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港浅析

泉州古港浅析


泉州地处东海之滨,晋江、洛阳江下游,是江海交汇之所。有541公里的海岸线,岸线曲折,形成多海湾的地理特点,海域面积广阔,达11360平方公里。港道深邃,有利于大型船舶碇泊避风,是不可多得的天然良港,现已测明万吨以上深水泊位123个。“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自南朝以来,泉州先民就利用这一优越的港口条件,以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发展与亚、非、欧各国海上交通往来,并在宋元时期跃居世界最大贸易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

泉州港是由一组港口群优化集成的,因而泛称泉州港。各处支港自有其名,分布在各处港湾。其中有泉州湾的后渚港、秀涂港、石湖港、蚶江港,以及泉州湾东北面的崇武港;深沪湾的祥芝港、永宁港、深沪港、福全港;围头湾的围头港、金井港、东石港、安平港、石井港;还有湄洲湾的肖厝港。这些支港是名符其实的海港,可视为外港。还有处于晋江下游的法石港、乌屿港、南关港,洛阳江下游的梧宅港,可视为内港。这些港口并非一时潮涌云起,共享兴衰。而是有时代之分,职能之分,公私之分。以下就上述19处港口作一些浅析。

泉州古港浅析


东石港 关于唐五代泉州港口的情况,志书鲜有记载,从清人蔡永兼《西山杂志》手稿中有关东石港记述,可提供一些蛛丝马迹,供参考。

《林銮宫》条:唐开元八年,东石林知祥之子林銮,曾祖林知慧航海群蛮海路,试航至勃泥,往来有利,沿海畲家俱从之往,引来番舟。晋海舟人竞相率航海。

《林家石塔》条:唐开元八年,林銮舟至勃泥、台湾,引来蛮船,恐被礁石故造七星石塔。

《东石之舟》条:唐宋时,俱以王尧所造式。

《盟仙宫》条:唐乾符时,林銮九世孙林灵字应素,经商航海台湾、甘棠、真腊……,建造百艘大舟,在鳌江家资万贯。

安海港(附石井港)宋初东石港凋零,安平港崛起。其港通天下商船,贾胡与居民互市。“客舟自海到者,州遣吏榷税于北,号石井津”。①据《福建沿海图说》记载:由安海登陆至泉州府治,凡六十里,均系坦途,由刘五店陆行至泉州亦必经安海,为往来泉州之捷途。由于水陆交通的有利条件,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经泉州申请,安海升格为镇市,港口地位进一步提升。绍兴八年至二十二年(1138—1152年)建成“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这是一项港口建设的重要工程,支持了泉州海外交通的繁荣。

为了保证港口持续兴隆发展,宋朝政府于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在湾口南侧的下坊村设立石井巡检司。绍定四年(1231年),尚书省颁布侍郎左选条例,石井镇监官列入“破格及三万贯场务阙”内②,说明当时安海港口税额居于国内镇市的较高水平。侍郎右选条例则规定:“石井镇巡检,先差曾经海道捕贼有功,谙会船水人。”③也是国内独一无二的具名优选条目。鉴于石井港在刺桐港港口系统和物资集中的腹地范围,以及与南关港不可分割的关系,可视为刺桐港的辅港口。④元时,安海港镇,贾胡互市,车马辐辏,继续保持兴盛景象。

元末明初,泉州港由于元末连年战乱,加上西方殖民者东渐,明初朝廷禁海,致使港口贸易互市处于停顿状态。一些船舶转口至安海港,明初更一度移泉州港贸易于安海,而使安海得以犹盛不衰。⑤

入明以来,东西洋海上私贸夷人船队,逃避官府禁制,窃据沿海港澳,强行掠夺式贸易。“向虽通番,犹有避忌,迩年番舶联翩径至,地近装卸货物皆有所倚。”⑥安海以距郡偏远,扬帆即通海,安平商人极尽海上贸私之能事。时人史学家何乔远尝以徽商并论:“徽州以一郡,安平以一镇,其贾行遍天下者,安平人却与徽州人相类”。这时也是泉州人大批移居海外的高潮期,泉州港海外贸易出现由官而私,由进而出的转折点。

