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之父容闳,和曾国藩培养了无数中国栋梁,我们都欠他一句谢谢

一、

1872年8月11日,一艘名为“中国号”的蒸汽轮船发出轰鸣,缓缓驶离上海吴淞口。

它的目的地,是大洋彼岸的美国。

在船上有30名中国儿童,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12岁,大清帝国将他们送出去,是希望他们能够学到美国的技艺。

后来,他们有一个名字:“留美幼童。”

3年后,海军舰长刘步蟾被派到英国学习。站在船头,他望着万里大洋许下心愿:

“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别无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求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

这是那一代人出国留学的心声。

而促成这一切的人,叫容闳。

他毕业于耶鲁大学,见识了新知识的瑰丽,又环游世界目睹巴黎、伦敦之繁华,再回头看尚处蒙昧的大清国,不禁黯然神伤。

向西方学习吧,这是摆脱落后的唯一出路。

为了这个志愿,他奋斗了一生,至死不悔。


留学之父容闳,和曾国藩培养了无数中国栋梁,我们都欠他一句谢谢


二、

1828年,容闳生于广东香山县。

家门口100米处是一条河,河对岸是葡萄牙人占据的澳门。一河之隔,就是两个世界。

8岁时,父亲把他送去澳门就读马礼逊学堂。

倒不是因为他们家开明,而是那所西式学堂不收费,还管吃管住管穿衣,一年下来能给家里省不少钱。

谁都没有想到,父亲意外的决定竟然改变了儿子的一生,这只蝴蝶煽动的翅膀,将在几十年后掀起滔天巨浪。

1846年,马礼逊学堂的校长布朗生病,需要回美国接受治疗。临行前,他问学堂的孩子们:

“有谁愿意跟我去美国读书?”

孩子们左顾右看,没有人说话。思绪良久,容闳站起来告诉布朗校长:“我愿意。”

当时的情形,远非我们想象中的简单。

19岁的少年从没出过远门,认识的人大部分是村里老乡,现在竟然要跟外国人去万里之外的陌生国度,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如果换做你我,恐怕是不敢的。

容闳和其他两位同学就去了,他们跟着布朗校长来到美国,就读于精英汇聚的孟松学校。

人生中的机遇只有几次,可不敢放弃现有的逼仄,没有视死如归的勇气,让大部分人都倒在了机遇的门口。

容闳迈出了第一步,不论成败,他都有理由自豪。


留学之父容闳,和曾国藩培养了无数中国栋梁,我们都欠他一句谢谢


在美国,读大学的费用很高。

孟松学校的校董答应为容闳提供资助,只是有一个小小的要求:毕业后回中国传教。

可这时候的容闳,已经明白自己的心愿:“我虽然贫穷,但是无论学什么专业,都要选择对中国最有益的。”

大格局下的大梦想,总是拨动人的心弦。

一个妇女协会看到了他的真心,或许是想起了自己的祖国,或许是看到了自己的当年,答应给他资助大学费用。

容闳实在太聪明了。

在耶鲁大学,他穿着长袍马褂、拖着油亮的大辫子走在校园内,总是免不了被人笑话,但每当公布成绩的时候,容闳都是第一名。

美国学生竟然被留学生打得一败涂地,太伤自尊了。

1854年,容闳获得耶鲁大学文学学士,成为第一位毕业于此的中国留学生。

那天,《纽约时报》的评论家布什内尔请他留在美国。丰厚的薪水自然不用提,还有住房、前程等等,这是一条鲜花铺就的道路。

但是容闳告诉他:

“我要做的事,是把西方的学术传播到中国,让中国能走上富强的道路。个人荣辱,不算什么。”

很显然,布什内尔不看好这项事业。

在他看来,不论是北京的咸丰、还是天京的洪秀全,都不是能够接受西方知识的人物。容闳的这条路,可谓步步杀机。

可没人能拦得住他,那就干吧。


留学之父容闳,和曾国藩培养了无数中国栋梁,我们都欠他一句谢谢


三、

他的第一个选择很意外,是太平天国。

但是对容闳来说一点都不意外,回国后他在香港工作时,就结识了一名叫洪仁玕的牧师,他有个族兄叫洪秀全。

如今,洪仁玕是太平天国的干王。

同是基督的信仰,让他们有相同的志向,也让容闳一厢情愿的以为:他们是向西方学习的团队。

1860年11月6日,他从上海出发前往天京。

刚见到洪仁玕,茶水还没来得及喝一杯,容闳就从怀中拿出为天国拟定的建国方略:

1、按照科学原则组建军队2、创办军官学校3、组织文官政府4、建立银行体系和金融制度5、建立海军和各种实业.........

