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如果造反,刘邦能打得过吗?

朱兴子


这个问题要辩证的来看,大致分两种情况,一种就是韩信手里有兵,若是韩信手里有兵,刘邦就打不过韩信。

另一种是韩信手里无兵,没有兵的话,韩信只能任刘邦宰割了。

当然了韩信一直都是没有想造反的念头的,若是韩信想造反的话,至少有两次机会是能够成功的。

一次就是韩信拿下齐国来之后,跟刘邦讨要齐王的时候。

那时候刘邦正和项羽在荥阳对峙,且刘邦处于下风,若是这时候韩信选择造反,告诉刘邦和项羽,他们三个平分天下。

可以说只要韩信提出这种要求来,无论是刘邦还是项羽,都不敢说一个“不”字。

因为他们两个势力相当,谁都拿不下谁。若是有一个人得罪了韩信,韩信帮助另一个人,打败不服从的人,就易如反掌了。

可是,韩信没有这么做,他选择帮助刘邦灭掉了项羽。

韩信另一次可以造反的机会,是在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称帝之后。

那时候韩信是楚王,且项羽手下的第一猛将钟离昧在韩信哪里避难。

韩信之所以敢收留钟离昧,是因为他们两个是发小,关系非同一般,只不过长大之后各为其主而已。

刘邦称帝之后,第一个要通缉的要犯正是钟离昧。当他得知钟离昧在韩信那里的时候,刘邦气的要死,他就找到陈平,说有人告韩信谋反,我们要不要派兵去打他。

陈平问了刘邦两个问题,刘邦立刻闭嘴,再也不提打韩信的事情了。

陈平问刘邦,若是去打韩信,你的将领是韩信的对手的吗?

刘邦摇了摇头说不是。

陈平又问刘邦,那你的士兵有没有韩信的士兵厉害。

刘邦还是摇了摇头,说没有韩信的兵厉害。

陈平就告诉刘邦,既然你兵兵不如人家,将将不如人家,这个仗还没打,你就输了。

但是,刘邦又很想收拾这个不听话的韩信。

他向陈平问计策。

陈平说抓韩信不需要动武,你只需要找几个大汉,单独召见韩信,把韩信给捉了,韩信不就任你处置了吗?

刘邦听从了陈平的建议。他就以游楚国的云梦山为由,要单独召见韩信。

韩信一听刘邦召见自己就害怕了,他知道刘邦是冲着他来的,因为他窝藏了刘邦想通缉的要犯钟离昧。

因为韩信害怕了,他想杀了钟离昧,拿着钟离昧的人头向刘邦谢罪。

所以,韩信告诉钟离昧让他自杀。

钟离昧告诉韩信,希望你不要杀我,因为刘邦不敢率兵来攻打我们,就是怕我们联手.可以说只要我们两个联手,天下就没有人能打过我们。万一你杀了我,刘邦下一个杀的人就是你。

韩信不听,还是让钟离昧自杀了。

他拿着钟离昧的人头去见了刘邦,刘邦就派了几个大汉,把韩信给绑了。然后刘邦把韩信的楚王也给罢免了,把韩信降为了淮阴侯。

韩信变为侯爵之后,就没有了统兵权,他一直被刘邦软禁在了都城长安。

之后果然如钟离昧所言,韩信被吕后给杀掉了。

所以说韩信若是造反,手里有兵的话刘邦不是他的对手,没兵的话,就是一个小小的吕后都能至他与死地。

中国古代封建帝制王朝,被封为王爵的,都是有招兵买马的权利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刘邦白马盟约的时候,喊非刘不王口号的原因。

韩信的楚王被罢免之后,也就昭示着他已经没兵可用了。

一个将军只要没有了领兵权剩下的只有任人宰割了。


史学达人


韩信造反,想要成功,只要找准时机,是有很大的把握干掉刘邦的,否则,肯定打不过刘邦。

韩信造反,直接灭刘邦的最好时机是垓下之战前后。原则就是联弱打强,逐渐让自己变成最强者。

垓下之战前,刘邦和项羽在鸿沟议和。议和后双方撤兵,刘邦听从了张良、陈平的建议,撕毁了和议,追击楚军。结果,刘邦的汉军却被项羽击败于固陵,并被楚军合围于陈下。可见,刘邦此时的实力是比不了项羽的10万楚军的。