其时更有郑芝龙海上武装走私集团,以安海港之石井澳为据点,初仅船数十,至天启六年(1626年)已有120艘,崇祯间(1628-1644年)竟达千艘,私商倚其护航,成为纵横东南海上霸主,郑氏受抚顺后,府第即建于安平,极尽豪华富贵。

清初与明之禁海,郑成功延承其父郑芝龙仍长于海上贸易,安海港成为郑军金厦义师的港口。直至丙申毁镇(1656年),辛丑迁界(1661年),安海终成废墟,海港完成其历史使命。辉煌近千年的安海港修成正果。虽在清末民初曾为厦门客货转口要港,但毕竟是回光返照。

围头港 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知泉州真德秀上奏《申枢密院措置沿海事宜状》称:围头去州一百二十余里,正瞰大海,南北洋舟船往来必泊之地。旁有支港,可达石井,其势甚要。《闽书》云:东南瞰海南,连丙州,宋嘉定十一年置宝盖寨,或因附近宝盖山,故名。围头城在十四都,明江夏侯造为司城,有南北二门。附近有礁石。“明嘉靖二十四年三月,日本商船十数只,直来围头、白沙等沃停泊……海上滩中,形成市肄”⑦看来历史上的围头港主要作为军事需要而置寨筑城,自南洋海道入州界,围头与烈屿同起控扼作用,而且可控扼石井一带,实为港口冲要。比较同港湾内的东石、石井、安海诸商港,分工及功能有差别。

金井港 介于围头港与福全港之间,突出于半岛南端,面对原称浯屿的金门岛,古称“溜沃”,文献记载甚少。

永宁港 地处泉州东南岸,与东北岸的崇武互为犄角,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其军事海防方面的重要作用。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毗舍耶(今属菲律宾)海盗袭扰泉州沿海,杀害村民。次年为加强海防,打击海盗,知州真德秀奏请朝廷,在水澳设置水寨,取寨名“永宁”。嘉定十一年(1218年)真德秀在永宁寨拓展军房,修葺营垒,整造战船,屯军精器,打造“直望东洋”要塞。元代,海盗经常出入永宁至深沪海湾一带,朝廷在永宁港边设置巡检司,加强海防。明初,日本处于南北朝分裂,诸侯混战之态势,失利的南朝封建主手下到我国东南沿海作“倭寇之患”。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令江夏侯周德兴入福建筑城16座,永宁城即为其一。翌年朝廷在永宁设立卫指挥使司,为当时福建海防五卫之一。下辖10个千户所,崇武、福全、金门、高浦、厦门五所均建所城,形成遥相呼应的200里海上长城防御系统。

清初郑成功以厦门、金门为据点与清廷抗衡。永宁卫城在禁海、迁界时废弃。后仍戍兵置防,鸦片战争时炮击英军来犯的四艘军舰。1940年7月16日,日寇军舰还炮击永宁,登陆血洗鳌城。

永宁港还发生过舶商走私漏税的事情,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大海商王元懋载有“沉香、真珠、脑麝价值数十万”,为了躲避市舶司抽税,竞换小船偷运到永宁卸货。

祥芝港 该港是深沪湾北的第一支港,北宋时有刘氏聚族居此,可见时已开埠,明初江夏侯建为巡检司城,曰祥芝城,有南北二门,是明代海防系统的一部分,其地突出海滨,是捍卫泉州港要冲之地。

福全港 福全西南接围头、深沪诸港,哨守重要。宋元时为番舶客商避风之门户。《闽书》曰:该港有大留、圳上二沃,为要冲地。明置守千户所于此。洪武二十年周德兴亲临选地建福全城,为门四,建楼其上。卫城士兵还轮番驻守浯屿水寨,并辖晋江潘径捍寨,负责巡视“北到大岞,南到料罗”一带海域。明倭寇入侵,千户拒守,攻四个月不下,为一处捍卫海疆的军港。

深沪港 在深沪湾中心。志载:明江夏侯周德兴兴造为司城,有南北二门,各建楼。⑧清康熙重建。《福建沿海图说》称:居民多至数千户,或云万户,合计民财多至千万,或云数千万。⑨其时应为一处殷实的鱼米之乡。

