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為何要殺南明皇帝永曆?

宇澤歷史


對吳三桂來說,他是在形勢的迫使下,才走上了降清這條路;吳三桂降清,從請兵、獻關、與清軍聯合作戰,到受封為王,是一個短促而複雜的過程。

多爾袞巧妙利用了當時的形勢,有步驟、有策略地誘迫他他招降過來。並以順治帝的名義,封他為“平西王”,標誌著他徹底降清。

吳三桂降清後,不但打開關門,引狼入室,也為那些舉棋不定的前明遺臣樹立了榜樣,導致更多統兵將帥迅速歸降清朝。此外,他還親自充當清軍的馬前卒,為清朝統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

剿殺太平天國,報滅門之仇。

清順治元年(1644)四月二十三日,也就是山海關大戰的第二天,多爾袞決定乘勝追擊,直取北京。

他率一萬騎兵,再次將士氣低落的農民軍擊潰,李自成率領殘部繼續向北京潰逃。

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匆匆舉辦即位大典,隨即下令全軍整裝西撤。臨走前,命令放火焚燒故明皇宮,並將吳氏在京家小共34口全部處死。

這時,所部作為先頭部隊首先抵達北京城下,多爾袞卻不准他入城,命令他隨英親王阿濟格繼續追擊。

八月二十日,順治帝自瀋陽出發,正式將首都遷往北京,九月十九日進城,登上金鑾殿,成為清朝君臨天下的第一個皇帝。

吳家34口被殺的消息,讓他將喪失親人的悲痛和報效“新主”的複雜心情混雜在一起,化作對農民軍的無比仇恨,為此他不惜將魔爪伸向舊主。

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將李自成一直追至固關而返。這次追擊,在定州(今河北定縣)重創農民軍。

他繼續西征,很快攻克西安,並尾隨農民軍進入河南;四月,追入湖南,經武昌至九江,一路連敗農民軍,將李自成主力擊潰。

平定雲南,將永曆帝父子縊殺。

順治八年,清廷頒冊文,賜金印,重新封為“平西王”,命其統帥大軍入川征剿農民軍與南明武裝力量。

十四年(1657年)十二月,任命他為“平西大將軍”,率兵進徵貴州;

十六年,入昆明,擊敗已經投靠南明的張獻忠舊部李定國,將南明最後一位君主——永曆帝攆至緬甸;

十七年四月,首次統兵入緬,次年九月再入,終於在當年十二月迫使緬甸交出避難的永曆帝及其母后、皇后和隨從人員。

為了向清廷顯示自己的忠心,作出了一件令天下人髮指的事情:在康熙元年(1662年)四月,也就是捕獲永曆帝的第五個月,他派人將永曆父子縊殺於昆明郊外蓖子坡,用故主的血換來了“親王”的頭銜和封藩雲南、兼管貴州的權力。

清王朝擁有了這樣能征善戰的先鋒作馬前卒後,迅速席捲全國,從東到西,由北至南,無論是農民軍、南明勢力,還是反清意識強烈的江南士紳、百姓,在八旗勁旅和漢族降軍的聯合絞殺下,立即灰飛煙滅。

僅用十幾年時間,除臺灣、澎湖等東南沿海島嶼還在鄭氏集團控制下負隅頑抗外,清朝已經基本統一了全國。

歸順、幫扶清朝有功,得到了最高的待遇

對這些勞苦功高的降臣,清統治者也確實不惜大加封賞。他與尚可喜、等人被封以王爵,令他們分別世守雲貴、廣東、福建等地,他們在各自轄區內擁有治權、兵權、財權,類似於獨立王國,合稱“三藩”。

作為第一個異姓漢族親王,整個清代也僅有他和平南王尚可喜曾享有如此重譽。而多爾袞為籠絡他,還將皇太極第十四女——和碩建寧長公主許配於吳三桂長子吳應熊,同時封吳應熊為“和碩額駙”。這樣一來,吳三桂與清皇室便在名義上結為姻親關係。

