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网红院长”单霁翔退休了!

4月8日下午,

执掌故宫博物院7年的院长单霁翔退休,

继任者为原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

对此,单霁翔回应称:

“光荣退休,期待已久,但每天还会在故宫博物院走走,看看门。”


故宫“网红院长”单霁翔退休了!


单霁翔,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研究生,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高级建筑师、注册城市规划师。曾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

故宫“网红院长”单霁翔退休了!


王旭东,男,1967年生于甘肃山丹。研究馆员,兰州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网红院长的那些事儿

从前几年开始,

妙语频出的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成为了著名网红,

他“专门给领导看最破的文物”等名言在网上广为流传,

被誉为“隐藏的段子手”。


故宫“网红院长”单霁翔退休了!



不仅自己成了网红,

单院长也成功的让故宫成为了网红。

凭借皇帝身份证、雍正卖萌图等一系列操作,

故宫品牌成功打进年轻人市场,

故宫口红等产品更是卖到脱销。

故宫“网红院长”单霁翔退休了!


故宫口红

印象中严肃的历史人物,

雍正帝、崇祯帝等集体卖萌。

故宫“网红院长”单霁翔退休了!

你竟然能看到朱由检的身份证,

住址一栏任性地写着

“北京紫禁城想住哪就住哪”。

故宫“网红院长”单霁翔退休了!


接下来是一道证明题,

求证的结果是“朱由检的心理阴影面积”。

这样并不算完!

故宫淘宝还发了一组历史人物图。↓↓↓

故宫“网红院长”单霁翔退休了!


故宫“网红院长”单霁翔退休了!


故宫“网红院长”单霁翔退休了!


故宫“网红院长”单霁翔退休了!


单霁翔推销起自家店里的东西,

那画风也是相当清奇。

一上来就劝大家别买故宫出的行李牌,

因为太好看用一次都得丢。


故宫“网红院长”单霁翔退休了!


这种反向营销,妙哉!

单霁翔希望故宫能引导大家的生活方式,

比如买伞,一把不够,

春夏秋冬得各有风采。


故宫“网红院长”单霁翔退休了!



他还说故宫绝对不涨价,

因为涨价会把真正需要文化的那些人挡在门外。


故宫“网红院长”单霁翔退休了!


单霁翔:为古老故宫注入年轻元素


循着朱红色的围墙,走过明黄的琉璃瓦,那扇历经风霜、紫禁城斑驳厚重的城门背后是讲不完的历代传奇。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谈起故宫,除了冷峻神秘的三大殿,还有了朝珠耳机、故宫日历、《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新了!故宫》……

故宫博物院的这些改变,源于一个人:单霁翔。尽管一直谦称“我只是个看门的”,但单霁翔这个门看得并不简单,很多颠覆传统的操作,都是由这位头脑开放的学者型掌门人拍板,渐渐把已有598年历史的故宫,变成了年轻人心目中的“网红”。

故宫“网红院长”单霁翔退休了!


吴良镛的学生成第六任掌门人

1954年,刚出生三个月的单霁翔就随父亲工作调动,被母亲从沈阳抱到了北京。在老北京的四合院里,他学会了说第一句话,学会了走第一步路,有了自己的家庭。

“忘不了四合院里街坊们海阔天空的神聊,忘不了四合院里小伙伴们的嬉戏打闹,忘不了四合院里醉人的鸟语花香,忘不了胡同里走街串巷小贩们的叫卖声。”单霁翔在《我的四合院情结》一文中回忆。这就能理解,他为什么对故宫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有着浓厚的感情。

14岁是最渴望学习知识的时候,单霁翔却赶上上山下乡,在农村耕田种菜,后来进工厂当了八年工人,靠自学,“文革”结束后,终于有了上学机会,考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是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吴良镛教授的学生。

1980年到1984年,他赴日本留学,选择研究历史性城市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从此与文化遗产保护结下了不解之缘。

其实,说到单霁翔与故宫的直接联系,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他担任北京市文物局局长期间。1997年春,单霁翔在任上组织制定故宫筒子河保护整治方案,提出“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21世纪”的目标,推动实施了搬迁改造项目,故宫筒子河终于重现昔日的碧波荡漾。

在熟识单霁翔的人眼中,他是一个对文物有热情、有感情,并且懂行的领导。后来官至国家文物局局长,为了一处文物的保护,他可以完全不顾自己副部级官员的身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场合,与见到的所有人去谈、去沟通。

