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行书,为什么不能从米芾开始?

流沙缀简


题主所问“初学行书,为什么不能从米芾开始?”,对于这个问题,颇让人有疑惑,为什么初学行书就不能从米芾开始呢?难不成米芾的行书差劲的上不了桌面或者说米芾的行书境界比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还要高深,初学者学不得,对吗?



恰恰相反,米芾的行书独具一格,上得了桌面,却又没有哪件行书可以超越《兰亭序》,所以初学行书,完全可以从米芾开始。

米芾与苏轼、黄庭坚、蔡襄被称之为“宋四家”,米芾从小就天资聪慧,六岁能背诗百首,八岁学书法,十岁摹写碑刻,其“篆、隶、草、行、楷”五体皆精,其书颇重法度,恪守晋法,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深得“二王”笔意,米芾行书取法王羲之,后人行书都在学王羲之,为何又不能学米芾呢?况且明代书法家董其昌行书也在学习米芾,


我们接着说说米芾行书风格吧,其行书代表作《蜀素帖》通篇71行,658字,用笔俊迈、八面出锋、正侧藏露、曲尽变化、体态万千,体现了米芾“刷字”的特点,结体以欹侧为主,俯仰斜正,表现出动态的美感,值得注意了,米芾的书法在于奇姿和妙趣,这让初学者可以免去学习书法时的枯燥乏味心情,



自古以来,学习书法中的任何书体,都是从古代书法大家的书法开始,这从来都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是历来学书者的必由之路,而且学习书法都是取法乎上,从最好的、最经典的、最规范的学起,米芾堪称大家,综上所述,初学行书完全可以从米芾的行书开始,试问一下,如果连米芾的行书都不能用来初学,那是否要学习当代书家的行书呢?如果要一意孤行,那神仙都救不了你。


诗夜城主


一是米芾字点划结构欹侧无则,诡异多端,学者如果没有写行书的经验,很难正确理解它的来龙去脉,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最易误入岐途而徒生烦恼。

二是米字笔法八面出锋,不践古法,运笔又”风樯阵马,以“刷“为主,提按多,节奏快,如果不识其笔法,腕上功夫又差,很难写出米字笔意和风神,其结果往往走向极端,不是缩头傻脑,就是张牙舞爪。

三是米字排布参差无序,章法不主故常。米芾在其深厚功力的支撑下,其作书率意放笔,排布由兴,笔端流露往往颠三倒四,左拖右拽,无迹可循,如果对行书章法不甚了解,而是跟葫芦画瓢,初学者在章法上不是出现机械排列犹如散沙,就是刻意安排而不贯气。



当然,有天赋禀异的学书者,也可能下笔便到乌丝栏。但这是极少数之人。做为我们普通习书者来说,初学行书最好不要先从米芾开始。先选择一些中规中矩的行书范本,如赵孟頫的行书字帖及《怀仁集王字圣教序》等都可。在临习好这些字帖后,再学习米芾行书,那可能就水到渠成了。


我是晋风。愿与大家在书法艺术,诗词楹联及人文知识等方面,同学习,互交流,共进步!


晉風


初习行书不以米芾入手,也许是经验之谈。

其理由一,宋人善意,都以个性鲜明著称,定型后难于蜕变,渐成窠臼。


其二,宋人书法虽说艺术成就很高,注重写意,讲究情趣,但笔法多变,对初学者而言不易学,也不宜学的。

其三,米芾书法重视灵性在笔墨中的抒发,直率中蕴真趣,初习者难于掌握,重形则欹侧难返,重意趣则渐入野俗。



然而个人却认为:一,初学者选择临摹对象应以兴趣为主,只有感兴趣了,学习才有动力。

第二,初习书法者认识水准是渐进的,相应的审美水平要对应相适合的临摹对象。

三、初学者喜爱米芾书法,说明对其有了解的冲动,外力不应当中止这种冲动,应引导初学者对其深入了解后再作选择。

个人自习书法始终以兴趣为主导,初学行书就是以《蜀素帖》上手的,认为其书风很“现代”,到“形似”以后,又觉其书体不古,又习《兰亭》及晋诸家法帖,又觉笔力难及,于是学欧《千字文》及中外写经体,后觉板滞,又以褚书、董书、智永增其娟秀。。。往返多年,最终认识到赵书的兼容之美,于是宗其一家至今。

感受书法之美,兴趣应为先导,理性为指导。只有亲历感受,才辨其优劣,纵使光阴耗费,却拾贝遗珍,乐在其中,渐至人书俱老。

[临池管窥]谢谢阅览!


