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为什么拒绝苏军从基辅撤退,最后导致大量苏军被俘?

毒刺剑客


基辅是乌克兰的首府,丢掉基辅意味着苏联将丢失整个乌克兰,苏联将丢失主要的产粮区,而且顿涅茨地区的煤炭甚至于高加索的油田也将直面德军的入侵,这对于谋求长久抵抗德军的苏联来说是致命的威胁,将极大削弱苏联的工业生产能力,进而削弱苏联发展军事实力的能力,作为苏联最高的统治者,斯大林深知乌克兰对于苏联来说意味着什么,所以他对基辅的存亡极为重视,甚至达到了“盲目”的境地。



在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推进到斯摩棱斯克一线时,从战略上便已经对基辅附近的苏军西南方面军形成了严重的侧翼威胁,当时的苏军总参谋长朱可夫向斯大林提出了这一潜在的威胁,他认为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极有可能对苏军中央和南方结合部脆弱的中央方面军发起进攻,进而和南方集团军群协同歼灭南翼的苏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拉直德军的战线。因此朱可夫向斯大林建议在迅速加强中央方面军的同时,西南方面军应当立刻放弃基辅,将主力全部撤往第聂伯河东岸,缩短方面军暴露的侧翼。斯大林决不允许不战而放弃基辅这个重要的战略目标,两人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最终斯大林免去了朱可夫的总参谋长职务,将其派往预备队方面军担任司令员。


斯大林命令西南方面军必须坚守基辅,即便在德军的两个装甲集群已经突破了西南方面军的两翼即将形成包围的严重态势下,斯大林仍旧没有批准西南方面军的撤退请求,在斯大林看来,只要下达严厉的命令就可以让红军阻止住德军的推进,却完全忽视了客观的实际条件,那就是西南方面军严重缺乏坦克预备队,他们无法阻止德军两个装甲集群的进攻,而苏军最高统帅部也没有多余的预备队增援西南方面军,基辅已经不可能守住,继续坚守只能是白白牺牲一个方面军的兵力。


直到西南方面军被合围的第二天,斯大林同意放弃基辅的命令才姗姗来迟,德军已经加强了对合围圈的封闭,苏军没能突围出去。最终的结果就是,德军几乎全歼了苏军西南方面军,5个苏军集团军被歼,德军宣布俘虏苏军66万人。苏军的官方资料显示西南方面军当时拥有67万人,成功突围的只有15万人,被俘人数在20万左右。估计德军的统计是将布良斯克方面军和南方面军的损失也算计了在内,不过无论如何,苏军在基辅确确实实遭遇了一场惨败,而这场悲剧很大程度上就是斯大林的顽固所造成的。


战略论


乌克兰的粮食是斯大林首要考虑也必须考虑的问题,单凭这一点,基辅对整个苏联的意义就已经不言而喻,而这也是斯大林拒绝苏军从基辅撤退的主要原因。然而除了这一点原因外,我觉得其他方面的因素也不容忽视,就比如政治上的原因。

朱可夫是一名军人,他考虑问题通常会从军事角度出发,这点无可厚非。而斯大林不但是苏联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同时还是苏联政府的最高领导人,所以他考虑问题就要比朱可夫复杂得多。在苏军是否从基辅撤退的问题上,斯大林除了要考虑军事因素外,他还需要兼顾经济、政治以及外交等方面的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斯大林的决定。



毫无疑问,单纯从军事角度出发,主动放弃基辅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但是这也有可能引发其他的问题。无论这其中的理由有多么充分,在普通民众看来这就是不战而逃,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朱可夫那样的军事头脑。一旦民众形成这种认识,斯大林乃至苏联政府就会遭到严重质疑,进而引发信任危机。同时,不放一枪一弹就撤出基辅的举动也会传达出一种错误的信号:苏军似乎已经到了望风披靡的地步。在苏军屡战屡败的情况下,这种错误的信号只会让人觉得“苏联政权已经时日无多了!”苏联军民的士气会不会因此崩溃?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会不会因此分崩离析?这些问题都是斯大林需要考虑的问题。



自从德军入侵苏联后,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国家便已经开始与苏联接触,商谈军事援助等相关事宜。在谈判桌上,苏联急需一场胜利来证明苏军有能力挡住德国人,以此来增加谈判的筹码。否则,英美又怎么会愿意将大批物资投入到一场毫无胜算的战争中呢?斯大林迫切需要一场胜利来证明自己的实力,让英美政府“看到”苏联的价值,但如果苏军“不战而逃”的话,英美的援助会不会因为质疑苏军的能力而有所保留?这个问题斯大林也需要考虑。