深沪湾的几处港口,主要是筑城驻军设防的所城、卫城,其地处泉州港中部,为捍卫北部、南部的海域及贸易港口,起了军事保障的重要作用。由于它是泉州港进出必经之地,时有船舶停泊寄碇,但自身少有对外通商贸易的记载,不能称为海外贸易港口。

泉州古港浅析


泉州湾是泉州古代海港的主要部分,港口向东南敞开,被大坠岛、小坠岛等岛屿分为几个航道,湾中北有洛阳江,南有晋江汇流入湾,由于港道深,水域宽,离泉州府城最近,水陆交通便捷,因此成为泉州港海外交通的主港区。

后渚港 该港宋为临江里,元称后渚铺,其地面海背山,是天然的避风港,便于大型海舶停泊和启航,且海面宽阔,具有很大的吞吐量。但这个港开发较迟,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知州真德秀《措置沿海事宜状》。尚只字未提及后渚港,直至南宋后期才崛起,迅速发展成为泉州港的中心港,朝廷的国门。一些重要的商务、军事、外交活动,以后渚港为首选地。

1974年在这里发掘出一条南宋海船,内有大量从东南亚运回的香料、药物,这些都是朝廷需用的奢侈品。船复原长度34米,宽11米,载重量在200吨以上,属中型远洋商船。古船出土地点背倚桃花山,山上有修路碑,记载自后渚到泉州城有三条大道,一条到仁风门,一条到通淮门,一条水路通德济门。沿途的洋店、骡驼巷、洋墓等地名均与海外交通有关。{10}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意大利大旅行家马可·波罗奉忽必烈皇帝之令,护送阔阔真公主往波斯与阿鲁汗国王和亲,船队14艘帆船,载有600多人,自泉州后渚港出发。《新元史·世祖本纪》载: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征爪哇,会福建、江浙、湖广三省兵凡二万,发海船千艘,大军会泉州,自后渚启行。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王朝派遣杨庭壁出使马八儿、俱兰等国,也从后渚港启航。可以看出这时的后渚港已成为官方的主要港口。

石湖港 位于泉州湾滨海入口处,其半岛三面临海,背依金钗山,西部有长达五、六里的港湾岸线一直延伸到蚶江,可停泊大量海船。宋元以来就是泉州湾一处重要外港。当地传说古代有十八渡口,经常有百艘运载棉花的商船泊岸。码头形成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年),称林銮渡,相传为航海家林銮所建。码头东北面对泉州湾主航道的出入口岱屿门,控扼泉州湾南岸。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年)建的通济桥长70米,将海岸与海边礁石连接,成为一条延伸至海中的顺岸码头,大大增加了码头水深。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在金钗山上建有石湖塔,亦称六胜塔,后毁于兵火。元至元二至五年(1336—1339年)重建,通高36.06米,与南面南宋绍兴中(1131—1162年)建的姑嫂塔遥相对望,为过往船舶起到海岸航标的作用。

由于石湖地理位置突出海角,负有泉州湾总口的作用。五代时于此建有寨城,北宋熙宁初(1068年)建石湖寨城,拨军125人守卫。嘉定间(1208—1224年)真德秀知泉州事,造军房50所,拨管325人,增置兵船,补充武器。明初石湖置巡检司。万历三十年(1602年),浯屿水寨迁石湖,钦依把总沈有容驻司,重建寨城,并扩大规模,建为海上巨镇。{11}

蚶江港 扼泉州湾出口处。宋时建有码头,现存遗址有前垵、后垵两处古码头,规模似城东浔美深水码头。宋时建有蚶江桥、玉澜桥、海岸长桥,为番舶客商经过提供交通方便,元时港口极度繁荣。明、清禁海、迁界,港口趋于圮废。清中叶,蚶江港中兴。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蚶江被朝廷指定为与台湾鹿港对渡的唯一港口,五十七年(1792年)又增与台湾八里坌对渡。设海防官寨,下设海关、营盘、厘金等管理机构,并驻郊商开设货柜。{12}海防通判厅可处理商渔挂检、海域巡视,督催“发运”诸事务。直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台湾被日本割占时,蚶江海防官署才关闭。