此外,在雲貴地區可以“便宜行事”,雲、貴督撫全受他節制,大小官員的升補由他自行決定,在當時號稱“西選”,“西選”之官幾遍各地。

軍事上,吳藩所屬兵力計五十三佐領,綠營兵一萬二千,丁口數萬。他的部下馬寶、王屏藩、等十人為雲南總兵,吳之茂為四川總兵,李本深、王輔臣分別晉升為陝西提督、貴州提督,真是門生故吏遍天下。

經濟上,他更是坐擁雲貴巨大的財富:他將前明桂王的五華山舊宮改造為藩府,他不但向朝廷索要大量錢糧,還在境內廣徵關市,壟斷鹽鐵之利,通使西北,互市茶馬,甚至利用雲南豐富的銅礦大肆鑄錢,時稱“西錢”。

而其子吳應熊則利用其父搜刮的鉅額財富在京中上下打點,便賄權貴,雖遠在雲南,但對朝政動向,無不知曉。

這時候,吳三桂比較心滿意足,他的唯一夢想就是世守雲南,使吳氏子孫後代可以在這個自己的王國裡永享富貴。

康熙削“三藩”,他背上千古罵名。

三藩的存在對清廷的中央集權構成巨大威脅,當全國基本統一,政局相對緩和之時,三藩的存在似乎就是多餘了。

康熙十二年,年輕的皇帝力排眾議,宣佈撤藩。而不甘心失去既得利益的他與靖南王耿精忠(耿仲明之孫)、平南王尚之信(尚可喜之子)先後起兵反清,終於激成了“三藩之亂”。

再次“反叛”的他,自封“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起兵反清,後於康熙十七年(1678年)在衡州稱帝,立國號周,建元昭武。

稱帝幾月後,便病重身死,結束了跌宕起伏的一生。清軍攻入昆明,吳氏子孫被滿門抄斬,歷時八年的三藩之亂被平定。三藩的平定及隨後臺灣的歸附,使清初幾十年的動盪趨於平靜,也使清朝真正實現了統一全國的大業。

年輕的康熙帝通過消滅“三藩”為百年“盛世”拉開了帷幕;而晚年復叛的他也徹底為自己背上了千古罵名。


小白楊文化傳媒


談到吳三桂這個人,我腦子裡能想到的詞不多,無非是“三姓家奴”之類的。他先是大明的臣子,後來又投降李自成,再而降而復叛,投靠了滿清。而他之所以要殺永曆,我想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

1、徹底向過去說再見:剛剛說了,吳三桂首先是大明的臣子。但是清兵入關後,剿滅李自成之後,緊接著就是要對南明政府動手。已經是清朝的大將的吳三桂必須向主子證明一點——自己絕對對滿清忠誠,絕對不會留戀過去的老主子!

2、爭功:此時的南明,已經只剩下朱由榔最後一個餘脈了。將朱由榔殺掉,就意味著清朝對南明的戰爭勝利告終。而這個功勞無疑是極大的,吳三桂將其攥在自己手裡,毫無疑問的是給自己增加了政治籌碼。

3、留面子:朱由榔再怎麼說,也是個皇帝,雖然滿清不承認,但畢竟是明朝最後一個有號召力的皇帝。把他帶到北京受審,無疑是會令其蒙受巨大恥辱。讓他在雲南有尊嚴的死去,是對老主子最後的致意(甚至不排除李代桃僵的可能)。

4、站穩腳跟:平掉永曆帝后,吳三桂就在雲南站穩了腳跟,成為了平西王。如果他不幹掉永曆的話,在雲南就會有人不斷地以永曆的旗號來造他的反。只有殺掉永曆,他才能在雲南做好土皇帝。



青言論史


是識時務還是牆頭草:吳三桂為何對“咒水之難”後的永曆帝動手?


咒水之難指順治十八年七月十八日(1661年8月12日),緬甸國王給逃到緬甸境內的南明永曆帝帝捎來口信,讓他明日過河,同飲咒水盟誓,以結友好。後被三千緬軍團團包圍大小官員42人全部被殺。隨即緬軍趕往朱由榔住處,追殺隨從300餘人。史稱咒水之難

