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为什么会改名叫西安?

湾湾腔惹


西安乃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比起历史的悠久和辉煌,北京都要甘拜下风。

大家都知道,西安的古称是长安,这座城市是什么时候改称西安的呢?又是为什么原因?西安还能达到古代长安那样的规模吗?

西安的悠久历史

西安历史极其悠久,我们都学过著名的陕西半坡遗址,这是距今6000至67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就位于西安,这说明我们的先人很早就在西安一带繁衍生活。

在新时期时代,西安就有了原始的城垣雏形,但当时还没有形成城市的规模。

到了西周时期(前1111年─前770年),西安成为西周的国都,不过当时不叫西安,也不叫长安,而是镐京,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被称为京的国都,也是最早的大城市。

长安的名称由来

秦朝统一六国,定都咸阳,也属于今天的西安,但在当时西安是小弟,咸阳是大哥,西安是下属的地盘,而且是秦始皇的兄弟长安君的封地,故此被称为“长安”,不叫西安。

秦末汉初,咸阳遭到破坏,刘邦建立汉朝后,决定另选国都,便选在了长安。

长安长安,长治久安,这是一个完美的都城名称。

当时的长安还只是一个小地方,刘邦让丞相萧何主持营造都城,开启了长安城的辉煌。

长安的繁荣辉煌

自此以后,长安城规模不断扩大, 不仅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更成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大城市。

两汉之交、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长安被个个政权轮番占据,遭受无数次战火摧残,一度荒废,一直到了隋朝建立再次被确立为国都,才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到了唐朝,随着大唐盛世的到来,长安迎来了最辉煌的时刻。

唐朝的长安城周长达35.56公里,面积约87.27平方公里,不仅超过之前任何一座城市规模,甚至超越明清时期的北京城,面积达到北京城的1.4倍,至于同时期的西方著名城市如罗马、君士坦丁堡、巴格达更不到长安城面积的1/6,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大的国际都市。

长安的没落更名

自唐朝后期开始,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长安城的粮食已经十分依赖江南粮食的转运供给,后来又安史之乱、农民起义、藩镇割据的轮番蹂躏,长安城的地位急剧衰落,不再被后来的宋、元、明、清这四大朝代作为都城,被开封、洛阳、杭州、北京等城市超越。

宋朝建立后,赵匡胤曾有意迁都长安,但终因漕运不便而放弃。

明朝建国后,朱元璋也曾有意迁都长安,重现秦汉辉煌,并为此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只是因为天下初定,迁都规模太大,为免劳民伤财,最终放弃。

不过朱元璋还是做出一个决定,把长安所在的“奉元路”改为“西安府”,寓意“安定西北”。因为明朝定都南京,位于东南,对西北鞭长莫及,所以朱元璋希望西北边境稳定。

“西安”之名便由此而来。所谓“慈禧西逃至长安,将之更名西安”的说法绝不可信。

自唐朝以后,长安不复往日辉煌,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方面,长安发展的重要经济动力——丝绸之路被阻断,导致作为起点的长安城随之没落;另一方面是人类近海洋文明的崛起,取代了内陆文明,远处内陆的长安城不具备区位优势,终于在文明进程中落后了。即便我们现在继续努力,西安恐怕也难重往日辉煌。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有这么一种对西安的误解。说汉唐古都长安名字多霸气,慈禧这个败家老娘们儿逃到长安后,勉强活命。为纪念此次西行,就把长安改成“土里土气”的西安。

事实上,真正给长安改名西安的,不是慈禧,而是明太祖朱元璋。

元朝的时候,长安是陕西行省兼奉元路驻所,也就是省会城市。明太祖朱元璋崛起东南,横扫天下。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大将徐达和常遇春,率明军杀进奉元路。为纪念此次西征成功,朱太祖下诏,把奉元路改名为西安府。当时的长安,只是奉元路下辖的一个县。

朱元璋的治国理念是“封建制”,就是让儿子们分守各地,为国之屏藩。太子朱标坐镇南京,四子朱棣守北平为燕王,次子朱樉守西安为秦王。洪武三年,1370年,朱樉封为秦王。但当时还小,8年后才去西安就藩。

朱元璋非常看重西安,否则也不会让地位仅逊于皇太子的次子坐镇西安。要知道,皇太子朱标万一有三长两短,朱樉最有资格继承皇太子之位,你说西安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重要不?虽说朱元璋并不喜欢这个儿子,但那是朱樉长大之后不为父亲喜欢,小时候谁看的出来?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早对就国都南京的地势不太满意,有意迁都。而迁都第一首选,就是西安。