崇武港 界于泉州湾与湄洲湾之间,东临波涛汹涌的台湾海峡,距台湾梧栖港仅97海里。宋初设巡检寨,又称小兜寨。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置崇武乡始得名,元初改为巡检司。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防御倭寇侵扰,周德兴奉命在此建城,设守御千户所,称崇武所城。建城后驻军士1000多名,民间传“三千军七户民”。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倭寇陷城血洗40多天。戚继光于万历初在崇武设中军台,指挥抗倭。明末崇武曾造四百料官船一只,派人送予日本琉球中山王。清顺治八年(1651年)郑成功曾督师进驻崇武夺粮,自后郑军与清军在崇武海域多次交战,可见崇武在军事战略上的重要位置。海禁开放后,崇武船商北上沪津,南下汕穗,东渡台湾。有诗:“击辑日通彰化未,敲针冬汛坎门鱼。”清《彰化县志》有载:“鹿港为泉、厦二郊商船贸易要地,内地来鹿者,北风以崇武为最,獭窟次之。……鹿、泉、厦郊船户欲上北者,虽由鹿港聚载,必仍回内地各本澳,然后沿海北上,由崇武至莆田、湄洲、平海……”1945年,台湾光复后,由崇武港航行台湾的大小船只高峰时年达200多艘。崇武成为“渡台捷途”,完成从军港到商港、渔港的华丽转身。

秀涂港 位于晋江、洛阳江两江汇流出海口。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设水师提督军门,秀涂港驻汛兵5名,往后又设哨所。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设立海关,翌年泉州设立海关机构,秀涂为6个分关之一,1941年国民政府交通部颁布秀涂港属闽海区10个对外通商口岸之一,与泉州同名列全国106个港口之中。

肖厝港 在湄洲湾南岸,面对秀涂港。水域深广,避风条件良好。当年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中早已把它列为全国拟建的15个渔业港口之一,是“国内少有,世界不多”的天然深水良港,可建10—30万吨级泊位多个。虽与千年古刺桐港的辉煌历史不沾边,却是新兴的国际大油港,将为复兴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作出新贡献。

泉州古港浅析


港口地理位置在洛阳江、晋江沿岸的,这里权且称为内港。

乌屿港 位于后渚港与洛阳港之间,是宋元明通商海外诸国的海岛码头,享有“金乌屿、银后渚”之誉。宋宝祐间(1253—1258年)建的乌屿石梁桥,比洛阳桥还长400多尺,据《重修乌屿桥碑》载:宋明洋艘岁泊于此。港口有码头渡,浔美渡、万安渡等古码头,还有“乌屿潭”深水区可停泊巨舶,以分流后渚港、洛阳港负担。

梧宅港(附洛阳港) 位于洛阳江出口,称为“洛阳小海”处,江面水阔五里,深不可址。为顺应泉州海外交通的需要,洛阳桥建成于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使这泉州北上的“官道”免除翻山越岭的劳顿和过万安渡时惊涛流急之险。洛阳江上游有梧宅港,据元人汪大渊《岛夷志略》一书记载,元时泉州商舶常由梧宅启航至古里地闷(今印度尼西亚帝汶),每逢发舶,梢众百有余人。说明船舶数量众多。且梧宅是五代、宋时的冶铁场所,有可资出口的商品。

法石港 地处晋江下游交汇海口的冲积平原上,枕山漱海,宋元以来就是兵家驻守设防之所,又是通商贸易的天然良港。上溯溜石、厂口约5公里抵城南,下经浔浦、后渚出岱屿门可泛海出洋贸易。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法石已是海防要塞,时任泉州知州的真德秀于此置法石寨,成为泉州左翼水军的三要寨之一,并在此地“造大战船,添置水兵”,缘因其地“内足以捍州城,外足以扼海道,合重屯以壮形势”。宋元之际执掌泉州市舶司的阿拉伯人蒲寿庚,私属海舶甚多,曾在法石宝觉山上建“望云楼”,以望海舶之进出。此举乃波斯商人之传统做法。当时法石住有大批阿拉伯人,蒲寿庚哥哥蒲寿晟还在法石云麓建造花园,种植阿拉伯国家传入的素馨花、茉莉花等。

