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不通,朱棣只是打下南京凭什么就能当皇帝, 其他地方为什么就这么容易臣服?

新时代领路人


朱棣当上皇帝和李世民当上皇帝很相似,但是朱棣为了这个皇位付出的代价比李世民大很多。李世民只是攻入皇城就成功当上了皇帝,而朱棣却是一路从北平打到南京,用了整整3年时间,攻下南京以后,才当上皇帝的。

朱棣取代建文帝以后,皇帝还是洪武皇帝余脉,国号还是大明,官员只要服从新皇帝还是一切照旧。因此,朱棣攻入南京以后,能够稳坐皇位的根源,也就在于此。

古代王朝讲究一个正统,比如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朱氏宗亲当然也就是皇位的正统了。朱允炆继位为帝,是朱元璋的遗诏,属于正统的正统。而朱允炆被朱棣取代,虽然是朱棣的大逆不道,但是在实际上,皇室的正统性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所以百官还是勉强接受的。

当然,朱棣当上皇帝以后,各地少有反抗朱棣的情况,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朱棣的威望同样比较高,打下南京以后,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那些原本在朱棣与建文帝之间观望的人,开始纷纷倒向朱棣。再加上建文帝下落不明,而建文一系的皇室成员又没有挑起反抗朱棣的大旗。因此,各地除了臣服朱棣以外,还有什么选择呢?

加入朱棣攻下南京以后,建文帝逃出南京,或者建文帝的儿子或兄弟逃出南京,在外地重塑大旗,召集天下兵马勤王讨贼,如果有这个情况,朱棣的正统性就不具备优势了,必然会有大量的势力加入到建文帝这一边。这个时候,朱棣的皇位就不那么稳定了,历史都有可能改写。

所以,朱棣当上皇帝以后,其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要削弱建文帝的影响力,并将建文帝的威胁全部根除,以维持其皇位的绝对稳固。


苏绽


靖难之役时,明朝大部分官员和藩王都在坐山观虎斗,抱着一副谁赢了就向谁效忠的态度在看戏。南京被攻破后,大明朝廷被一锅端,建文帝朱允炆失踪。这个时候,结果已经很明朗了:大明朝的皇帝都找不到了,外地镇守的藩王和官员就算想效忠朱允炆,那也得找得到朱允炆才行。

朱棣进城后,很快就登基称帝,宣布继承太祖法统,废黜朱允炆的法统。此时外地的藩王和百官就算想起兵,也没有借口了。如果硬要起兵,那就是造反。


靖难之役,名义上是朱允炆动用了整个大明朝的武装力量在镇压朱棣。但是实际上,当时被朱允炆派去镇压朱棣的明军,很多人都是出工不出力。

因为大家心里明白的很,朱棣和朱允炆的斗争是朱家人自己的家事。犯不着为了朱家人的争权夺利,傻乎乎的去卖命。

于是乎,我们就在正史上看到了靖难之役中的三次诡异妖风。

第一次是白沟河,明朝政府军打得朱棣半死不活时,突然妖风四起,救了朱棣一命。

第二次是夹河战役,盛庸大军打得朱棣呈现败象时,突然妖风四起,救了朱棣一命。

第三次是滹沱河之战,又是一样的经历,一样的妖风,莫名其妙的又救了朱棣一命。

说实话,北方多风沙也算稀奇,吹吹几次妖风也很正常。但是不正常的是,为什么每次妖风早不刮,晚不刮,偏偏要在战场局势不利于朱棣的时候突然就刮?并且还都是朝着有利于朱棣的方向刮。难道朱棣是玉皇大帝附体了?

这种诡异的记载,唯一能解释的就是,平叛大军根本就没有认真在打!毕竟朱允炆和朱棣的战争,不管谁赢了,皇帝都还姓朱,都是太祖皇帝的直系后裔。大家没必要玩命的打,意思意思就可以了。

可能有人会觉得不可思议,这么多大将明目张胆的磨洋工,不怕朱允炆问罪?

这里可以明确的说,真不怕!因为朱允炆在圣旨中已经明文申明了,召令征讨大军在讨伐朱棣的时候要——“莫伤我王叔”。



什么叫“想瞌睡了有人给送枕头”?这就是!

