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为什么输给了朱元璋?

小林创可贴


其实这个没那么多稀奇古怪的原因,首先陈的战略目标不明确,既然是倾巢决战,自然是直接集中力量点中敌人的死穴,陈该派部分水军顶住南昌城的朱军(顶在湖口就可以,不需要主力),直下南京(朱元璋主力不在南京,拿下应该没有悬念),拿下南京朱元璋基本就只有另辟根据地了(江苏安徽还有大量的地方),长江以南尽入陈手(拿下南京后再下南昌应该不是个事)。再说朱元璋救援南昌的鄱阳湖之战也存在侥幸的因素,战略上失策,战术上又被偶然因素碰到,除了天亡陈氏、朱氏当兴,真不知道该怎么说


灰太狼大王9527


元末大乱,群雄逐鹿。各路起义军中,以朱元璋、陈友谅和张士诚三部最具灭元潜力!

朱元璋占领应天(今南京)后,周围陈友谅、张士诚、元政府等强敌环伺。但直接灭元肯定不靠谱,首先面对的还是张士诚和陈友谅(此时天完国名义上的最高领导者虽然是徐寿辉,但实权已经掌握在陈友谅手里)!



先打谁,怎么打,朱元璋为此专门召集麾下谋臣将领开了一次军事会议:大部分人认为应该先打张士诚,待实力壮大后再与陈友谅决战。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朱元璋通过分析和对比张士诚和陈友谅二人的性格特点,定下了战略方向:张士诚器小,器小无远见,若先打陈友谅,张士诚势必会袖手旁观;陈友谅志骄,志骄好生事,若先打张士诚,陈友谅则会趁火打劫!

于是乎,从至正十九年开始,朱元璋和陈友谅展开大战!刚开始,双方互有胜负:

至正十九年,朱元璋麾下猛将常遇春率部攻克池州,并在九华山设伏击败了前来增援的陈友谅军队。


至正二十年,陈友谅率领水军夺取了应天的重要屏障:采石、太平,却于龙湾一役再次败北,此战朱元璋军斩获颇丰。 此后两年,陈友谅充分发挥水军优势,在对朱元璋的战争中胜多败少,但因为陈友谅为人太过毒辣,他手下镇守军事重镇洪都(今南昌)的将领献城投降了朱元璋。

决战序幕就此拉开,至正二十三年四月,陈友谅亲率60万大军,压向孤城洪都。此时,为朱元璋镇守洪都的,是他的亲侄子朱文正。朱文正以卓绝得军事指挥才能和顽强的毅力,奇迹般地守住了洪都。同年七月,正在围攻庐州的朱元璋回师与陈友谅展开决战:七月二十一日,鄱阳湖之战正式打响。大战伊始,双方各有胜负。后来,朱元璋军趁着东北风起,火烧铁索连江的陈友谅舰队,陈军舰队损失大半,余部败逃!八月,欲突围撤军的陈友谅部再遭惨败,陈友谅本人也于乱军之中被朱军弓弩手射杀!



陈友谅以绝对优势兵力压境,却败于朱元璋之手,不是没原因的:

其一:朱元璋因为个人魅力和军事才能,很受部下的拥护和爱戴。而陈友谅,则是个为了上位弑君杀旧的人,毫无底线,令部下寒心。所以朱元璋一方更团结!

其二:陈友谅军虽兵多,但谋臣良将规模远不及朱元璋一方——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其三:陈友谅太过孤注一掷,如果他先攻占朱元璋的根据地应天,鹿死谁手还真不一定!

客观地说,陈友谅是个眼睛里揉不进半点沙子的人,他个人的性格缺陷,注定了他会在这场角逐中大败亏输!


布书公子


陈友谅朱元璋,一个渔民出生,一个流民出生,一个以水为生,一个以土为生!

这二个人有太多相同之处,也有不少不同之处!

