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一年虧損7235億元,營銷費用要花1.5億?

9個月虧損5750萬元!

總運營虧損7235萬元!

上市首日股價下跌37%!

美股不認張大奕嗎?

網紅電商究竟是不是成功的生意?

4月3日晚間“如涵控股”上市了!!

網紅張大奕一下衝上熱搜,短短4年時間從帶貨女王搖身一變成為手持13.5%股份,擁有2.7%投票權的上市公司股東!身價近9千萬美金。

上市公司一年虧損7235億元,營銷費用要花1.5億?

然而其公司上市後的破發慘狀讓業界紛紛質疑網紅電商究竟是不是個好生意?


如涵控股是怎樣的一家公司

這家公司成立於2001年,是一家網紅孵化公司,業務包括網紅經紀、營銷推廣、電商業務(利用網紅的流量來打造品牌)。近年來,網紅經濟爆發,這家公司已成功孵化了包括張大奕、大金、蟲蟲在內的網紅達113人。據俠飛飛觀察,該公司的頭部網紅,以上提到的3人現在的微博粉已經達到1075萬、407萬、380萬,淘寶店鋪的粉絲也都和微博粉絲體量差不多。

龐大的流量帶來的吸金能力如何呢?

以張大奕為例,2017、2018年淘寶雙11當日店鋪銷量均接近2億。看起來流量帶來的吸金能力是不錯,但如涵控股旗下籤約的網紅113個,除了頭部網紅和成長期的網紅帶來的收益顯著以外, 其他新興網紅很難給公司帶來實際的收益保障。

首先如涵控股用來孵化、推廣網紅的花費不是一筆小數目,從過去2年披露的財報來看,這筆費用超過1億,佔總營收的20%。再加上頭部網紅中張大奕是公司的股東之一,二莉貝琳則是創始人馮敏的妻子,頭部資源和公司關係強關聯,這限制了公司利益的獲取效率。

再則,公司孵化的網紅變現模式中,網紅要抽走至少一半的營收。

如涵控股網紅變現的模式有兩種,一種自營電商品牌,另一種是和第三方品牌合作,提供營銷推廣服務。自營電商品牌由於開發產品需要成本、還有庫存壓力、物流等不可控因素太多,收益效率不高。更多的網紅是和第三方品牌營銷合作,但無論哪種模式,在如涵,網紅都能抽走公司40%~50%的收益。

據說該公司9個月虧損5750萬元,去年總運營虧損7235萬元。

昨日一張王思聰朋友圈對如涵虧損的分析也上了熱搜。如涵的虧損“收入有,但是錢花的也莫名其妙,特別是近1.5億的營銷費用令人費解,花這麼多營銷費用,那KOL的意義何在?”

且網紅孵化模式不具備複製性,頭部網紅張大奕佔公司收入超50%,又沒有培養出新的KOL,網紅電商、網紅營銷模式沒有驗證成功?


上市公司一年虧損7235億元,營銷費用要花1.5億?


超級網紅張大奕“套路”頻遭吐槽

做電商,差評難免的,但張大奕的店鋪產品頻頻被吐槽打板大牌,logo涉及侵權,產品質量和價格不對稱等等。

“裙子上很多褶子,跟我想的材質有點不一樣啊”

“發貨奇慢,經常做預售,夏天的衣服秋天才收到貨,但也願意等待,誰讓它能滿足少女們虛榮而又買不起大牌的心理呢。”

“買過她們家一件衣服,下水洗完掉了一盆黑毛,穿出去玩一天,指甲縫裡都被蹭黑了。質量差到令人懷疑人生。”

“不得不承認,不管再醜的衣服穿在張大奕的身上也看得過去。她們家的衣服很多跟國際一線大牌的版型都很像,她除了更會營銷,實在也沒別的了。”

為啥差評這麼多,銷量還是這麼好?

或許是因為這個群體大部分為年輕人、學生黨,他們認可張大奕的穿衣風格,產品復購率相當的高,產品質量反而是其次。

但網紅畢竟是口碑營銷,質量的問題如果一直不重視,極有可能影響如涵之後的發展。

這個時代,對於頭部網紅來說是個絕佳的時代,品牌和粉絲經濟價值得到最大化,但通往頭部網紅的道路極為狹窄,收入的貧富差距越發明顯。

而對於網紅孵化公司來說,或許如如涵控股創始人、董事長馮敏在上市致辭時說的,“我們如涵團隊有超過10年的電商運作經驗,憑藉網紅生態系統,我們已成為中國領先的網紅孵化器,是零售品牌的理想合作伙伴。”

馮敏表示:“今天來到這裡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里程碑,我們將不忘初心,繼續砥礪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