既然皇帝都这么说了,那么大家不就可以明目张胆的磨洋工了么?打了败仗根本不用怕,回报朱允炆时就说:“哎呀,不小心又败了啊。本来其实能赢的,但是因为你叔叔他又带头冲锋了,我们怕刀枪无眼,误伤了你的叔叔,只好战略撤退了。”

朱允炆能怎么说?这是你自己下的旨意,大家只是遵守圣旨罢了。

既然在战场上都能意思意思,千方百计的糊弄朱允炆,在战后岂不是更没有抵抗力,第一时间就向朱棣投降?



并且,朱允炆实际上并不得人心。朱允炆当时新君登基,有雄心壮志,重用方孝儒、齐泰和黄子澄这三个怪胎搞改革,伤害到了很多人的切身利益。

比如说,朱允炆登基后,方孝孺居然提议搞官制改革,裁撤大量的官员以节省开支。并且按照方孝儒的意思,明朝要恢复周朝的礼制和井田制度。这个改革好不好,不太好评价。但是前线在打仗,后方还搞裁员,这是明显在添乱。

还比如,朱允炆登基后,他只信任方孝孺等心腹,对朱元璋留给他的文臣武将,皇亲国戚一律都不信任。他特别想把权力都集中到自己的手里。但偏偏朱允炆和方孝孺、黄子澄、齐泰这几位,又都没有朱元璋的玩弄群臣的那点本事。

所以这就导致,靖难之役越打越糟糕,全国的文武百官对朱允炆和他的几位傻缺心腹失去了效忠的信心。文武大臣们也更加坚定了不用卖力镇压朱棣的态度——反正都是你们老朱家叔侄的烂事,我们不管了!谁赢了就效忠谁,输的那位滚蛋。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靖难之役后期,朱棣打到淮南时,发现自己没船过江,便派人找水师提督(驸马梅殷,朱棣的姐夫)谈判。先是劝他投降,后来又说不想投降也可以,只要愿意借道就行。对于这种要求自己选边站的要求,梅殷当然是义正辞严地拒绝了。

然后,梅殷开始打起了太极拳。他表面上拒绝了朱棣的劝降,但当朱棣收集船只绕道渡江的时候,他却按兵不动,不管不问。

这很明显,梅驸马对朱允炆这个外甥皇帝的态度跟所有的文武大臣基本一致——我绝对不会主动向朱棣投降,但是也不会真心为你朱允炆卖命,只要他朱棣不来打我,我就装作没看见。

文武百官都是这么个态度,那在外地镇守的藩王们呢?一个样!都巴不得朱允炆赶紧去死,因为他们已经受够了恐吓了。

朱允炆登基后,他决定削藩。但是削藩没经验啊,于是还要先找个倒霉蛋练练手,演习一下怎么削藩。这个倒霉王爷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弟弟——吴王朱允熥。

朱允炆封朱允熥为吴王后,不准许他到杭州就藩,将他留在南京软禁。朱允熥就这么稀里糊涂的被软禁了四年。后来朱棣夺靖难成功,朱允熥继续被折磨,先被废为庶人,永久禁锢在凤阳。后来暴毙于凤阳高墙内,年仅39岁。可怜啊!

紧接着,朱允炆开始拿叔叔们开刀。最开始他是准备削朱棣,因为二叔秦王,三叔晋王都死了,四叔燕王朱棣最大。如果当时就直接把朱棣给削了,也就没有靖难之役了。结果黄子澄那个怪胎说不能打草惊蛇,应该先断其左膀右臂,然后再削朱棣。

于是,朱允炆先拿五叔周王开刀,把他全家老小全部押回南京,后被贬去云南;接着又把齐王、湘王、代王三位亲王也全部废为庶人。湘王朱柏因不堪受辱,为保名节,举家自焚;不久后,岷王也被废为庶人。



不到半年时间,五位亲王被废,其中还有一位亲王自焚而亡。

这个时候,明眼人都知道了,朱允炆这不是要削藩,他是要废藩,把藩王往死里整。

因为削藩,只要削除藩王的特权即可,就像后来朱棣干的那样,圈起来,厚禄养之,没必要费尽心思的去迫害藩王,特别是这些藩王还都是朱元璋的儿子。朱允炆削除他们的王位,等于打了朱元璋的脸。

估计藩王们心里都纳闷了,自己哪里得罪了这位侄子皇帝了?不是被弄死,就是永久发配边疆,难道非得把脑袋全拧下来,让每一个藩王都没有好下场,小皇帝才能安心?