同为底层出生的他们,应该都懂民间疾苦,也都明白人的重要性,不过最后决定他们成败的,却是为人之道。

由此可见,同样的花不同的果,是有道理的。

陈友谅其人,简而言之就是典型窝里横那种人,为人反复无常,套路太多真诚太少,而且不知收敛野心与言行,最后落得个众叛亲离下场。

而朱元璋则不同,以布衣之身成就天子之位,必然有可取之处,创业时期的从善如流,广纳人才,团结阶级,还有成功之前的低调隐忍还有不贪恋虚名都是他成功的关键。

由此可知,人要发迹,贵在时代契机同时,也贵在个人性格,眼界格局!

于一开始而言,陈友谅和朱元璋发迹之路皆有贵人相助,而他们对待自己恩人的不同态度决定了他们未来的成就。

陈友谅的贵人是义军领袖天完国大丞相倪文俊。

这倪文俊算是元末最早的反王之一,因为攻陷武昌汉阳,重振岌岌可危的天完国而成为义军的领袖人物。他和陈友谅同是渔民出生,因此一见如故。

再加上陈友谅本身有才,就越发得到倪文俊重用。

最后也因倪文俊的推荐,才有陈友谅驻守黄州府,坐镇一方之事情发生。

不过陈友谅和倪文俊最后闹的却比较凄惨,公元1357年倪文俊和天完皇帝徐寿辉内斗。

失败后的倪文俊,跑到了陈友谅的地盘黄州府!

他以为自己是陈友谅的恩公,谁知陈友谅转头就将倪文俊给卖了!

与大义而言,陈友谅之忘恩负义由此可见!

与陈友谅相同,朱元璋也有自己的恩公!

那就是他的义父,郭子兴!

郭子兴其人,在元末群雄中算是一个另类存在,与一群土老帽的无产阶级起义者不同,郭子兴是地主阶级出生的革命家!

也因此很有读书人的情怀,他和朱元璋的相遇源自一出意外,当时的朱元璋被指认为奸细,差点被杀,最后在获悉真相之后,朱元璋被授予亲卫职责。

之后朱元璋又在无数次被观察之后被郭子兴引为心腹,还给朱元璋包办婚姻,成了自己养女婿。

于公于私而言,朱元璋都应该感谢郭子兴。

而朱元璋也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初心,知恩图报,在郭子兴因为山头之争,被义军领袖挟持绑架事件发生的时候。

郭子兴亲儿子都不敢救,只有朱元璋孤身前往,晓以利害,最后救出郭子兴。

即使最后朱元璋拉起队伍单干之后,依然对郭子兴礼遇有加,从不懈怠,至于最后和郭子兴儿子那点糟心事,其实也非朱元璋本心,也非郭子兴本意。

朱元璋和陈友谅对待恩公的不同,就决定了两人的名声不同。

虽然义不为商,慈不掌兵,不过在动乱事情,有义气的人天生受欢迎,这却是时代需要。

为了短期利益,陈友谅毅然杀害倪文俊,让他成了天完国实权人物,但是与长期利益而言,其实朱元璋的做法才是正确的。

因忘恩负义获得短期利益的陈友谅尝到了背叛的甜头,才有他后来数次背叛。

而被背叛的对象都是他的战友上级,如下作手段除掉竞争对手,坑蒙拐骗让徐寿辉迁都江州,最后自己做曹操,都是这类事件的后续。

最后在大胜之后,又急不可耐的杀掉老东家徐寿辉,自己称帝建立所谓的大汉政权,年号还称呼为大义,这就不得不说是讽刺了。

虽然说以实力还有发展轨迹而论,陈友谅其实和朱元璋的对比之中都占尽优势,但是在当时的时代,他却将自己的名声败坏的无以复加,最后野心也暴露的无以复加。

最后成为了众矢之的他,不断胜利还好说,一次失败他就会一蹶不振。

而朱元璋和陈友谅比,又是如何行事的?