韩信这时候的策略,当然是联合刘邦打项羽了。事实也是如此,在刘邦的利益诱惑下,韩信和彭越出兵,合击楚军于垓下。垓下之战,楚军已经被大量消耗,处于劣势了,这时候,韩信造反,联合项羽,瓦解彭越、英布和刘邦的联盟就可以了。

那么此时的垓下一战,被灭掉的就是刘邦了。彭越和英布就是两个希望封王,有自己的领地就知足的人,加上之前和项羽的嫌隙,韩信完全可以趁机拉拢两人,一起灭掉项羽,那么完成统一大业的就是韩信了。

除了垓下之战外,还有一次好机会,就是韩信刚灭了齐国时。这时候的策略是三分天下。

项羽因为救援齐国的龙且全军覆没,很惶恐,想跟韩信结盟。而谋士蒯通也游说韩信趁机称王。此时的韩信,之前攻灭了燕赵,再拒有齐地,完全可以联合项羽把刘邦赶回汉中,收复关中之地,形成三国鼎立之势。

比照东汉末年的三国,不用多说了吧,韩信占领的可是曹魏的地盘。把项羽适当的往南方驱赶一下,项羽就成了孙吴。而刘邦,就是蜗居一方的蜀汉,等死而已。所以,韩信这时候造反,也是比较好的一个时机,灭掉刘邦是迟早的事情。

不是太好的时机,但还可以一搏,就是韩信被剥夺齐王位,被封楚地,立为楚王的时候。这时候,韩信想造反成功有点难度了,需要施行离间计,拉拢盟友。

韩信最好的盟友当然是匈奴人了,只需要派人给匈奴人送点财物,让匈奴人举兵南下打刘邦应该不难。按照历史的史实,即使不联合匈奴,匈奴为了抢劫财物,也会南下的。

第二个盟友就是韩王信。韩王信也没办法,谁让他弱小呢,夹在匈奴和刘邦之间。彭越和英布,只要略施离间计,内心一害怕,两个人就会跟韩信一起干了。陈豨也是可以拉拢的,韩信最后就死于陈豨造反。卢绾可以不用管,等韩信大事已成,必然投降,找个理由杀掉就行了。

韩信作为楚人,还可以利用钟离眛,联合旧楚国的遗族,壮大自己的实力。这时候韩信联盟对刘邦是南北夹击之势,赢的把握还是很大的。

当然,也有可能有些异姓王不撞南墙不回头,这时候不愿意跟着造反,那就稍微困难点,但是把天下搅乱应该是足够了。

韩信造反最不好的时机,就是历史上韩信选择的时机,在毫无兵权的情况下,竟然要跟陈豨做所谓的里应外合。

韩信这次造反的结局大家也都熟知了,让一个妇人给轻松搞定了。

可见,韩信如果真有自己一统天下,做天子的野心,是有很大的机会成功的。性格决定命运,观念决定前途,韩信在每次大的抉择面前,都选择了似乎是可以预见的最安全的道路,但是也是收益最差的道路。

如果韩信在受胯下之辱时,愤而杀了屠夫,肯定会名扬天下,乱世之时是个敢作敢当的豪杰,那么项梁、项羽也会对他刮目相看。如果听从了蒯通的建议,也可以成为一方英雄。再不济,救了钟离眛,反击刘邦,即使失败,也可以留下一个为了好友,两肋插刀,轰轰烈烈的美名。

可韩信却最终选择了一种最屈辱的死法,所以,从韩信的胯下之辱开始,已经注定了他无法成为后周皇帝郭威式的一代英雄明主,更成不了刘邦、李世民、朱棣之类的霸业。


奕天读历史


韩信死局早已锁定

除非让韩信单挑刘邦,不然韩信必死无疑,或者说韩信的死并非偶然。

韩信领兵为将征战沙场,秦末无人能出其左右,但是也仅仅是领兵打仗而已啦。若论政治水平,统御部下能力,刘邦甩韩信八条街不止

世人都以为刘邦是街头小混混,流氓无赖出身,所以必然是没有几斤几两的人。

但是有一点我们要知道的是,最后统一天下,建立国家的,正是刘邦这样一个一无所是的泼皮无赖。这还不够说明问题么?

造反,他敢么?