朱棣选择造反,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无错,朱允炆却要弄死他,让他无法接受。

藩王们没造反,是因为藩王还有一丝侥幸的心理,认为朱允炆不会搞到自己头上,但是谁能保证朱允炆不会搞自己呢?整天担惊受怕的日子,简直太难熬了。

因此,当朱棣打进南京,朱允炆失踪后,藩王也松了一口气。默认朱棣就是皇帝,赶紧向朱棣称臣。

朱棣进了南京后,除了方孝孺、齐泰、黄子澄和徐辉祖这几位坚决不归降外,其余的人都是毫不犹豫的顺势而降。方孝孺当时还怒斥朱棣和大臣们不忠不孝。其实他这位老学究哪里能明白,自己早已经失去了众人的支持。以举国之力打一个藩王,居然还被对手反杀。这种水平的君臣,还有什么脸面让大伙跟着你们混?

在这种背景下,大臣和藩王在朱允炆失踪后,立即向朱棣归顺,也就不奇怪了。


Mer86




首先,朱棣之前可能喝酒后会对自己要向侄子磕头有点不爽,也可能觉得自己比侄子更适合当皇帝。但清醒后,他肯定觉得还是做个手握兵权的燕王比较实惠。因为亲王没事造反玩,这个成本比起自己老爹当初乞丐造反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但是削蕃这事把他逼到了墙角。并且造反这事一旦干起来,是没有回头路的。

其次,看看朱允炆的牌面。朱允炆继位以来,天下已经升平二十多年了。除了边境打仗,中原百姓已经过起祥和的小日子了。加之朱元璋把能打仗的武将都杀了,只留了一个会守城的耿炳文。那样,朝中的将领基本都是二代们,如李景隆。那么和平年代文官集团开始掌权,方孝孺,齐泰,黄子澄,这三个人名气之大,说出来都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可惜一水的书呆子。齐泰脑子一热,想学晁错。可惜他忘记了朝内没有周亚夫。

再次,看看普通当官的和老百姓对朱棣造反的看法。刚才说了老百姓已经过了二十来年的太平日子。都相信这天下姓朱。至于是朱元璋的儿子还是孙子当皇帝这不重要。反正这是你们家事。我该缴税缴税,该纳粮纳粮,该徭役徭役。

那么朱棣真那么容易就造反成功了么?显然没有,朱棣造反花了接近4年。失败无数次,打得自己没信心的时候抱头痛哭。但是年轻不懂事的朱允炆给了朱棣一个免死金牌,“不要让朕背负杀叔之名”。还有三次莫名其妙的大风,这个大风要不是记载在史书上,我是不会承认的,因为科学无法解释。和元朝攻打日本时遇到的神风效果是一样的。日本的那个神风是在海上遇到的,尚有点科学依据。朱棣遇到的神风,这这没法解释。



其实朱棣即便拉上宁王打败了李景隆几十万大军,其实南军后起之秀还是一个接一个冒出来,比如盛庸,比如铁铉。基本上在军事上彻底打败南军(政府军)是没有希望的。到这感谢后来为整个明王朝扮演重要角色的一股势力。没错,死太监。正是在朱棣几乎绝望的情况下,这帮死太监告诉朱棣,南京城空虚,速来,皇位就在这里,等你!朱棣绕开山东,直奔南京,基本不费吹灰之力拿下了南京!