那就要高明的太多太多,与对待恩公而言,他没做过忘恩负义之事,与对待战友而言,在创业期,他也是义气十足,信任有加。

因此才有二十余骑,成就大业的事情出现。

在初步建立根据地之后,他就开始了自己广纳人才的举动,李善长加盟,让他找到了自己的萧何,著名儒士朱升的加盟又让他找到了领导义军的宗旨“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这九字真言,如明灯照耀朱元璋前行,刘伯温的加盟,又一次开阔了朱元璋的眼界,还有朱元璋政治集团的同盟者。(刘伯温为地主阶级代表)

于是乎,一个有义气的人设,就有人才相助,朱升又给了起义军指导思想,还有同盟阶级的出现,朱元璋和陈友谅的差距就出现了而且越来越明显。

陈友谅一生有三次背叛。

是他的成功和失败的根源,第一次杀恩公倪文俊让他成为天完国实权派,第二次杀同僚竞争对手,让他获得了天完国军政大权,第三次杀徐寿辉,则让他成了新皇帝。

在一次又一次背叛下,陈友谅成功了也失败了,利益他获得了人品他没有了,最后他还是失败了!

朱元璋一生也有三大品德。

第一个是人品:这是恩公郭子兴给的,让他在乱世出头,也让他的义气传扬出去,人才吸引过来(仅仅创业期)

第二个是政治纲领:这是儒士朱升给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明确了朱元璋的政治纲领。

第三个是同盟阶级:这是刘伯温带来的,刘伯温让朱元璋从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变成了一个无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相结合的革命者。避免了他因为阶级局限性而失败。

由此可见,要成就大事,时代契机固然重要,可是创业期的为人和眼界也很重要啊!

如果背叛者最后真的成功了,那也许这个世界才有问题吧!


阿斗不傻


陈友谅为什么输给了朱元璋?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下。

01 从二人的发家史来看

朱元璋三代贫农,全家人死于饥荒,他出家做了和尚,后来被迫外出化缘,他走遍了湖北安徽江苏各地,与其他乞丐不同的是他每到一处地方,就会研究该地的山川河流,人文风貌,这为他后来的出色军事指挥打下了坚实基础。

后来他投奔郭子仪,从一个亲兵干起凭借自己的聪慧步步高升,最终成为一名统帅,还成为了郭子仪的女婿,在起义军中积累了许多威望。再后来他受到郭子仪猜忌便果断选择了离开,招来了儿时的玩伴汤和徐达等人,他们一起攻城陷地,不断的扩充实力。

陈友谅是渔民出身,投靠红巾军的倪文俊,也是靠实力坐到了统帅,本来也有一定威信,到后来他杀掉了对他有恩的倪文俊,并弑主篡位,窃取了天完政权,建立了大汉政权。他的杀戮与卑鄙激起了很多内部人的不满,新生的大汉政权实际上有很多不稳定的因素。

比起朱元璋,陈友谅的成功似乎是窃取了起义军胜利的果实。

02 从二人对局势的判断来看

很明显,朱元璋对局势的判断要比陈友谅准确的多。

朱元璋奉行的‘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方针实际上被历史证明是绝对正确的,东汉末年的曹操不就是这么个方针吗?事实上在大乱之世,就是枪打出头鸟,谁先称王谁死的惨,秦末的陈胜吴广,汉末的袁术,隋唐之交的瓦岗李密,儿皇帝石敬唐等等,无不说明这个道理。

然而元末的割据势力却没几人能看的透,无论陈友谅还是张士诚,他们都不具备最后胜利者的格局,迫不及待的称王,招来了元军的讨伐,为了一个嚎头,得不偿失。

03 从二人的综合实力来看

单从军队人数来看的话,陈友谅的军队无疑要多过朱元璋。但朱元璋手下大将如云,譬如明朝第一大将徐达,汤和,常遇春,文臣譬如刘基,李文忠等人。

而对手陈友谅手下固然也不缺乏武将,赵普胜,张定边等人也了不得,可是却没有能与刘伯温实力相当的智团,而且前面已经提到,汉政权内部离心离德,赵普胜还被陈友谅设计杀掉。