朱元璋主要有三个选择。开封虽是五代宋金故都,但地势太平坦,易攻难守。朱元璋的老家中都凤阳倒是有山有水,但明朝开国元勋一大半都是中都人。如果定都凤阳,朱元璋还有多大话语权就难说了。

开国元勋都和西安没啥瓜葛,又东守黄河,南依秦岭,西望陇原,北眺大漠,易守难攻。放眼天下,再没有比西安更合适取代南京成为国都的地方了。

朱元璋虽然在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正式下诏南京为国都,但在心中,他始终无法说服自己。朱元璋念念不忘的,还是西安。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六十多岁的朱元璋自感时日无多,再不考察西安就来不及了。他自己没有办法亲自前住,就派未来的皇帝——皇太子朱标代他走一趟。

朱标风尘仆仆来到西安,进行考察。结果发现西安气势足,但关中早不是汉唐的粮草丰足之地,需要大量从江南运粮草到西安。这就需要很大的建设成本,明朝未必能承受得起。再加上朱标身体不太好,刚从西安回来不久就去世了。朱元璋连天字第一号的皇位继承人都没了,更没心思迁都了。

西安失去了重回汉唐的最好时机。

镇守北平的燕王朱棣篡位成功,他更不可能迁到西安了,更何况北元势力太强,只能天子守国门,迁都北平。北平同样不产粮食,但江南粮食到北平,可以走漕运和海运,成本比只有陆运的西安节省太多。

虽然没当上国都,但在明朝,西安依然是陕西省会兼西北第一重镇。守住西安,西北无虞。丢掉西安,西北、西南(云贵川渝)都守不住,大明朝能塌掉一半。

西安府是明朝的特大城市之一,下辖6个州,31个县,而当时的陕西省,总共有21个州,95个县。也就是说,西安府占了陕西省的三分之一。就城市地位和区域功能而言,明朝的西安府差不多相当于现在重庆直辖市。

仅在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西安府就有人口231万。经过百年发展,明孝宗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西安府人口达到391万。又过了八十多年,万历六年,公元1576年,这个数字已增长至450万。

明朝早成过往,但明朝依然为西安,为中国留下了一段永不磨灭的历史记忆——气势恢宏的明城墙。你现在来到西安,站在西安城墙下喝“网红”摔碗酒,那就是明朝的遗迹。

明城墙是在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开始在汉唐宋元旧城墙的基础上修建,四年后完工。朱元璋当时就有迁都西安之意,所以对西安城墙的要求特别高,级别向国都看齐。历经数百年战争洗劫,西安明城墙有很多已损坏,但还是留下了13.7公里的遗作,在夕阳下留今人凭吊怀古。


地图帝


作为与雅典、开罗、罗马齐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长安毫无疑问是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比起其他城市来说,长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当之无愧的第一城。它不仅有“十三朝古都”的光环,更是位列中国四大古都之首。它也是历史上第一座被称为“京”的城市。

(古代长安城)

那么,明明长安名声在外,并且拥有众多光环,为什么却不保留它的名讳,反而被改名为“西安”呢?谁把它的名字给改了呢?

早在西周初年,周文王就曾在这里设置了丰京。后来周武王再建镐京,历史上称为丰镐。汉高祖刘邦即位之后,正式设置了长安县。等未央宫建成之后,刘邦便将国都迁到了长安县,并以“长治久安”为意,正式把都城取名为长安城。

历史上,“长安”这个名字,从来没有消失过。由于长安只是一个县名,虽然各个朝代对都城区域的称谓并不相同,但“长安县”始终是存在的。

比如唐朝时期,唐玄宗就把长安县所在的雍州改名为京兆府,而京兆府实际上是管辖了包括长安在内的二十二个县。

也就是说,长安实际上是一个京城下级行政单位。而在历朝历代中,管辖长安的上级单位,名称一直都在发生变化。

(唐玄宗像)

