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作為一個忠臣,為何死後李世民要推倒他的墓碑?

摯潷畫畫紅塵


真實歷史上的魏徵,難以稱得上是一個忠臣,而李世民推倒他的墓碑,也是因為他認為魏徵不忠於他?


1、何為忠臣?

對於忠臣的定義,許多人還搞不清楚。所謂的忠臣,是以主子的利益的自己的最大利益,寧願捨棄自己的生命,也不會背叛主子的人,這才是忠臣。

也就是說,如果主子做了背叛國家、人民的事情,忠臣也義無反顧的去做。而不論這件事如否符合正義和正道,是否符合歷史趨勢。但魏徵顯然不是這種人。

2、魏徵為何不算忠臣?

魏徵本投靠在李密帳下,為書記官。後來因李密不聽魏徵之言,結果導致大敗,被迫投靠了唐高祖李淵,魏徵也跟著入唐。而李淵後來被竇建德擊敗,魏徵被俘,他又降了竇建德,此為第一叛。

兩年之後,李世民擊敗了竇建德,魏徵看竇建德大勢已去,勸說洛陽守將,一起投降唐朝,此為第二叛。

魏徵重新降唐,被李淵瞧不起。幸好李建成寬厚仁慈,將魏徵納入太子府為其效力。而在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殺死李建成,逮捕了魏徵。魏徵直言:“如果當時太子聽他的,哪裡會有今日?”李世民欣賞魏徵的氣魄,又把他招致麾下,此為第三叛。殊不知,李建成死後,多少他的老部下明知他已死,仍要戰鬥至死為他報仇。

3、李世民為何推倒魏徵墓碑?

李世民和魏徵,確實是千古群臣佳話,這個一點也不用懷疑。然而,魏徵曾向李世民說過這樣一句話:“願陛下使臣為良臣,勿使臣為忠臣。”這句話什麼意思?

魏徵的理由是,像比干這種勇於直諫的大臣,最終會惹毛皇帝,引來殺身之禍,但這樣的結局是:比干獲得千古美名,而商紂王遺臭萬年。如果魏徵一直敢於剛諫犯上,早晚有一天,會讓李世民殺了。而事實上,李世民還真的差點殺了魏徵,幸好有長孫皇后幫著魏徵說好話。

因此,魏徵才說,不要讓他當個忠臣,只讓他做個良臣:既能成就李世民虛心納諫的美名,又讓魏徵獲得一個勇於直諫的美名,但在君臣之間,有一條二人心知肚明的紅線,誰也不去觸碰它。因此,魏徵一生給李世民提了200多條建議,李世民都欣然接受,這些建議,實際上都提到了他的心眼裡。

但是,魏徵做了兩件事,還是觸碰了李世民的紅線。一是魏徵把他向李世民提的建議內容,交給史官儲遂良看,李世民覺得魏徵是在拿這些事美化他自己;二是魏徵向李世民推薦侯君集、杜正倫為相,二人先後被罷免,侯君集還謀反,李世民因此覺得魏徵與他們結黨。

故而,李世民才會對魏徵大失所望,認為魏徵侵犯了自己的利益,就是對自己不忠,於是一氣之下推翻了他親手給魏徵寫的墓碑。


團團文史


在這件事上,個人覺的可能大家對李世民還是不夠的瞭解。李世民在歷史上可以說是一個數一數二的明君,他所做出的姿態,不管是陰謀還是陽謀、不管是真心還是敷衍,他都把自己的喜怒哀樂隱藏的很深,而他的目的只有一個:成為一個被世人永遠敬仰的千古明君,一個萬世稱讚的天可汗。

以至於他現在對魏徵的態度也是圍繞這個目的而來的,魏徵死前受到了李世民的厚愛,但從人性的角度來剖析,他有時候確實挺煩魏徵的,好幾次都差點壓不住火想殺了魏徵,但他都忍耐了下來,還是不斷的給魏徵高官厚祿。這也表明,李世民明白魏徵向他頂嘴的原因也是為了國家社稷,他認為魏徵最大的價值就在於對自己的批評。

“致君堯舜上”,這是李世民對魏徵的評價。

很多人覺得李世民敢在魏徵死後推倒他的墓碑,是為了表達以前的不滿,這種看法是錯的。當魏徵死後李世民前去弔唁,他在靈堂前哭暈幾次,這說明他對魏徵的十分的看中,打心裡喜愛這個臣子的。

之所以會推倒魏徵的墓碑,是因為後來的兩件事讓李世民對魏徵的態度改變:

  • 其一、魏徵推薦的杜正倫和侯君集在後來都出事了,李世民以為是魏徵結黨。

  • 其二、魏徵把自己給李世民寫的很多諫書都交個史官,想讓這些事流傳後世。

個人認為,第二件事才是真正觸犯了李世民的逆鱗。魏徵做這樣的事,表明了他與李世民作對提建議的目的並不單純。如果僅僅是為了家國社稷,你提建議後我改就是了,君臣要的是結果而不是提議的過程,現在魏徵把這個過程放進史書,想幹嘛?