尽管事后证明朱可夫所提的建议完全正确,但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基辅被围只是一种潜在的风险。德军要想实现围歼西南方面军的计划也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其中古德里安和克莱斯特能否成功达成突破就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当时,叶廖缅科曾拍着胸脯向斯大林保证他一定可以挡住古德里安,既如此那基辅的安危就可以保障,斯大林也就没有必要下达撤退的命令。



总之,从军事角度以及战役的结果来看,斯大林的命令无疑害了西南方面军,但从政治角度乃至全局角度出发,苏军的确不能轻易放弃基辅。既然基辅的放弃与否都存在着风险,斯大林当然不会仅凭朱可夫之言就放弃基辅,更何况他的意见也得到了一些将领的支持。


了解更多军事资讯,请关注战情解码!

战情解码


1941年7月,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古德里安的第二装甲兵团攻占了斯摩凌斯克,扣开了通往莫斯科的大门,这时因其他战场苏军的溃退,基辅军区的地位已经形成了突出部,苏联当时最为兵强马壮的西南方面军,面临被包围的风险。

图1 南翼的突出部

这个在地图上如此突兀的突出部,斯大林不可能考虑不到基辅方面面临的风险,那么他

为什么拒绝苏军从基辅撤退呢?这得从斯大林的政治家的身份说起

政治上的意义和斯大林的承诺

图2 斯大林

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大举进攻苏联的第二天,美国政府即发表声明,表示支持苏联政府对纳粹德国作战,罗斯福总统向国民呼吁,我们必须十分迅速的把充足的武器送给他们。而此时的苏军一溃千里,丧师失地,损失惨重,这更促使斯大林把寻求伙伴的目光投向了美国。7月30日,罗斯福总统亲自派遣亲信霍普金斯出使苏联,斯大林为获得美国政府的援助措施、甚至希望美国出兵,向霍普金斯表达了苏联人民抵抗法西斯的强大决心和力量,他承诺到,在1941年底,苏联与德国的战线会稳定在列宁格勒、莫斯科、基辅一线,所以基辅是斯大林承诺不能失去的三座城市之一,因此斯大林的命令基辅不能丢、组织列宁格勒保卫战和莫斯科保卫战也很好印证了自己的承诺。

基辅军区是西线最强大的作战力量,斯大林需要一个坚决抵抗不后退的正面典型

在西线苏联方面在乌克兰一带部署了重兵,几乎将整个西南方面军、南方面军都投入抵抗南方集团军群的进攻,德国在南翼投入的兵力也并不是绝对主力,因此凭借苏联基辅军区的节节抵抗,德国在这个方向上进展也是最为缓慢,虽然德国的南方集团军群在乌曼也打了个小规模的包围战,但是大批苏联红军仍然在西南方面军司令布琼尼元帅的带领下固守基辅。

图3 西南方面军军官正在规划下一步的行动

所以兵强马壮的基辅军区仍是斯大林手中最信任的一支军队,也只有这支军队能在面对德军闪电战的进攻下能进行坚决的防御,此时整个苏军战线都在溃退,斯大林需要一个坚决抵抗的正面典型来给鼓舞整个苏军,同时作为政治家的斯大林要向全世界人民展现苏军抵抗德军前略的坚强决心。

斯大林对自己的军事指挥“很自信”

朱可夫向斯大林陈述了基辅军区可能面临被合围的危机局面,并坚决要求基辅军区撤出基辅。由于当时还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基辅军区可能会遭遇一场大灾难,西南方面军各部队还在不断反击,形成了对持局面,朱可夫的建议惹恼了伟大领袖斯大林同志,斯大林甚至解除了朱可夫的职务,派朱可夫担任预备队方面军司令。

图4 德军完成合围

但是几天后形势急转直下,西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的突出部被德军突破了,此时形势非常的危及,朱可夫再次向斯大林汇报德军可能要包围西南方面军然后再迂回到布良斯克对莫斯科进行攻击。此时的斯大林已经认可了朱可夫的判断,但是斯大林确一方面给西南方面军的布琼妮司令打电话命其坚守两周,援军将会到达,另一方面组建布良斯克方面军和第四十集团军去收复突出部,但是斯大林根本没有计算到这两只新组建的部队能不能阻挡古德里安的装甲横流。

