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記憶:東黃山,安徽的小上海


城市記憶:東黃山,安徽的小上海

黃山風景區周圍的空氣非常清新,是戶外運動的極好地方。我沒有什麼喜愛的運動,只和朋友們去黃山腳下走過幾次山路。走上一兩個小時山路,看上一兩個小時山景,吃頓農家飯,順便也瞭解些山區習俗、鄉村發展情況,覺得也很有意思。

某日上午,和幾個朋友到黃山東麓譚家橋鎮“走路”,走的地方竟是當年有“安徽小上海”之稱的黃山茶林場,是上海的一塊“飛地”。

過譚家橋鎮不遠,在千紫山谷一個村子下車。下車一看,這其實不是村子,不大的鐵門右邊掛著黃山千紫山茶場、黃山區龍潭林場、黃山區黃山公益林場千紫山管護區三塊牌子。

走進去,只有幾排平房和一幢兩層樓房,平房的白牆是近幾年刷的,而樓房牆面的白灰幾乎掉盡、露出塊塊紅磚。只見到兩個管護員,告訴我們這些房子當年都是上海知青住的,現在沒有人住。


城市記憶:東黃山,安徽的小上海


「左左」攝


茶場出來右轉,是一個規模大些的院子。進門見一塊石碑,上刻紅字“上海茶林場十二隊,全體上海知青二000年冬月敬立”。

向裡走,見一條蜿蜒小河,清澈的水潺潺流淌。河不寬,水也淺,上面有三座小橋。河兩邊有些一、兩層的房子,或白牆紅頂、或紅牆紅頂,明顯不同於這一帶常見的徽式建築。花草樹木頗為精緻,一看就知道是精心設計過的。裡面也沒看見幾個人,非常幽靜。

走進一座紅房子,看牆壁上的文字,才知道這裡原來是上海茶林場十二隊,已經在1984年改建成現在的復旦大學黃山休養院。

出了院子,我們沿著山路向前走。路是水泥路,大概三四米寬,是通往譚家橋鎮的。

陪同我們的一位朋友是在附近工作的,瞭解些這一帶的情況,他說,當年上海知青去場部、去鎮裡走的就是這條路,當然,那時不是水泥路。上海知青在山裡還修了好幾條路,那時沒有什麼先進工具,非常艱苦。

這是典型的皖南山區,四周崇山峻嶺,層巒疊嶂。雖然有點霧氣,但空氣還是非常新鮮。

山上的樹木大多數是青的,竹子大多依然是綠的。路邊的水杉和一些灌木則掉光了葉子。一排一排沒有葉子的水杉直指天空,大片大片枯黃的茅草隨風搖擺,這冬天的山色另有一種美感。深谷裡嘩嘩的流水聲,流出許多清脆清靈來。


城市記憶:東黃山,安徽的小上海


「一生途歡」攝


邊走邊問那位朋友一些關於上海知青的故事。

1965年,安徽省黃山茶林場劃交上海管理,建立了上海市黃山茶林場,面積近十萬畝。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大潮中,先後有近萬名上海知青來這裡工作、生活。當時,茶林場場部所在地很熱鬧很有名氣,人們都叫它“安徽小上海”。

一是因為居住的都是上海人,說的是上海話,生活習慣等都是上海的;二是有百貨公司、電影院、理髮店等,有黃山無線電廠、黃山製藥廠等工廠,而且物資相對豐富,安徽城市裡都少見的白糖、解放鞋、布匹等,在這裡都能買到。

大山裡的景色是很好,但是,當年上海知青們的生活條件非常簡陋,勞動非常艱苦。那些十六七歲、二十出頭,剛剛走出中學校門,天真、無邪、單純的年青人,從大上海來到這荒涼的大山之中,吃著極簡單的飯菜,住著極簡單的房屋,天天在山道上行走,採茶、伐木、砍柴、扛竹。

起初的新奇、熱情過去之後,會是什麼樣的精神狀態呢。當然,在當時物質條件十分匱乏、極少走出深山的村民們眼裡,這些上海小青年有文化、有活力,衣著時尚,生活富裕。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知青們陸續告別深山、返回上海。他們把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年華留在了大山裡,把許多青春的熱情與汗水、歡快與眼淚、夢想與迷惘等等留在了大山裡。

但是,有些知青沒有回城,至少有十一個知青永遠留在了東黃山。

1969年7月5日,茶林場暴發特大山洪,四隊(連)的十一名知青,為搶救倉庫裡的物資與洪水搏鬥,不幸犧牲。九女二男,年齡最大的22歲,最小的19歲。烈士們被埋葬在場部附近的一個山坡上,與青山永遠為伴。

當時,他們是轟動全國的英雄,今天,他們應當依然是令人敬佩的英雄。不論什麼時候,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應該擁有這樣一些為國家、為集體勇於獻身的人,而且以他們為榮。


城市記憶:東黃山,安徽的小上海


「一生途歡」攝


山路彎彎曲曲,非常安靜。沒遇到一個人,也沒遇到什麼車,應該是冬天的原因吧。

谷底的一大片水杉吸引了我們的眼光。這是一片年輕的水杉林,枝丫細細密密,遠看過去褐黃一團,又帶些朦朧,青山環抱中格外醒目。秋天時,它們是火紅火紅的,有一種炫人的美。