當然,從我們現在人來看魏徵的這個舉動,他是沒有私心的,他也許只是想完完整整的呈現這個歷史,讓後代的皇帝記住不要犯李世民這樣的錯誤;也許他是希望讓後人知道以前有個叫李世民的皇帝,有著勇於納諫、知錯就改的好品質。

天為棋盤,人作子

(李世民與魏徵劇照)

魏徵有沒有私心,不重要;李世民是不是過河拆橋,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魏徵這樣的舉動會給以後的大臣留下怎樣的榜樣?

魏徵敢天天批評皇帝、敢跟皇帝對著幹,皇帝被氣得團團轉還對他加官進爵,而他還名留青史了。誰能保證沒有心術不正的人,也跟魏徵一樣向後代的皇帝打著“致君堯舜上”的旗號,用道德大棒來壓制皇帝?封建社會,皇帝採納諫書,要看皇帝願不願意,主動權應該在皇帝手上,而不是在大臣手裡,否則皇權會受到威脅。

李世民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他對魏徵所做出的懲罰舉動,其目的是想告訴那些蠢蠢欲動的示威者:你們要提意見可以,如果是為江山社稷的意見,我們和我的子孫會樂意接受;如果是為了投機,拿道德的大棒來壓皇帝,為自己博取名聲,那麼魏徵就是你們的榜樣。

而李世民對魏徵態度的轉變,其實是這個政治老手所佈的一盤棋,這步棋的威懾力可以影響很久。

李世民的長遠決策

在李世民和魏徵的恩怨中,魏徵只是李世民長遠決策中的一顆棋子,他需要對魏徵做出推倒墓碑的舉動來警告後人,所以李世民對魏徵其實是心懷內疚的。

看看李世民對魏徵的內疚和他英明的決策:

  1. 魏徵做了李世民震懾後世大臣的替罪羔羊,李世民心裡很清楚、也很內疚,所以他遲早要替魏徵平反。所以在第一次征討高句麗後,李世民借坡下驢給魏徵平反了。如果他們真的私人恩怨很深,李世民先批評再平反,這不是把自己的臉打的啪啪響。

  2. 李世民的這一招有著高遠的卓見,歷史上給皇帝提意見的人很多,有幾個是魏徵、是包拯這樣毫無私心的忠臣?在皇權政治的邏輯下,最多的就是那些投機分子,表面上滿口的仁義道德,私底下汙穢不堪,一個個都在爭權奪利。

明朝的那些言官就是最好的例子,錦繡文章、謙謙君子,如果只看這些人寫的文章,會覺得整個大明朝的言官們都是魏徵、包拯之類的人。但實際上,最壞最齷齪的就這些表裡不一、貪生怕死,趨炎附勢的投機分子。

大國布衣


貞觀十七年,李承乾造反失敗,而其黨羽在清算的時候,有官員給李世民上疏,彈劾已經去世的魏徵。奏疏中說,太子造反的黨羽,侯君集和老師杜正倫都是由魏徵所舉薦,並且魏徵給李世民的諫言在家中存有一份,魏徵這麼做的目的是名垂千古。此時怒從心來的李世民下令推倒魏徵的墓碑,並取消了衡山公主與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禮。貞觀十九年,李世民親征高句麗失利後,感嘆說:“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於是下令祭祀魏徵,並重新建碑以慰魏徵。


歷史小郎


由明君李世民、良相魏徵、賢后

長孫無垢三傑,密且強之金三角,

構築的穩固支撐,加眾多名臣武將

聯合共建,開創繪製出唐初貞觀

之盛況美圖。李世民與魏徵,在

吾大中華絢麗文明史裡,堪稱堅

守君臣同心,為治國之要之基點,

善行君臣協契,義同一體之要點

者中罕見典範。然而魏公逝後,因其親薦兵部尚書侯君集、太子師杜正倫參與承乾謀反敗露,權貴則乘

機誣告其生前結黨營私,且令史屬錄存其諫文,以炫其功傳於後世。致使李世民怒而塗文、僕碑、停婚,強徵高麗。

足見讒言最可畏,衝動是魔鬼,

自古乃大禍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