就这样斯斯大林对自己军事才能的秘制自信,断送了整个基辅军区70万苏联主力部队,自此斯大林再也不参与军事指挥,而是放手把军事指挥权还给了他的将军们。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斯大林认识到是自己的指挥失误断送了基辅军区。

综上所述,斯大林首先是一个政治家,他是从政治角度考虑问题,为了兑现自己的承诺、展现苏联军民抵抗法西斯的决心以及对战局形势的错误判断,导致斯大林做出了拒绝从基辅撤退的错误命令。


小油瓶侃历史


战略论和战情解码等几位对基辅战役的精采而细致的解答,都说到了点子上。

斯大林为什么拒绝了朱可夫的建设不从基辅撤回西南方面军,可能基于以下考虑:

第一,乌克兰是苏联主要产粮区,顿涅茨的煤炭,高加索的油田支撑着苏联经济的发展,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轻易放弃。

第二,斯大林对西南方面军并未丧失信心,他还在希望西南方面军牵制德军的进攻态势,让他有时间调整兵力部署,掌握对德作战的主动权,况且西南方面军的一些主要将领也有信心。

第三,斯大林对德军的战力估计不足,认为苏军有能力迟滞德军的进攻,并很快就会形成对德军的反攻。

第四,斯大林可能还寄希望于只要西南方面军迟滞德军进攻,苏军就有时间调集部队构筑莫斯科和圣.比得堡强大的战防御阵地,从而利用寒冬季节与德作战。

斯大林还可能考虑到别的因素,如西方国家对苏联的信心和援助,稳定民心等等。

但后来看,斯大林的决策弊大于利,西南方面军的5个集团军被歼,65万人被俘是一次重大的惨败,也极大的影响了苏联的声誉和民心,若不是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成功,苏联很可能面临亡国。

而德军,虽然在基辅大获全胜,但失去了夺取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的有利时机,并最终丧权辱国。

基辅之战,值得全世界军事专家反复研究。


韩枫3897


最高统帅坚持进行基辅会战而绝不后退,这是为了找回自己乃至整个苏维埃联盟的尊严,所以铁心与希特勒死磕到底……。


基尔波诺斯将军

早在战争爆发之前,镇守乌克兰的西南方面军大将军基尔波诺斯接前沿潜伏哨兵报告:边界对面德军活动异常:出现坦克装甲车等大型军事装备,以及大量集结的步兵。基尔波诺斯当即提高了部队的警戒级别,并下令部队进入战斗准备状态。当基尔波诺斯将情况向最高统帅部汇报后,竟然遭到严厉训斥,原因是‘’这样会激怒德国进攻苏联‘’,并命令西南方面军解除战备状态而迅速恢复常态。基尔波诺斯将军迫于无奈,只得遵奉命令执行。之后,苏联人民委员会相关部委先后两次向最高统帅部提交‘’关于做好战争准备‘’的建议,但却被最高统帅置之不理。不久,潜伏在日本东京的佐尔格间谍小组,将从德国驻日本使馆武官尤金-奥托中校口中获悉的德国进攻苏联的绝密情报,包括进攻时间和总兵力投入等内容,但还是没有引起最高统帅的重视。最高统帅认为两年前才与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德国不可能这么快就撕毁协议。之后,又有一个德军反战士官乔装打扮成平民后,泅渡越过界河向苏联边防军投诚,并提供了德军可能于最近几天,从苏联西部三个方向大举进攻苏联的情报信息。但却被最高统帅认为这是英、法在诽谤德国,目的是想制造矛盾冲突挑起苏、德战争。最后几天战争准备时间的最后一次机会,最终还是因最高统帅的偏执和自以为是而与苏联失之交臂。

战争终于爆发了,而且时间和规模与佐尔格和德军士官提供的情况基本相符,最高统帅的自尊这下子受到了沉重打击。于是,最高统帅将自己关在莫斯科近郊的孔策沃森林别墅中闭门谢客。经过自责、愧疚、悔恨的心理搏击后,最高统帅返回克里姆宁宫,命令内外部将临阵怯敌,而且擅自脱离指挥岗位的巴甫洛夫大将,以及相关将领拿下治罪。然后通过德国驻苏联大使舒伦堡向希特勒提出终止战争双方媾和,签订新布列斯特和约。但正处于强势的希特勒不仅拒绝了媾和建议,而且还训斥舒伦堡不该充当苏联的说客。最高统帅后又通过保加利亚国王向希特勒转达媾和之意,在再次遭到希特勒拒绝后,最高统帅的自尊再次受到打击。于是,在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击溃西方方面军,并占领明斯克、布良斯克、斯摩棱斯克后,决心凭借西南方面军的强大实力,在基辅与德军决一死战。最高统帅与希特勒可谓不谋而合:当古德里安第二装甲集群正欲一鼓作气直捣莫斯科时却被叫停 ,被希特勒临时调去协助南方集团军群夺取基辅。除了古德里安的第二装甲集群外,协助夺取基辅的还有德军另外两个装甲师并一个集团军。

