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产房生宝宝,为什么要做B超?

用户4903401490869


入产房生宝宝,为什么要做B超,其实产前做B超主要是为了检查胎儿情况以及评估分娩方式。

入产房生宝宝,为什么要做B超


其实入产房生宝宝,之所以要做B超,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

  1. 检查胎位:一般宝宝的胎位都是不断变化的,如果在生宝宝的时候检查出胎位不正,那准妈妈可能就不能顺产了。

  2. 评估胎儿大小:在分娩之前,医生还会通过B超来评估胎儿的大小,如果胎宝宝太大,医生就会做好相应的准备措施,以免突发意外,手忙脚乱。
  3. 检查羊水量:入产房生宝宝,要做B超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检查羊水量,如果羊水量过少,胎儿可能会缺氧。

入产房生宝宝,准妈妈通常还需要做胎心监护以及骨盆测量,以便于综合B超的检查结果,评估分娩方式。

总之,入产房生宝宝之前做B超是很有必要的,建议准妈妈积极配合,以免引发意外。


学而时习之育儿


我预产期前一天晚上疑是破水,去了医院检查后,医生说不是羊水,因为我们家离医院有差不多1.5个小时的车程,于是决定先在医院住一晚,明天回家。



凌晨的时候,忽然被肚子疼醒来,感觉内裤湿漉漉的一大片,起床站到地上的时候,羊水哗啦流了一大股,联系了值班医生和护士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让我去做B超,我上一次做B超的时间是32周时做的。

进入产房需要做B超的原因主要是预估产妇的分娩方式和胎儿情况,具体如下:

1.检查胎位

众所周知,顺产的首要条件就是胎位是否正常,头位(头朝下)这是最好的分娩姿势,如果臀位等异常胎位不利于顺产分娩,分娩时危险比较大,所以医生会建议剖腹产。

我32周做B超的时候,还是臀位,以为自己只能剖腹产,40周预产期当天去做B超是头位。



2.是否脐带绕颈

通过B超可以检查是否脐带绕颈,如果绕1圈可以顺产,绕2圈、3圈,医生需要综合评估,是否可以顺产,脐带绕颈顺产分娩可能会造成胎儿缺氧窒息。

3.预估胎儿体重

通过c超可以预计估算胎儿的体重,如果胎儿体重过大,如超过8斤的巨大儿,不利于顺产,医生会建议剖腹产。



4.胎盘成熟程度和羊水

检查胎盘和羊水情况,如果没有异常,其他条件都符合顺产,医生会建议孕妇顺产。


丁妈亲子时光


去产房生宝宝,为什么要做B超?

表姐生大宝的时候,就没有做B超。如果有做B超,应该也不要受那么大罪了。表姐当时在县医院生的孩子,那时候住乡下,她说整个孕期就孕早期的时候,做过一次B超就没有再去做过,都是在镇卫生院里医生听听胎心就好了。表姐整整痛了二十个小时,才推进产房。医生让她用力生,结果头怎么都下不来,医生用手伸进去都没有办法让宝宝低下来。整个会阴还被撕裂了。最后医生没有办法,速度叫家属签字拉去剖了。幸好及时宝宝平安,剖出来宝宝脐带绕颈三周。当时要是有做B超,医生肯定也会建议直接剖了。


所以说,产前B超是非常有必要的

1:可以检查胎儿的整个状况,羊水的清洁度。从而判断宝宝在子宫内是否安全。

2:距离上一次产检时候胎位是否有变化。

3:查看胎儿的入盆情况,是否有脐带绕颈,头盆是否相称等。


祝:大家顺顺利利!


郭郭亲子


入产房生宝宝,为什么要做B超?

在生孩子前医生会要求做一次B超,这次的B超非常重要,关系到分娩的顺利进行。我在38周的时候做的最后一次B超,可以根据我的检查指标判断做B超的原因。

入产房生宝宝,为什么要做B超?

1、检查胎儿大小

检查胎儿的双顶径、股骨长、腹围标准,看胎儿大小情况。根据胎儿的双顶径和腹围标准判断是否可以顺产,如果双顶径大于10厘米,需要评估骨盆的尺寸综合确定分娩方式。根据3个发育指标,计算胎儿体重,确认是否需要做保温处理。如果体重低于5斤,一般都需要进保温箱。

2、检查胎位

看胎位是否正,胎头位于耻上,说明胎位正。胎头位于脐上说明胎位不正。胎位正才能顺产,胎位不正不能顺产。有些情况医生会帮助纠正胎位,有些情况则无法纠正,只能剖腹产。

3、检查羊水

检查羊水的量是否在标准范围内,羊水指数是8-18厘米,羊水深度是3-7厘米。如果羊水偏多或者偏少,在不能调整的前提下要及时分娩。

4、检查胎盘

检查胎盘的成熟度,看是否有老化的情况。如果胎盘已经老化,是无法再给胎儿供应氧气和养分的,需要及时分娩。

5、检查脐血流

检查脐血流指标,脐血流是反应胎儿发育情况的一项指标,如果S/D大于3,可能存在宫内窘迫的情况,需要及时分娩。

6、检查是否期待绕颈

很多胎儿都存在脐带绕颈的情况,有的绕颈一圈有的绕颈两圈,在分娩时都需要特殊处理,还要综合判断顺产的可能性。

虽然做B超时几分钟就做完了,实际上包含的信息量很大,可以提供足够的数据,有利于医生做出合理的分娩方案,保证孕妈妈和宝宝的健康。


二胎宝妈,高级育婴师,个性化训练指导师,多平台原创作者。爱孩子、爱生活,愿与万千妈妈分享育儿经验,关注我,获取更多育儿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