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子戏赏析」第六十四出——卖红菱(沪剧)

【主演】杨飞飞(1923-2012),女,原名翁凤清,浙江慈溪人。1938年入婉社儿童申曲班,拜丁婉娥为师,学演申曲,先后在鸣英剧团、文滨剧团演出。1948年与赵春芳共同组建正艺沪剧团,开始挑大梁。1949年又与赵春芳、丁国斌等共同建立勤艺沪剧团。20世纪70年代末该团改名为宝山沪剧团,她先后担任团长、顾问。在60多年艺术生涯中,曾先后主演《家》、《为奴隶的母亲》、《卖红菱》、《雷雨》、《妓女泪》和《第二次握手》等剧目,塑造了不少风采迥异的人物形象。她擅长演悲戏,在继承沪剧传统基础上,吸收了其他剧种的曲调成分,创造了以柔和质朴为主要特色的独特唱腔,被称为“杨派”。她的唱腔嗓音宽厚、感情真挚、委婉亲切,学唱者众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妓女泪》中的《金媛自叹》,因由沪剧八种曲调组成,故称“杨八曲”。

赵春芳(1915-2005),原名萧庆祥,上海奉贤人。1931年拜申曲艺人赵三宝为师,学艺中深受前辈艺人丁少兰影响,并注意博采众长以充实丰富自己的表演。曾先后主演过《卖红菱》、《小分理》、《文武香球》和《珍珠塔》等对子戏和弹词戏,与解洪元、邵滨孙和卫鸣歧同被称为当时申曲四大小生。新中国成立后与杨飞飞共同创建勤艺沪剧团,又在《家》、《为奴隶的母亲》、《两代人》、《陈化成》和《黄河颂》等剧目中担任主要角色。他的戏路宽广,表演亦庄亦谐、刚柔相济。他善于根据不同人物和情景处理唱腔,嗓音宽厚洪亮、爽朗清脆,唱来字正腔圆、变化有致。他创造的流派被人称为“春派”。

「折子戏赏析」第六十四出——卖红菱(沪剧)

【剧情】清末民初浦东农村青年薛金春与范风英相爱,订下婚约。凤英父母去世,叔父逼其嫁给富户张家为妾,又买通官府诬陷薛勾引良家妇女,将其发配充军。薛刑满释放后乔装卖菱人寻找凤英,两人重逢,互诉衷肠,并相约庙会之日一起远走高飞。

【赏析】《卖红菱》为沪剧发展早期产生的一个对子戏,不少沪剧老艺人都演过但从未在沪剧舞台上风行火爆过。真正使这出戏获得新的生命力的是杨飞飞和她的丈夫赵春芳1954年在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的一次尝试。当时他们剧团的编剧马达、张智行对剧本进行了整理加工,又请新文艺工作者司徒阳担任导演,演出引起相当热烈的反响,杨飞飞也因此在这次会演中获奖。这出戏公演后深受观众喜爱,久演不衰,从此成为勤艺沪剧团的保留剧目。好戏百看不厌,如今不管专业的,还是业余的,几乎所有沪剧团体都在不断上演,街道社区的沪剧角也到处传唱。这出沪剧杨派代表作辐射力和影响力的强劲真是令人惊讶。

「折子戏赏析」第六十四出——卖红菱(沪剧)

杨飞飞、赵春芳演在《卖红菱》中饰范凤英、薛金春

《卖红菱》的魅力从何而来?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两位演员的精湛表演,特别是杨飞飞扮演的范凤英细腻丰满,质朴亲切。尽管这出戏篇幅有限,仅仅20多分钟时间,但女主人公的形象相当饱满。这个人物一上场给人的印象就是善良可亲,善解人意。她在未认出薛金春前,对卖菱人就十分宽厚大度。当她推开用来遮盖的老爷藤,发现红菱已经有点发黑时,卖菱人主动表示,扼脱两钿不要紧。范凤英并没有像一般顾客那样因此大幅杀价,而是恳切体谅地说,“客人也是苦生意,扼侬价钱勿作兴”。六月大热,做生意人忘带秤,她把客人领到天井取秤买菱,遮阳避暑,还端来了解渴的茶水和擦汗的毛巾。这些揭示人物性格的细节,杨飞飞演来顺畅自然,分寸把握非常妥帖,没有半点生硬做作的感觉,表现了一个好演员的非凡功力。

杨飞飞塑造范风英形象最成功的是她把角色对当年恋人薛金春的一往情深刻画得既准确生动,又细致入微。由于六年未见面,薛金春在狱中又受尽折磨,变了模样,戏开场时范凤英并未认出来。当卖菱人说起,“红菱不是本地产,上海批到松江城”时,这才引起她的疑心。因为口音有点熟悉,但人又不像,她不敢相信。这是第一个层次。到卖菱人谈及是第一次做生意时,“难道他真是薛金春?”杨飞飞用一个吃惊的强烈动作,表现范风英心中波澜陡起。她之所以决定将卖菱人领进天井,既是一种照应,也是为了探间真情。这是第二个层次。到天井后她“越看越疑心”,思忖“难道金春真已回家转,今朝假扮卖菱将我寻”。于是决定主动上前探问,弄明真情,原来眼前的卖菱人就是自己朝思夜盼的情人薛金春。经历了六年风风雨雨的坎坷遭遇,两人终于相认重逢,互诉衷肠。这是第三个层次。通过这三个层次的层层递进,杨飞飞把女主人公与当年恋人相逢相认的过程揭示得细腻传神,扣人心弦。

