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七臺河”概述

七臺河(拼音:qī tái hé),位於黑龍江省東部,是黑龍江省最年輕的地級市,南與雞西市、牡丹江市相鄰,北接佳木斯市、鶴崗市,東連雙鴨山市,西通哈爾濱市,周邊有13個縣、7個國營農場,鐵路交通便利。七臺河1958年開發建設,1983年晉升為省轄市。

七臺河市是中國三大保護性開採煤田之一,是一座新興的以煤炭和木材加工工業為主導的城市。

黑龍江“七臺河”概述

黑龍江“七臺河”概述

黑龍江“七臺河”概述

七臺河是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山水園林城、全國民族團結先進市、全國依法治市先進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素有“煤炭之都”、“中國短道速滑之鄉”、“世界冠軍搖籃”之稱。

七臺河地區,早在遠古商周時代,是中國古老民族之一肅慎族的地域。肅慎族,漢代改成挹婁;南北朝稱勿吉;隋唐稱靺鞨;遼、金、明稱女真;公元1635年,清太宗改女真為滿洲。漢代,挹婁臣屬夫餘(祖國古老民族之一,居住在今吉林省農安、扶余縣一帶),而夫餘隸屬於漢朝設於東北的玄菟郡(今瀋陽市東郊)轄,挹婁亦附屬於漢。公元220年至公元226年,挹婁擺脫夫餘統治,直接與中原往來。

唐代,公元713年,唐玄宗冊封靺鞨族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兼忽汗州都督。這個 地方政權在歷史上也稱渤海國。渤海國轄5京、15府、62州、130餘縣,七臺河地區歸屬鐵利府(今阿城迤東之地)轄。

公元926年渤海國被契丹滅亡,公元947年契丹改國號為遼。遼在今依蘭縣以東松花江兩岸至烏蘇里江口設五國部,越裡吉(今依蘭縣治)為五國頭城,七臺河地區歸屬越裡吉轄。

公元1115年,金滅遼。地方最高行政機構為路(相當於省),共設19路,七臺河地區歸屬胡裡改路(今依蘭喇嘛廟)轄。

黑龍江“七臺河”概述

七臺河市(1)

元朝創行省制,將胡裡改路併入遼陽行省開元路(今遼寧開元縣境內)設胡裡改軍民萬戶府(今依蘭喇嘛廟),七臺河地區歸屬胡裡改軍民萬戶府轄。公元1409年(明永樂7

年),明朝政府在黑龍江下游亨滾河東岸特林地方設置奴兒干都指揮使司,下設衛、所。七臺河地區歸屬嘔罕河衛(嘔罕河即今倭肯河,衛址在今依蘭縣東)轄。清代,1714年(康熙帝53年)於三姓(今依蘭縣)先後設置協領、副都統及府、道衙門等軍政機構,七臺河地區歸其所轄。

1916年(民國5年),以桃山腳下的王霸砬子河(今萬寶河)為界,七臺河地區分歸依蘭、寶清兩縣轄。

1918年(民國7年),經吉林省長公署批准設勃利縣。從此,七臺河地區由依蘭縣劃出,歸屬勃利縣轄。

1965 年3月1日,中共黑龍江省委、黑龍江省人委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2月2日電示,下發《關於建立七臺河特區的通知》,決定組建七臺河特區。同年5月20日,七臺河特區正式建立,實行政企合一管理體制,七臺河特區和七臺河礦務局一體辦公,屬黑龍江省合江地區轄。

黑龍江“七臺河”概述

七臺河市

1968年4月20日,經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批准,成立七臺河特區革命委員會,仍屬合江地區(佳木斯)轄。

1970年4 月1 日,經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根據國務院、中央軍委批示下發通知,將七臺河特區改稱七臺河市,隸屬關係不變,為地轄市。

1983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七臺河由地轄市升格為省轄市,是黑龍江省10個直轄市之一。同時實行市管縣新體制,合江地區管轄的勃利縣和寶清縣的宏偉、嵐峰兩公社,劃歸七臺河市轄。

七臺河市位於黑龍江省東部的張廣才嶺與完達山脈兩大山系銜接地帶,東連雙鴨山市,南接雞西市、牡丹江市,西通哈爾濱市,北鄰佳木斯市、鶴崗市地理位置介於東經130°06′——131°58′,北緯45°16′——46°37′之間。總面積6223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地處低山丘陵區,按地形變化可劃分為低山丘陵、漫崗地、河灘地和山間谷地四個地貌類型。總的地勢為東南高,西北低,由東南向西北逐漸傾斜。