韩信,他有很多次可以造反的机会,但是他没有,为什么没有呢,因为他不敢,他知道他的这一切是谁给他的。

说韩信是政治白痴也是不为过的,攻占齐国之后,竟公然向刘邦提出称齐王的要求,这时的刘邦正被项羽按在地上摩擦呢。这一下,其实韩信最后的死局已经注定了。

后悔晚矣

反观萧何,张良,陈平,哪一个不是得善终的,就韩信被整死了,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韩信太高傲了,高傲到自以为自己功高权重,刘邦必不敢动他。当他最后领悟到“高鸟尽,良弓藏的时候”已经晚了。


看点儿历史


那得看什么时候了,如果是韩信做齐王或者是做楚王的时候造反,那么刘邦肯定打不过,那么如果是后来做淮阴侯的时候韩信造反,那肯定不是刘邦的对手,后来韩信的结局也说明一切。

刘邦击败项羽之后,评价当时的天下三杰:萧何调度有方,前线的粮秣兵源不绝;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韩信连军百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这样的天下三杰全部能够为他所用,这就是他最终能够打败项羽的原因,可见刘邦对于韩信的军事水平评价很高。

韩信被刘邦封坛拜将之后,与张耳一起带领汉军偏师先是魏国,然后攻破赵国,军队规模扩展到20余万,但很快在荥阳大败的刘邦,赶到赵国夺走了军队主力,而后韩信袭击齐国,击败项羽派出救援齐国的将军龙且,平定齐国,刘邦迫不得已封韩信为齐王。

此时韩信实力已经与刘邦、项羽差不多,有了三分天下的势力,可是韩信却没有问鼎天下的雄心,此时项羽派出使者说服韩信:“齐国的实力已经成为左右天下大势的地步,韩信帮助刘邦,则汉军取胜,韩信帮助项羽,则楚军取胜,韩信两不相帮则三分天下,项羽屡次能够诛杀刘邦,但是都放过刘邦,足见项羽仁义,而刘邦则穷追不舍,而一旦韩信帮助刘邦获得最终的胜利,将来刘邦一定不会放过韩信。所以希望或者帮助楚国,或者选择两不相帮。”不过韩信却认为,自己在项羽那里时,没有受到重用,他能有现在的成就,完全是因为刘邦的新任,所以不愿意背叛刘邦,从而拒绝了项羽的要求。

而此时韩信身边著名的谋士蒯通则劝说韩信“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劝说韩信不要继续帮助刘邦,而是静观其变,这样的话“进可问鼎天下,退则裂土称王”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可是仍然遭到韩信的拒绝。

紧着韩信就和刘邦合兵将项羽包围在垓下,最后项羽自杀乌江,刘邦获得胜利。而后削弱韩信的势力,刘邦以韩信楚人为名,将韩信改封为楚王。

可是很快有人举报韩信造反,刘邦手下的武将都吵嚷着要讨伐韩信,刘邦也迟迟拿不定主意,这时候陈平问刘邦:“你和韩信谁的带兵本领强啊?”

“我不如韩信”刘邦回答。

“你的兵强还是楚兵强?”陈平继续追问。

“楚兵强”刘邦答道

“啥啥都干不过人家,还打吗?”

......

“那怎么办?”刘邦继续问。

“天子巡视天下,诸侯必须迎接,你就通知韩信要到云梦泽巡视,韩信必然赶来迎接,你顺手就把他抓了,两个兵就够。”

于是韩信就这样被算计,被刘邦抓住,带回长安,罢黜王爵,降为淮阴侯。这个时候,韩信就已经刘邦、吕雉菜板上的肉了。

后来刘邦的部将陈郗造反,刘邦亲自征伐,韩信积极参与陈郗谋反,准备里应外合,结果被告发,被留守萧何和吕雉干掉,夷三族。

韩信在自己最强大的时候,选择了愚忠,在自己最衰弱的时候选择了背叛。结果就是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其最后的遭遇让人唏嘘。


大东北的小豆包


这个眼看韩信在什么时候造反了,对韩信而言反刘邦自立门户最有可能成功的时机就是在占领齐国,刘邦被迫封其为齐王的时候,那个时候项羽刘邦势均力敌,亦或者说刘邦在军事上还稍微弱于项羽,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当时天下形势还不明朗,汉初三大将的韩信、彭越与刘邦是面和心不和,比如鸿沟和议之后,刘邦在张良的建议下撕毁合约突袭项羽军,结果与刘邦一起约定出兵的韩信、彭越没来,刘邦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反被项羽打的是落花流水,只能坚守不出。这时尽占齐地的韩信若是反刘邦,再加上彭越的配合,项羽的拉拢,不用说肯定可以成功,可惜韩信没有那个魄力,之后刘邦也怕韩信与彭越离他而去,赶紧各种加封,最终如刘邦所愿,韩信、彭越出兵助他攻打项羽,天下正式落入刘邦之手。