南明 永曆帝

1659年初,清軍攻佔滇省中心昆明後繼續西進,永曆帝一行自芒允進入緬甸,而當時守關緬兵見大明皇帝至,紛紛下馬以禮相待,但要求須解除武裝後方可入境,走投無路的永曆帝不得不同意繳械。入緬後的永曆帝及群臣被緬方安排在蠻莫,居住在幾間用竹編建造的房子裡,唯一的生活來源就是與當地人交換貿易,生活極為艱難、悲苦,長期的奔波勞累及生活的困頓拮据亦使王皇后病榻於床,永曆帝及群臣被緬方羈於孟坑城外的者梗,李定國、白文選雖曾率師去營救,但沒有成功。流亡在緬甸的小朝廷結局是悲慘的,永曆十五年六月十九日、緬方詐邀永曆朝臣飲咒永立盟,結果誘出一個便殺一個,其中有黔國公沐天波等共四十二人遇難,家屬自殺的不在此數內,史稱“咒永之難”。

吳三桂

1661年,緬甸發動政變,國王之弟殺兄篡位,自立為王。此時,清軍吳三桂部進入緬甸,向緬甸新國王索要朱由榔君臣,新國王剛弒兄自立,害怕政局不穩,急於得到清政府承認,只得答應吳三桂的要求。於是,緬甸新國王聲稱與南明大臣“飲咒水盟誓”為藉口,公開殘殺永曆官員,襲擊永曆駐地,永曆王朝馬吉翔、沐天波等 42 名隨行人員盡被殺害,永曆帝雖然倖免,但其行宮中的財物女子盡被緬軍掠去,最後緬軍把永曆帝、皇后、太后、皇子及其皇族25人集中於一所房屋內,對其餘人員和官員家屬盡情侮辱,致使永曆帝的諸多貴人、妃妾等 100 人懸樹自盡。

永曆帝

永曆十五年(1661年)十二月,吳三桂迫剿永曆帝,駐兵緬甸的舊晚坡。永曆帝給吳三桂寫了一封詞句哀憐的書信。信中說:其自以為“與人無患,與世無爭”,“聊借緬人以固吾國”,得“苟全性命於蠻服,亦自幸耳!”赤裸裸地道出其苟且偷生的意圖。但沒有想到吳大將軍碎至,於是向其哀求說:“僕今者,兵力衰弱,載載子立,區區之命,懸於將軍之手矣……倘得與太平草木同沾雨露於聖朝,僕縱有億萬之眾,亦付於將軍,惟將軍是命”。

毫無疑間,這是一封搖尾乞憐的投降書.直到為吳三桂所俘,大臣鄧凱勸其“行一烈事”時,還認為“吳某世受國恩,未必毒及我母子”,尚存貪生之心。但終於在康熙元年(1662年)其父子被吳三桂絞於市。

參考文獻:

1、 錢海嶽:《南明史》,中華書局。

2、 顧城:《南明史》。

3、 趙仲英:《南明永曆帝走騰越記事》,《昆明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第2期。

4、 韓繼偉:《從亡國悲情視角看南明永曆王朝存在的三個時期》,《雲南開放大學學報》,2018年第1期。


季我努學社


吳三桂投降了清朝,是清朝的正式編制內將軍,奉清朝為正統。此時的南明是地方割據政權,永曆帝是裂土分疆的叛逆之首,因此身為清朝平西大將軍的吳三桂必殺永曆帝!


崇禎皇帝死後,清軍與吳三桂聯軍在一片石擊敗李自成的四十萬大軍,之後李自成一路南逃,最後不知所蹤。清軍攻入北京後,清國順治帝在北京祭奠崇禎皇帝后宣佈繼承皇帝位,清朝正式成立。之後清朝連續出兵擊滅大順、大西、南明等各地割據政權,統一了全國。

南明政權內鬥嚴重,最後朱由榔在大西軍將領李定國、孫可望的支持下成為南明皇帝。吳三桂為了向清朝表示忠心,率軍平定各方割據勢力,包括朱明後代他都照殺不誤。永曆帝不敵吳三桂,逃亡到緬甸流亡,吳三桂為了斬草除根,他出兵緬甸,逼迫緬甸交出永曆帝!



永曆帝被吳三桂擒獲後,問吳三桂是否為漢臣,吳三桂不敢回答。押送回昆明的過程中,不斷有義軍來救永曆帝,皆失敗!吳三桂想把永曆帝送到北京由皇帝處置,而清朝暗令吳三桂就地處決永曆帝,以免夜長夢多。最終吳三桂派人用弓弦勒死了永曆帝極其子女侍從。吳三桂因立有大功,被清朝冊封為平西王,鎮守雲南貴州兩省!


