繞不開“名山純料”概念的茶企,說白了就是缺乏核心競爭力

品牌茶企如果過於倚重“山頭純料”,等於為自身發展設立了太多不確定性,在原料成本與成品品質之間搖擺不定,每款產品都是在為自己挖坑。

春茶陸續進入採摘旺季,有關老班章、冰島、曼松、薄荷塘等“名山純料”的戲碼輪番上演。已經炒濫了的山頭概念,人人可用,人人可炒,人人可疑。但部分自詡為高端的品牌茶企也攪和其中,並以“名山純料”為標榜,恰恰表明這類茶企核心競爭力的欠缺——立足於資源主導型的“名山純料”產品,品牌與品牌間的差別僅在於一張包裝紙而已。

無論哪個知名山頭,只要收到原料,就能做出產品,行內人都懂。主打“名山純料”的茶企,乾的不過是普通玩家都能做到的事情,本質上與那些小規模的作坊品牌、茶農品牌並無二致。相反,後者的“純料”之純度或許還更可靠些,畢竟品牌茶企的品牌營銷、渠道運作都需要大筆投入,羊毛出在羊身上嘛。

繞不開“名山純料”概念的茶企,說白了就是缺乏核心競爭力

這些年,“名山純料”概念被過分誇大,一些靠山頭茶吃飯的茶企正是始作俑者。若論品質,人為界定的一線山頭原料,未必就能比二線、三線及非知名山頭高出一大截。只是原料被過度炒高以後,在終端容易形成品質錯覺:花費1萬元買回的一餅薄荷塘,如果敢於當眾承認還不及幾百元一餅的非名山生茶好喝,豈不等於承認了自己就是個冤大頭嗎?跟風追捧所謂高端品牌“名山純料”的買家,基本上都是在這種情況下自我催眠了。

問題在於,那些產量以公斤計的小微產區“名山純料”,居然成了部分品牌茶企的常規產品,要多少有多少,這難道不奇怪?多數情況下,這類“名山純料”實際上已淪為一種商品名稱,與對應的山頭並無瓜葛——你的老班章,只是包裝紙上的老班章;你的薄荷塘,也只是包裝紙上的薄荷塘……指望跟那些唯利是圖的茶企講良心,他們有嗎?花裡胡哨的包裝紙裡面,是一個個大寫的貪婪。

繞不開“名山純料”概念的茶企,說白了就是缺乏核心競爭力

回到源頭,原料是成就一餅好茶的根本。原料價格高企的山頭茶,既然名聲在外,成品自然有定高價的理由。但成品的用料始終處在“暗箱”之中,除了“對自己負責”的玩家群體,肯於放下身段全程盯著採茶、製作、壓餅,有哪家規模茶企敢於拍胸脯保證山頭料的純度?毋須考究收料團隊的人性,只需參照廠家的成本壓力、經銷商的利潤空間,就足以消解任何一餅品牌茶企“名山純料”茶的原料可信度了。他們說“便宜無好貨”,但高價何嘗就等於真貨了?高價其實更具備欺騙性,賣茶的何樂而不為呢?

茶企的“名山純料”之爭,根源在於品牌內涵的匱乏。離開了山頭名號支撐,剩下的無非是花花綠綠的包裝材料,幾間鐵皮廠房,幾條簡陋的生產線。試問品牌的靈魂何在?這仍然是非常低層次的競爭,由此發育出的品飲消費需求,仍然是幼稚、盲從的需求。

繞不開“名山純料”概念的茶企,說白了就是缺乏核心競爭力

正是由於眾多品牌茶企都緊盯著那點資源有限的“名山純料”,造就了今天山頭茶魚龍混雜、真假莫辨的局面。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只能拿小微產區“名山純料”說事的品牌茶企,都是沒有大出息的茶企,缺乏核心競爭力的茶企。年年都在講老班章、冰島、曼松、薄荷塘……實在看不出此茶企與彼茶企有何不同,消費者憑什麼要買你的賬?

主打“名山純料”,極易跌入有“名”無實的自設陷阱。用戶需要明確的是,標價高昂的名山茶未必就好喝,何況生茶是半成品,後續陳化還存在諸多變數。品牌茶企如果過於倚重“山頭純料”,等於為自身發展設立了太多不確定性,在原料成本與成品品質之間搖擺不定,每款產品都是在為自己挖坑。

說到底,小微產區“名山純料”,只能是小眾玩家的遊戲,成本即門檻。至於品牌茶企推出的各類“名山純料”常規產品,還是叫做山頭“安慰劑”更妥當些。

文:老茶鬼(茶界獨立評論員)2019.4.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