2012年,单霁翔接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成为建院以来的第六任“掌门人”。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可面对媒体的提问,名字中有个雨字头的单霁翔笑言:“一把火也没有,因为故宫的古建筑都是木质结构,最怕的就是火。”

单霁翔用五个月走遍了传说中紫禁城“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殿宇的各个角落,走坏了二十多双步鞋。当然,脚上穿的是他最喜欢的老北京“懒汉”布鞋。每到一处,看见烟头、垃圾,他第一反应是弯腰去捡。陆陆续续,他从石缝里,抠出足足一千个烟头。

是可忍孰不可忍,故宫的门一定要严起来。火也罢,水也罢,他给故宫博物院立了三条新规矩:禁烟、禁火、禁车。

旱烟袋、水烟、鼻烟,六百年来,紫禁城各种各样的烟从没断过。单霁翔也抽烟,这一次他带头戒烟了。禁火第一天,共截下了八千多个打火机。

“英国白金汉宫、法国凡尔赛宫、日本皇宫,都不许车辆穿行,这是一个文化尊严的问题!”以前外宾、国宾参观故宫,都是警车开道,直入午门。2013年。法国总统奥朗德来访。单霁翔没给总统面子。在午门前引领他步行进城。不久后。印度总理辛格参观。因其年事已高。有关部门希望破例一次。

但单霁翔依然坚持原则,最后换成了电瓶车参观。从此故宫再无“外宾礼遇”。

按照单霁翔自己的话说,“种种措施,无非是要给故宫以尊严”,事实上也赢得了外界的理解和认可。而他的另一个理念,则是给公众以尊重,用他的话说,是“以人为本,一切为观众服务”,做一个“有温度的博物馆”。

过去的故宫博物院到了旺季,参观者常常要排队一小时,买票、验票、安检、存包,进去后已经精疲力尽,看到的却是满满的后脑勺。如今,所有门票都放在网上购买,削峰填谷后,参观者逛故宫多了些从容。

过去的故宫博物院,参观累了只能坐在台阶、铁栏杆上甚至树坑里,好多铁栏杆都给坐弯了。如今,上千把座椅落户紫禁城,人们终于免去了席地而坐、影响形象的尴尬。

过去的故宫博物院,宫殿里都是黑的,好奇的观众一个劲地往里挤,依旧看不清楚,很辛苦也很危险。如今,宫殿里安装了LED的冷光源,设置了专门的灯架,紫禁城的大殿变得亮亮堂堂。


“哭诉”换来文物大修的特事特办 

2002年,故宫启动“百年大修”规划,这个项目计划用18年时间,对故宫古建筑进行整体的保护修缮。2014年5月的一天,单霁翔巡视时发现,由于体制机制的约束,太和殿的修缮存在严重问题,“如果用这种方法修,修一栋会坏一栋。我们没法负这个历史责任”。于是,他果断叫停了“百年大修”。

2015年11月,全国政协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单霁翔在会上用八分钟时间几乎“哭诉”着指出了故宫大修的问题,争取来了“故宫的事要特事特办”的批示。自此,故宫的修复得以先研究再保护,真正按文保规律来办。

研究保护的主力军是一群故宫学者,就是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里的那些人。谁会想到,生冷的、默默无闻、年复一年修文物的人,居然变成男神。难怪单霁翔会感慨:“我本想年轻人喜欢看一些打打闹闹、拥拥抱抱,没有想到他们喜欢看我们专家修复文物的片子,太多年轻学者毕业之后报名希望来故宫修文物,而且这个片子在休斯敦国际电影节得了白金奖。”

2015年,另一个现象同样让单霁翔意外。为庆祝建院九十周年,故宫博物院举办了《石渠宝笈》特展,《清明上河图》等名作亮相。从武英殿大院到院落外,一条长龙“几”字形延绵着,一块红色牌子提醒“排队需要6小时以上,请慎重选择”参观者多数是年轻人,他们坚定地排着队,深夜还在坚守,让单霁翔无比感动。

此后的《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赵孟頫书画特展》等,70%以上的观众仍是年轻人。单霁翔决定,允许并鼓励参观者用不开闪光灯的手机拍照。“大家把作品拍好发到网络,发到朋友圈,其实是扩大了对展览的宣传。”

