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白到入门,教你听懂车评人的“黑话”(之一)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曾经的高档奢侈品,如今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面对每天层出不穷的各款新车,如何挑选一款适合自己的车又成了难题。于是,各种车辆评测节目应运而生。可当我们听车评人评测时,他们的专业术语又让我们一阵阵犯蒙——啥是A级车?有4A级车吗?板车悬挂是什么?能拉砖吗?1.5L有多少 ?比一大桶可乐大吗?等等等等...这些对资深车迷不算什么,可世上还是小白多啊!如何能听懂他们讲的这些“黑话”呢?今天我就教大家如何专业的去欣赏一款车,不再让别人忽悠!

先说车辆的分类

汽车常见的分类包括轿车和MPV、越野车(包括SUV)和卡车。

从小白到入门,教你听懂车评人的“黑话”(之一)

轿车

从小白到入门,教你听懂车评人的“黑话”(之一)

MPV

从小白到入门,教你听懂车评人的“黑话”(之一)

SUV

从小白到入门,教你听懂车评人的“黑话”(之一)

轻卡

轿车又分为三厢和两厢,所谓三厢轿车指拥有分离的引擎舱、乘客舱和行李舱,有4门、2门轿跑和敞蓬车。

从小白到入门,教你听懂车评人的“黑话”(之一)

三厢轿车

两厢轿车指乘客舱和行李舱是相通的,也称掀背式,有3门、5门和旅行车(如大名鼎鼎的桑旅)。旅行车英文是wagon,俗称“瓦罐”。这位看官说汽车车门都是双数,哪有三门、五门啊?往下看

从小白到入门,教你听懂车评人的“黑话”(之一)

五门轿车

从小白到入门,教你听懂车评人的“黑话”(之一)

两厢轿车

第二种分类是按大小,分为微型车(A00级,车长3米7左右)、小型车(A0级,车长4米3左右)、紧凑型车(A级,车长4米6左右)、中型车(B级,车长4米9左右)、大型车(C级,车长5米1左右)、超大型豪华车(D级,车长大于5米1),体形越大越舒服,但操控性就差了很多,拐弯调头很不方便。不过,现在这个概念很模糊,有些车挺大,车长超过4米7,可厂家就叫它紧凑型,像瑞虎8和江淮S7。这种“以大欺小”的做法也是为了抢占市场而逼不得已的。

从小白到入门,教你听懂车评人的“黑话”(之一)

A00级,长度3米7左右

从小白到入门,教你听懂车评人的“黑话”(之一)

A0级,长度4米3左右

从小白到入门,教你听懂车评人的“黑话”(之一)

A级,长度4米6左右

从小白到入门,教你听懂车评人的“黑话”(之一)

B级,长度4米9左右

从小白到入门,教你听懂车评人的“黑话”(之一)

C级,长度5米1左右

从小白到入门,教你听懂车评人的“黑话”(之一)

D级,长度大于5米1

第三种是按引擎排量分类,因为美国本土车基本没有小排量汽车,所以我们按欧日的标准来分。第一级是0.5-1.3L,一般装在微型车上,第二级小型车的标准是1.5L,但也有1.3-1.8L几个小兄弟撑场面。第三级是中型车,肯定有2.0L直列4缸机,也是有1.8和2.5LV6机助阵。第四级就非3.0Lv6机莫属了,第五级v8,第六级V12。这都是常规轿车分类,一些特殊车辆比如超跑一类的就不能这么分了,不管人家排量多大,那都是金仙级,咱看看就行了。

从小白到入门,教你听懂车评人的“黑话”(之一)

4缸发动机

从小白到入门,教你听懂车评人的“黑话”(之一)

6缸发动机

从小白到入门,教你听懂车评人的“黑话”(之一)

16缸发动机

还有一种比较感性的分类方法,是按照舒适性和操控性分。它不能用具体的数据来衡量,需要你亲自开上几圈后才能感觉出来。偏向舒适性的车开起来平稳、宁静、宽敞,但不能快速转弯,因为它的悬挂过于柔软,无法有效的拉住车身不侧倾,容易失控。偏向操控性的车可以开的很快,车辆和道路的状况可以清晰的反应到你手上脚上,也就是车评人常说的路感清晰,其实就是悬挂偏硬,开快了颠的难受!但正是因为悬挂硬朗才使车身有了很强的抗侧倾能力,能时刻牢牢的抓住地面,对你的任何操作都能敏捷的做出反应,做到人车合一!尤其是超跑这类跑车,它们的悬挂硬的和没有一样,感觉就是坐在地面上开车,操控性无与伦比!但就是不能跑长途,否则半路就能把你颠散架!这样的驾驶乐趣是舒适型车无法给予的。车界有句名言“舒适的丰田,操控的日产”,“坐奔驰,开宝马”,从这两句你也应该能体会到这几个品牌的偏向性。