双方的部下给人的感觉就是,朱元璋这边像是朋友一起创业,而陈友谅这边则像给老板打工,那个积极性可想而知了。

04 从个人运气来看

我们也许不得不承认运气很多时候就决定了最后的成败,不服不行。在陈友谅和朱元璋的生死大战中,即鄱阳湖水战,陈方大将张定边带领几只小船杀向朱元璋所在的大船,本来即将得手,但张定边却被人一箭射中,朱元璋也因此躲过一劫。而在几十万人中,偏偏有一只流箭射中陈友谅,这是不是运气太差了呢?主将死后,败局已定,大汉政权也就被朱元璋吞并了。

陈友谅死后,朱元璋的绊脚石又少了一个,他开始由南向北讨伐元政权,最终建立了大明帝国,成为一代伟帝,而陈友谅则被更多人遗忘在历史的角落,算是印证了那句成王败寇吧。


当然陈友谅失败的原因还有很多,笔者不可能一一列出,对此你还有哪些观点呢?欢迎留言讨论哦⊙∀⊙!


历史中简堂观点君


很多人只听说过洪都之战以及鄱阳湖之战,应该没听说过。在这之前陈友谅和朱元璋还有一次交手。

那个时候呢,陈友谅刚刚杀了徐寿辉,成为了红巾军的老大,然后率领军队沿着长江而下,打算就是用这种气势把长江下游的朱元璋给吓一跳。

朱元璋自然也不含糊啊,好不容易拼死拼活拿着d盘,怎么能够让你拿了,这一次,朱元璋正在那里解决安徽地区的问题的时候,听说成流量过来了,立刻命令少量军队留在原地进行牵制。朱元璋率领主力军队直接向西,双方展开激战。但就在这个时候,陈友谅后房失火,无奈之下,陈友谅率军撤并,朱元璋步步紧逼,这一次交手占据优势的陈友谅由于后方失火的原因,只能够抛弃大量的土地。

这一次的惨败让陈友谅记住两件事情第一,朱元璋不好惹,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以后才能够去打朱元璋第二,不能够跳过任何一座城市,任何一座城市都有可能造成你后院失火的危险。

所以陈友谅惨败回去以后,一方面组织内部的清理,将不听话的,听话的统一声音,一方面加紧了整个战备工作,也就是疯狂的打造战船,打算就是沿着长江一路平推过去,直接打到。朱元璋的老家金陵。

是在进攻的那一刻,陈友谅觉得还是不放心,因此赶紧去叫了张士诚,大家一起前后加攻,我们必须要一起攻打朱元璋。

当然,张士诚一直在那里被朱元璋欺负,听到这个建议,他人高兴的不得了,答应了陈友谅的请求,派出军队配合陈友谅进行作战,所以为什么洪都之战手了那么长时间就是张士诚在当时朱元璋的背后搞鬼。朱元璋只能把主力部队放在更有威胁的张士诚身上。

但是,程有亮是怎么也想不明白,平常一个只会吃喝嫖赌抽的朱元璋的侄子怎么会这么有战斗力,有关于洪都之战的细节,我希望各位自行去了解一下就会发现。一场防御战,不是看谁气势足,谁信心大,谁不怕死就能够守得下来的,它其中包含着很多的细节,某些人不被逼到绝境,真的很难看的出这个人的能力。陈友谅最大的一个失误就是低估了朱元璋这个侄子的战斗力。

当然也要有人就会说了。陈友谅翻出一支军队去攻打南京,这不就是板上钉钉,手拿把攥的事情吗?为什么陈友谅不怎么做呢?大家想想,程友亮第一次惨败是什么原因,就是因为自己后方失火。对于陈友谅来讲,这一次就是奔着消灭朱元璋这个念头过来的,每一寸土地,他都必须要保证他绝对安全。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也是他为什么一直否决掉派出一支舰队去袭击朱元璋的南京城,如果这支舰队不能成功,白白折损了兵力,那就跟上次一样。

