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决定命运,韩信当年受胯下之辱时就已注定结局令人扼腕

韩信早年贫寒时忍胯下之辱,成名后却是悲惨而亡。这两者有什么关联吗?

乍一看,能有什么关联,一个是韩信青涩时,一个是韩信志满时,能扯上什么毛线。

但列出各种哲学思想,就不一样了。佛曰:有因必有果。辩证法讲道:万事都有偶然性,必然性。智者则说:性格决定命运。

分析起来,还是有一定关联的。且听散发弄舟瞎侃几句,如有妄处,姑且听之。

性格决定命运,韩信当年受胯下之辱时就已注定结局令人扼腕

韩信,天生用兵打仗奇才也。他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 作为楚汉相争刘邦一方的军事统帅,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当时之人就评价其为 “功高无二,略不世出”。

假使《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要是再写本,《楚汉演义》,同样使之家喻户晓,那么诸葛亮在他面前就是小弟级别了。行军打仗,世人一般多认诸葛亮,那时因为罗本的小说太过家喻户晓。事实上,楚汉时韩信的军事才能远比三国时诸葛亮高出许多。

性格决定命运,韩信当年受胯下之辱时就已注定结局令人扼腕

话题扯偏了,还是再侃韩信胯下之辱与后来惨死的关联。

韩信受胯下之辱,也是后来人窘迫时常常引用的励志鸡汤,表达了一种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劝诫。但是细细分析,韩信当时之所以隐忍、退让。也说明此人心中少了一分血气霸气,性格偏于柔软。凡事考虑过细,钻了怎样,不钻又怎样,一种权衡利弊,却又一时拿不住准主意的书生式思维在于脑际。最终他选择了忍辱。在他低头下腰的那一刻,霸道、霸气、厚黑、血勇已与他无关。受辱与不堪受辱,哪种做法是对,哪种是错,不好评说。就像你可以说韩信是大丈夫能屈能伸,也对。说韩信太胆小,窝囊,也行。各人各见。是与非不好定论。但韩信的性格,因此确已注定缺乏血性、果敢。

性格决定命运,韩信当年受胯下之辱时就已注定结局令人扼腕

后来,刘邦与项羽战于荥阳,形势被动。向外线作战的韩信求援。韩信当时刚拿下齐国,兵势最盛时期,如果心黑,坐山观虎斗,完全可以在帝王名册史上挂上一号。当时也有身边人劝他自立。结果韩信那种偏于柔软偏于凡事考虑过细的性格又出来了,基于感恩知遇也好,基于显示打仗无我不行的炫耀也好,韩信还是没听手下的进言,犹豫一番后,采取了助攻可以,但得赏个官的方案。让刘邦封他为齐王,就出兵。这一招也是对错不好说,但却在刘邦心中留下了个阴影,应该说错大于对。还不如装小弟到底,无私去帮。

性格决定命运,韩信当年受胯下之辱时就已注定结局令人扼腕

后来,汉家天下大势一定,韩信也多少感到刘邦有鸟尽弓藏之意,他再次心黑翻脸的机会,也还是有些,但他那种柔软,考虑问题过细实则简单的性格又出来了,常常寄望,我为汉家立了盖世之功,刘邦不会做太绝吧。他都把我从王降成了侯,我也忍了接受了,还能怎样。

结局呢,韩信身终亡,史料记载为是受五刑处死,“先黥、劓,斩左右趾,笞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诽谤罪詈诅者,又先断舌”,并株连三族。令时人扼腕。

性格决定命运,哲理诚不我欺。

性格决定命运,韩信当年受胯下之辱时就已注定结局令人扼腕

加个外挂:韩信之死,还有个版本传说,挺有故事八卦性的。高祖因为韩信之功,曾经允诺韩信只要“顶天立地”于大汉,绝不以“兵器”杀之。也就是坊间流传的“五不杀”: 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光不杀,见君不杀,见铁不杀。

韩信被刘邦之妻吕雉骗入宫中被杀时,是吊于钟楼大钟下,头为大钟所罩,脚悬空于地面,无法顶天立地,宫婢数十手持削尖了的竹杆儿刺杀而亡。也有说用的是桃木剑,不管用什么,反正合乎了当年高祖的“承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