比如在汉朝,长安城所在区域被叫做京兆尹;在晋朝时则被叫做京兆郡;等到了元朝时,则又被改名为奉元路。

说起来,元朝的时候,先前还不叫奉元路,叫安西路。忽必烈的第三个儿子忙哥住在那儿,被封为安西王。后来,安西王造反,因此这个安西王被撤了,才改名为奉元路。

后来,朱元璋的大将徐达率军拿下奉元路的时候,把奉元路改名为“西安府”,这样“西安”这个名字,才第一次出现。

徐达之所以改这个名字,应该既是借鉴了原先“安西”的名字,同时又有希望西边保持长治久安的意思。

也就是说,“西安”这个名字的出现,是因为长安县上面的行政单位改了名字,最后取代了长安名字的缘故。

朱元璋建国后,曾一度想把都城迁到西安。在朱元璋的眼中,长安一直都是他迁都的首选城市,是他理想的迁都地点。

(朱元璋像)

在朱元璋看来,长安是多个朝代的古都,就文化底蕴来说,完全能匹配大明王朝的气质。同时,长安地处中原的中西部地区,地理条件优越,有山川之险峻,是“王气”之所在。

因此,朱元璋早早便派人在长安修筑起了工程浩大的城墙,甚至还派出了皇太子朱标亲自考察西安,也算是为迁都做足了准备。

如果朱元璋迁都成功,那么,“西安”这个名字,或许又改回“长安”了。毕竟,皇帝都喜欢“长治久安”,哪有说自己都城是“西边安定”的意思。

不过,由于皇太子朱标在回来之后不久便去世了,朱元璋迁都的计划便被一再搁浅,一直到他死去,这个迁都计划都没有被实施。

等到朱棣登基之后,由于退回草原的蒙古人依然对明朝有很大的威胁,最终朱棣决定迁都北平。在加上北平又是他的潜邸。所以他把都城迁到那里,改北平为北京(相对于“南京”而言。毕竟南京是他老爹定都的地方。)

这样一来,西安就失去了改回名字,并成为十四朝都城的机会。


张生全精彩历史


长安可不是一下子直接改名为西安的,西安这个名称是明太祖朱元璋所改,改之前叫奉元路。


西周时,西安名叫“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

秦朝时,秦都咸阳的阿房宫大部分和兵马俑、秦陵都在西安境内。秦的宗庙在渭河南岸,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发生在秦章台宫(后来的汉未央宫前殿)。

前202年,刘邦在长安(今西安城西北郊汉城)建立西汉王朝。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这个名字是西安永远的骄傲,作为国都的历史超过一千年。汉长安城位于渭河以南的关中平原上。

西汉末年的公元9年,大司马王莽正式称帝,曾改都城长安为"常安"。


公元582年,隋文帝颁诏在汉长安城东南的今西安城址营建新都大兴城。隋开国之初,都城仍在长安旧城,因久经战乱,残破不堪。因此,隋文帝放弃龙首原以北的故长安城,于龙首原以南汉长安城东南选择新址,建造新城大兴城。

唐定都长安后,改隋大兴城为长安城,并进行了增修和扩建。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在原外郭城东北龙首原上营建大明宫。之后高宗又不断修建城墙、城楼、兴庆宫等建筑。宫城完全与今西安市重合,皇宫与今西安市明城墙重合。唐代帝王陵,如昭陵、乾陵等则大部分在今咸阳市境内。而在唐代,唐十八陵全部在京兆府的辖县内,乾陵是在京兆府奉天县。




五代时,后梁改京兆府为雍州,设大安府,后唐改大安府为京兆府。宋代置陕西路,后置永兴军路。赵匡胤统一中国后,曾经有意迁都长安,最后由于部下反对,只得放弃。宋室南迁后,金朝改永兴军路为京兆府路。

元朝时,改为安西路,后又改为奉元路。

朱元璋立国以后,改为西安,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所以大家也看出来了,西安的历史底蕴令其他所有城市羡慕不已,西周秦汉隋唐的国都全都在西安。

除非迁都西安,否则西安不可能改名长安。因为在“长安”这个名字面前,“北京”也要感到汗颜。


中南君李淩毅


这里可能存在一个误会,那就是如今西安这个地方,在历史上被称为长安也只是一小段时间,而之所以长安这个名字广为人知,主要原因是以“长安”为名的主要时间,是中国最鼎盛的朝代之一——汉朝和唐朝。

汉朝承袭秦制,公元前202年,刘邦在长安(今西安城西北郊汉城)建立西汉王朝。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汉人这个名字代表的华夏民族,至今仍被人们使用。

唐朝自不必说,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将盛唐的风采演绎得绚烂无比,至今令人怀念,甚至不少海外中国人聚居的地方,还被称为“唐人街”,中国的特色服饰,有的也被称为“唐装”,可见影响之大。

