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争议的“新郑黄帝故里”入教科书是否合适?

用户6649353362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放两张图片:

第一张图片,是提出这个问题的作者,第二张图片显示的则是,这位作者已经被头条封禁。为何被封禁?因为这是一个专注黑河南的一个号,是一个专注于混淆历史,颠倒黑白,对历史文章断章取义,掐头去尾,然后进行深度演绎,进而用来蒙蔽一些不太喜欢看古文、历史的一些网友的一个号。

不仅如此,这个号还发表了大量关于地域歧视的言论,对网络上的地域纷争进行推波助澜,并“旗帜鲜明”的将矛头指向了与西安或陕西容易爆发“历史争夺战”的洛阳或者河南。

所以,头条平台为了正本清源,对该网友作出了封禁处罚,以正视听。

闲话不多说了,下面,展开正题。

对于这事,河南人感到很愤慨,但更多的是委屈。

何至于教育部将河南新郑皇帝故里列入了教科书,然后就引来了众多人的口水倾泻?那些发牢骚的童鞋们,你们宣泄的情绪是什么?愤怒?嫉妒?失落?还是认为河南作弊了,耍手段了?还是因为其他?

可能有很多人早已经习惯于戴上有色眼镜来看待河南?以至于,每当有河南这两个字眼时,一定会深深的引起他们的嗅觉躁动,导致肾上腺素飙升,进而情绪失控,意识混沌,结果就是不辨是非,不过大脑的就冒出辱骂、调侃、鄙视河南的粗俗话语。看低河南,已经成为了某些人的原始本能,控制这些本能行为的,只剩下了冲动。

教育部将皇帝故里列入教科书,关河南人什么事呢?难不成这是河南人自作主张,为了显摆,才将这被视为“香饽饽”的黄帝故里之争列入了课本。而目的就是为了让别人见识一下河南的风采?

这是教育部、宣传部、中国教育界共同决定的,新郑被认定为皇帝故里也是国家出面的,为何你们不去向他们表达不满,反而将怨气洒向河南呢?做怨妇般的撒泼,就那么好玩?

新郑作为皇帝故里,拥有的历史记载和证据在有争议的各方中是最多的,也是最被文化届认可的。难道这些厚重古籍,尚不能抵得上有些网友的三言两语来的有分量?

中国科学院已经认定,皇帝元年是公元前4414年,黄帝时年15岁,在新郑有熊登基,黄帝在公元前4392年与蚩尤交战,斩杀蚩尤。

某些不相信的网友,可以去科学院的官网或找有关杂志印证,何必在这里一边怀疑一边还想着别热自己贴出来证据呢?

好了,以上这些就此打住,下面来说说新郑皇帝故里被列入教科书,究竟刺痛了什么?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没有任何一个人拥有黄帝的地位,因为他是我们所有中国人共同的祖先。在中国这个注重孝道,恭谦守让的国家里,牛逼的祖先是每个省,每个村,每个人都想要拥有的,更不要说黄帝了。所以,中国人对各大名人争来夺去,有时甚至撕掉了道德的伪装,竟然想把潘金莲、文姜和夏姬、贾南风之流摆上供桌,作足之蹈之兴奋状了。

更为严重的是,很多人在争求无望后,也学起了欧美人那一套“虚无主义”了。盲目跟从欧美,全面否定中国一切自己未得到却又没被最终用实物证实的各种历史。殊不知,欧美人妄图挖掉中国人的祖坟不可得,现如今,却有那么多精日美分德棍们拿起铁锹,磨刀霍霍想要革祖先的命了。干起了自己挖自己祖坟的事情来了。

如果一切都要证实,那么欧美人的历史都得到了证实吗?我没看过外国的历史书,但是我时常在想,像耶稣、穆罕穆德、亚特兰蒂斯、理想国之流,他们被挖出来了吗?他们有没有上课本呢?

最后,愿国人,生在华夏,当爱惜羽毛。


千古浪


在重塑民族认同感的今天,把“新郑黄帝故里”列入教科书其实一直有这样的动议,毕竟民族基因需要具体的有标志意义的物质形势的存在,而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把他树立起来显然意义非凡。(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就是对于“黄帝故里”的所在地有争议,一说陕西西安黄帝陵,再一个就是近些年势头正盛的新郑黄帝故里,每年都有重要的领导人参与到祭祖的活动,在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是到西安黄帝陵祭拜。

但在新郑黄帝故里出来以后,反而被有关曾面当成了正朔祭拜,文化建设的确有其时代特征,但也不得不承认文化传承也是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比如说西安黄帝陵的地位问题,争议的焦点也主要在于谁是正宗的谁是冒牌的。


其实话说回来,据相关史料记载,黄帝的出生地在今天的新郑地区,但死后却是葬在了西安地区,也就是说黄帝的活动范围是横跨了西安及新郑的大片地区的,虽然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但黄帝生死在两个地方,似乎也是可以解释的通的地方。

这样说来的话西安黄帝陵和新郑黄帝故里并不冲突,西安黄帝陵在汉代就已经被正经八百的抬了出来,汉武帝等诸多帝王也亲身祭拜过,也就是说西安黄帝陵的正统地位是经官方确认过的。

但新郑黄帝故里就当前的形势来说显然也是得到官方认可的,因此,如果说真要把“新郑故里”列入教科书,并没有什么不妥,再一个说对于中华人文始祖黄帝本身的挖掘,正是文化建设提升民族认同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西安黄帝陵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自身认同文化符号认同了!