从小白到入门,教你听懂车评人的“黑话”(之一)

舒适的丰田

从小白到入门,教你听懂车评人的“黑话”(之一)

操控的日产

从小白到入门,教你听懂车评人的“黑话”(之一)

坐奔驰

从小白到入门,教你听懂车评人的“黑话”(之一)

开宝马

说完了车的分类,再说说车身。

一个好的车身应该漂亮、安全、宽敞、合乎空气动力学。一般小型轿车注重新颖和个性,流线型较多,线条优美。大型豪华轿车注重庄严气派,线条硬朗方正。日本车一般以圆滑的线条为主,而欧美车则线条平直硬朗,刚劲有型。再有,车身做为保障乘客安全的一道重要防线,它的强度硬度十分重要!乘客舱必须能够防御正面和侧面的撞击而不变形。现在生产的轿车都用笼型设计,就是采用高强度钢制造乘客舱来抵御撞击,在引擎舱和行李舱用大量吸能缓冲设计来缓解吸收撞击能量,从而保护乘客舱。有些高档轿车还采用铝制车身,铝具有重量轻、硬度高的特点,在保证安全的同时能大量减轻车身重量,提高燃油经济性。但它的缺点也非常明显——贵啊!而且不易修复,同样的损伤,用钢的车能钣金而它只能换,所以以后见了奥迪躲远点,赔不起啊!顺便说一下,世界上第一个在汽车上引入空气动力学设计的是奥迪公司!这是知识点啊,要考!

从小白到入门,教你听懂车评人的“黑话”(之一)

接着再说说引擎,也就是发动机

引擎是汽车的心脏,是汽车中最贵、最复杂、技术含量最高的部分!能生产引擎的公司不少,但能生产好引擎的公司不多!

从小白到入门,教你听懂车评人的“黑话”(之一)

发动机结构

先说气缸。气缸是活塞做功的地方,是汽车动力的来源。一般分为4、6、8、12、16缸,单数的也有,少见。这是因为,双数的气缸可以做到做功时一半活塞在上,一半活塞在下,可以互相抵消离心力,使发动机运转安静平稳。而单数缸做功时,同一时刻上下活塞数不一样多,势必造成不平衡而引发噪音和震动,影响舒适性。现在一些厂家为了经济性也使用了3缸发动机,虽然使用一些手段降低了震动,但这骨子里的东西不是那么容易消除的,时间长了势必会露出马脚。气缸数越多,运转越平稳,但因摩擦大而效率有些降低,再加上工艺复杂,所以气缸数越多越贵!气缸根据数量的多少,它的排列方式分为直列式(用I或者L表示)和V型、W型。所谓直列式,就是所有气缸并排排列成一线,比如I4就是直列4缸;V型、W型就好理解了吧,比如V6就是6气缸V型排列,一边3个缸,W16就是16气缸W型排列,一边4个缸。这样排列的好处就是省空间,要不然把16个气缸一字排开,那得多大的车头才能盛的下啊!

从小白到入门,教你听懂车评人的“黑话”(之一)

V8发动机

再说排量。老听人说这个车1.5排量,那个车2.0排量,那到底啥是排量呢?排量是指气缸内活塞每行程或每循环吸入或排出的流体体积。通常排量大,单位时间发动机所释放的能量(即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就大,也就是"动力性"好。换成人话就是,排量好比人的肺活量,肺活量越大,一次吸入的空气就多,呼出的也多,一下能吹灭15根蜡烛,你就是1.5L排量;肺活量小,一次吸入的空气就少,呼出的也少,一下只能吹灭5根蜡烛,你就是0.5L排量。排量越大,马力和扭矩就越大。

从小白到入门,教你听懂车评人的“黑话”(之一)