在汉朝之前,还没有这个名字,西周800多年的国祚,这里被称为丰镐,“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 西周伯姬昌(周文王)在今西安城西南营建丰京,将臣民从岐山周原迁于此。又命子姬发(周武王)在沣水东岸营建镐京,丰镐大概就是如今西安主城区的位置了。

到了元朝,西安这块又改名叫过建安西王府、安西路、奉元路等,直到明朝以后,才改名西安。值得一提的是民国19年(1930年)11月8日,陕西省政府撤销西安市建制,辖区复归长安县。并紧接着要在西安建立陪都,但后来不了了之了,想想也不难理解,如果陪都在西安,对西北军阀岂不很有利,估计老蒋不想看到这种情况发生,当然,具体原因或许还有其他,这也只是船夫猜想。

近代历史上,“西安事变”成为改变中国近代史的历史事件,当然这件事儿成就了谁,又毁掉了谁,就要由后来人评说了。

所以回过头来看,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沣河东岸的这块地儿,被作为西安,也就1000年左右,时间不算长,也不算短,但恰恰囊括了汉唐两个朝代,因此这个名字被人们记忆犹新。

正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正因为西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没落,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所以西安的古城墙得以完整的保留下来,成为如今全国难得一见的完整古代城池防御建筑,也让拥有厚重文化底蕴的西安,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代,重新焕发出古色古香的古城魅力。

来到古城西安,不在古城墙下合张影,岂不枉此一游?


瓦尔登的船夫


秦朝末年,秦始皇的弟弟“成蟜(音同绞)”在长安乡一带有一片封地,管理着这一方天地的安危,深受当地老百姓拥戴,因此,他被称作“长安君”。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跟项羽的“楚汉争霸”中,最终获得了胜利。刘邦当上汉高祖后,就在长安乡一带设立了长安县。

两年后,汉高祖在关中平原腹地建造了“未央宫”,同时,把都城从渭河以北的栎阳城整体搬迁到了未央宫,因为未央宫地处长安县,所以,新都城被称作“长安城”,寓意为新都城要长治久安,让百姓安居乐业,永享太平日子。

长安的名称被确定下来后,就一直延续下来,直到今天还在使用。

不过,长安的上级管理单位,在不同时代都改变过称谓。

分别是,在汉代时,称作京兆尹,在魏、晋、隋、唐时期,称为京兆郡,在唐、宋年间,称作京兆府,在元朝时,称作奉元路,明、清、民国年间,称作西安府。到了今天,就称作西安市。

“长安”的名称改为“西安”,是因为朱元璋。

朱元璋命令大将徐达对元朝残余势力一路追击,赶出了陕西关中平原腹地,元朝残兵游勇向西域逃去。直到公元1369年,朱元璋完全推翻了元朝,取得了最终胜利,为纪念这次胜利,索性把奉元路改成“西安府”,有“西部安定”之意,并把西安设定为明王朝的西部重镇。

朱元璋经过考察后,看到西安曾经做过许多朝代的都城,城市布局合理,具备王者气派,并且,西安居于华夏中央,地理位置也不错,所以,朱元璋抱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方针,把西安作为首都的第一选择来建设,很快修建了工程浩大的西安城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西安城墙。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几年后,朱元璋的儿子、皇太子朱标在南京去世,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深受打击,不久,70余岁的朱元璋也鹤归西天,因此,迁都西安的事就不了了之了。

从现在来看,西安城的规模远远超过了昔日的长安城。因为在古代,有上百万人口,城区面积几十平方公里的城市,就算很大的城市了。在唐代长安城发展的鼎盛时期,面积有85平方公里左右,人口有130万左右,而这些,才是现在西安城的十分之一左右。


鸿鹄迎罡


事实上根本没有长安改名西安这回事。

历史上长安一直是一个县名,直到最近长安县改为长安区。

唐朝的都城在京兆府辖区之内,京兆府的治所为长安县、万年县,也就是都城名义上分属长安县、万年县(相当于清朝的北京城名义上分属大兴县、宛平县),后世将唐朝都城称为“长安城”。