大秦鐵鷹劍士


如果我們站在吳三桂的角度來思考一番,這個問題就很好理解了。可以這麼說,如果永曆帝朱由榔落在清軍手中說不定還能留的一命,但如果落到明朝降將手中,只有死路一條,而且必然將會由明朝降將親自處死。如果要說原因,四個字就可以解釋——表明心跡。

降將最怕的是什麼?

我們不妨站在吳三桂等人的立場上考慮一下這個問題,身為降將最怕的是什麼?毫無疑問,是猜忌。一旦成為背主之人,信譽必然大打折扣,新主子對於降將的忠誠豈會不予以試探?這一點從清軍入關之後對待降將們的態度就可以窺出一二。

清軍入關之後,多爾袞率軍以吳三桂等人為先鋒,開始統一全國。為什麼要以吳三桂等人為先鋒?原因有三點,一是為了保存八旗實力,入關之初的八旗兵雖然精但卻不多,自然金貴的很,豈能不予以保護和保留。二是為了試探吳三桂等人的忠心,以吳三桂等人為先鋒,即可以不斷削弱吳三桂等人的本部實力,也可以在吳三桂等人有二心之時即使予以處置。三是

斷絕吳三桂等人的後路,如果吳三桂等人“忠心耿耿”,親手滅掉南明,也等於徹底斷絕了吳三桂等人的叛變退路,因為一旦先叛明再叛清,天下將再其無立錐之地。

降將下手必然更狠

既然降將最怕的是猜忌,那麼身為降將自然就要極力避免引起猜忌,那麼他們又該如何呢?毫無疑問,吳三桂等人的所作所為告訴了我們答案,那就是比敵人表現的更加積極、更激進,也只有如此,才能獲取新主子的信任和重用。這個則可以從吳三桂等降將的表現看出來。

吳三桂等人降清之後,被任命為清軍之先鋒,在剿滅大順、南明等政權,在幫助清朝統一天下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在此過程中,他們的表現甚至比清軍還要積極,根源正是在於此。

所以,從朱由榔在落入吳三桂手中的那一刻起,他的命運便已然註定了。即使清廷方面打算放其一條生路,吳三桂也必殺之,他甚至還要站在清廷的立場來說明處死朱由榔的重要性,因為他需要用朱由榔的死來表明心跡,用來證明他與大明的一刀兩斷,同樣要用此來證明他對清廷的忠心。


香茗史館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當然主要是為了向清廷新主子邀功啦,以表示忠心。吳三桂在歷史的長河裡,也算是個名人啦!可是有的人流芳千古,有的人遺臭萬年,而吳三桂就屬於後者。其實,如果吳三桂投降清朝,老老實實的做一個降將,不再發動戰爭,或許對他的評價還高點。可是三藩之亂多少老百姓死於戰亂,吳三桂也被貼上三姓家奴的稱號。那麼下面我來說說吳三桂為何要殺永曆帝?



第一,當然是向新主子邀功表忠心。吳三桂作為明朝的降將,清廷並不十分的信任他。因為一開始他投降清軍時,是被逼無奈,前有李自成,後有多爾袞,他是為了自保才投降清軍的。這和你自願投降是不一樣的,所以吳三桂為了取得清廷的信任,讓自己永世鎮守雲南,做一個西南王,他殺永曆帝就很好理解了。


第二,永曆帝被抓之後,清朝大將愛星阿被來建議是把永曆帝押解去京城,讓皇帝發落。本來沒什麼問題,可是後來有人想救永曆帝,具體就是清軍中有個臥底,聯絡反清義士,可是失敗了。這件事讓吳三桂改變了主意,一定要在雲南就殺了永曆帝。這就說明吳三桂是害怕了,怕永曆帝在押解的路上被救,萬一哪天東山再起,自己不得遭殃啊!為了老早的結束自己的老東家,他選擇了絞殺永曆帝。