排量的计算公式

那啥又是马力和扭矩呢?简单的说,马力决定了你最快能跑多快,扭矩决定了你提速能有多快。一般我们只看重马力却忽视了扭矩,其实扭矩才是汽车克服阻力加速前进的重要指标!比如同样2.0排量的车,一辆车有200马力,扭矩150牛米(牛米是扭矩单位),另一辆车有180马力,扭矩200牛米。200马力的车最快可以跑到200公里每小时,但因为扭矩小,从0加速到时速100公里需要10秒。180马力的车最快能跑到180公里每小时,但因为扭矩大,从0加速到时速100公里只需要6秒。(以上数据只是比方,不是真实数据)这两辆比赛的话,扭矩大的车因为提速快,所以在开始阶段会暂时领先,但因为它马力小,极速不高,所以在跑一段时间后还是会被200马力的车追上并超越。这就是马力和扭矩的关系。不过,也不能光看马力和扭矩的大小 ,它们的输出转速范围也是很重要的指标。比如,18款朗逸1.5L手动档的参数为,最高车速190公里每小时,最大马力116匹,最大功率85千瓦(1千瓦=1.36匹马力),最大功率转速6000转,最大扭矩150,最大扭矩转速4000转。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当这辆车的转速达到6000转时,才能发出最大马力,才能跑到时速190公里;当转速达到4000转时,扭矩才能达到最大的150牛米,才能使出最大的力量!开这辆车的感受就是,在市区里走走停停时,因为转速只在2.3千转,所以达不到最大扭矩,使不出最大的劲,你得不停的换档来保持高转速,你会不胜其烦。

从小白到入门,教你听懂车评人的“黑话”(之一)

我想你还记得发动机气缸内有个活塞吧,发动机就是靠活塞的上下往复运动压缩爆燃空气来产生动力的。那么是什么带动活塞运行呢?这个玩意就叫顶置凸轮轴。以前的发动机每个气缸有两个气门(一个进气,一个排气),分别称为OHV和OHC,由一根凸轮轴带动它们工作。后来丰田公司发明了两根凸轮轴的发动机,每个气缸上有4个气门,两进两出,这种发动机叫双顶置凸轮轴发动机,简称DOHC。原先的单顶置凸轮轴发动机马力较小,转速不高,但它的中低扭矩强大。而DOHC马力强劲、省油,转速高,但中低扭矩不如单顶置凸轮轴发动机。同样排量的发动机,一个OHC,一个DOHC,价钱差别很多!不过现在基本都是DOHC了,不必再有这个顾虑。

从小白到入门,教你听懂车评人的“黑话”(之一)

单顶置凸轮轴

从小白到入门,教你听懂车评人的“黑话”(之一)

双顶置凸轮轴

接下来就要说说当下最火的增压发动机了!又想马儿出力又不想给马儿吃草,这几乎是所有汽车工程师的美好愿望。汽车越跑越快,就需要强大的动力,可强大的动力势必会造成高油耗,这几乎是一个真理。可汽车工程师们却不信邪,非要强动力和低油耗同时兼得,增压引擎也就应动而生。引擎增压方式有两种,一种叫涡轮增压(Turbo CHARGER),也就是我们常见的1.5T、2.0T等增压引擎。还有一种叫机械增压(SUPER CHARGER),一般用在高档轿车上,最著名的就是大众途锐了。

从小白到入门,教你听懂车评人的“黑话”(之一)

有增压跑的快

涡轮增压的原理,是在不增加发动机负担的情况下,利用其排出的废气吹动涡轮高速旋转,增加节气门进气压力,使发动机吸同一时间吸入更多的空气来产生更多的动力。它的优点是动力提升明显,不增加油耗。缺点是动力提升慢,因为涡轮旋转要达到一定转速才能产生需要的压力,这段时间会有一个明显的动力迟滞。又因为涡轮转速很高,所以会产生大量的高温,必须要有优良的降温设备才能使其正常运转。一般采用风冷和水冷两种方式降温,早期的涡轮增压都用风冷降温,当汽车熄火后风扇停止运转,但涡轮还保持着很高的温度,这时涡轮很容易损坏,这也就是为什么早期的涡轮增压车辆都要求在停车后怠速五分钟以后再熄火,就是为了让风扇多转一会给涡轮降温。现在因为使用的水冷降温系统,降温效率大大提高,不必再靠风扇吹风,所以也就不需要怠速五分钟再熄火了。

从小白到入门,教你听懂车评人的“黑话”(之一)

涡轮增压原理

从小白到入门,教你听懂车评人的“黑话”(之一)

涡轮增压产生的高温

机械增压的原理,是利用正时皮带连接曲轴皮带轮,以曲轴运转的扭力带动增压器,达到增压目的。简单的说就是用发动机的动力来产生增压效果。它的优点是动力提升线性、明显,因为它是跟随发动机的运转而工作的,所以它就像自然吸气发动机一样动力源源不绝,低转增压效果也很强。缺点也很明显,油耗高!因为它是靠发动机的动力来运转的,必然会增加发动机负担,增加油耗。

从小白到入门,教你听懂车评人的“黑话”(之一)

机械增压原理

今天先讲这么多,本文主要的目的是让完全不懂车的人能了解车的基本概念,所有内容非常浅显,如有不懂欢迎留言。下次我再给大家介绍传动、驱动、悬挂、转向、轮胎和车内设施,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如有错误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