1959年在距法石不远的乌墨山沃、鸡母沃挖到宋元时期的船板、船桅、缆绳、木船碇。1982年在法石江边发现宋代木爪碇石。特别是在原农业银行营业所建筑物下,发掘到一艘复原长度23米、载重量达120吨的中型远洋沉船,船体搭接法与韩国元代新安沉船相似。从船中出土物看,可知为南宋沉船。{13}宋时法石有圣殿、长春、美山、文兴、坂头五个码头。宋时真武庙为郡守望祭海神之所,而后其海神地位才逐渐为妈祖取代。法石附近就有浔浦顺济宫、美山天妃宫、长春天后宫等多所妈祖宫。

明代在法石设有广东高州会馆,洪武十四年(1381年)设“河泊所”,为船舶管理机构。清初在法石设“汛”驻兵,辖石狮、塘市、后渚等江汛,是沿海军事中心。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法石设有部馆、文、武馆。《泽被海滨碑记》载:“澳有二十四,而法石为要,盖通南关,外接大坠,实商渔出入必由之所,亦远近辐辏咸至之区……”{14}可知法石港在军事、贸易、文化等方面均发挥过应有的历史作用。

南关港 分布在车桥、厂口、后山、新街一带。亦称“圆通港”。唐景云二年(711年)泉州治所从丰州东移至晋江下游北岸,稍后建成的子城距江岸较远,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别驾赵颐贞凿沟通舟楫至城下。”{15}使港口与城市连为一体,南关港的作用进一步得到重视。为适应海外贸易的需要,五代后期,留从效对唐罗城“重加版筑”,城垣镇南门已与江滩毗邻。入宋以后,镇南门内外成为番航舶商聚集之区。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礼部还奏请朝廷,在“番舶聚此”的泉州城南车桥头设置来远驿,作为接待外国客商的宾馆。明初,来远驿仍在接待海外诸国贡使,直到明成化八年(1472年)提举市舶司移置福州,驿废。

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知州游九功鉴于江岸港区人烟辐辏,沿江岸砌筑翼城“沿江以蔽”,使南关港直接附城,并围护港区海商住居区。元时,南关港仍为刺桐港的重要辅港,大德六年(1302年)庄弥邵《罗城外濠记》指出:“泉本海隅偏藩,世祖皇帝混一区宇,梯航万国,此其都会,始为东南重镇。……一城要地,莫盛于南关,四海舶商,诸番琛贡,皆于是乎集。”{16}尽管南关港为倚城港口得商品装卸的便利,但也有港口拥堵,港池水浅,大船不便停泊,需待潮进出的劣势,终不能主宰刺桐港,而为后渚港代兴。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所立《奉宪富美渡头碑》还记录:富美渡头凡系南北、台湾、外洋船运五谷杂货,蚶江、惠安及各海口货物于此集散,以及安溪、湖头、永春内山溪货到渡头的景况,但明显已是地方性小港。

泉州古港浅析


唐久视元年(700年),南安县人孙师业诉称赴州遥远,于县东南15里(今鲤城)置武荣州,州治从丰州迁入。景云二年(711年),原闽县所置之泉州改为闽州,武荣州改为泉州,自后凡称“泉州”即指今之泉州。{17}

唐时,泉州港已是南海诸国蕃舶常至的港口,泉州还曾设参军事四人,掌出使导赞,管理海外来往的使节和商人。成书于唐会昌六年(846年)阿拉伯人伊本·胡尔达兹比赫《道里邦国志》记载:中国贸易港自南向北,顺序为交州、广州、泉州、扬州。当时泉州已成唐四大对外贸易港之一。五代时,泉州刺吏王延彬“凡三十年,仍岁丰稔,每发蛮舶,无失坠者,人因谓之招宝侍郎。”留从效治理泉州时,“陶瓷铜铁,远泛于番国,取金贝而返,民甚称便。”

为顺应唐五代泉州海外交通发展的需要,王延彬、留从效、陈洪进三人相继扩建了泉州城。把唐代四城门、周三里的泉州城,扩至五代时七城门周二十里。留从效扩泉州城时,重加版筑,旁环植刺桐。而后泉州以刺桐港闻名至今。由于城市建设迅速发展,刺桐港继续崛起,泉州城市等级由上郡升为望郡,宋《元丰九域志》(1078年)称:泉州为全国六大都市之一。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泉州设立市舶司,结束了宋初泉州作为广州辅助港口的时代。政和五年(1115年)泉州又设来远驿,以招待外商前来贸易。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一系列积极措施,使泉州港在南宋至元朝时达到鼎盛,跃为“世界最大的贸易港”。