第三,有可能,吳三桂也有點良知,怕自己的老主子去北京公審,受辱,所以還不如自己動手,還可以留全屍。



總之,吳三桂是非殺永曆帝不可,有人說吳三桂不該殺永曆帝,這樣他反清的時候就可以獲得漢人的支持。可是我不這樣認為,我認為吳三桂當時沒想過反清,他一直以為可以永世鎮守雲南,當一個土皇帝。所以為自己考慮殺永曆帝是對的。不要把吳三桂想的這麼偉大,他那時壓根就不想反清,後來反清也是為了自己。


楚風說歷史


為什麼?還能為了什麼?無非是向新主子邀功。

魯迅先生說得好:奴才做了主人,是決不肯廢去‘老爺’的稱呼的,他的擺架子,恐怕比他的主人還十足,還可笑。

吳三桂就是一個這樣的奴才。

吳三桂已經找到了新主子,他估計沒有想到這個新主子這麼厲害,為他的新主子做打手,得來的好處比在舊主子那裡得來的好處多得多。

還是說說歷史往事吧,無論對明還是對請,我認為都是中華民族歷史的一部分,我們只說吳三桂這個人,說人性。

當時的永曆皇帝逃到了緬甸,緬甸的王族要求他們放下武器才能進入國境,永曆皇帝無奈只好徒手進入。

然後就發生了咒水之害,緬甸發生政變,緬甸王的弟弟篡位,新的緬甸王以咒水盟誓為由對永曆的部下進行了屠殺,沐天波就死在其中。當吳三桂得到永曆皇帝的時候,永曆皇帝已經完全構不成任何威脅了。

我們來看歷史記載:

可見當吳三桂第一次見永曆帝的時候,他的奴才症發作,依然面如死灰,伏地不起,面對永曆皇帝的指責,他不能答。皇帝提出要葬在北京皇陵,他也答應。但是轉眼他就明白自己已經是主人了,他要殺死永曆皇帝,他把永曆皇帝押解到昆明,請示北京,清廷要求就地正法。

在怎麼殺死永曆皇帝的方法上,吳三桂說要砍頭,滿族將領愛星阿說:“ 永曆一國之君,今日雖敗,成為俘虜,斬首太慘,不如賜其自盡。”

吳三桂連自盡也沒做到,他把永曆皇帝父子出去用一張弓活活勒死了。

在這件事上,可以看出:

第一吳三桂表現得比滿族人還要狠,就為了向自己的新主人邀功,越狠心,越能證明自己的決心,越表示和自己的舊主子決裂。

第二吳三桂殺了舊主子,以為就能將歷史一筆抹殺,讓人們忘了他曾經是個變節的人。

卻不曾想別人不說,只是不敢說,《鹿鼎記》裡金庸先生幾句話已經交代過


……韋小寶又道:"聽說明朝的永曆皇帝,給王爺從雲南一直追到緬甸,終於捉到,給王爺用弓弦絞死……"說著指著牆上的一張長弓,問道:"不知用的是不是這張弓?"吳三桂當年害死明室永曆皇帝,是為了顯得決意效忠清朝,更無貳心,內心畢竟深以為恥,此事在王府中誰也不敢提起,不料韋小寶竟然當面直揭他的瘡疤,一時胸中狂怒不可抑制,厲聲道:"韋爵爺今日一再出言譏刺,不知是什麼用意?"韋小寶愕然道:"沒有啊!小將怎敢譏刺王爺?小將在北京之時,聽得宮中朝中大家都說,王爺連明朝的皇帝也絞死了,對我大清可忠心得緊哪。聽說王爺絞死永曆皇帝之時,是親自下手,弓弦吱吱吱的絞緊,永曆皇帝唉唉唉的呻吟,王爺就哈哈大笑。很好,忠心得很哪!"吳三桂霍地站起,……

金庸借韋小寶的口狠狠羞辱了一番這個漢奸。



錦翼


人都是複雜的,用臉譜化的角度去分析一個人是絕對不可取的,正如研究歷史人物不能脫離時代一般。因此討論吳三桂為什麼要殺永曆,我們不妨從吳三桂這個人本身入手。



吳三桂是明末時期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在闖王進京時投降滿清,為清廷入主北京做出了重大貢獻,此後的吳三桂,替清朝征戰南方,可以說是清廷統一全國的最大功臣之一。