得到天下的刘邦对用兵如神的韩信依旧是忌惮不已,项羽自刎后,刘邦直接收缴了韩信的兵权,并改封他为楚王,封地也随之改变。

错失上次机会之后,再加上刘邦的一再防范,韩信基本失去反刘邦能成功的机会。当然如果抛开这些,韩信与刘邦真刀实枪的比拼,只要让韩信拥有一定的兵力,刘邦是无可奈何韩信的,但假设永远只是假设,韩信最终还是被刘邦干掉了。


历史这点儿小细节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就事论事,韩信其实有一个特别好的造反的机会,但是被他硬生生的错过了。

韩信灭齐以后,手握七十余城,战兵几十万,如果这个时机韩信自立,无疑是对刘邦最大的打击,到时候三足鼎立,刘邦项羽就都得看韩信的脸色,而且韩信不光手握齐国,在赵国,代国韩信也有非常大的影响力,界时刘邦腹背受敌,不得不老老实实退回关中,项羽也会得到喘息的机会。到时候估计还得再打个几十年,鹿死谁手谁也说不准。


可是韩信当时深念刘邦之恩,无论蒯通如何劝说,韩信就是不愿背弃刘邦。

等刘邦称帝后,韩信再造反也就难说了。

都说韩信军事水平高,可问题是那时天下大势已经归于刘邦,那些从刘邦手中获益的功臣们,怎么可能让好不容易到手的东西又被战争打得一干二净,老百姓好不容易过上了太平日子,怎么会容忍一个人第二次挑起战争。况且刘邦深得民心,韩信造反绝对会孤立无援。往坏了想,就算彭越英布等人响应,可他们的地盘早就被刘氏诸王给分割包围,刘邦有大把的时间能聚集优势兵力,分而歼之。

或许有人说,韩信军事才能足够弥补不足,我只想说,当时的韩信面对刘邦,还真不一定能打得过。韩信会打仗,可是刘邦经历了三年灭秦,四年灭楚的战争洗礼,他的军事才能也绝对不容小觑。从刘邦称帝后打得几仗看,刘邦手下的老伙计,包括刘邦几乎都完成了蜕变。


守仁读仁


韩信是绝对打不过的,因为刘邦一直对他防范甚密,导致韩信手中无兵、手下无将、没有根基之地,根本没有造反的实力,如果强行造反,只会死的更难看,这也是韩信始终没有造反的一个重要原因。

正如刘邦自己所说,“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但刘邦少说了一句,那就是“玩政治,他们三个都不如我”。刘邦对韩信早有防范之心,使其根本无法形成造反的实力。

手中无兵

刘邦先后两次收缴了韩信的兵权,这导致韩信虽然一直在领兵打仗,但手下的兵却始终姓“刘”,而不姓“韩”。

第一次:汉三年(公元前204年)七月,刘邦在正面再一次被项羽打败,极为狼狈。而此时韩信和张耳已经攻下赵代之地,拥有一定实力,且就驻扎在距离刘邦不远的修武。刘邦战败之际,对于韩信和张耳的按兵不动极为恼怒,于是他“北渡河,驰宿修武。自称使者,晨驰入张耳、韩信壁,而夺之军”(《史记·高祖本纪》)。之后令张耳返回赵地重新招募士兵,以韩信向东攻打齐国。

第二次:这次发生在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垓下之战后,由于之前韩信攻下齐地之后请封齐王,且之后未奉令赶来会合,导致刘邦在固陵之战被项羽击败,于是感到韩信再一次做大的刘邦在击败项羽后,“驰入齐王壁,夺其军”(《史记·高祖本纪》),又一次夺走了韩信的兵权。

韩信先后两次被夺兵权,这导致他手下根本没有可用之兵。当然,如此顺利就被刘邦夺取兵权,也可以说明韩信对于手下士兵的掌控力很差。

手下无将

这又是一个很尴尬的问题,韩信带兵打仗好几年,压根没有培植起来自己的势力,手下武将全是效忠于刘邦的,从史料记载来看,可能唯一倾向于韩信的就是鹏通了,然而鹏通还由于韩信不听劝而隐退了。