临池管窥


初学行书,不宜从米芾入手。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理解。

米芾为“宋四家”之一,一向以心气孤傲,个性狂纵著称,“人怪书狂”的米芾,散漫不羁,奇装异服,又洁癖,不与人同器,嗜蓄奇石,人称“米颠”。

书法亦如其人。

一是天赋极高。凭他的天分才情,学古不泥古。在他的《述学》中自称:“从颜、柳、欧、褚、沈等以窥晋、魏,并追竹简鼎铭,以学褚为最久”。但他在《海岳名言》中言:“欧、虞、褚、柳、颜、皆一笔书也。安排费工,岂能垂世?李邕脱子敬体,乏纤浓。”

这是米芾对唐人书法的批评,他认为唐人书法比起魏晋六朝书法的用笔和结构多刻本。又对李邕进行了批评,认为其书法虽然脱离了王献之的影响,但失去了王献之的笔墨意趣。

二是笔法个性强烈。他自誉:“自任腕有羲之鬼。”、“我独有四面”、“随意落笔,皆备自然,”意足我自足”。这寥寥数字表现出米芾书法的自信甚至自恋。又云:“以腕著纸,则笔端有指力无臂力,”主张笔力通过手臂达到毫端,故须悬手提笔。他说,以此笔法,才能达到,“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亦即“骨劲、皮肉、脂泽、风神皆全”。

他将魏晋“二王”之书风和用笔,发展到极致,苏轼在《雪堂书评》说:“海岳平生篆、隶、真、行、草,风墙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繇)、王(羲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将他与书法界的顶级人物钟、王相提并论,推崇极高。

三是字势天真自然,他下笔倜傥纵横,使转自如,八面生姿,气势飞动,发抒情性天趣,出新意法度之外,体势俊迈,可谓前无古人,后人难及。但过趋飞扬劲快,不免风华毕露,缺少蕴蓄的情致。黄庭坚说:余尝评米元章书,如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所当穿彻,书家笔势,亦穷于此。然亦似仲由(子路)未见孔子时风气耳。”赞米芾的笔势雄强峻利,但又借子路未见孔子一说,批评米芾有着桀骜不驯的气质,神情没能内含,有欠彬彬之态。

米芾用笔的以上这些特点,是为初学极难掌握。










陋石书艺


初学行书之人,不易选米芾的法贴,因为米芾的行书对笔法技巧要求非常高,初学之人难以掌握。



其一,米芾的字体以险绝称著,初学行书之人,如果上手就学米芾,不容易把握字体的整体平衡。



其二,米芾行笔八面入锋,也八面出锋,初学之人还没有如此高超的技能,学起来只能似是而非,也容易陷入悲观。



其三,米芾的行书笔划变幻莫测,提按灵巧,非初学者所能临摹与理解,这种情况会使初学者有望而却步的感觉。



建议初学行书的人,可以从赵孟頫的行书练起,赵孟頫的行书相对米芾容易入手,也较易取得初步成绩。


一笑貫长天


初学行书,需要掌握一些基本写法,因此要选择笔法比较简单,字形有规律的字帖来临习,这样提高会比较快。而米芾的字却不太符合这个条件。

一、米芾号称八面出锋,笔法变化非常丰富。尤其是中锋与侧锋、露锋与藏锋、圆转与方折、厚重与轻描的变换,在书写过程中无处不在,因此在临帖的时候有一种应接不暇、无力招架之感。在背临的时候,也会感觉记住的细节不多,写不出那种味道。因此除非有一些基础,否则临起来很费劲。

二、米芾的字一般都有一定的倾斜,临习时稍有不慎就会失去重心,变得东倒西歪,显得很凌乱。

三、米芾的笔画,倾斜度也会有不断的变化,显得纵横交错,气象万千。临习的时候很容易写成平行的倾斜,显得千篇一律,毫无生气。

四、米芾自称刷字,其作品看起来很随性,规律性不强,不同的字有不同的写法。写会一个字之后再写下一个字,基本要从零开始。

五、米芾的作品,不仅风格鲜明,而且不同时期的风格差异也很大。从方圆庵记到蜀素帖,从苕溪诗帖到离骚经,从研山铭到草书九帖,其风格之变化,判若两人。从一本帖过渡到另一本,几乎是从头开始。其他书家的作品,风格基本一致,学好一个就相当于会了一大半。

综上,米芾的字难以驾驭,初学者还是避开米芾比较好。如果非要学,那就尝试从方圆庵记开始吧,字数较多且比较平稳正直。

我比较喜欢用钢笔临习米芾,这样会简单很多,分享一幅给大家。



井底之蜗


学行书必学二王或赵孟頫,米芾行书是二王的一个分支,是性情行书,不适合初学。你看当今的丑书家,基本都不学二王。

个人觉得当今写二王书风最好的就是范笑歌,已经可以随意发展衍化二王风格。











枫丹白露派


为什么不能学米芾,看了许多行书字帖也练过其它的行书碑帖,但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很难受写的太累,后还是从蜀素帖开始练,也买了许多米芾的字帖,本来就喜欢所以感觉较好,现习字一年。





看海上生花


二王的行书,更符合现代审美,将真书行化的就是王法。米的行书,在二王基础上更多的个性发挥,结字,取势,笔法都多变且极具个性种随意性,很难学,更主要的是,学米,在未学二王之前,几乎是无从下笔。首笔就让人朦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