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做好课前预习?

夏奎星


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教育者,家长履行好自己的教育职责,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利,家长不当的教育行为,也会阻碍孩子的发展。

对于很多家长而言,所谓的教育并不一定是教育,只是一厢情愿地觉得这是为孩子好。

家长的教育职责更多的是引导孩子树立理想和目标,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等。

学生的学习,是他自己和学校老师的职责,不是家长的职责。根据我多年辅导各类学生的心理和学习问题得出结论:对于孩子的学习,家长参与越多,越会阻碍孩子的学习。

家长参与孩子的学习会降低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孩子本来是喜欢学习的,家长一参与,家长一督促,学生反而不学了。

家长的参与会扰乱孩子正常的学习秩序,认知秩序,造成孩子理解力弱,严重的甚至无法对事情做出常规正常反应。

家长一旦焦虑,教育这件事情多半就失败了。课前预习没有那么重要,至少我上学的时候,几乎从来没预习过,但是一路学霸模式到大学毕业。

家长要静下来想一想,那么热衷于帮助孩子课前预习,是自己的焦虑,还是真的觉得预习有很大价值(不是听别人说预习有多大价值,而是自己亲身验证过其价值)


教育案例剖析


孩子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是非常好的,可是很多孩子不这样做,那么我们父母该如何引导孩子课前预习呢?

首先要了解孩子当前学习情况,再告诉他课前预习的好处在哪里!课前预习是每节课学习的前题基础对每节课的学习很有帮助;帮助孩子们提高听课水平,通过预习初步了解了新课中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便于上课时专心听讲,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其次,告诉孩子们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对自己的今后人生也有很多帮助,做事学会提前准备,吃饭休息,学习上学都会养成提前安排的好习惯,不当单可以提高孩子在课堂上做笔记的质量,对于课文时阅读理解都会做到心中有数,不管老师讲的内容快慢都能跟上节奏,通过预习知道哪些对自己是重点,不理解、不清楚内容都会在课堂得到解决。通过预习对于老师所讲的内容都是心中有数,听起课来轻松易解。这就是学习主动与被动的结果!

最后就是鼓励孩子做到课前预习的好习惯,不但可以培养自学能力,对于培养自已独立阅读新知识或老师布置的新科目都有非常好的帮助,可以提前解决不懂或者不清楚的字词释义等,做到提前学习,为课堂上能更好地听讲带来更好的学习效率,对于理解问题或者解决问题都有提前预先知的效果。

所以说培养孩子提前预习的好习惯非常重要,无论对孩子的学习还是未来人生都大有益处!



文教人生


学习的常规包括:预习→上课(听课)→作业→订正→复习。这个常规随着课文一次又一次的不断循环。预习是学习常规的第一环,是学习的开始,是发现自己懂和不懂的步骤,是上课听课的演练。因此,预习在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

父母希望孩子能好好预习课文,首先要教给孩子正确的预习方法。那么父母如何指导孩子预习?

方法/步骤

1

阅读单元导读

人教版教材的一个特点之一就是每个单元均有“单元导读”。单元导读的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在学习之前对整组教材的内容和要求有个大致的了解,做到学中有数。(人教版第九册第一单元为例)

从单元导读,我们可以指引孩子:

1、归纳出本组单元的主题——热爱学习。

2、提炼出本组单元的要求:1)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3)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2

朗读课文

对课文的自然段进行编号,1、2、3、4……。进入实质性预习的第一步,就是要朗读课文并且至少三遍。朗读课文的要求是:

1)大声朗读,声音响亮;

2)咬字吐字清晰,字音正确;

3)朗读要有一定的感情;

3

积累词语

读通课文、读准字音的朗读过关后,借助《词语手册》进行积累词语。

1)把在《词语手册》上出现的词语在语文书上一一划出;

2)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如AABB格式的,ABB格式的,ABCC格式的等;

3)朗读自己积累的词语2-3遍;

4)在摘记本上把积累的词语誊抄2遍;

4′

积累句段

翻到课文后面的要求,根据提示完成句段的积累。

1)在摘记本上誊抄课文要求积累的句段、自己喜欢的句段;

2)朗读积累的句段并初步加以理解。(此处的理解就是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对句段的理解,务必用语言说出。

5

归纳段落大意

小学阶段的课文,归纳段意的方法通常有:1、摘录法。2、归并法(又叫小节归并法)。摘录法就是摘录一个或者几个自然段的中心句、主旨句连缀起来作为段落大意。归并法就是把一个或几个自然段的意思归并在一起连缀起来作为段落大意。


凡月314


找到孩子的兴趣所在,自己先对孩子要预习的习容有所了解,然后找个轻松的切入点让孩子感兴趣了,坚持一段时间让孩子有了兴趣并养成习惯就好了。小时的习惯养成很重要的哦,适当时候逼下也未尚不可。


玮涵书画院924406390


课前预习主要是由教师引导实现的,包括授课之前对新知识的点面了解等。家长只能在课后而不能进课堂,只是有过问督促的必要。学生得到书本知识的过程和渠道是学校而非家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