大家知道杨飞飞擅演悲剧女性,被人们视为沪剧舞台最出色的“悲旦”。她在《卖红菱》中塑造的范凤英形象和《为奴隶的母亲》和《妓女泪》里的春宝娘、金媛等悲剧女性有很大的不同。杨飞飞不仅表现了范凤英身世坎坷、遭遇悲惨的一面,还展示了她善良可亲、多情多义的一面,同时对她的聪明才智、机敏灵巧的又一侧面也着力刻画。卖红菱的故事开始发生的地点是人来人往的街头,范风英对卖菱人起了疑心,但路上人多耳杂,讲话多有不便。她借口取秤,把卖菱人领到家中天井再来探问,显示了她的细心和机警。在真相未明、疑雾重重的情况下,她的探问没有直来直去,而是剑走偏锋,采取了一种迂回曲折绕圈子的方式先从卖菱人的浦东口音问及浦东白莲泾薛家村,再打听那里的长辈老人薛永甫,最后才直捣黄龙,追问“薛家可有后代根?使卖菱人很快讲明真实身份,和盘托出真相。当薛金春提出两人马上远走高飞的主意时,范风英的思虑更加周密。天色已晚,丈夫、婆婆即将回家,她生怕此时出走有很大风险,因此主张等一个月后全家去看七月半庙会,那时再择机上路。两人相比,范凤英无疑棋高一着。“妹妹才情非常好”,薛金春不能不佩服,当下一口答应,相约水云亭相会。杨飞飞对范凤英这个人物充满了感情,她演出时台上并没有多少哭哭啼啼的动作,而是举手投足都体现了历经苦难后的一种成熟、沉着和自信。正因为这样,范凤英这个角色性格丰满、别具风采,给观众留下了久久难忘的印象。

「折子戏赏析」第六十四出——卖红菱(沪剧)

杨飞飞创立的沪剧杨派艺术很大的优势在于唱腔,她的嗓音天然浑厚甜美,沪剧界的任何一个女演员似乎都比不上。正是在充分发挥这一独特长处的基础上,她独辟蹊径,创造了以宽厚低沉、韵味浓郁为主要特色的沪剧杨派唱腔。《卖红菱》中范凤英这一角色正是杨飞最擅长的娘娘旦,因此她唱来得心应手,把自已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并非小妹不愿走”这段快板慢唱,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沪剧爱好者中一直传唱不息。有的演员演唱,虽然味道还不错,但往往让人感觉很累,而杨飞飞在这个戏里唱得平白如话,既委婉动听,又质朴自然,能把观众带入行云流水、舒展开阔的境界,使人感到亲切酣畅,如痴如醉。这正是《卖红菱》这个折子戏之所以久演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卖红菱》是个对子戏,台上只有两个演员,却能自始至终吸引观众视线,这和扮演男主人公薛金春的著名沪剧演员赵春芳的成功表演也是分不开的。赵春芳不仅是杨飞飞的生活伴侣,也是艺术上长期的合作者,对杨派艺术的创造作出过不少贡献。他的表演也有自己亦庄亦谐的特点,塑造角色生动鲜活,演反面人物活灵活现,入木三分;演英雄人物壮怀激烈,气贯长虹;演爱情戏中的男主角又真挚细腻,情意绵绵。《卖红菱》里的薛金春就被他演活了,已经成为观众非常熟悉的艺术典型。他在表演上主要突出薛金春虽然历尽波折,但未改初衷,仍怀着对范凤英的深厚感情。薛金春刑满释放,地位卑微,沪剧早期传统戏中有不少这样的人物,他们不同于越剧传统戏里的读书相公、落难公子,似乎生活在社会的更底层。赵春芳在演出时很注重这一点,始终把握分寸,不温不火不张扬,尽可能更生活化、平民化,努力展现这个草根人物的朴实忠厚。当然苦难的遭遇没有磨灭薛金春倔强刚烈的个性,当看到心上人受屈辱,他于心不忍,终于爆发,提出了出走私奔的建议。赵春芳的演岀冷峻峭拔,流利顺畅;他的唱腔嗓音清脆,节奏分明,字正腔圆,刚中带柔,自成一派。从表演到唱腔,他和杨飞飞的艺术风格既对比鲜明,又相辅相成。两人珠联璧合,成为沪剧舞台一对黄金搭档,给观众带来更多美好的艺术享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