。

困難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們能觸發編碼和檢索的過程,從而促進理解和記憶。

但那些學習者沒有相應背景知識來處理的、無法強化技能的、或者你在現實中無法學以致用的挑戰都是不合意的。

正確的學習方法讓你學習輕而易舉

同時還要注意一點:你無法從不擅長的事情裡學到知識。因為人們很少從其他人那裡獲得關於技能與能力的負面反饋,人們不願意講壞消息。其次,因為元認知的存在,你可能意識不到自己的表現究竟如何。

五、如何建立心智模型:

學習是需要挑戰天性的

1.小心大腦中的“系統一”

在打造自己的心智模型的過程中,大腦的確會做出一些干擾,比如我們上文中提到過的“元認知”。

系統二是有意識的,參與邏輯和理性的分析;

而系統一是無意識的、直覺式的,而且是瞬髮式的,它會調用我們的感覺與記憶,在一瞬間評估形勢。

臺灣的“中華航空”就發生過一件嚇人的事,不過好在最後有驚無險。

1985年的冬天,公司的一架播音747型飛機從臺北飛往洛杉磯。在飛越太平洋上空時,飛機的一個引擎突然失靈了。機組人員決定重啟引擎,他們沒有想到這時飛機的高度表開始不斷下降,但是機組人員完全沒有感覺到飛機在下降。

這其實是由系統一引發的“空間定向障礙”,但他們決定相信自己的直覺,判定高度表失靈。直到飛機衝下雲層,所有的機組人員看見了地面,這才意識到飛機真是朝下飛的。那一刻他們急速地拉起飛機,使其在接觸地面之前又重新往天上飛起來。最後他們安全降落在舊金山國際機場,但飛機已經大面積受損,無法恢復。

所以系統一的錯覺可以迅速瓦解人們在訓練中付出的努力以及已獲得的專業經驗,這也就解釋了我們為什麼必須要有一套訓練有素的系統二,要強化自己有意識地分析與推理,時刻關注“儀表盤”。

正確的學習方法讓你學習輕而易舉

2.學習時要避免錯覺和“記憶扭曲”

記憶是可以被扭曲的。

對於一件事,我們只會記住其中對自己情感影響最大的因素,剩餘的細節則由自己填補。暗示、來自其他事件的干擾,都可以歪曲我們的記憶。

澳大利亞心理學家湯姆森就遇到過這樣的事件:悉尼一個女子在看午間電視的時候,突然聽到有人敲門。她開門後便被打倒,遭到強姦,不省人事。

她在甦醒後報了警,警察在她那裡得到了有關嫌疑人的描述後,在搜索時看到了在街上散步的湯姆森。警察發現湯姆森非常符合描述,於是逮捕了他。最後,湯姆森的不在場證明使得真相大白:他那時正在接受電視臺的訪問,而那個女孩在去開門前,看的就是電視裡湯姆森的訪談節目。

這種“記憶扭曲”是我們在學習中必須要警惕的問題。它也在給我們提醒:學習不能隨心所欲,我們需要得到科學的指導,建立正確的體系。

正確的學習方法讓你學習輕而易舉

3.實踐和檢驗才能暴露學習漏洞

大腦中的系統一與元認知會干擾我們對自己認知水平的判斷,所以評估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實踐和測驗。測驗(考試)就是最好的自我檢索方式。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和有經驗的人一同工作,和專長互補的人組成團隊,這些都可以幫你校準自己對已知與未知的感覺。

還有很多人沒怎麼注意過的一點是,日常練習要儘量模擬真實環境。只有在平日的練習裡以真實場景作為鋪墊,在不同環境中訓練的次數足夠多,那麼到了真正的“賽場”上,無論發生什麼,你都能做得很好。

4.找到適合自己的“記憶技巧”

找到適合自己的記憶技巧,的確是形成自己心智模型時的“加分項”。

比如,編出一個口訣(例如九九乘法表),根據單詞的韻腳找到規律來幫助記憶,或者把需要記憶的內容以歌曲的形式表現出來(如歌曲《但願人長久》與《水調歌頭》)等等。

找到自己的記憶訣竅對日後的檢索有非常大的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