吳三桂的父親吳襄本是錦州總兵,處於抗清第一線,父親吳襄因為救援祖大壽的時候逃亡(見“大淩河之役”)而被問罪下獄,吳三桂也在這時候被提拔為總兵,正式接過了父親的班,跟隨洪承疇參與了松山之戰,明軍戰敗,洪承疇投降,

吳三桂拒絕了勸降,收拾敗兵鎮守寧遠,保住了通往大明山海關的最後一道防線。



從這段經歷中可以看出,吳三桂跟明朝的關係有一些微妙,明朝在大淩河之役後,對吳家的態度明顯是“打一巴掌給一甜棗”。問罪吳襄以明軍紀,提拔兒子來安撫吳家,因此之後的吳三桂拒絕投降可能也是出於崇禎的“知遇之恩”。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陷大同,破真定,直逼京師,崇禎封吳三桂為平西伯,並重新啟用了吳襄提督京營,這份恩寵不可謂不重,對吳家的重視也可以看的出來,因為此時的崇禎窮途末路,孫傳庭死後已經沒有人可以用了,不得不把最後的希望壓在吳三桂身上,希望吳三桂進京勤王。



然而吳三桂聞詔後卻沒有火速進京,一路上磨磨蹭蹭

,結果走到一半,北京城就破了,崇禎也上了煤山。之後更是拒絕了李自成的招撫,選擇了投降清廷。

有一個細節值得注意,李自成進京後,讓他父親吳襄寫信給吳三桂勸降,不料吳三桂竟置之不理,依舊選擇了清朝。

因此說吳三桂是一個重情義的人恐怕不妥當,至於所謂的大明忠臣,大義滅親更是無從談起(投李自成是賣國,投滿清就不是賣國了?注意,他名為借清兵,實際卻是稱臣)。

那麼吳三桂究竟是怎麼樣一個人呢,我們不妨換一個視角,在山海關之戰前,能左右中國形勢的一共有三股力量—大順,大清,大明。作為鎮守山海關,掌握明軍最後一支精銳的吳三桂成了三方拉攏的對象,而吳三桂沒有選擇同為漢人的李自成政權,而是選擇了自己的老對手(吳家鎮守遼東)清軍投降。這又是為什麼呢?

全是因為形勢,三股勢力中,最有希望奪得天下的不是奄奄一息的大明,也不是正春風得意的大順,而是被一直認為是強盜集團的滿洲人。後來的清軍迅速平定南方就證明了這一點。



這一點對與清兵打了多年交道的吳三桂來說是可以判斷出來的,在他投降以後,派系複雜的關寧軍並沒有發生騷亂可以看出這一決定是取得了關寧軍利益集團共識的。

說到這裡,想必大家對吳三桂已經有了一定的判斷,這個人是一個具有一定的戰略眼光,將個人利益和集團利益置於國家利益之上的人。而這種人,我們用一個詞來形容他——

梟雄

吳三桂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梟雄,他正確的判斷了天下形勢,投對了主子,哪怕後來不斷有投降的明軍反正(金聲桓,李成棟等),清廷面臨嚴重危機,他也不為所動,依舊忠心耿耿的為清軍平定叛亂,因為他清楚靠南明是成不了大氣候的。

然而就像易中天評價曹操是“可愛的梟雄” 那樣吳三桂這個梟雄也有他“可愛的一面”。

以下是吳三桂自降清後的主要戰績

1 順治二年(1645年)六月,平山東順軍 殘部。八月,被調回錦州,九月,從清軍阿濟格部西征李自成。

2 順治四年,與八旗統領李國翰出鎮漢中,鎮壓抗清義軍(非南明官軍)

3 順治八年,攻四川,剿滅張獻忠部

4 順治十四年,消滅永曆政權。

從中可以看出,吳三桂雖然替清朝平定南方不餘遺力,但他本人卻沒有多少與明軍嫡系直接交戰的記錄,平定福王朱由崧政權和唐王政權時沒有見到他的身影,筆者認為這裡面應該有著吳三桂的主觀因素(即避免直接面對舊主明軍)在起作用,相應的,打起大順軍、大西軍和以原大西軍李定國部為主的永曆政權時就沒有了這麼多顧忌,反而有一種為“先帝復仇”的快感。

