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當政時期,派往法國參戰的14萬山東勞工,後來結局如何

中國人民自古就是勤勞、勇敢和智慧的民族,幾千年來一直屹立在世界上。1998年在法國巴黎,政府豎起了一座紀念碑。這座紀念碑紀念的不是將軍和士兵,而是一群中國人。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中國究竟有沒有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實際上,中國參加了,雖然沒有派軍隊,但是卻派了14萬勞工遠赴歐洲戰場。

這個故事,要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講起。1914年7月爆發的一戰,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當時在亞洲的中國也受到波及。袁世凱當政時期,當時的歐洲人沒有想到這次戰爭如此慘烈,無數的青壯年男子在這場戰爭中犧牲。曾經有數據統計,法國13歲到 30歲的男子幾乎損失了三分之一。

袁世凱當政時期,派往法國參戰的14萬山東勞工,後來結局如何

1915年,一戰進入第二階段,以英法為首的協約國和以德奧為首的同盟國都將1916年視為決定勝利的一年。此時的中國,中華民國剛成立,國內形勢混亂,袁世凱正安撫著各方勢力,做著“中華帝國”的美夢。面對歐洲列強,北洋政府對待一戰的態度是中立。但袁世凱總統府的秘書長梁士詒認為中國應該參戰,而且應該幫助協約國,原因是德國處於兩線作戰狀態,遲早必敗。中國如果儘早參戰,到時候可以拿到更多的利益:一可以要回被德國侵佔的山東,二可以以戰勝國的身份參與到世界政治。也因此,交戰雙方都在為即將來到的大戰做準備。這時損失慘重的法國想到了遠在東方的中國,並且在同年12月派出了一個軍事代表團與北洋政府協商,希望北洋政府可以協助法國招募華工到歐洲戰場。

1916年2月,“凡爾登戰役”爆發,法國軍隊傷亡超過50萬,歷史稱為“凡爾登絞肉機”。1916年6月,“索姆河戰役”爆發,英國軍隊傷亡超過40萬,歷史稱為“索姆河地獄”。因此國內勞動力奇缺無比。這時民國政府也有意向參加一戰,希望以工代兵,勝利之後也可以作為戰勝國提升國際地位,所以和法國迅速達成了合作的方案。其實開始時也就是1915年,梁士詒率先派人和英國的駐華大使接觸,詢問是否可以派遣勞工的方式,幫助協約國。但英國人明確拒絕了這一要求,他們看穿了梁士詒的意圖,並表示鄙視。英國人知道,只要接受了中國的勞工,中國則名正言順加入協約國一方,戰後將會一起享受最大利益。英國人對梁士詒說:你們不配!。不過戰爭的發展趨勢讓很多人始料不及,戰爭死亡人數太大。

1916年5月,天津街頭突然出現一張招工告示,招聘勞工前往英國和法國。招聘廣告上寫著:去法蘭西5年,回來就是富豪。當時為了招募華工,法國人承諾,凡是去歐洲的普通華工,每人每天可以領取5法郎的薪酬[一塊銀元等於5塊法郎],而且身在國內的家屬每月也可以獲得10塊大洋的收入。相比當時國內普通工人月工資5塊的情況下極為豐厚,因此很多人踴躍報名。

袁世凱當政時期,派往法國參戰的14萬山東勞工,後來結局如何

當然法國人在挑選勞工時,也制定了一些條件。為了更好的適應英、法的氣候,他們專門從山東、河北、江蘇等地挑選18到40歲的強壯男性。

抵達歐洲的14萬勞工中,英國人分走10萬,法國人分走4萬。按照最初的規定,中國勞工是不參加戰鬥的,但是戰火連天的歐洲戰場,又如何能獨善其身?一群從農業國家走出來的人,進入到現代文明的國家,直接遭遇慘烈的戰爭,會是怎樣一副景象?有一批華工剛到英國,就遇到前來轟炸的德國戰機,第一次看到飛機的華工們很好奇,紛紛抬頭看天,卻等來了掃射和炸彈,瞬間血肉橫飛。

這些華工到達歐洲後,擔任死了最繁重的工作。華工最初是承擔最底層的工作,後來逐漸成為各個工廠的一流骨幹。法國後方的港口、車站和倉庫,只要有起重機,操作的基本是華工。法國海軍還聲明:外籍勞工,只要中國人。英國陸軍也表示,所有外國勞工裡,中國人是最優秀的,能夠快速掌握工作技能,工作效率還非常高。他們被分配往各個工廠,每天的工作超過10個小時以上。除此之外,本來承諾的包吃住,也變成了自費,因此薪酬由原來的5法郎變成了2.5法郎。

當一戰結束後,大約有3000名華工在法國找到了自己的真愛,他們與這些美麗的法國女郎相戀,定居在了法國,這其中就有朱桂生。同時他們也成為了中法歷史第一批移民法國的中國人。

袁世凱當政時期,派往法國參戰的14萬山東勞工,後來結局如何

從一戰結束後,到1921年,由歐洲陸續返回國內的華工理由11萬人,其餘2萬多人全部埋骨他鄉,再也沒有回到國內。而這些人之中,僅有1874人留下了名字。

戰爭結束後,英法等國無視中國做出的貢獻,強行把曾經德國佔領的山東半島權益交給了日本。而且英法兩國刻意隱瞞招募華工的歷史,直到1988年紀念一戰結束70週年時,法國才公佈了這段歷史的文獻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