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愛國將領臧致平故居,界首市人民政府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臧家公館位於安徽界首市城區新華街中段,是臧致平於民國十三年(1924年)責專人在家鄉建造的。臧致平不僅是為了改善家人的居住環境,也有光宗耀祖之意。也具有典型的清末民初北方大宅院建築風格。

清末民初愛國將領臧致平故居,界首市人民政府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公館佔地919平方米,具有典型的清末民初北方大宅院建築風格。該公館面南臨街、二進院落,有上房、廂房、腰屋、倒座共33間(現存30間) ,建築繼承了清朝的建築風格,是青磚為主的結構,上面點綴有一些磚雕。整座建築高大、簡潔、厚重,雖歷經滄桑,但依然能讓人感覺到它曾經的恢弘氣勢。

清末民初愛國將領臧致平故居,界首市人民政府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公館的大門整體偏東,西邊的房子比東邊的房子多,這包含有太陽出升、欣欣向榮的寓意。而大門與主房的大門相對錯開,也體現了主人財不外流、風水不外流的心態。

清末民初愛國將領臧致平故居,界首市人民政府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公館除了整體佈局、結構方面有它的自身特色以外,在一些局部呢,也有它一個非常獨到的地方。比如牆體看起來是非常厚的,但是並不是實牆。中間呢,留出來空隙,空隙可以用一些土啊、碎磚進行填補,起到防盜、保溫保暖的作用,住起來冬暖夏涼。

在臧家公館的二院門,記者看到,房屋的木質柱子下面都有一個石質的東西。據介紹,這個東西叫柱礎。原來,木質的柱子直接與地面接觸會因為長期的潮溼腐爛,而影響整個建築的結構和安全穩定,所以古人就在木柱根部加一個石頭質的柱礎。

臧家公館不僅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在界首市歷史沿革中還有特殊的地位。1947年,界首在豫皖蘇邊區率先解放,也由此成為豫皖蘇邊區的一個直屬市,併成立了豫皖蘇邊區界首市人民民主政府,而臧家公館就是當時的人民民主政府最早的辦公之地。

臧致平,1869年生於界首,幼年家貧,成年後因生活所迫,投身清軍,後在清末民初的軍閥混戰中,憑藉其過人的膽識,逐漸在軍中嶄露頭角,被選送到吉林講武堂學習,肄業返部後,從一名普通軍官先後晉升為北洋政府十四旅旅長、漳汀鎮守使、福建建-第三軍軍長等職,最終成為左右閩局的重要人物,在臧致平近三十年的軍事生涯中,他始終以民族大義為重,擁護民主,積極響應孫中山的進步主張,為北伐戰爭的最終勝利,起到關鍵作用。

1985年,界首縣人民政府將臧家公館列入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列入界首市人民政府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它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五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