每一条之下都有详细的实施方案。是的,他把美国早已成功的经验介绍到太平天国,希望能走出新的局面。

并保证:“采纳予言,愿为马前走卒。”

可我们知道,太平天国口号喊得震天响,要论愚昧和落后,他称第二就没人敢称第一。

洪秀全仔细看了容闳的建议:

“呵呵,不就是想做官吗,还搞这么多的花样,来吧,给你个大官做做。至于方案吗,就算了吧,啊。”

靠,容闳心里有一万头草泥马在奔腾。

君子以义合,小人以利交,既然不是同路人,就不坐一条船,省得耽误大家的功夫。

告辞,留步。


留学之父容闳,和曾国藩培养了无数中国栋梁,我们都欠他一句谢谢


四、

容闳的转机来自3年后。

他收到一封曾国藩幕僚的邀请函,希望容闳能到安庆见一面,大家聊一聊时局、谈一谈中外。

既然天国梦断,那么见见也无妨。

在安庆一见面,曾国藩就给他“相面。”他让容闳坐在对前,含笑不语好几分钟,锐利的眼光从头扫到脚,然后停留在面部:

“愿不愿意在军队中混啊?”

“不不不,鄙人不擅于奔跑。”

曾国藩认定这是一个诚实的人,有自知之明而且谦逊,是个人才。

此时,曾国藩想建立一个军工厂,主要生产来复枪、大炮等武器,容闳一听就觉得他太小家子气了。

他马上向曾国藩建议:“为什么不创办一个生产机器设备的工厂呢?有了设备,什么样的工厂都能建立起来。”

这可是重工业工厂。

关键是容闳还有自己的理由:“以中国原料之廉价、人工之丰富,将来自己造机器,肯定比欧美便宜的多。”

我只想问问容老师,您的嘴是不是开过光?

您怎么就知道未来的“中国制造”呢?

曾国藩觉得这是一个好主意,马上让他带68000两银子直奔美国,购买了100多种机器设备。

1865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成立。

容闳凭借自己的见识,开启了近代工业的先河。


留学之父容闳,和曾国藩培养了无数中国栋梁,我们都欠他一句谢谢


五、

此时的容闳,也算功成名就了。

在曾国藩、李鸿章身边做事,头顶五品官衔,如果是你我的话,一辈子混到这份上也差不多了吧?

可容闳却经常夜不能寐。

他在耶鲁大学吹过的牛逼还没有实现,先进的知识还没有引入落后的中国,同胞们依然蒙昧,不知世界的潮流。

何以解忧,唯有留学。

好在,优秀的灵魂总是不期而遇。1871年,曾国藩和李鸿章联合上奏:

“选送幼童赴泰西各国学习军政、船政、计算、制造等学,约计十余年,业成而归。”

同治皇帝大笔一挥,准。

容闳被任命为留美学生副监督,而正监督是翰林出身的陈兰彬,这样能减少守旧势力的干扰。

多年后,容闳依然能记得此时的兴奋:

“予闻此消息,乃喜而不寐,竟夜开眼如夜鹰,觉此身飘飘然如凌云虚步,忘其为偃卧床笫间。”