天下要臣服朱棣,是有先决条件的。

首先,你得是大家认可的皇帝。按说你是朱元璋的儿子,大家可以认。但前提是只有一个人自称皇帝。朱允炆一把大火烧了皇宫,朱棣在没找到朱允炆尸体的情况下宣布,朱允炆死了。却暗地里派了两个人去找,一个叫郑和,一个叫胡滢。

其次,你一个藩王跑到南京来自称皇帝,必须名正言顺。当然这个道衍和尚帮他策划好了,造反的名义是“清君侧”,这仗叫“靖难之役”;所以杀齐泰和黄子澄;再让方孝孺写个诏书;废除“建文新政”;恢复太祖祖制。就一切名正言顺了。可是方孝孺却写了个“燕逆”,又气又怕的朱棣灭了方孝孺十族。但朱棣还是感谢一个人的,杨荣一句:“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才使朱棣没有因为心急酿成大错。所以才有了后来的“三杨”辅政。

再次,朱棣必须干出点政绩来,才能服众。所以登基以后,他发动了几次对漠北蒙古人的讨伐;提出“天子守国门”,完成了迁都北京的巨大工程;派“郑和下西洋”出使各国,宣扬国威;铸就了《永乐大典》宣示盛世;设置内阁,开创新的政治制度。这些功绩被朱允炆看到了,最终通过胡滢告诉了朱棣,朱棣终于解开心结。


炒米视角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和皇位继承的特殊情况,有关系的。

第一,朱棣篡位的时候,明朝仅仅传的两代。

也就是朱元璋传给朱允炆,随后就没了。

由此,明朝还没有完善的传位制度。既然没有完整制度和惯例,朱棣篡权也就有了依据。

没有一整套传位制度,朱棣可以解释自己篡位的合理性。

第二,朱棣拥有10万大军,并且击败了建文帝的军队。

目前他就是明朝最强大的军事力量,谁敢和他作对?

秀才遇到兵,在绝对武力面前讲道理是没有作用的。

如果胜者是朱允炆,是他的大军打破北平,那么结局自然完全不同。


第三,朱棣篡权属于朱姓家族内部的斗争。

即便朱棣篡权,皇位也没有传到别人手中,仍然是朱元璋的子孙执政。

从这个角度考虑,篡位也就不太严重。老百姓认为这不过是朱姓家族内部的矛盾,和国家以及老百姓都是没有关系的。

这一点最关键!

以朝鲜为例,李氏王朝也有很多篡位,但主要局限在李氏内部。这种篡位被老百姓和大臣默认,翻来搞来搞去还是李家的人坐位子。

第四。建文帝上台时间并不长,通过新政以及废除藩王,得罪了很多人。

加上他麾下的大臣,多是只有理论没有实践的文人。

建文帝这个团体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力量,也不能得到全国实力派的支持。已被他废除的王爷们为例,朱棣上台以后立即恢复了他们的地位,这些人自然会支持他了。

说起来,还是朱允炆太稚嫩,树敌太多,分不清究竟是谁主要敌人。

相比叔叔朱棣,朱允炆的政治火候差远了。


萨沙


对于建文帝和朱棣这场博弈而言,其实都属于盲人摸象,全凭运气,只不过,朱棣的运气好了一些。为什么要这么说,那是因为,无论是建文帝还是朱棣,手中可以利用的筹码都不是很多,而且,双方的根基也都不是很深。

朱棣第一个筹码,兵精。

首先,对于朱棣而言,他在朱元璋时期就担任北平的藩王,常年驻守边境,手下兵力虽然不多,但个个都是能争善战之人,而朱棣本身也是一个很善于用兵的军事将领。从后来的五征漠北就可以看出来。

再说说朱棣第二个筹码,能装。

明史中明确记录,建文帝在即位之后,重用方孝孺等人,开始大规模削藩,当时有九个藩王,真正有实力的,只有燕王和晋王,晋王比较安于现状,而燕王朱棣,有野心,也懂得隐忍。

于是,据史料记载,朱棣采用了装疯卖傻,不理政务,甚至假装吃粑粑来迷惑建文帝,而暗中却重用姚广孝,朱能,邱福等人,秣马厉兵。可见,从能屈能伸角度来说,朱棣的确是个大丈夫。

第三个筹码,朱元璋祖孙的神助攻。

对于朱元璋而言,他最爱的儿子朱标死了,于是把所有的爱倾注在朱允炆身上,为了让他坐稳皇位,朱元璋解决的绝大多数能争善战的将领。而且让自己的儿子把守藩镇,代替将领,消除朱允炆后顾之忧。

而即朱元璋神助攻之后,朱允炆的削藩,可以说是第二次神助攻,如果有藩镇的出现,会形成一种政治均衡,唐朝就是例子,各方势力都会有所顾忌,而不愿打破这种均衡。而削藩,让朱棣和建文帝都不得不正面面对彼此,而无任何依托或者约束。

