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一線看鉅變丨紅光村的“美麗蝶變”

“40年前,村子裡全是土塊房,家裡沒有電,用的是煤油燈,喝水要去孔雀河拉水,路都是土路,一腳下去土能夠沒過腳脖子,而且村子就建在戈壁灘上,村口的橋還是木頭橋,去趟縣城趕毛驢車最起碼要一個小時,上學都沒有鞋子穿····”每當回憶以前的生活,古勒巴格鄉紅光村村民吾斯曼·司馬義都會發出感慨,風風雨雨四十年,那時候的苦日子是過去了。

「改革开放40年」一线看巨变丨红光村的“美丽蝶变”
「改革开放40年」一线看巨变丨红光村的“美丽蝶变”

改革開放40年後的今天,村民住上了富民安居房,自來水覆蓋到家家戶戶,黑黝黝的柏油路通到每家門口,道路兩旁小葉白蠟迎風搖曳,林帶中向日葵、格桑花競相怒放,一棟棟乾淨整齊的房屋,一排排顏色統一的圍牆,一盞盞嶄新明亮的路燈……村子已經今非昔比了。

「改革开放40年」一线看巨变丨红光村的“美丽蝶变”「改革开放40年」一线看巨变丨红光村的“美丽蝶变”

2018年夏天,吾斯曼·司馬義開著自己的出租車,走在村裡寬敞平坦的柏油路上,指著綠化帶裡競相怒放的花朵說:“原來就是一個羊腸小道,兩邊都是戈壁灘,你看看現在,和城裡一樣,種上花了,隔一段就有一個垃圾箱,路上沒有垃圾了,村子也好看多了。”

「改革开放40年」一线看巨变丨红光村的“美丽蝶变”

吾斯曼·司馬義是土生土長的紅光村人,出生在70年代,真真切切地經歷過改革開放的這40年。

「改革开放40年」一线看巨变丨红光村的“美丽蝶变”

“以前,我們每家都有一個手電筒,晚上出門到哪裡都要帶著它,路不好走,而且黑。現在,這個東西馬上就要淘汰了,出門就是柏油路,兩邊就有路燈,全村到哪裡路都好走了,也都是亮堂堂的。”吾斯曼·司馬義到了家門口,看著路燈激動之情溢於言表。

「改革开放40年」一线看巨变丨红光村的“美丽蝶变”

夏季,順著一排的白楊樹來到他的門前,紅黃相間的圍牆將庭院包裹起來,門前三棵大樹上掛滿了紫的白的桑葚,讓人垂涎欲滴;圍牆東側一排葡萄樹已可以遮陰乘涼,旁邊一塊小菜地種植著豇豆、西紅柿、辣子等蔬菜,更遠處150餘棵新種植的杏樹、桃樹正在努力生長;圍牆西側搭建的雞舍裡面養殖著50只土雞……這一切將他的庭院周圍填充的滿滿當當;走進庭院裡,花香撲鼻,8平米的花池內奼紫嫣紅甚是奪目,彩鋼板搭建起的涼棚下,一張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大炕上擺著各式的瓜果,整個庭院乾淨、整潔,滿眼都展現了一張新農村的美麗畫卷。

「改革开放40年」一线看巨变丨红光村的“美丽蝶变”「改革开放40年」一线看巨变丨红光村的“美丽蝶变”

“以前,喝的水都是去孔雀河拉的,哪裡能想到現在自來水通了到廚房,水乾淨而且方便。灌溉管網也通到了家門口,打開閥門,乾渠的水就能夠澆地了,還接到了新蓋的廁所裡,把水閥打開,就衝的乾乾淨淨,臭烘烘的廁所一去不返啦!”吾斯曼·司馬義笑著說這些年的變化。

吾斯曼·司馬義作為庭院環境整治的示範戶,積極帶動了周邊的村民,短短的兩年時間,全村統一了外立面和圍牆顏色,107戶村民庭院環境衛生得到了整治,62戶村民劃分生活區、種植區、養殖區,31戶進行了廁所改造,26戶新搭建了葡萄架。

「改革开放40年」一线看巨变丨红光村的“美丽蝶变”
「改革开放40年」一线看巨变丨红光村的“美丽蝶变”

“這些年,黨和政府非常重視美麗鄉村建設,庭院美起來的同時,我們村子的硬件設施也要同步提升。”村黨支部書記卡米力·哈力克說。這些年來,紅光村按照縣委關於美麗鄉村建設總體部署,全村5.7公里道路全部鋪上了柏油,安裝路燈100盞,鋪設供水管網4000餘米,新建改建道路兩側綠化帶23畝,種植小葉白蠟1020棵,道路兩邊修建木柵欄6.5公里,搬遷村中心位置處的舊墳,修建7畝的小型公園,村子整體環境得到一個質的提升。

作為村裡的老軍人吾甫·哈斯木對村子的變化最有發言權:“這些年村子的變化非常大,以前的我根本不敢相信這些能夠實現,鋪柏油路,裝路燈,道路兩旁修建綠化帶,種上的漂亮的花,村子變得乾淨、明亮、美麗,這跟40年前的土農村比呀簡直就是天上地下!”

信息來源:縣委辦駐古勒巴格鄉紅光村“訪惠聚”工作隊 楊立明

「改革开放40年」一线看巨变丨红光村的“美丽蝶变”

審核:龐博

主辦:尉犁縣委外宣辦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改革开放40年」一线看巨变丨红光村的“美丽蝶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