这一来,进攻基辅的德军实力已经大大超过了保卫基辅的西南方面军。面对德军从两个方向对基辅实施合围的危险态势,总参谋长朱可夫向最高统帅建议:放弃基辅会战,以保存西南方面军实力作为保卫莫斯科的后备力量。但由于最高统帅急于找回自尊乃至苏维埃联盟的尊严,最高统帅已经彻底失去了战略上的理性。于是,最高统帅坚决地驳回了朱可夫放弃基辅会战的建议。基辅会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打了:最高统帅的意气用事,成就了德国元首毕生唯一的一次辉煌:一次合围苏军人数达六十六万五千人,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基尔波诺斯等几位将领在突围中不幸阵亡。


Mrttlzz99


1941年的苏军已经在做国土纵深梯次防御展开。整个部署依托新国境线、1939年的旧国境线以及后方核心大城市做梯次防御部署。北方以列宁格勒为后方核心,里加、塔林为核心前沿进行筑垒,任务是保卫从边境到列宁格勒的波罗的海沿岸国土;中部以莫斯科为后方核心,明斯克、斯摩棱斯克为核心前沿进行筑垒,任务是保卫白俄罗斯以及通向莫斯科的奥尔沙路桥;西南以基辅为核心,敖德萨为核心前沿进行筑垒,任务是保卫乌克兰;三个方向只要确保各自的核心不丢,战略纵深就不会丢失。

苏军最强大的兵力,部署在西南方向的基辅军区,并向后做了多梯次的纵深部署,很明显就是一种防御布置。

基辅军区所处的乌克兰地处辽阔的欧亚大草原,除了第聂伯河之外根本无险可守;其后方核心城市基辅距离国境线太近,缺乏纵深保护;而且乌克兰又是苏联重要的粮食、煤矿等多种战争原料的基地;如果丢掉乌克兰,苏联南方的克里木、高加索、广阔的顿河流域都将门户洞开、无险可守。其后战争的进程也证明了这一点,1942年德军在苏联南线进行的局部重点进攻就一直打到了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

下图中的列宁格勒、莫斯科和基辅三个五角星组成的核心防御三角形;圆圈是核心前沿的筑垒城市,蓝色为梯次配置;可以看到苏军的梯次配置并没有全部完成,且西南方向的基辅、敖德萨缺乏前沿纵深的掩护。



anderain


没学过这段历史,只有猜。基辅历史上是基辅罗斯的中心。俄罗斯正是基辅罗斯演化出来的”三兄弟”中的一支。也就是说,基辅是俄罗斯的发祥地。从感情上难以割舍。基辅是苏联欧洲部分西部历史文化名城,科技教育中心,丢了太可惜。不仅如此,基辅有失,莫斯科列宁格勒就少一层屏障。所以老斯非在此一拼。但不知为何惨败,指挥有误吧。老斯年轻时在:华沙城下曾吃过败仗,红军被波军俘2万余人,悉数死在战俘营。这一次又被德军俘虏这么多,一定是肺都要气炸了。


王祖荫1


基辅即是现乌克兰首都也是意义巨大的地方,不仅是粮仓,同时也是丰富的资源地区!同时,德国三路大军入侵,中路直指莫斯科,斯大林为了解除莫斯科危险,同时起到牵制德军兵力,所以斯大林必须拒绝撤退,紧接着基辅军民也随着斯大林愚蠢的命令而消亡殆尽


小宝4857


基辅战略位置政治地位实在是太重要了斯大林不可能以主动放战弃来赢得战略缓冲,这也是历史的必然。当然基辅会战毕竟其他战线的稳定赢了三个月的时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基辅会战的损失并不是没意义的。


牧羊人38241019


从战略上讲斯大林是对的,从战术上讲,朱可夫是对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