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貸平臺清算資產正在低價轉手

网贷平台清算资产正在低价转手

經濟觀察報 記者 饒賢君

“多談,多看,少表態,能談的項目,價格砍狠點,我們的優勢就是全部款項一次付清。”帶著臨行前大老闆提出的“宗旨”,陳銘與杭州多家企業的清算小組進行了接觸,他們希望收購的並非是網貸平臺的債權資產包,而是其中的地產項目。

此前三個月,超過二百家網貸網貸平臺相繼出現經營問題。隨著網貸清算工作逐步推進,潛藏在網貸背後的眾多“資產”也浮出水面。

陳銘的公司專做二手房地產項目,在與同行溝通之後他發現,不少出問題的網貸平臺資產包中,也有地產項目投資,“有些是平臺本身的項目底層架構,有些是平臺違規搞的,現在被清算出來抵債。”

“你隨便登錄一個網貸平臺,找十個借款信息,可能有一半都是假的,都是平臺自己做的信息,相當於平臺到個人那裡融資,融到的錢用於自己的投資甚至是管理層的消費,這種就是俗稱的'自融'。”曾在一家知名網貸平臺任高層管理者的藍琬對記者透露,自融是網貸平臺常見的“套路”之一。

根據網貸天眼的數據,截至2018年7月底,含停業及問題平臺在內,全國共有6385家網貸網貸平臺,其中,存在自融、超額、非法集資等違法違規問的平臺數量高達2286家。

藍琬表示,“自融”這一方式最早出現的本意或許不壞,“網貸平臺為了提升流量、攬客,都是無抵押無擔保借款,因此,大量'老賴'在不同網貸平臺借款,帶來大量壞賬。這樣的情況下,不少網貸平臺乾脆自己發佈信息自己借款,然後自己拿著款項去投資,從而提高對項目風險的控制能力。”

由於網貸平臺項目涉及到借款人的個人信息,因此項目信息不透明,這使得“自融”不易被察覺,而在以千萬甚至數億為單位的“自融”資金面前,極少有人能抵擋住誘惑,管理層甚至創始人攜款潛逃屢見不鮮。

2018年6月,牛板金出現資金鍊斷裂,申請破產清算。其創始人王旭航表示,牛板金平臺前董事孫啟良、沈旭卿夥同陳鄂、胡文周,四人聯手虛構標的項目,通過“牛錢袋”產品捲走了投資人總計31.5億元資金,用於房地產開發。

據瞭解,目前牛板金已經提起訴訟,準備將四人在上海等多地的房產項目出售以抵償其逾期款項。陳銘表示,“這個項目我們也關注過,總體都是已經成熟的商業項目,也有部分住宅項目,其實就是私人的房產投資,和我們的主要方向不一致。”

據陳銘描述,杭州很多網貸平臺資產包中,地產項目大多都佔有一席之地,且目前均在以極低價格協商交易。“比如我們在談的一個項目,包括一個在建酒店資產,一個湖濱住宅項目,我們估算下來的價值在3億元左右,目前基本敲定了成交價1億元左右,打包接手項目以及相關債務。”

新的項目方接手後,這些項目將面臨不同的命運,“酒店項目我們會做資產整合之後再轉手,湖濱項目的話準備做別墅區,其實由我們來操盤的話會比他們偷偷摸摸做好很多。”陳銘表示,酒店項目盈利週期長、運營難度高、不易變現,而網貸平臺對現金流要求極高,投資酒店“太不明智”。

藍琬則表示,對於很多網貸平臺來說,通過“自融”等方式募集到的資金在使用上有風險,因此,不乏將這些資金用於投資地產、文旅、影視等行業,“大部分平臺一開始是很樂觀的,覺得行業在上升期,要做一些長期性的投資,但現在一出事,這些投資變現的難度僅次於債權資產包。”

據記者多方瞭解,除涉及超額、自融的房產項目外,網貸平臺的不合規資產投資中還出現了古玩、字畫、名車等等標的。

投資人劉博在錢鋪子、金牛聚財分別投資了二萬元,如今賬戶依舊顯示餘額,但已經無法提現。

對於劉博來說,何時能拿回本金已經不重要了,“我已經不指望本金能全拿回來了,能拿回來一部分已經很好了,相信大部分投資人都是和我一樣的想法。”

陳銘表示,部分網貸平臺確實有向用戶賠付的誠意,“目前來說,一些平臺採取了將債權和償還借款綁定的方式,即如果收購了債權資產,需要償還相應的借款,相當於將原本的借款、債權轉移到了新的項目方身上,但大家都擔心資產包裡有壞賬,有無法完成的債權。”

藍琬表示,大部分的網貸平臺可能自己都難以分辨出資產包中哪些是優良的資產,哪些是將來無法完成的債權,“比如平臺借出去一萬元,借款人已經拿到借款了,現在平臺倒了,他就認為自己不用還這一萬元了,現在換了新的項目方接手,你(新項目方)拿著合同和身份信息找到他,他也不一定認,這是很大的風險,即使價格極低,也少有人願意接手。”

一些平臺則選擇了另一種方式,債權以及房產等其他資產包則被拆分開來出售,出售所得的資金由平臺償還投資人的借款,據記者瞭解,牛板金、草根投資等原本規模較大的網貸平臺均計劃用這一方式償還借款。

不過正如前文所提到,這些資產包均在以極低的價格轉手,這也意味著平臺最終能用於賠付投資人損失的資金量並不大。記者嘗試聯繫了一家在官網張貼了維權流程的網貸平臺,其表示會努力補償投資人,但希望投資人不要期望過高。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