就这样一直守到朱元璋过来,朱元璋一来陈友谅友面临着被洪都和朱元璋舰队夹击的危险,因此率领舰队退到广阔湖面,跟朱元璋的舰队拉开决战,双方在几个回合的互殴以后,各自都有自己的惊险时刻,当然,朱元璋这边更加是有惊有险,但是占据着绝对优势的城有量绝对不能够接受自己的军队,一直吃不下对面,所以陈友谅一直在命令自己的舰队不停地对朱元璋的舰队发动进攻,但是之前的洪都之战,再加上鄱阳湖屡战屡不是让陈友谅失去了信心,同时士气也越来越低落,(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当然,最后的绝杀还是来自于陈友谅的死亡,正是由于陈友谅死的比朱元璋早,所以陈友谅的舰队彻底的混乱。

在这种情况之下兵败如山倒,正是由于陈友谅的死,奠定了朱元璋彻底赢得这一场战争的基础。

所以说整个一场战争看起来陈友谅必须要为他集团的失败付主要责任,除此以外,我们也可以看到,陈友谅手底下没有像朱元璋那样人才鼎力,朱元璋的徐达,常遇春等等之流,都是能够统兵在外,独挡一方的大将,如果程友亮手底下有一个乃至两个人这种能文能武的帅才,也不至于陈友谅死了以后军队溃败的这种情况。


漩涡鸣人yy


陈友谅输给朱元璋那是必然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一,陈友谅战略方针与朱元璋不一样。陈是老早就称王了,这样就很容易吸引朝廷的注意力。而老朱则是听了谋臣的计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样实力能够得到很好的保存。

其二,内部集团没有统一战线。陈友谅由于为了能够往上爬先是杀了投靠他的倪文俊,后又杀了赵普胜,最后把老大徐寿辉也干死了,导致其政权内部矛盾分化,不能齐心合力为他卖命。

第三战术布局不当,先前是朱元璋主力去救韩林儿内部兵力空虚的时候,陈友谅没有趁机直驱南京一举拿下南京城,却率领大军去打南昌,南昌打了好多天却碰上朱文正这块硬骨头,怎么都啃不下来,让朱元璋有时间把军队调过来支援。后又轻信好友康茂才的话,冒进采石矶中了朱元璋的埋伏大败而归。

最后在鄱阳湖之战中与朱元璋决战被朱分而围之各个击破,落得个身死人散。其实论实力而言,陈友谅最初实力要远远高过朱元璋,由于陈友谅生性猜忌多疑,再加上上述一些原因最终导致陈友谅在和朱元璋竞争中落败。


山中茅店


在元朝末年群雄逐鹿的战场上,朱元璋和陈友谅都是南方较强的两支反元力量。在最初,陈友谅的势力远强过朱元璋,其水师数量足足是朱元璋的10倍之多,但他最终却惨败在朱元璋之手(《明史》)。而朱元璋方面在战胜了陈友谅后,进一步席卷江南各方,终于奠定了明朝开国的根基。

那么,陈友谅为什么会输给朱元璋呢?其一就是陈友谅集团内部不团结。陈友谅集团表面强大,但内部的号令不统一,这是因为陈友谅的位置来源不正。众所周知,陈友谅是通过篡位杀徐寿辉而自立的,因此招来了很多人的不满。他没有及时整顿内部,就忙于进攻朱元璋,这是他失败的重要原因。



其二是战略失利,也就是陈友谅未能突破朱文正镇守的洪都防线,导致朱元璋的援军陆续到来,丧失了战争主动权。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侄子,他用4万兵马挡住了陈友谅60万大军的猛攻,不仅挫败了陈友谅集团的锐气,也让其陷入被动。陈友谅在洪都之战失利后,被迫将决战转移到鄱阳湖,原先预备的进攻朱元璋腹地的计划已经无法实现。

其三就是双方统帅的自身原因,急功近利陈友谅是完全输在了智谋上,小看了朱元璋。在双方决战的鄱阳湖水战中,朱元璋能够及时调整作战策略,成功以小船战大船,以弱胜强,重创了陈友谅的势力,而且将陈友谅本人击杀。