第四个筹码,政治均衡的彻底破坏。

政治均衡,是古代王朝的智慧,均衡,存在于盘根错节的关系网,而这样的关系网,形成政治根基,这样的政治根基,一荣皆荣,一损皆损,牵一发而动全身。看似不起眼的行为,都可能惹到背后的大山。

朱元璋屠杀功臣,破坏了朝臣元老的政治根基,让建文帝失去了朝中老臣的政治资源,而削藩,无疑失去了皇亲国戚的政治资源。方孝孺这些政治新人,虽然崛起迅速,但本身根基极潜,如何能成为建文帝的依靠?

说完朱棣手中的筹码,再说说建文帝的筹码

第一个筹码,拥有绝大部分的领土;第二个筹码,控制绝大部分的军队;第三个筹码,新政治力量的绝对忠诚;第四个筹码,长江天险。

看起来,势均力敌,实际上,一触即溃。就像上文所说的,政治根基已经破坏,政治均衡已经打破,当耿炳文,李景隆的军队土崩瓦解,那些不存在利益冲突的吃瓜群众,只要投靠胜利者,就可以保有现在的利益。

而当李景隆投降,方孝孺,铁炫,黄子澄,齐泰等人遭到血腥报复,足够震慑那些本身就没有太多利益冲突的吃瓜群众,既然自己利益没受损,谁当老大不一样?何必自找麻烦?

所以说,朱棣轻易得到江山的根本原因在于,政治均衡被打破,建文帝根本没有足够根基,只是空架子而已。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朱棣占领南京后,各地没有做出太大反应,让朱棣顺利度过磨合期。


小小嬴政


明成祖朱棣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同姓藩王造反成功的案例,因此有太多的特殊性。而朱棣之所以能在攻入南京后就顺利登基称帝,几乎没有遇到什么阻力,主要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儿子,不论是他自己所标榜的嫡子,还是许多史家考证的庶子,他是朱元璋儿子这一点没有任何疑问。那么,他当皇帝,明朝的江山还是老朱家的,这一点也不会变。 有了这个大前提,朱元璋那些分封建藩的儿子们首先就不太可能站出来反对。首先,他们和朱棣是亲兄弟,而和建文帝朱允炆只是叔侄而已,血缘上更近。朱棣当皇帝,对他们切身利益的影响并不大(个别有野心的藩王除外)。其次,朱允炆的粗暴撤藩,搞得叔叔们人人自危、离心离德,已经严重损害了这些藩王们的切身利益,所以,他们根本不可能站在朱允炆一边。再者,朱棣一登基就恢复了被朱允炆废黜的藩王封号,可以推测,朱棣或许靖难时就已经对骑墙观望的兄弟们有所允诺。虽然朱棣即位后依旧继续着削藩大业,但那是后话了。至少靖难之时的藩王们还不知道有这一天的到来。至于朱允炆的亲兄弟、亲儿子,那些新封的藩王们,本身就非常年幼、且几乎没有就藩的,自然翻不起什么大浪。



再看明朝的勋贵集团。经过朱元璋不遗余力的清洗,明朝的开国元勋们几乎没剩几个。即便剩下的,要么已故,要么已经年迈。况且,对于他们来说,无论是朱标、还是朱棣,都是朱元璋的亲儿子,谁当皇帝其实没太大区别。忠于朱元璋者可以接受,骑墙观望者更加可以接受,因为这些人更关注的是自身利益。实际靖难期间,勋贵集团真正旗帜鲜明反对朱棣的恐怕也只剩中山武宁王徐达的儿子徐辉祖了。耿炳文勉强算一个,只可惜还被朱允炆自毁长城、临阵换将,换上了政治投机的纨绔子弟李景隆。最终这位朱棣的表侄儿亲自为表叔打开了金川门,迎燕军进入南京城,给了朱允炆一记神补刀……至于其他那些勋贵二代们,他们更关心的还是自家富贵,谁当皇帝与他们无关,只要皇帝还姓朱、没改朝换代就行。



