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阿拉伯人说:知识远在中国,亦当求之。西方人说:中国遍地是黄金。为何追求不同?

Can抵制网络暴力


古代阿拉伯人说:知识远在中国,亦当求之。小编非常喜欢这段格言,可以说这是一句阿拉伯世界家喻户晓的名言。

古代的阿拉伯人对于遥远而广大的中国充满着好奇和向往,所以隋唐时期就有阿拉伯人到中国经商的记载。而最早由阿拉伯人撰写的关于中国的作品是《苏莱曼东游记》(一译《中国印度见闻录》)是中世纪阿拉伯人所著最早关于中国和印度的旅游记。系根据唐代来华的阿拉伯商人苏莱曼等人的见闻所撰,851年汇集,880年续成。该书是先于《马可·波罗游记》约4个半世纪问世的关于远东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

古代的阿拉伯人对于中国充满着向往和敬仰之情,这段格言既体现了阿拉伯人对求知的渴求,也体现他们对中国的向往更多的是学习和交流。阿拉伯人来华的目的主要也是经商和学习。

(古丝绸之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每年都有大量的阿拉伯留学生来华学习,获取专业知识又回到他们的国家去为建设做贡献。以加强对话与合作、促进和平与发展为宗旨中阿合作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届。2014年在中国留学的阿拉伯国家学生总数达1.4万人,同比增长11.7%;中国先后在9个阿拉伯国家设立了11所孔子学院、3个孔子课堂,累计为阿拉伯国家培训近2万名官员和技术人才;2014年中国接待阿拉伯国家游客34万人次,中国赴阿拉伯国家旅游人数近100万人次。所有这些都是中阿交流的硕果,也是“知识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的具体生动体现。

阿拉伯人的心里想要的是中国的知识。现在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很多都是与我国自古交好的阿拉伯国家,这一战略性倡议获得了这些国家和人民的支持和赞赏。小编相信中国智慧(知识),将随着一带一路更多地惠及到阿拉伯人民,到那时这段古老阿拉伯的格言将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中东快讯


大家好!本人为俄罗斯外交部外交学院博士,长期研究古代文化与历史。

首先,我们来谈谈“知识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这句话的完整版本应该是:“学问虽远在中国,你们当去寻求,不去寻求是错误的,不去寻求是犯罪的!”此句为伊斯兰教创始人默罕穆德留给穆斯林的圣训。本人认为如果想要理解这句话必须得先搞清楚默罕穆德讲话的背景。


一幅古代帖木儿帝国的穆罕穆德画像,画于公元1436年,现藏于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默罕穆德生活的时间相当于中国的隋朝和唐朝初年,正是中华文明的隋唐盛世巅峰期。中国结束了南北朝几百年的分裂状态,南北一统,击败了东突厥、西突厥、薛延陀、百济、高句丽、吐谷浑等众多周边国家,建立了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帝国。对外邦人来说中国有着太多美丽的东西,华丽的丝绸、精美的瓷器、优美的建筑等。还拥有着先进的技术,可以制作比羊皮纸更便宜更轻便的纸张、能够建造像长安和洛阳这样可容纳两百万人口的巨型城市、能够开凿长度达到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等等,隋唐时期中国的科技实力在当时全世界来说都是一等一的。

再来看看默罕穆德时期的阿拉伯社会,虽然刚刚由穆罕穆德统一了阿拉伯半岛的各个部落,但是他们还处于落后的氏族社会的阶段,大部分是生活在沙漠里的游牧民。相比当时鼎盛时期的中国,阿拉伯人在文化和生产力等各个方面都极度落后。穆罕默德作为国家和民族领袖,站在增强本国国力的基础上讲出向中国学习的话是很正常的。


今天阿拉伯沙漠里的贝都因人和一千多年前默罕默德时代的阿拉伯人在生活状态上没有区别


而之后的阿拉伯人也一直在践行他的这句话,他们持续不断的从中国引进先进技术,例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重大发明创造都被阿拉伯人学去,这些先进的科技也推动了阿拉伯帝国的军队建设和国家发展,随后还进一步被传播到了欧洲,为欧洲后来的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其次,我们来谈谈“中国遍地黄金”这句话。