一件事物、一种文化被收藏进博物馆时,一方面意味着它在历史文化中的价值、地位极其重要,另一方面也往往意味着它可能将被束之高阁甚至为人忘却。

那一年,单霁翔深切地感受到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渴望,很快,他为故宫“逆生长”找到了全新的方向:要跟年轻人加强互动。为了做到这一点,故宫博物院使用了很多“黑科技”。

养心殿大修,停止开放,但是游客依然可以参观养心殿主题数字展示馆。人们进去之后,会发现自己可以像皇帝一样坐在座位上,自己批阅奏折,和大臣对话;可以和大臣聊天说我最近是不是胖了?大臣会告诉你“不重不威”啊;还能教你做菜,你先做哪个菜,后做哪个菜,饺子馅怎么做,很多人回家便尝试做宫廷料理去了。

单霁翔觉得,故宫要吸引更多的公众、推广传统文化,就不能保持一成不变的严肃面孔。一系列手机客户端的推出,让故宫文化走进了更多人的掌心和内心。

比如“每日故宫”手机客户端,有了它,每天早上喜欢故宫文化的人都可以从手机上免费收到图文并茂的藏品信息。“皇帝的一天”手机客户端同样圈粉无数。用户可以体验一下古代皇帝的日常生活:早晨不到五点就得起床,不给吃饭,背四书五经一个半小时,还是不给吃饭。这些皇帝的行程都有严谨的学术支撑,又与大众的兴趣有着紧密的契合。

“以严谨而风趣的方式给大众以教育,最终实现文化的传播与再生。”这正是单霁翔想要故宫达到的最好状态。


用更多方式传播博物院文化

单霁翔刚到故宫当院长的时候,办公室给了他一份故宫博物院的介绍,其中写了故宫诸多“世界之最”。但他觉得,这些“世界之最”对参观者来说没有多少意义。在他看来,古建、文物是有生命的,可以活起来。

参观一次故宫,不过几小时,观众与故宫的互动有限,要是能把故宫文化带回家,故宫不就有生命力了吗?“把文物资源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这是一所博物馆应该有的担当和责任。”单霁翔的思路很开阔。

于是,故宫文创一发不可收。在设计过程中,故宫文创突出“独特性”,比如把朝珠做成电子产品耳机,直接把文物与实用结合在了一起。针对“耳机使用完后,就必须摘下保管”的特点,朝珠耳机改变了耳机原有的使用方法,直接挂在脖子上就行了。

故宫文创还挖掘文物藏品的内涵,使之与人们的生活需求联系起来。如《乾隆皇帝大阅图》,整幅画中马画得比较好,就把马从中提取出来做在领带上、做在水果叉上。唐代的《五牛图》也可以走到家里,走到门厅。红山文化最漂亮的玉石器是玉龙,故宫便以它为灵感设计了香插。

单霁翔自身也不遗余力地做宣传,连去开讲座,都要见缝插针地像个淘宝卖家一样推销自家的产品。经过数年研发,现在故宫的文创产品已经突破1万种,淘宝网文创旗舰店粉丝数将近140万,产生了众多“双十一爆款商品”。

他希望用更多的方式来传播故宫的文化,让更多人感受故宫博物院的发展。2018年,故宫博物院第一次以出品方的身份,联合北京电视台推出了《上新了!故宫》这档文化季播节目。故宫博物院首次允许电视节目全程在故宫内部拍摄,并且有大量拍摄场景是至今都未开放的区域。

如今,故宫不再只是那座雄伟的建筑、沉甸甸的历史痕迹,它已经鲜活起来。无论是文化创意产品还是综艺秀明星跨界合作……故宫正逐渐成为一个超级IP。

网络上有很多游客晒出了游故宫时与单霁翔的合照,一不留神你就能偶遇他。中午吃完饭、下午闭馆前,他会在故宫走走。下雪天,他怕游客滑倒,会去督促员工扫雪……单霁翔说,有幸在人生最后一个工作岗位,来到故宫博物院,每天行走在故宫博物院内,都会感到责任的重大、使命的神圣。

他一直说自己是故宫的“看门人”和“讲解员”,既要守好故宫的家当,又要讲好故宫的故事。2020年,故宫将迎来600岁的生日。“将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是我和同事们的光荣使命。”单霁翔表示。

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有多优秀?