藉此笔者引用国内外一些名家的著述,来重现泉州港的历史辉煌。

唐天宝间(742—756年)登进士第的包何《送李使君赴泉州》诗云:“傍海皆荒服,分符重汉臣。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执玉来朝远,还珠入贡频。连年不见雪,到处即行春。”应是记录泉州港城的最早诗句。唐会昌六年(846年)进士薛能《送福建李大夫》诗有句:“秋来海有幽都雁,船到城添外国人。”或许当年外国商船已驶近泉州城的晋江畔。

阿拉伯地理学家伊本·胡尔达兹比赫《道里邦国志》成书于846年,记录中国四大港口,经过各国学者一个多世纪的考证,取得比较一致的研究成果:鲁金是交州,汉府是广州,汉久是泉州,刚突是江都(扬州)。

南宋叶廷珪于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知泉州军州事兼权泉州市舶司提举时撰《南番香录》云:“余于泉州职事,实兼舶司,因蕃商之至,研究本末,录之以广见闻。”

南宋赵汝适于嘉定十七年(1224年)任福建路市舶司提举,宝庆元年(1226年)著成《诸蕃志》,对泉州港海外交通记述翔实,书中所记东南亚、东北亚、南亚、阿拉伯及北非等58个国家的航线距离、航程、方位,多以泉州为基准。还记有输入泉州的国外土特产及泉州外销商品。

元汪大渊两次从泉州港放洋,附舶浮海归国后于元至正九年(1339年)撰成《岛夷志略》,书中对99个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商品、风土民情、疆域地理等都有记述。他认为泉州是“清源舶司所在,诸蕃辐辏之所。”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1271年从威尼斯东来,1275年到达元大都,在中国侨居17年。1291年奉忽必烈令从泉州港启航,率14艘4桅12帆巨船,护送元室公主阔阔真往嫁伊利汗国阿鲁汗国王。1298年成书《马可·波罗游记》,记述刺桐城“以船舶往来如梭而出名。”又说:“刺桐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每一个商人必须付自己投资总额百分之十的税收,所以大汗从这个地方获得巨额的收入。”

《史集》是拉施特于1300—1310年编成的一部世界通史。书中记述“刺桐仍滨海大埠,由印度及马秦都城航来之船舰,皆至此停泊”,“刺桐为商港,海船辏集”。

意大利方济各会传教士鄂多立克在中世纪与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尼哥罗·康梯并称世界四大旅行家,于1322—1328年游历中国,在他的《鄂多立克游记》记述:“我来到一个叫刺桐的著名城市”,“该城市是世界最好的地方之一,此城中有大量各种生活必需品”。书中还记载泉州的宗教信仰等。

马黎诺里是意大利教皇派出最后一位出使中国的使节,1346年从泉州启航回国,进呈元顺帝致教皇克莱孟六世国书,1354年整理出《马黎诺里游记》,书中记述:“刺桐城,这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海港,也是一座令人惊奇的城市。”书中对方济各会在刺桐城的三座华丽教堂描述详尽。

摩洛哥大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于1346年六月到中国游历,他渡海到达的第一座城市是刺桐城,1349年又从刺桐港乘船返国,在《伊本·白图泰游记》中描述泉州:“该城的港口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我看到港内停有大艟克约百艘,小船多得无数。这个港口是一个伸入陆地的巨大港湾,以至与大江会合。”{18}这个地处大江出海口的港口应该指的是后渚港,以前引用这段译文时,往往只注意大船百艘,小船无数,而忽视港口所处的地理位置,所以有的认为是南关港的盛况。书中还对刺桐制造的绸缎、航船、瓷器做了详细介绍。

近代日本学者成田节男称:“进入元代,泉州成了中国最大的门户”,“虽然元仿效宋在诸港置市舶司,但实际上船舶辐辏不绝,支配了大部分贸易的是泉州港。”日本学者桑原骘藏说:“泉州商业之繁盛,驾广州而过之。及元初,被称世界第一大贸易港。”