这个说法来自《马可·波罗游记》。要理解它同样离不开对于当时历史背景的分析。

马可·波罗是公元十三世纪的一个意大利商人,他在中国停留了相当长的时间。他曾经探访了西北、华北、西南和华东等多个地区。马可·波罗在自己的游记中泳大量的篇章和热情洋溢的语言,记述了中国无穷无尽的财富,巨大的商业城市,极好的交通设施,以及华丽的宫殿建筑。


马可波罗画像


他将对中国的介绍重点放在物质文化层面,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马可·波罗就是个商人,商人的注意力永远都在财富上面,这也是这些逐利之徒跋涉万里来到中国的唯一目的。

《马可·波罗游记》在西方的影响巨大,可以说这本书直接推动了后来的大航海时代以及西方国家的海外殖民浪潮。一批又一批的西方人在对东方财富的渴望之心的驱使下,冒险来到亚洲。

综上所述,穆罕默德作为国家和民族领袖,出于提升国立的目的,所以鼓励阿拉伯人向中国学习先进的科技和知识。而马可·波罗作为一个商人,其追求无非就是物质财富,所以写游记的时候着力介绍中国发达的物质文化水平。

欢迎大家点赞留言,记得关注我 。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直接私信我,愿意与大家分析更多历史文化类的资讯。


天可汗文化


这和两者所处的社会背景是息息相关的。

首先谈谈阿拉伯世界。“知识虽远在中国,亦当求知”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圣训。所以这句话体现的是伊斯兰教兴起初期阿拉伯世界的意识主流。

先知穆罕默德带领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崛起的关键在于虔诚的信仰,正是虔诚的信仰构建了团结的经济与发展的军事力量的基础。先知重视知识,重视圣训学的研究,是基于其个人品质以及宗教信仰传播的需要。而对于财富,要知道,先知的政权是根据对伊斯兰教的贡献以及宗教资历重新规定社会地位的,取代了旧有的血缘关系和财富多寡年龄长幼等因素的重要影响。



并且先知本人是孤儿出身,自幼贫苦。所以先知制定的法律特别照顾孤儿,奴隶,弱者,以及受欺压的贫苦农民。先知简朴节约的品质也得到了他的继任者哈里发们的继承。哈里发阿布伯克尔去世时,所有的家产只有1名黑奴,1峰骆驼,和1床被单。哈里发欧麦尔当初前往耶路撒冷接收圣城时,穿着破烂的长袍,骑着骡子,带着一名仆从便上路了。

有一位阿拉伯战士,在分配战利品时得到一个贵族的女儿,那个妇女用一千枚迪尔汗向他赎身,战士立马同意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多要些赎金,他说:“我从来没有想到还有比一千更大的数目。”

拜占庭总督居鲁士的使者当初曾用以下这段话描写城外的阿拉伯军队:他们只坐在地上,他们只跪坐在双膝上吃饭。他们的长官,像他们中的一份子,下级与上级无差别,奴隶与主人难分辨。到礼拜的时候,任何人不缺席,大家梳洗完毕后,都毕恭毕敬地做礼拜。

从以上资料我们可以看出,落后的社会文明限制了阿拉伯人物质资料的丰富,他们的统治带有一种原始社会的公平色彩。并且,伊斯兰教圣训的影响深入人心,在虔诚的战士心中,维护并发展伊斯兰教事业的崇高追求远远甚于物质财富的享受。

而欧洲人的“中国遍地是黄金”的说法也要考虑其社会背景。很明显,应该就是文艺复兴运动和航海大发现时代的欧洲。

文艺复兴运动打破了天主教的黑暗精神垄断,积累了财富并且其社会地位日益提高的资产阶级要求释放人的天性与合理的私欲。而航海大发现更是符合社会多个不同阶层的利益需求,野心勃勃的冒险家,希望开辟新商路的商路,虔诚的传教士都能找到参与其中的理由。