实现多年的心愿,在此一举,干。


留学之父容闳,和曾国藩培养了无数中国栋梁,我们都欠他一句谢谢


六、

在当时,派遣留学生是很困难的。

首先是没有生源。

在“四书五经”为尊的年代,学子们只要经过科举,都被视作路边货,根本不受到社会尊重,也没有任何前途可言。

容闳只好回到“得风气之先”的故乡去招生,才在贫苦人家中招到一半学生的数额,铁路之父詹天佑、华裔律师张康仁都是此行招到的学生。

另外一半则靠沿海各省的摊派。

1872年8月11日,第一批30名留美幼童从上海吴淞口出发,启程赴美留学。以后每年都会继续派出30人,共计120名留学生。

他们中没有一个八旗子弟,没有一个富家公子。

远赴万里之外,只为寻求先进的学问,只为寻求报国救民的方法,虽然他们的人数不多,可火种一旦点燃,就是希望。


留学之父容闳,和曾国藩培养了无数中国栋梁,我们都欠他一句谢谢


然后是适应环境。

9月12日,学生们抵达旧金山,然后乘坐刚刚贯通北美的火车一路向东,10天后,他们抵达东北部的康涅狄格州。

容闳担心,城市中的不良风气会影响学生们,于是,就想把他们分散到离城市比较远的美国家庭中。

恰好,美国人也对中国留学生极度热情。

当康州政府号召居民接纳留学生时,他们的申请表远远超过了需求。在随后的几年间,120名学生分散到54户居民中。

这种方式帮助学生们顺利融入当地社会。

他们在寓居的家庭中学习英语、培养美式生活习惯,在长年累月的生活中,他们还积累了深厚的感情。

1911年,已经担任清朝外务大臣的梁敦彦,还专门邀请当年寓居家庭的两位小姐姐去北京,在他家住了一年。

此时,距他去美国已过去将近40年。


留学之父容闳,和曾国藩培养了无数中国栋梁,我们都欠他一句谢谢


最后是教学方式。

在哈特福德的出洋肄业局大楼中,安放着孔子牌位,学生们定期到这里向皇帝磕头,然后学习传统的四书五经。

回到学校后,他们继续学习美国课程。

与中国传统的书斋不同,留学生们在美国的学习生活特别广泛,棒球、橄榄球、划艇等剧烈运动,都是他们的最爱。

詹天佑、梁敦彦、蔡绍基、黄开甲等9人组成“东方人棒球队”,凭借一时无两的战绩,经常能赢得美国女孩的青睐。

还有钟耀文,在他担任舵手期间的“耶鲁大学赛艇队”,曾经连续两年战胜哈佛大学赛艇队。

文体两开花,是那一代留学生的本事。

1876年的费城世界博览会上,美国总统格兰特专门接见了中国留学生,而中国代表团的李圭也亲眼目睹了他们的风采:

“见诸童多在会院游览,于千万人中言动自如,无畏怯态。西学所造,正未可料。”

容闳也评价自己的学生们:

“终日饱吸自由空气,不复安行矩步。”


留学之父容闳,和曾国藩培养了无数中国栋梁,我们都欠他一句谢谢


七、

在容闳的大梦想中,还有重要的一环。

既然中国人能学习美国的学问,那么,能不能让美国人也学习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呢?

答案是可以的。

1878年,容闳将自己多年的藏书捐赠给耶鲁大学,共1237卷,基本都是四书五经、百家姓、三字经、山海经、三国志、李青莲诗等古典书籍。

140年后,以这批书籍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耶鲁东亚图书馆,早已成为世界汉学研究资料最丰富的图书馆之一。

2006年4月,耶鲁大学把一本《小学籑注》赠送给来访的胡,而这本书是当年容闳捐赠的典籍之一。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我们学习外国的文化,也不要对传统的文化自卑,互相交流才能碰撞出新的思想,更新固有的概念。

难怪曾国藩说:“容闳的所为,就像张骞、玄奘出使绝域一般壮丽。”


留学之父容闳,和曾国藩培养了无数中国栋梁,我们都欠他一句谢谢


八、

1881年,容闳奉献了毕生心血的留学事业,终于被叫停。

清朝的大佬们认为,留学生们成了“香蕉人。”

他们以美国的习俗为荣,崇尚自由、热爱科学、反对礼教,甚至不再对中国的皇帝顶礼膜拜,“如此人才其能为我所用?”