在陈友谅死后,他的势力再也不成气候。朱元璋则趁热打铁,向他的儿子陈理发起了进攻,最终完全吞并了陈友谅的残部。至此,朱元璋在南方的强敌只剩下张士诚,方国珍,明玉珍等人,但他们都不如陈友谅强大。而经过此战,朱元璋的势力进一步坐大,统一江南已成定局。


历史的荒野


陈友谅输给朱元璋,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杀徐寿辉,匆忙称帝,不得人心。二是军事上指挥失当。

1356年3月,朱元璋率部占领南京,初步建立了政权。这时,他面临两大强敌,一是东面的张士诚,一是西面的陈友谅。陈友谅最强大。朱元璋采纳刘伯温的建议,决定先对付陈友谅。

陈友谅原是徐寿辉的部下,待自己实力壮大以后,他便杀了徐寿辉,改国号为汉,自己做了皇帝。做皇帝以后,他生活腐朽,把成群的女子弄到宫中,供他享乐。他的倒行逆施引起很多人不满,纷纷投向朱元璋。

1363年3月,陈友谅乘朱元璋率领大军到安丰救小明王之机,亲自率领60万大军沿长江而下,企图一举攻占南京,消灭朱元璋政权。

陈友谅的大军首先包围了洪都(南昌)。洪都守将是朱文正。他按照朱元璋的指示,坚守不出。陈友谅围攻85天(85天啊!),未能攻克。

七月,朱元璋亲帅20万水军,来到鄱阳湖。陈友谅闻讯,撇下洪都,来战朱元璋。

当时两军差别很大。陈友谅有将士60万,战船数百艘,大多是几丈高的巨舰。朱元璋只有20万兵力,战船都很小。

开始交战,陈友谅的士兵居高临下,朱元璋士兵仰着头和对方交兵,甚不得力,损失很大。根据此情况,朱元璋采纳将士意见,决定火攻。由大将常遇春和俞通海找来一批渔船,装上芦苇火药,借着东北风,点起火来,冲向陈友谅的大战船。顿时浓烟滾滚,火光冲天。陈友谅的士兵不是被火烧死,就是跳水淹死,十分狼狈,损失惨重,全军大乱。

陈友谅见状,慌忙向湖口突围,却被朱元璋事先埋伏在那里的大军团团包围。陈友谅在混战中被流箭射死。

居于上游的六十万,竞败于居于下游的二十万。历史就是这样无情地嘲笑着陈友谅之流的昏庸无能之辈!

欢迎点评。


WM晓奇


诚邀,陈友谅还是挺厉害的,要说友谅为什么输给朱元璋,我觉得是战略因素和运气,友谅杀了自己的主子徐寿辉后,自称帝,国号汉,陈友谅很有野心,称帝后立即派人游说张士诚,组成联军合力攻打朱元璋,朱元璋急忙召集文武大臣开紧急军事会议,各位将领们商议首先收复太平用以牵制陈友谅,朱元璋说,不行,陈友谅居长江上游,水军比我们多出十倍,一下子收复太平不太可能,


有人请朱元璋亲自率军迎击,朱元璋说“不行,陈友谅以非主力部队牵制我军,而自己率全军直攻金陵,顺流而下半日可达,我军骑兵步兵,难以紧急返回,百里催战乃兵法所忌,不是良策,于
是派人命胡大海直捣信州牵制陈友谅的后方,同时命人写信哄骗陈友谅,让其速来,友谅果然上当引兵而来,徐达布阵南门外,常遇春设伏兵于石灰山,朱元璋亲自坐镇卢龙山指挥,友谅到时,众军欲开战,朱元璋说“天快下雨了,

赶紧吃饭,下雨时攻击,不一会果然大雨倾盆,士卒奋勇争先,雨停后合力作战,水陆夹击大败友谅。收复太平、安庆、信州,起初朱元璋让人哄骗陈友谅,李善长对此不知何意,朱元璋说“陈张联合,我首尾受敌,只有令其速来,我先打败他,张士诚必将吓破胆,后来张士诚军终究不敢出来,陈友谅回去后,不服输,又调大军围攻洪都,朱元璋亲自统兵救洪都,


