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武俠影視劇中喜歡把“東廠”和“魏忠賢”當作反派?

東方國學



在武俠電影史的早期,比如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武俠電影中,反派主要是江湖上的一些外門邪教或者是地痞流氓,在一些武俠小說中,反派也是如嶽不群、逍遙侯之類的偽君子,但是在《新龍門客棧》(1992年)、《龍門飛甲》(2011年)、《繡春刀》(2014年)、《繡春刀2:修羅戰場》(2017年)等影片中,“東廠”、“魏忠賢”基本都是反派,究其原因,主要是基於兩點吧。



其一,是傳承胡金銓導演在武俠電影中開創的時代感和戲劇性。在胡金銓執導的代表作《俠女》(1970年)中,胡導演因個人的興趣開始在架空的武俠電影中加入明末背景,並設置了朝廷(官方)與江湖人士的戲劇性矛盾。受“俠以武犯禁”的觀念的影響,江湖人士本與朝廷(官方)一直都是井水不犯河水,但是在《俠女》中,俠士為了救忠臣而與奸臣對抗,俠義之士成為了維護正統秩序的重要力量,這在電影敘事中成功地為處於邊緣的俠客找到了新的“定位”,因此,在後續的武俠電影中也就常藉助東廠這樣的官方反派來為俠客“以暴制暴”的行為正名。



其二,是為了人物塑造的典型化。畢竟魏忠賢這個人物是真實存在的,他自稱九千歲、迫害東林黨人、獨掌朝政,是傳統史學觀念中的“奸臣”,加上他確實有一段時間掌控了東廠,將言論控制手段發揮到極致,所以在特定的明末的背景中將魏忠賢拎出來作為反派也是為了敘事方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