既然是威胁,必然要扼杀之。

在朝廷的严令之下,截至当年底,剩余的94名留学生分三批回国。

在上船前,詹天佑、梁如浩们还和奥克兰棒球队打了最后一场比赛,胜利后,从此和棒球、美国挥手告别。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一海之隔的日本留学事业却蒸蒸日上,从1868年的92人,到1881年已有将近4800人。50年后的灾难,早已在此时埋下种子。

而把日本留学生带到美国的,恰恰是也是带容闳出国的——布朗校长。

哎。

不过话说回来,这94人的使命就是火种。

在几十年后,唐绍仪出任内阁总理、蔡绍基出任北洋大学校长、詹天佑修铁路、唐国安做了清华学校校长、梁如浩创办交通大学......

容闳点亮了黑暗,终究成烈火燎原。

一步一步、一点一点,就算此时不如人,只要努力做下去,迟早有一天会成大器。


留学之父容闳,和曾国藩培养了无数中国栋梁,我们都欠他一句谢谢


九、

留学叫停,容闳梦断。

1887年,他在租住的房子里有苦难言,再加上妻子在半年前去世,他在书桌上抄写了一首刘禹锡的《岁夜咏怀》:

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春色无情故,幽居亦见过。


字里行间,可见其心绪难平。

国家不堪、人生无望,容闳就在人生的低谷里,开始了令人诟病的晚年。

12年后,他先是支持康有为、梁启超主持的“戊戌变法”,甚至把自己在东华门外的房子,当成维新派聚会的据点。

康梁和六君子在这里商议变法的大计,其中无数建议、奏折、条文都出自容闳的亲笔书。

可以说,他是“戊戌变法”的幕后灵魂。

在变法失败的前一夜,谭嗣同去找袁世凯谈判,请他出兵劫持慈禧太后,扶光绪皇帝执政,梁启超就在容闳家里等消息。

第二天,天崩地裂。

谭嗣同等人在菜市口被斩,康有为、梁启超紧急出逃,容闳拖着70岁的病体也乘坐马车出城。

珠市口,一队清军奉命拦截容闳。

清军头领掀起马车门帘一看,正是朝廷通缉的要犯容闳,然而,他却默默的把门帘放下,放马车顺利出城。

别人不知道,容闳却看清楚了:

此人正是自己的学生,第三期留美幼童周寿臣。

是非公道,自在人心。


留学之父容闳,和曾国藩培养了无数中国栋梁,我们都欠他一句谢谢


十、

容闳从天津坐船逃往香港,然后前往美国。

途经澳门时,他抬头看去,岸边正是自己小时候读书的马礼逊学堂。当年的小孩从山上看大海,如今的老人在大海回望山头。

人,还是那个人,只不过沾染了岁月的风霜。

在前往美国的船上,他认识了一个香山老乡,此人的化名叫“中山樵”,现在我们尊称他为——孙中山。

那时的孙中山,经常搞一些小型的起义。

而此时的容闳,在山穷水尽都走不通的时候,只有一条路,最后一条路。

他给孙中山出谋划策:

“与其把精力在耗费在小打小闹上,不如好好积蓄力量,将来毕其功于一役。”

13年后,我们都看到了结果。

武昌城头的一声炮响,大清帝国换了颜色。


留学之父容闳,和曾国藩培养了无数中国栋梁,我们都欠他一句谢谢


十一、

如今,我们都在说“见识更广大的世界。”

可更广大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

不是省吃俭用的旅游,不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游客,更不是当作夸夸其谈的资本。

是知晓世界的学问,明白中外之广博和差异;

是读万卷书的洞明,用数千年智慧指导人生;

是胸怀天下的格局,将学识服务于身边的事业

你眼中广大的世界,是一条漫长的河流,它可能不会给你任何好处,但一旦风云际会,它将是你跃出龙门的强大助力。

1912年4月21日,容闳病逝于哈特福德的寓所内。

他身边的书桌上,放着一张孙中山的近身照,和一封邀请他回国任职的亲笔信。

他的朋友杜吉尔说:

容闳是一个爱国者,他从头到脚,每一根纤维都是爱国的。他热爱中国,确信它有远大光辉的前程,配得上它那高贵壮丽的山河和伟大悠久的历史。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