在泾江口,南湖嘴埋伏兵,阻断陈友谅归路,陈友谅撤兵洪都,在鄱阳湖准备与朱元璋决战,公元1363年7月朱元璋的二十万部队,与陈友谅六十万大军,在鄱阳湖江面相遇,双方共出动战舰两千余艘,展开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场大水战,朱元璋把他的军队分为十一队抗御陈友谅,徐达出击陈友谅的前锋,陈友谅的一员猛将,突然直接进攻朱元璋的战船,打的战船搁浅沙滩,处境十分危险,幸亏徐达张弓搭箭,

射中陈友谅的这员猛将,援兵又及时赶来,朱元璋才脱离险境,陈友谅出动所有大船,朱元璋的船小,将士们都有点怕,朱元璋亲自指挥,将士仍然畏缩不前,元璋大怒,当众斩十余人,这时才人人拼死,到了午后,突然刮起东北风,元璋命敢死队驾七艘战船装满火药,火攻陈友谅战船,风烈火猛,

陈军大败,两军相持了几天,陈友谅的将军有几个投降了朱元璋,友谅十分愤怒,下令把俘虏全部杀死,朱元璋反其道而行之,善待俘虏,释放遣还,并祭奠他们阵亡的亲戚和将领,陈友谅粮尽,突围南湖嘴被阻,转入湖口,朱元璋进行阻击,顺流搏战,到达泾江,泾江守军再拦击,友谅乱箭身亡,鄱阳湖水战,朱元璋精神压力巨大,胜利后睡了两天两夜,不知道各位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脑子里的弦崩久了,一旦放松真能睡几天,回到应天,朱元璋对刘基说“我不应该有安丰之行,假如陈友谅那时乘虚直捣应天,

当皇帝的应该是他了,但他却把自己的军队困在南昌,除了坐等灭亡还能等什么?陈友谅灭亡了,天下就不难平定了。在朱元璋眼里他认为能跟他争天下的只有陈友谅,张士诚他压根没放在眼里。


老张头讲故事


自古娇兵必败,陈友谅拥六十万大军,数百楼船顺流而下,中国历史上军力之大非常罕见,陈友谅没有把弱小的朱元璋放在眼里,洪都之战犯了致命错误,战略失策决定失败命运。陈友谅渔败子出身比朱元璋的日子还要惨,陈友谅粗通文墨,在元末乱世中参加徐寿辉领导的红巾军,他从基层做起在战火飞扬的战争中成为军中主帅,后来杀死老上级徐寿辉成为红巾军老大。1360年陈友谅称帝建立大汉政权。陈友谅的军队近百万人纪律严明战斗力非常强是当时江南地区最强大的势力地域广阔,有席卷天下的优势。朱元璋地盘小兵力才20万人。朱元璋和陈友谅比简直是要饭花子和龙王比宝。但是朱元璋制定了正确的政策,他手下大将康茂才原是陈友谅部下,朱元璋让康茂才给陈友谅写信诈降,陈友谅率水陆精兵六十万人,楼船数百艘顺江而下。但是陈友谅集团犯了一个严重错误,在洪都保卫战中让朱文正脱了八十五天为失败敲响了丧钟。这时朱元璋正在全力援助小明王韩林儿抗击东边的张士诚军队,长江沿岸各地兵力空虚,陈友谅哪怕分兵三分之一顺流而下朱元璋璋会府首就擒。打败朱元璋璋统一天下的便会是陈友谅。洪都保卫战的胜利大大鼓舞了朱元璋军队士气,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大战。朱元璋璋船只小灵活,占据上风火烧陈友谅战舰,陈友谅指挥作战时中箭身亡,朱元璋璋的军队一鼓作气打败陈友谅军队,上演了小孩子打败壮汉奇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