历史三日谈


新郑黄帝故里早已成定论啦,哪有什么争议?编入中小学课本,实至名归。

新郑是黄帝故里,是我国众多古文献记载的,竹书记年,路史,国语,水经注,世本,拾遗记,大戴礼记,一统志,帝王世纪,括地志,通典,续汉书,山海经,天下名胜志,山川志,云籍七签。均有明确记载,新郑有熊就是黄帝故里和黄帝帝都,这还能有什么疑问?如果仅仅是一本两本古书中记载,还值得疑问,考究,可是一大堆的古文献均如此记载,还有什么疑问?

2014至2015年,中国科学院经过课题研究,科学院中国天文台研究员赵永恒先生和学者王先胜,根据最可靠的记录,来自路史,史记,云籍七签中黄帝和大臣鬼萸區在得宝鼎宛荀后的对话,用瑞士星历表软件推策了

黄帝元年是元前4414年,这一年,15岁的黄帝正式登基于新郑有熊,

还推策出黄帝的重要记年,

黄帝生于元前4428年2月8日,

黄帝37岁时,元前4392年在冀中杀蚩尤。

论文发表在2015年3月,题目是,言与行并,用历法和科学推理推策出黄帝元年是元前4414年,用该题目,可以立刻百度出该论文。

黄帝立都新郑有熊,而且有熊还是黄帝故里,哪里还有争议?

新郑是黄帝故里进入中小学课本历史是必然。科学院已经把黄帝有熊纪年摸得很清楚了,否则怎么会把新郑有熊黄帝故里列入教科书?


老杨141007668


急什么啊?还是等考古界搞清楚了再说吧!因为这里面涉及很多问题,如历史记载问题,历史学家认定问题,石峁等遗址挖掘问题……

别拿这块碑说是!我查过《国务院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国发〔2006〕19号),里面没有这么个东东。文件中涉及河南省的遗址如下:

126Ⅰ-126织机洞遗址旧石器时代河南省荥阳市

127Ⅰ-127杨台寺遗址新石器时代河南省驻马店市

128Ⅰ-128瓦店遗址新石器时代河南省禹州市

129Ⅰ-129石固遗址新石器时代河南省长葛市

130Ⅰ-130郝家台遗址新石器时代河南省漯河市

131Ⅰ-131王油坊遗址新石器时代河南省永城市

132Ⅰ-132李庄遗址新石器时代河南省柘城县

133Ⅰ-133王湾遗址新石器时代河南省洛阳市

134Ⅰ-134鹿台岗遗址新石器时代至周河南省杞县

135Ⅰ-135新砦遗址新石器时代至夏河南省新密市

136Ⅰ-136唐户遗址新石器时代至周河南省新郑市

137Ⅰ-137蒲城店遗址新石器时代至汉河南省平顶山市

138Ⅰ-138大师姑城址夏至商河南省荥阳市

139Ⅰ-139小双桥遗址商河南省郑州市

140Ⅰ-140宋国故城周河南省商丘市

141Ⅰ-141卫国故城周河南省淇县

142Ⅰ-142黄国故城周河南省潢川县

143Ⅰ-143共城城址周河南省辉县市

144Ⅰ-144滑国故城周河南省偃师市

145Ⅰ-145叶邑故城周河南省叶县

146Ⅰ-146轵国故城周河南省济源市

147Ⅰ-147下河湾冶铁遗址战国至汉河南省泌阳县

148Ⅰ-148望城岗冶铁遗址汉河南省鲁山县

149Ⅰ-149瓦房庄冶铁遗址汉河南省南阳市

150Ⅰ-150三杨庄遗址汉河南省内黄县

151Ⅰ-151山阳故城汉河南省焦作市

152Ⅰ-152段店窑址唐至宋河南省鲁山县

153Ⅰ-153大周封祀坛遗址唐河南省登封市

154Ⅰ-154扒村窑址宋至元河南省禹州市

155Ⅰ-155当阳峪窑址宋河南省修武县

156Ⅰ-156张公巷窑址金至元河南省汝州市

跟该石碑标记名称最接近的是142Ⅰ-142黄国故城周在河南省潢川县境内,很可惜是黄国故城周而非黄帝故里!

不想说了!没法再说下去了。


用户5511550635


绝对合理!新郑为有熊氏,在蚩尤与神农八世孙俞罔争帝前,轩辕是为有熊地的一位诸侯而已!只因京都曲埠俞㒺打不过蚩尤才请轩辕帮忙的,结果两家联合仍然打不过战神蚩尤,退到泰山脚下,俞岗则退至坂泉,将坂泉作为新都。而使蚩尤在曲埠自称炎帝,于是轩辕找到了今之石峁,古之少昊氏蚩尤的邻国西王母帮忙,在西王母提供的指南车、计里车等先进技术帮助下,以农耕步卒为主的神农,轩辕经过数年苦战,终于在浊鹿战胜了以骑兵为主的蚩尤,结果在坂泉又合并神农,轩辕在曲埠自称黄帝!别看曲埠地方小,在帝喾之前为有穷、空桑氏时,就是一个对外商贸的码头港口!


维权78380048


黄帝故里在新郑,这是不争的史实,挑起争议不应该!


旅游酷讯


这是一个伪命题,史料记载很明确了,教育部的人不会错,你是在混淆视听


文化思烤者乐分享悦读


挣名人故里大战登峰造极!无节制的祭拜盛典可以休息休息了。


大槐树人


有意思这样争来争去吗?

第一:本来这就是一个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象征人物。可能是很多先人的集合体也不可知。

第二:陕西黄帝陵宣称是黄帝成仙之帝,新郑号称黄帝出生地,并没有什么抵触。

第三:共同纪念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不好吗?


卞流沙


老杨网友说的对,像是一位学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