1986年底,上海市與安徽省商定,上海市黃山茶林場將九萬畝山地劃給安徽黃山,保留約五千畝。

這約五千畝山地,至今仍然是上海的一塊“飛地”。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上海市黃山茶林場隸屬上海市光明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公司著力發展旅遊產業,與黃山市政府合作,將其打造成一個以海派文化、知青文化、茶文化為特色,以商務會議、運動拓展、休閒療養等為主要內容的旅遊度假區。

回到上海的知青們不會忘記、也忘記不了黃山茶林場,這裡有他們的生活痕跡和青春記憶。

歷史總抹不去,記憶也揮不走,東黃山的雀嶺、留杯蕩和別的山山水水,早已在他們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

朋友說,當年的知青這幾年經常結伴組隊來這裡故地重遊,尋找青春往事。2008年舉辦過一場紀念活動,參加的上海老知青有500多人。剛才在復旦大學黃山療養院的牆上,我也看到有這麼幾個大字:“時空無痕,青山作證,知青部落,歡迎回家。”


城市記憶:東黃山,安徽的小上海


「一生途歡」攝


走一個多小時後,到了東黃山村。村子裡多是徽式建築,許多是新建的三四層樓房。有的房子相當不錯,從外表看一點不差於城裡的別墅。

地裡種著綠油油的青菜,田裡則是翻耕過的黑土,埂上立著些成束的幹稻草。村裡有幾家農家樂飯館,現在是旅遊淡季,生意比較清淡。

在河邊遇見一個村人,聊了幾句後,他問我們是不是知青,我們笑笑說是。他友善地說,多來看看,多來看看。

出村過座橋就是大路,可能是省道,至少是縣道吧,車輛明顯多了起來。接著往前走,過西嶺隧道,又走十幾分鍾,已經十二點多,便上車往譚家橋鎮而去。車行不久,經過一個小鎮,朋友說這就是上海茶林場的場部,我便隔了車窗認真觀看。

街道比較寬敞,也比較整潔。沿街建築大多是米黃色或紅色牆面,紅色琉璃瓦,中西合璧,優雅大方,具有明顯的海派風情。

街上往來的人不少,人氣挺旺。還有一些從街道穿出去的小巷,看起來有點像老上海的弄堂。很有意思的是,好幾個單位門旁邊掛著的木牌上,前面幾個字都是“上海市黃山茶林場”,然後才是某某某某。作為一塊“飛地”,這樣突出屬“上海”管轄,或許是必要的。

朋友介紹,這裡是上海的國營企業,很多工作人員是上海人,說的話也大多是上海話,還有上海的派出所。

城市記憶:東黃山,安徽的小上海


「一生途歡」攝


2009年,東黃山旅遊度假區成為國家4A級風景區。

這幾年,他們朝著皖南地區最大、泛長三角地區最具特色國家級旅遊度假區的目標,加快建設,已經建成海派風情區、知青部落懷舊景區、農耕文化景區等,包括心族之旅酒店、東黃山國際青年旅舍、健康中心、東黃山拓展營、cs野戰俱樂部、汽車場地越野賽車場、東黃山茶林公園等。

靠街邊的東黃山國際青年旅舍,由一幢知青時代的3層老樓改建而成,現在是華東地區最大的青年旅舍,已經接待了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自助青年旅客,因簡單舒適而廣受好評。

裡面懸掛著一些知青老照片,擺放著一些知青用過的黃布挎包、搪瓷茶缸等,充滿知青文化氣息。

在東黃山心族之旅酒店附近,我們下車走了一會。酒店依山而建,與青山綠樹融為一體,環境非常優雅,具有海派山林別墅風格。

幾幢古城堡式建築,尖頂紅瓦,極具有歐洲風味,據說是五星級標準。十來個可能住在這裡的遊客從我們身邊走過,有說有笑,說的是上海話。其中幾個大概五六十歲,沒準就是當年的知青。事實上,以黃山茶林場為中心區域的東黃山度假區,也是華東地區規模最大、影響最大的知青文化旅遊基地。


城市記憶:東黃山,安徽的小上海


「左左」攝


上海市黃山茶林場是一段不尋常的歷史。

在這裡生活、勞動過幾年的上海著名作家王小鷹在離開二十年後重返此地後,曾寫下這樣的文字:“令自己也懷疑,二十年前這裡真的生活過一群年輕人嗎?這荒山僻嶺中真的有過笑聲和哭聲、有過愛情和仇恨嗎?從前的真實如今如夢似幻。於是我們領悟了,這就是歲月流逝,這就是滄海桑田,這就是歷史。”

這段歷史正漸漸遠去,痕跡將慢慢消失,也可能若干年後會像這大山裡飄過的一陣風,無蹤無影。但歷史是真實的,現在的人們不會忘記,將來的人們也不應當忘記。


城市記憶:東黃山,安徽的小上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