至于那些各地领兵的将领,自古丘八吃粮当兵,除了少数野心家,这些人基本都是吃谁的饭听谁的。既然皇帝还是老朱家的人,自己吃的还是老朱家的饭,他们基本不会因为谁是皇帝而跟着起哄。况且,谁当皇帝,对于基层的将军而言,并不会影响到自身。所以,这些人更加不会起兵“勤王”,卷入到皇家的内斗之中。再者,自两宋重文抑武后,武将地位相对较低,很少能进入权力核心,他们就更不可能轻易卷入皇家内斗了。



至于文臣。自古文臣表面上一个个满嘴三纲五常,但改朝换代的紧要关头,最先为自己找后路、也有能力为自己找后路的也都是这些人。除了少数朱允炆的心腹、死党,满朝文臣最关心的还是自己的乌纱帽。况且,朱棣是朱元璋之子,对他们来说,归附朱棣并不算变节,面子上那点事都能过得去,自然也就不会做无谓的抗争。再说,文臣无兵权,抗争也属徒劳。



此外还有一股不容小觑的势力就是士子阶层,但朱棣从靖难之始就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舆论做得足足的。明明是抢皇位,却硬生生把自己打扮成了保卫江山社稷的贤臣。加上又是朱元璋的儿子,士子阶层也不便反应过激。更何况,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一介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面对屠刀又能如何呢?至于普通百姓就更不是问题了,自古百姓只有逆来顺受的份。只要自己有口饭吃,谁当皇帝并不那么重要,自然就更不可能有所动作了。



说到底,朱棣靖难更像是家族企业内斗,换个老板而已,并不是外人来收购、兼并。对于公司内的员工,除了前老板朱允炆的心腹、死党,影响其实并不太大。因此,当朱棣率燕军攻入南京城之后,真正“抗争”的基本只剩齐泰、黄子澄、方孝孺这些朱允炆的心腹、死党文臣。朱棣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实际阻力就轻而易举登上了皇位。而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抗争”文臣便成了待宰的羔羊,成了朱允炆送给朱棣祭旗、立威的“大礼”。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这一点,确实是比较费解,为什么朱棣只是打下了南京城,就当上了皇帝,而明朝各地竟然没有反抗,然后直接臣服朱棣了,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而且朱棣还是直接绕过了济南,直接打下南京城的,这个在战争上是个大忌的。

个人觉得有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种,朱棣是打着清君侧的名义的,他以朱元璋的祖训做为依据,如果朝中没有正直的大臣,而只有奸臣的话,藩王是可以带着兵进京铲除奸臣的,而朱棣打出来的目标,也不是建文帝,而是建文帝身边的奸臣齐泰、黄子澄。

朱棣还有其他有利的身份,比如是朱元璋还在世的最年长的嫡子,因为他跟朱标一样,都是马皇后的儿子,虽然他排行第四,但前面三个都已逝去,另外,他也说自己是被迫的,并不是为了帝位而去的。

但显然,朱棣所依据的这些祖训,都是被朱棣所修改过的,是对朱元璋的一些话做了断章取义的理解的,因为以朱元璋的英明,是不会留下这种给藩王造反的依据的,但这些都不重要了,因为朱棣胜利了。

第二种,不管建文帝是逃走了,还是被烧死了,或者自尽了,总的来说,建文帝就是死了,而朱棣也是朱元璋的儿子,还是嫡子,都是朱家人当皇帝,对于各地来说,其实没啥区别,只是换了个人而已,照样还是朱家的天下。

第三种,其实明军的主力,在跟燕军的主力对决中,已经被消耗了差不多了,很多人都知道这一点,现在朱棣的燕军入主南京城,在怎么反抗都是无济于事了。

而对于其他几个藩王,除了被建文帝削藩的,还有被朱棣夺了部队的,其他的实力都不怎么样,即使心里有想法,也无可奈何,索性就转过来支持朱棣了。

第四种,建文帝才当了四年皇帝就失败了,根本还没有足够的威望。


历史简单说


这主要是成本,风险和收益的问题。

当你做一件事情,付出了成本,却换不回更大的收益,而且风险奇高,你就不会去做。

当朱棣打下南京城,如果地方不臣服的话,他起兵反抗,他需要付出哪些成本?