講到這裡,吳三桂為什麼要殺永曆,答案已經呼之欲出了,作為清廷統一全國的最大障礙,南明是一定要剷除的,在舊主和新主之間,梟雄的本質決定了吳三桂不可能放過永曆(哪怕永曆這時候已經逃到了緬甸),且永曆政權依靠“西賊”而存在的特點則讓他放下了最後一絲顧忌。儘管在被逼入絕境時,永曆曾寫信給吳三桂暗示“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並提到先帝對其的恩情,希望他能放過自己。

倘能轉禍為福,以危為安,以南方片席,俾朕備位共主,唯將軍命,是將軍雖臣清朝,亦可謂不忘故主之血食,不負先帝之後恩矣。

但是清廷承諾“封蕃雲貴”的巨大誘惑起到了“一箭雙鵰”的作用,一方面讓吳三桂在巨大的誘惑面前徹底的放下了戒心,一方面讓吳三桂將雲貴(永曆主要的基地)視為自己的地盤,而自己的地盤是絕對不能容忍一個這麼大的威脅在自己眼皮子底下的。

因此,永曆的結局已經註定了,用弓弦勒死留下全屍這個舉動可能是他對明朝這個舊主最後的感情了。


孤鷹之戀


據史料記載,永曆被緬甸政府送到吳三桂處時,曾傳召吳三桂見面,並責之,吳三桂戰兢如土。故其後在其他滿族大臣提議押送永曆進京獻俘一事上堅不同意並執意殺之。為解羞辱愧,以殘忍手段殺之以慰受辱。當然,若還有其他狗血劇情則不好揣度,有條件的童鞋可微信三桂詢之。😂若關注吳三桂為何執意殺永曆,則理由甚多:丨、表忠獻寵,自古降臣多受忌,尤其是擁兵大將,殺舊主表其忠,理由夠亦。2、顯實力,統兵在外,有滅國之力,求一封疆之地。3、試探滿清態度,你不同意我殺,吾偏殺之,先將一軍,看對方反應,求下步行棋策略。吳三桂先是開關引寇,絞殺舊主,陷民水火,屠殺舊民,其後背信棄義,三藩作亂致民不聊生,可當得鉅奸及亂臣賊子之稱。當然,我們不應隱其生平(如其家書),其生之鉅細,俱在史中,才更能讓人知道他的可恥可笑可惡的一生。


天高雲藍心自在


明崇禎17年,崇禎皇帝詔封吳三桂為平西伯,命吳三桂火速領兵入衛京城。然而在吳三桂兵行至玉田時,就傳來了京畿陷落,崇禎皇帝自縊的消息,這時候手握重兵的吳三桂成了各方招攬的對象。而明朝的滅亡也使得吳三桂失去了依靠。

這時候大順的李自成攻佔北京,吳三桂的家屬皆在李自成手中,吳三桂也一度曾想投降李自成,據傳因為其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的部下擄去,所以作罷,吳三桂不投降李自成親率大軍征討,此時的吳三桂兩面受敵,內有李自成,外有多爾袞。吳三桂不敵李自成假降李自成,被發現。求援於多爾袞,多爾袞聯合吳三桂打敗李自成,而後入關,把京都從盛京遷至北京,順治皇帝登基,加封吳三桂平西王。

至於吳三桂為何非要殺永曆皇帝,我認為原因如下

1當時天下大勢已定,清朝入主中原已經難以傾覆,作為降將的吳三桂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榮華富貴,只能效忠新朝,殺永曆皇帝是為了向朝廷表忠心,雖然朝廷沒有明確要他殺永曆帝,但是作為降將,為了表明自己已經下決心跟一心一意跟著清朝混,他必須殺了明朝的後裔,表示自己對明朝絕無留戀。以此來取得朝廷的信任。

2他殺了永曆皇帝是告訴朝廷,我殺了永曆帝,天下欲反清復明的勢力,必定視我為眼中釘肉中刺,欲殺我吳三桂而後快,我為了自己也必須要效忠朝廷,離開朝廷天下必沒有吳三桂的容身之地。我吳三桂已經跟朝廷在同一條船上。此生必效忠朝廷。

以上就是我認為吳三桂為何非要殺永曆皇帝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