这从韩信两次被夺取兵权而没有受到任何抵抗就能够体现出来。另一方面,正是由于韩信没能形成自己的势力,导致西汉建立之后他虽然被封为楚王,却势力极为单薄的原因所在,也正是由于他势力单薄,吕后才敢擅自将其处死。

无根基之地

这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即使你手中有兵有将,还得有立锥之地才行,否则就只能成为流寇,而不是一方诸侯了,也就更不用说夺取天下了。

然而韩信好不容易在齐地站稳脚跟,刘邦就把他改封到了楚地;结果在楚地还没安稳下来,就又被刘邦借故给抓了起来。始终没能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根据地。


正是在刘邦的严密防范之下,韩信始终没能拥有造反的实力。如果他强行起兵造反,是根本无法与刘邦进行对抗的,这从西汉建立之初其他几个异姓诸侯的下场就可以看出来,有兵有地盘的他们都不能成功,无兵无将无地盘的韩信有可能成功吗?


香茗史馆


韩信造反中途肯定能赢刘邦,最后胜利绝对还是他刘邦的。

韩信造反,前期会像项羽一样,作战英勇,攻城掠地,百战百胜。刘邦呢,善于用人,什么样的人都可以为他所用,刘邦没有韩信,他还可以挖掘出更多的韩信,最后韩信一样走项羽的路,自古以来,武将斗不过玩政治的。

没项羽成就不了刘邦汉王朝

没刘邦成就不了韩信

最后 项羽,韩信 成就了刘邦



牙刷会火


如果韩信造反,输的一定是韩信,因为刘邦不是一个人在在战斗,你不是造刘邦的反,你造的是张良萧何陈平樊哙等各种人才集合的反,而韩信确实孤家寡人一个,这样的对决你说谁会赢。

凭什么呀,刘邦什么都不会,正是因为刘邦什么都不会,所以才有人跟着他,这样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

韩信呢,太强了,感觉跟着他完全是被压制呀,一点乐趣都没有。

历史总是让人一声叹息,强者有时候往往会败给弱者。


昭烈名臣


不管干什么都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韩信想要战胜刘邦的话,我觉得可能性很小,当然最主要的是天时,天利就先不说了,在人和方面刘邦完胜韩信。所以说韩信想要战胜刘邦,那就必选选择一个非常好的时机。

最好的时机就是在韩信当了齐王之后,这个时候项羽正在猛攻刘邦,如果这个时候韩信自立,三分天下,那么天下的走势就很难说了。如果是等到项羽败了,刘邦建立了大汉之后那么这个时候韩信想要反的话,基本上就没有任何的胜算了。

论军事才能的高低,一场战争的胜负,一城一地的得失,那么韩信是完全可以战胜刘邦的,但是我们要知道打天下不光是能够打仗就可以的。项羽还不能打吗?当时来说谁能打得赢他?还是失败了。

其实韩信和项羽是一类人,就是只能打仗,一旦天下太平的话,那么就没有他们的活路了。他们生来就是一个将才,而不是一个可以统治天下的人。韩信也不懂得审时度势,驾驭一切。

刘邦呢就恰恰相反,刘邦就是一个小小的亭长,根本没有受过什么军事教育,也没有得到过什么人的真传,所以正在军事上刘邦肯定是不如韩信的,但是刘邦就只会一个,驾驭人。他能够让萧何死心塌地的跟着他一辈子,萧何当时可是刘邦的顶头上司,萧何自己也是心甘情愿。跟着他的那些人,樊哙,陈平,周勃,张良等等这些人要么就是能打,要么就是聪明,但是这些人为什么都是心甘情愿的跟着刘邦。韩信有这样的本事吗?

韩信只是一个将才,他身边聚集的也都是一些这样的人,让他们带兵打仗,带头冲锋肯定是好样的,但是让他们去真正的征伐一个天下,做一个统治者去领导整个国家,很显然不管是韩信,还是项羽都没有这样的能力。

而且刘邦的军事才能也不是那么弱的,或者说他身边还是有人可用的,刘邦芒砀山起义,身边只有几十个人,到后来投奔项家的时候,也只有几千人,但是到入关中,驻军霸上的时候有十万多人了,这个时候韩信还没有在刘邦这边呢。可见刘邦聚集人的本事是非常强的,在军事上面也不是那么弱的。

所以说如果韩信一旦造反的话,那么前期韩信会占优势,但是只要是双方僵持下来之后,慢慢的刘邦还是会占据优势的。最后被消灭的还是韩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