①有足够的兵马粮草可以和朱棣对抗。

朱棣能征善战,很能打仗,如果你要和他对抗,意味着你要有比他更强的军队和将领,那么你至少要是一个大地区的军事领导人,符合这个条件的就没几个。

②即使你去打朱棣,也要打着老朱家的名号,那就是说,你一定要推一个老朱家的子孙出来,问题是,谁愿意?

③你要动员你的部下,亲属,所在地区的军民和你一起造反,问题是,这需要多少成本,给人家多少好处才能实现?

再说风险。

①起兵反抗,要么成功,要么失败。失败的后果最起码诛灭三族,甚至九族。考虑到上面的成本,加上这样的风险,谁也不会反抗着玩。即使你想,别人不见得也这么想。

②和朱棣对抗失败的风险率极高,也就意味着失败的可能性极大,而失败的后果,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收益呢?

大部分地方官员,朱允炆上台,朱棣上台有区别吗?

他们升官发财,根本不耽误啊,为什么要傻乎乎的去反抗朱棣呢?

反抗了失败的可能性极高,也就意味着被诛灭三族,不反抗一样做官,甚至迎合一下还可能升官,两相对比,肯定选不反抗~~~

就好像赤壁之战的时候,鲁肃和孙权聊天的时候说的,为什么江东好多人不想打仗,投降曹操呢?拿我鲁肃来说,我投降了,一样有名声地位,最差也有个小官做,我干嘛要打仗呢?

朱棣时期的地方官员也是这么想的。


师明礼闲聊中国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奋斗半生开创了大明王朝,采取一系列手段加强了皇权、巩固统治。为了让大明王朝长久延续,孙子朱允炆能安心做皇帝,他解决了朝廷里的良弓与走狗,又安排九个皇子戍守北方,可谓殚精竭力、用心良苦。

他最后放心的走了,可是在他尸骨未寒的时候,生前的安排被打乱了,燕王朱棣发起靖难之役,从北向南一路打下南京,取代侄子朱允炆成为大明新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

朱棣只打下了南京,其他地方竟臣服了,那么,各地兵马为什么不起兵勤王?

(1)打下南京的政治影响。

南京,是大明朝的首都,是明朝的定鼎之地,朱元璋称帝的地方,是当时全国的重心,对整个王朝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中国古代都有这样的观念:京畿者,天下之根本。首都是一个国家的中心,朱棣控制了首都南京,也就控制了朝中群臣,相当于控制了明王朝的大脑。

举几个例子:关中是秦朝的中心,刘邦打下关中打入咸阳,秦朝亡;成都是蜀国的中心,邓艾打下成都,蜀国亡国。同样的,朱棣打下南京,对天下的威慑还是不小的,至少这能终结了建文帝的统治。

(2)靖难之役朱允炆完败,南军的主要军事力量被朱棣全歼。

由于朝中能征善战的大将差不多都被朱元璋杀完了,只留下了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等人。

当时辅佐朱允炆与朱棣作战的主要是黄子澄、齐泰、耿炳文、方孝孺和李景隆等人,关于排兵布行军打仗,黄子澄、齐泰之流都是只会纸上谈兵的儒生,“大明战神”李景隆更是一个废物,他与朱棣打仗战无不败、败无不逃。朱允炆所依仗的这群人,怎么可能打得过骁勇善战的朱棣呢?

从双方兵力来看,燕军约30万、南军约100万,这样大的实力差距,李景隆他们愣是没打赢,还屡战屡败,几次大败,南军主力部队基本被灭。

南京周围再没有力量能阻挡朱棣,其他地方上也没有那个实力反抗朱棣,只能是望风而降。

还有朱允炆那句“勿使朕有杀叔之名”流传很广,有人说只是朱允炆太过仁慈错过了杀朱棣的机会。其实这句话很有争议,史书上记载“两阵交失如雨,而集与上旗者如猬毛”,这很明显是要杀死朱棣,只不过朱棣运气好躲了过去。

再者说,朱允炆之前削番时就已经逼死过叔叔了,杀叔之名早已坐实,其实再杀一个朱棣也无所谓啦。所以这句话不可信。

靖难之役中,其他地方都是作壁上观,朱棣能赢肯定是他们意料之外的,毕竟100万对30万,那么巨大的悬殊实力摆在那。只不过,南军统帅太菜不是燕军对手,朱棣能赢,其实是有运气成分的。