王旭东,男,1967年生于甘肃山丹。他是研究馆员、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王旭东1986年—1990年就读于兰州大学地质系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获学士学位;1995年考入兰州大学地质系,获硕士学位;1999年考入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攻读地质工程博士学位;2003年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14年12月任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王旭东从1991年在敦煌研究院从事壁画及土遗址保护以来,在各级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3部,获国家及省部级奖10项,并获文化部优秀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甘肃省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获技术专利4项,申请技术专利5项,完成国家及行业技术标准5项。作为项目负责人,王旭东还主持过30余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壁画及土遗址保护加固的勘察设计和现场施工,承担国家文物局和科技部下达的文物保护重点研究项目20多项,主持或参加与美国、日本、英国的国际合作4项 。


故宫“网红院长”单霁翔退休了!

王旭东在敦煌 摄/澎湃新闻记者张新燕

“我在这里26年,26年跟1000年相比,算什么?优秀的传统文化会给我们一种精神的力量和慰藉。”在接受兰大校友会专访时,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的王旭东曾如是说。26年前,理工男王旭东来到莫高窟时,对敦煌还一窍不通,那些惊世壁画在他眼里只是石头和泥巴。

26年后,王旭东已成为敦煌研究院第四代“掌门人”,对文物保护、研究和传承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当年的王旭东曾百分之百地确定自己未来会是一名水利工程师,因为这是他从小唯一的梦想,也是他为之努力的目标。在来到敦煌的那一天晚上,王旭东独自一人绕着寂静荒凉的莫高窟走了一圈,空无一人的三危山前,那些千年石窟安静极了,使他对这里心生好感。从此,世上少了一位水利工程师,而敦煌莫高窟则多了一位守护者。

此前,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王旭东曾表示,莫高窟的价值和故宫的价值不一样,故宫的成功不能复制到敦煌来,但经验可以借鉴。莫高窟背后更多是佛教文化,是不同文明交融荟萃的多元文化,理解敦煌文化艺术,需要时间、耐心和文化积淀,不能太急躁。

记者还从兰大校友会了解到,现任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亦是兰大校友,他是兰大历史系1981年级本科、经济系1985级硕士。如今,两位兰大校友隔着长安街,一南一北地守护着祖国的宝贵文物。

故宫博物院历任院长

故宫博物院建立于1925年10月10日,从彼时至今已历经多轮院长人事更迭。

首任院长: 易培基(任职时间1928年10月8日—1933年7月22日),1880年2月28日出生,湖南省善化(今长沙市)人。毕业于湖南方言学堂,曾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参加武昌起义,曾任中华民国副总统黎元洪的秘书。故宫博物院创立之初就有包括于右任、蔡元培、蒋介石等人在内的阵容强大的理事会,易培基被推举为首任院长,全面主持故宫博物院事务。


第二任院长:马衡 (任职时间 1934年5月7日—1952年5月22日),生于1881年,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金石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马衡在任故宫期间针对各馆处科组制定分门别类的规章制度,成立“文物分类整理委员会”,颁布“专门委员会设立章程”,还聘任了各专业内的学者担当委员。除此之外,还和文化部文物局副局长王冶秋去香港购回了著名的《中秋帖》、《伯远帖》。1952年在三反运动中被批斗下台。


第三任院长:吴仲超(任职时间1954年1月—1984年10月),1927年9月曾就读于上海法科大学政治经济专科,1928年入党,长期从事江南地区的地下工作,曾担任江苏南汇县委书记、皖南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副团长、苏皖边区区委书记、中共华东分局秘书长等多项职务。他也是故宫博物院史上在任时间最长的院长。


第四任院长:张忠培(任职时间1987年6月—1991年9月),1934年生,祖籍湖南长沙,著名考古学家,吉林大学考古专业的创建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他为故宫博物院史上在任时间最短的院长。


第五任代理院长:吕济民(任职时间1991年9月19日—1993年11月),1928年11月生,安徽省潜山县人。1961年苏联莫斯科文化学院副博士研究生毕业。回国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群文局局长,中国国家文物局局长等职。


第五任院长:郑欣淼(任职时间2002年9月—2012年1月),1947年10月生,陕西人,大专学历(1985年陕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先后在中共澄城县委、渭南市委及陕西省委工作,曾任陕西省委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和陕西省委副秘书长。1992年11月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组组长。1995年9月任青海省副省长。1998年12月任国家文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第六任院长:单霁翔(任职时间2012年1月—2019年4月),1954年7月出生,江苏江宁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研究生,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高级建筑师、注册城市规划师。 (资料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未来王旭东会带给600岁的故宫博物院什么新的视野?让我们翘首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