氣候特徵

七臺河市處於中溫帶溼潤氣候區,四季分明,降水各季分佈不均。冬季長而乾燥寒冷,夏季短而溼熱多雨,春、秋兩季氣候多變,春季回暖快、風大而少雨乾旱,秋季降溫快,來霜早。年平均溫度4.0℃。最冷月(一月)平均氣溫為-18.3℃。極端最低氣溫達-39.0℃最熱月(七月)平均氣溫為21.9℃。,極端最高氣溫37.4℃。年平均無霜期為128天,年平均降水量549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2484.5小時,≥10積溫2550℃。

五至九月降水量佔全年降水量的79%,七至九月降水量佔全年降水量的60%。水熱同季,晝夜溫差大。

七臺河市行政區域總面積6190平方公里,包含市屬(三區一場)1666平方公里,勃利縣2302平方公里,農墾、森工222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801平方公里(市屬706平方公里,勃利縣1165平方公里,農墾、森工930平方公里),佔全市土地總面積的45%;林地面積2711平方公里(市屬683平方公里,勃利縣911平方公里,農墾、森工1117平方公里),佔全市土地總面積的44%;園地面積19平方公里、草地面積127平方公里、城鎮村及工礦用地237平方公里、交通運輸用地102平方公里、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161平方公里、其它土地面積32平方公里,6項總計佔全市土地總面積的11%。

[3]

礦產資源

七臺河市煤田總面積9800平方公里,主要出產主焦煤、三分之一焦煤,煤質具有低硫、低磷、中高灰、高發熱量、高粘結性等特點,被列為全國三個保護性開採煤田之一,是東北地區最大的焦煤生產基地。截止2010年10月末,我市累計探明地質儲量22億噸,預測地質儲量24億噸,全市保有地質儲量16.37億噸,可採儲量4.8億噸。截止到2011年末,全市共有煤礦282處。其中,七煤集團68處,集團公司總設計生產能力1290萬噸/年,地方214處(其中勃利縣45處),實際生產能力800萬噸,全市已連續十餘年生產原煤超過2000萬噸。

七臺河市礦產資源種類除煤炭外,還發現黃金、石墨、膨潤土、腐殖酸、大理石等,礦產資源種類比較豐富。黃金探明儲量11噸,分佈在東部老柞山。大理岩探明儲量1.395億噸,分佈在勃利縣通天林場。石墨探明儲量2.93萬噸,分佈在勃利縣雙河、佛嶺。膨潤土探明儲量16.9萬噸,分佈於勃利縣西山。現有石場主要分佈於北山一帶,東部山區有零星分佈。砂場主要分佈於倭肯河下流和桃山水庫上游流域。[3]

水資源

主要河流17條,穿越全境集水面積達1248平方公里的倭肯河、撓力河兩大水系滋潤著兩岸豐腴的土地。我市現已形成水庫26座,其中桃山水庫積雨面積2100平方公里,蓄水量2.64億立方,是黑龍江省第二大人工水庫。[3]

生物資源

植被屬於“長白山植物亞區”,草木茂盛。林地面積262萬畝,森林覆蓋率為48.6%。主要生長著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有柞、樺、椴、松等20多種,木材蓄積量1111.98萬立方米。山藥材、山野菜極為豐富,黨參、桔梗、刺五加等野生中藥300餘種;木耳、猴頭、榛蘑等食用菌類10餘種,都是難得的綠色珍品。鹿、熊、狍、雉雞等野生珍稀動物長年棲息在密林中。

根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七臺河市常住總人口為920419人。其中:新興區236768人,桃山區230293人,茄子河區153874人,勃利縣299484人。

七臺河市共有家庭戶342442戶,家庭戶人口為907580人,佔總人口的98.61%,平均家庭戶規模為2.65人,比2000年的3.15人減少了0.5人。

七臺河市男性為471713人,佔51.25% ;女性為448706人,佔48.75%。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7.99降為105.13。

七臺河市0-14歲的人口為119775人,佔13.01% ;15-64歲的人口為737576人,佔80.14 %;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63068人,佔6.85%。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了7.49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了5.06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43個百分點。

七臺河市具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62129人;具有高中文化(含中專)程度的100940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473065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215759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4]

截至2017年底,七臺河市戶籍總人口78.6萬人,其中,男性39.8萬人,佔總人口的50.6%,女性38.8萬人,佔總人口的49.4%。在戶籍人口中,城鎮人口48.92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62.2%,鄉村人口29.68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37.8%。 七臺河市境內有漢、滿、朝鮮、回、蒙古、藏、苗、壯、布依、侗、土家、白、高山、瑤、達斡爾、錫伯、鄂倫春、赫哲等多個民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