(3)最重要的是建文帝的不知所踪,给了朱棣名正言顺称帝的机会。

当朱棣打进南京时,朱允炆放火烧了皇宫后他本人就下落不明了,自此他的踪迹就成了历史上的未解之谜。朱棣找到朱允炆皇后的尸体并指认其为朱允炆,然后以天子礼厚葬朱允炆,制造了建文帝已死的假象。

国不可一日无主,诸王和群臣多次上表劝朱棣继位,说明此时朱棣的势力威望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作为太祖之后的诸王中有资格继承皇位也只有燕王朱棣。于是朱棣就在谒完孝陵后名正言顺登基了。

如果朱允炆没失踪,而是逃出南京,他完全可以召集队伍重新夺回南京,而朱棣也有了忌惮也就不敢擅自登基。

只要朱允炆还活着,朱棣一旦称帝,他就坐实了乱臣贼子之名,各地都可以奉诏起兵讨伐他。我们只能说朱棣的运气实在太好了,朱允炆的失踪使他没背上弑君夺位之名,让他省了许多麻烦事。

(4)朱棣歼灭南军后,军事实力强大,且各地方将领并无损失,谁愿意去没事儿找事儿

靖难之前,朱允炆已经削了好几个有实力的藩王了,剩下的那些实力太弱,在朱棣强大的军事实力面前,他们和地方部队无力反抗。

靖难之役是明朝皇族内部的战争,地方上只会对华夷之战有所反应。正所谓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双方打来打去结果都是人家朱家人坐天下,他们的利益又没有受损,他们该干嘛还是干嘛。

虽然有少数像方孝孺那样的建文旧臣坚决反对朱棣,但他们的实力实在是太弱了,而且只是少数反对,正所谓虱子顶不起被窝,他们根本阻挡不了朱棣。

本文作者“坐古谈今特邀作者欢欢”


坐古谈今


朱棣当皇帝的原因,归结起来其实就以下两点

一,建文帝朱允炆的削潘活动

二,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

为了保证明王朝的正常运转,朱元璋给他的后代们做了明确的分工,孙子朱允炆负责做皇帝,坐镇南京,镇住一国之龙气。而朱允炆的叔叔们,也就是朱元璋的儿子们则负责驻扎边境,为朱允炆看家护院,可惜的是,帝王世家不讲亲情,朱元璋一死,他的安排就全盘错乱了。朱允炆上位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着手削潘,这些手握重兵的叔叔把守边疆实在是不能让朱允炆安心。朱允炆的文官集团开始为朱允炆出谋划策,他们建议先将势力较小的潘王灭了,最后集中力量灭了燕王和宁王。

朱元璋的儿子中拥有军队最多的就是燕王和宁王,在一个个潘王被朱允炆灭了过后,燕王朱棣火速绑架了宁王,要求宁王和他一起“靖难”。一系列的削潘后,明王朝最大的两股力量就是建文帝为代表的中央,以及朱棣为代表的军阀集团。在朱棣击败了建文帝后,整个大明天下竟然找不出一支可以与朱棣对抗的军队。这也就是朱棣击败了建文帝以后,可以坐稳江山的原因之一,其他的潘王已经无力再和朱棣一战。

当时的大明王朝已经进入了良性循环,大明的百姓们都很爱戴这个国家。而当时朱棣打出的口号是什么呢?是“靖难”!皇上朱允炆的身边出现了奸臣,我朱棣是去“靖难”的,是去“清君侧”,是去“除奸臣”的!

在信息闭塞的明朝,普通的老百姓又哪里知道朱棣是去造反的呢?他们只知道朱棣是朱允炆的叔叔,他们是一家人,他们都是先皇朱元璋的子孙,他们都是这个国度的百姓需要仰望的人。

朱棣造反成功后,建文帝再也没有出现,对于那些大臣来说,他们效忠的是大明,不是朱允炆,朱棣也是朱元璋的后代,朱棣当皇帝也是名正言顺的。这和异族入侵是不一样的,大明王朝还是那个大明王朝,王朝还是姓朱,大家又何必做无谓的反抗呢?

Ps:大家好,我是w芒果布丁w,觉得我回答得还可以的话,大家就顺手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我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