还有许多史书、史学家、旅行家等对泉州港有过研究和评述,恕不一一赘述。对泉州港或刺桐港具体指那处或那几处港口,近期主要有几种研究结论。

半个世纪在研究泉州港历史的先驱厦门大学庄为玑教授在《古刺桐港》一书《古港考》条指出:如果一个海港,历史悠久,形成大港口群,也可以一个大港将几个支港合成一个港群。泉州就是这样一个大港,总称之为“三湾十二支港”。泉州湾四支港,自北而南有洛阳、后渚、法石、蚶江四个支港,以后诸港最重要。深沪湾四支港,内有祥芝、永宁、深沪、福全四个支港。围头湾四支港,即金井、围头、石井、安海,或称之为南港。并对各处支港作了叙述。

厦门大学历史学傅宗文教授近年推出20年研究专著《沧桑刺桐》,《港口市镇 众星拱卫》节中指出:刺桐港由逐渐崛起到蔚成世界大贸易港,同时也在港区周边推拥出一批海舶碇离货物装卸作业港口,在闽南腹地滋生一批城镇商贸网络。……这一集散功能循环往复,使刺桐港的海上贸易业的吞吐持恒,充满活力。据文献资料,正规港口三个,即南关港、石井港和后渚港。并对三处港口作了叙述。文中特别指出“海湾南岸后渚港,距海口不太远,海船自东海洋域内碇方便。如住南关港,自入海门,尚须溯晋江而上。在晋江尾闾航道北岸,地名鹧鸪口地段,江中‘多暗礁伏石,非涨潮,巨舟不得行。仅黾屿前一线,舴艋可通’。”“候潮溯江成了南关港寄碇亟须解决的难题。后渚港的启用,使回帆船只依型分港住泊,给海商纲首提供了方便。”{19}一语道破后渚港比南关港的优势所在。

《泉州古港史》指出:泉州古港包括泉州湾东北面的崇武港,泉州湾的蚶江港、石湖港、后渚港、洛阳港,深沪湾的祥芝港、永宁港、深沪港、福全港,围头湾的围头港、金井港、东石港、安海港、石井港,湄洲湾的肖厝港。在上述各港中,以后渚港最靠近泉州市府,水陆交通极为方便,是泉州港主要对外交通贸易港口。{20}

纵观泉州一千多年的海事活动,可以认为:泉州港或刺桐港是泉州集群港的总称。每处支港根据特定历史时期、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的要求,完成各自的历史使命和赋予的时代地位。哪个支港都无法独力支撑泉州港的长盛不衰,彼此相辅相承,共同承担海外贸易的集散功能和安全保障机制。支持千年古港葆有持恒的生机活力,使泉州港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神奇!(完)

(作者: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

注释:

①明何乔远《闽书》卷三三《建置志·泉州府安平镇》。

②③《永乐大典》卷一四六二二,《吏部》引南宋《吏部条法》。

④付宗文《沧桑刺桐》第270页,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⑤《安海志》修编小组编《安海志》122页,1983年。

⑥明郑若曾《筹海图篇》,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⑦明《安平志》,清重修本《龙山寺古刹考》。

⑧《(乾隆)晋江县志》卷二。

⑨《福建沿海图说》深沪条。

⑩庄为玑《泉州湾的古海港》,载《海上集》,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1}蚶江志略编撰委员会编《蚶江志略·城寨》,华星出版社1992年。

{12}《蚶江志略·海港》。

{13}陈鹏《法石的造船与航海》,载《东海法石历史与文化研究专辑》1999年。

{14}该碑为清乾隆四十八年法石全体船户刻,立于法石美山天妃宫,现已佚。碑文录自吴清潭《泉州法石资料汇编》。

{15}《新唐书》卷四十一《地理志》。

{16}怀荫布《(乾隆)泉州府志》卷一一《城池》。

{17}泉州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泉州市建置志》,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8}马金鹏译《伊本·白图泰游记》,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9}怀荫布《(乾隆)泉州府志》卷一一,《城池》引史继偕《建鹧鸪口铳台记》。

{20}《泉州古港史》编写委员会编《泉州古港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年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