最近流传许多有关改名的扯蛋说法,比如庐州改名合肥,姑苏改名苏州,广陵改名扬州,这些都是不懂的人乱扯,根本不存在这些事。

之所以出现这些改名说法,是因为有些人根本不了解中国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变更,而将不同时代的不同行政区划名称混为一谈。比如庐州,唐宋时设庐州,元朝改为庐州路,明朝改为庐州府,清朝亦为庐州府。1912年庐州府废,也就是庐州作为历史上的行政区名称已经废除了。而历史上的庐州、庐州路、庐州府,治所都在合肥县。1949年,合肥县的建制被撤销,并且被拆分为几部分,合肥市是其中之一,也就是合肥市是沿用历史上的合肥县的名称,根本没有什么庐州改名合肥这回事。

关于改名的说法,最最无厘头的一个是:常山改名石家庄。


GS碧血丹心


不知道就不要乱解适,周朝在长安地面建都,秦朝在长安地面所辖区域渭河北岸建都,汉朝在长安渭河南岸建汉长安城。隋朝在长安地面龙首原扩建长安城,唐朝在隋朝长达城的基础上再次扩建长安城。千余年来这些长安城一直围绕着古长安原始部落古镇人类居住地。当然围绕着古镇长安不同时期的朝代名子有所变化。但使终没有离开这块黄天热土。因此要给那些妄图贬低长安的志士们提个醒。当长安作为国都的时候,长安的名子愚满全球的时候,一千多年后给长安改名子的朱元璋父子还没生出来,还在他爸的裤裆里,还在树叶上飘摇呢。

读一段明史。朱元璋打下江山对全国的管辖区域进行了调整,其中关于陕西是这样子的;改古雍州之地,即秦国的分封为陕西,设有西安、凤翔、汉中、平凉、巩昌、临洮、庆阳、延安八府。辖二十一州九十六县、六卫、一行都使司。东北、西北俱沙漠界,东山西、河南界。东南河南、湖广界。西南西土番界。总里为约二千五百三十有奇。

根据这段明史:西安府东至潼关,西至咸阳西于凤翔府交界。北与延安府交界。南与湖广交界处。管理八府的省府衙们一行都蔚史住西安。明朝改长安为西安时管辖范围多么的大。根据这段历史记载;可以理解为:在长安城原有的基础上设西安府。并没有在历史上记载明确改长安城为西安城。那么为什么后来又成了西安城呢?在明朝一百多年的历史过程中,官家和伯姓习贯的逐攒的把长安称西安府。由西安府待替了长安城。如论是明史还是清史查不出改名的记录。


白石61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一起来读西安那些事儿。(约500字,阅读需2分)

听着长安这个名字,就好似看到汉唐的宫室楼阁,旌旗飘扬。

特别是关中下雪的时候,简直就是梦回长安。

但是西安就没有这个让人回想起汉唐盛世的效果了。

那么长安是什么时候改成西安这个名字的呢?

其实西安这个名字,并不是近代才有的,而是已经用了近七百年了。

这要从朱元璋说起了。在元代的时候,长安还是关中盆地的一个核心城市,朱元璋崛起后,自东向西攻入关中盆地,赶走了残元势力,收复了关中地区。

因为朱元璋集团不少来自淮西区域,以南京为都,能打到关中地区算是到了很西边的地方了,因此大将军徐达在把残元势力赶出关中后,朱元璋就将长安改名为西安,纪念这一次西征的成功。


要说现在西安是否能比得上长安城的规模,这个问题其实是毫无疑问的。

现在的西安市早已超过了唐长安城的规模,而唐长安城是传统时期我国面积最大的都城了。之所以我们会觉得长安城大,是因为那时候没有多少大城市,因此长安就是一枝独秀,而以如今城市的规模去看唐长安城的87平方公里,已经是见怪不怪了。


两分钟走近历史现场,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其实历史上作为“京师长安”的这个名号真的已经消失了,为什么要这样说?因为京师长安本身就是不一个行政区划,它是一座象征帝王权利的城池,它是帝王权御天下的中枢。我们今天的首都北京市是省级直辖市,下辖十六区,行政区划等同申、渝、津。京师长安城由两个县(长安和咸宁)构成,而这两个县却隶属于京兆府。也就是西安府的前身,西安市真实来自于西安府。所以,西安市的古称应该是京兆府。

那今天的长安区又是来自何处?长安区就是来自那个构成京师长安的长安县。只是面积要比过去大多了,今天的西安城墙就是从长安区里划出来的。也就是说西安城墙的管辖权原先归长安区,所以才会有人误以为西安市是从长安区来的。再说京师长安消失以后,京兆府就成了今天西安市的样子,下辖若干县级单位。

说来说去,也就是西安市的古称应该是京兆府,京师长安是长安城的意思,不是长安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