商品经济的发达,自治城市的传统,市民阶层的富裕与文化普及,种种因素使得中世纪之后的欧洲带有强烈的铜臭气息。而正是这种背景和历史传统下,雇佣军制度,封建采邑制,私人资本的扩大,武器及军事技术的民间采购都蓬勃发展起来,强大的经济对于维护政权比同时期亚洲的任何国家都重要。

在这种背景下,传统基督教死板的教义和清贫的说教根本无法扭转对世俗化利益的追捧,和崇尚奢侈生活的倾向。举几个例子:

天主教的法国与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暗中结盟以对抗共同的敌人神圣罗马帝国。

为了保护自己的私人武装船队,那些意大利城邦的船长在作战时经常采取所谓“避战保船”的战略。

在十字军圣战时间。以贸易起家的威尼斯共和国屡次违反教皇的禁令向所谓天主教的敌人——马穆鲁克苏丹国运输军事物资,因为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


所以说,嗜钱如命的欧洲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后来的殖民扩张的,他们对私人资本的保护往往放在和国家利益同等的层次上。而反观后来的伊斯兰帝国,也逐渐淡化了教义的约束。


普鲁士之魂


可最后阿拉伯人只是来中国挣钱,让后把皇帝出卖给蒙古人,换取自己的荣华富贵,哪怕在中国呆了几百年,他们也没学会忠君爱国和儒家的半点教化!阿拉伯人就是这德行!所以我不喜欢伊斯兰教,他们总是在强调我们穆斯林和您们异教徒,而不是强调团结和中华!


小鬼密钥


这里讲的是地球上的三大民族,中华民族,阿拉伯,西方白人。中华民族同时拥有智慧和财富,而阿拉伯人想向中国求取的是智慧,西方人想向中国求取的是财富,后来后者终于组成八国联军干脆掠夺来了,这也印正了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性格,我觉得西方人还是比较贪婪的。


金能王


回答这个问题先要从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谈起,伊斯兰教教导人们友善,和平,尊重他人,和谐共处,一心向善……中国有着灿烂的文明吸引了好学的阿拉伯人。而欧洲人野蛮,无知,贪婪为了金钱不择手段……这就是阿拉伯人和欧州人的区别!


英雄本色36510287


是的,历史背景不同,但西方人确实更注重物质文明的发展与财富掠夺,与现在不同,阿拉伯文化最昌盛的阿拔斯王朝,虽以伊斯兰文化为主,但吸收了古希腊,罗马与中华传统文化为已用,在文化上兼容并包,文化昌盛,那时穆斯林中流传一句谚语,古希腊人睁着一只眼睛(看世界),中国人(当时是唐王朝)睁着两只眼睛,其它民族都是瞎子!这是他们在吸收不同文化后对不同文明的深刻总结。我曾经不只一次的说,西方人是进化不完全的人种,现代人对西方式文明的崇拜是源于工业革命后,人们对物质财富与物质享乐盲目追求的结果,而中华文化无论是如来藏,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内圣外王,还是武学的化境之至臻境界,都是指人放下对外物的执著,使身心合一达到人与道合,专注到反璞归真,挖掘出自身与规律相通的真如本性,便可一通百通,便能随心所欲而不与道离,这也是中西文化一大差别,一个重体悟,一个重逻辑,一个修身心,一个穷外境,这也便是木心所谓的,忘言犹欲辩与欲辩已忘言之差别,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心识所达之境,言语早已无法表达,若与不同境界者而言,也只能是无语罢了。


利莫里亚——香巴拉


古代阿拉伯人是早期希腊文明雅典文明那个时期,人们追求文化、追求精神的富裕,而那个时候中国文明也已发展到较高阶段

西方人是属于海洋文明,他们主要倾向于商业贸易,而且那个时期西方资本主义萌芽,政府鼓励进行财富积累,尤其是元代马可波罗的那本书《马可波罗游记》更让外国人把中国当成是黄金遍地的国家,自然看中了中国的钱财


above生活


知识改变命运,那句话没别的意思,就指大家伙一定要尊重知识


用户7893404057820


这告诉我们不要高估人性,金钱利益的吸引力远大于看起来高尚的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