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作为一个忠臣,为何死后李世民要推倒他的墓碑?

挚滗画畫紅尘


真实历史上的魏征,难以称得上是一个忠臣,而李世民推倒他的墓碑,也是因为他认为魏征不忠于他?


1、何为忠臣?

对于忠臣的定义,许多人还搞不清楚。所谓的忠臣,是以主子的利益的自己的最大利益,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会背叛主子的人,这才是忠臣。

也就是说,如果主子做了背叛国家、人民的事情,忠臣也义无反顾的去做。而不论这件事如否符合正义和正道,是否符合历史趋势。但魏征显然不是这种人。

2、魏征为何不算忠臣?

魏征本投靠在李密帐下,为书记官。后来因李密不听魏征之言,结果导致大败,被迫投靠了唐高祖李渊,魏征也跟着入唐。而李渊后来被窦建德击败,魏征被俘,他又降了窦建德,此为第一叛。

两年之后,李世民击败了窦建德,魏征看窦建德大势已去,劝说洛阳守将,一起投降唐朝,此为第二叛。

魏征重新降唐,被李渊瞧不起。幸好李建成宽厚仁慈,将魏征纳入太子府为其效力。而在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杀死李建成,逮捕了魏征。魏征直言:“如果当时太子听他的,哪里会有今日?”李世民欣赏魏征的气魄,又把他招致麾下,此为第三叛。殊不知,李建成死后,多少他的老部下明知他已死,仍要战斗至死为他报仇。

3、李世民为何推倒魏征墓碑?

李世民和魏征,确实是千古群臣佳话,这个一点也不用怀疑。然而,魏征曾向李世民说过这样一句话:“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这句话什么意思?

魏征的理由是,像比干这种勇于直谏的大臣,最终会惹毛皇帝,引来杀身之祸,但这样的结局是:比干获得千古美名,而商纣王遗臭万年。如果魏征一直敢于刚谏犯上,早晚有一天,会让李世民杀了。而事实上,李世民还真的差点杀了魏征,幸好有长孙皇后帮着魏征说好话。

因此,魏征才说,不要让他当个忠臣,只让他做个良臣:既能成就李世民虚心纳谏的美名,又让魏征获得一个勇于直谏的美名,但在君臣之间,有一条二人心知肚明的红线,谁也不去触碰它。因此,魏征一生给李世民提了200多条建议,李世民都欣然接受,这些建议,实际上都提到了他的心眼里。

但是,魏征做了两件事,还是触碰了李世民的红线。一是魏征把他向李世民提的建议内容,交给史官储遂良看,李世民觉得魏征是在拿这些事美化他自己;二是魏征向李世民推荐侯君集、杜正伦为相,二人先后被罢免,侯君集还谋反,李世民因此觉得魏征与他们结党。

故而,李世民才会对魏征大失所望,认为魏征侵犯了自己的利益,就是对自己不忠,于是一气之下推翻了他亲手给魏征写的墓碑。


团团文史


在这件事上,个人觉的可能大家对李世民还是不够的了解。李世民在历史上可以说是一个数一数二的明君,他所做出的姿态,不管是阴谋还是阳谋、不管是真心还是敷衍,他都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隐藏的很深,而他的目的只有一个:成为一个被世人永远敬仰的千古明君,一个万世称赞的天可汗。

以至于他现在对魏征的态度也是围绕这个目的而来的,魏征死前受到了李世民的厚爱,但从人性的角度来剖析,他有时候确实挺烦魏征的,好几次都差点压不住火想杀了魏征,但他都忍耐了下来,还是不断的给魏征高官厚禄。这也表明,李世民明白魏征向他顶嘴的原因也是为了国家社稷,他认为魏征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对自己的批评。

“致君尧舜上”,这是李世民对魏征的评价。

很多人觉得李世民敢在魏征死后推倒他的墓碑,是为了表达以前的不满,这种看法是错的。当魏征死后李世民前去吊唁,他在灵堂前哭晕几次,这说明他对魏征的十分的看中,打心里喜爱这个臣子的。

之所以会推倒魏征的墓碑,是因为后来的两件事让李世民对魏征的态度改变:

  • 其一、魏征推荐的杜正伦和侯君集在后来都出事了,李世民以为是魏征结党。

  • 其二、魏征把自己给李世民写的很多谏书都交个史官,想让这些事流传后世。

个人认为,第二件事才是真正触犯了李世民的逆鳞。魏征做这样的事,表明了他与李世民作对提建议的目的并不单纯。如果仅仅是为了家国社稷,你提建议后我改就是了,君臣要的是结果而不是提议的过程,现在魏征把这个过程放进史书,想干嘛?

当然,从我们现在人来看魏征的这个举动,他是没有私心的,他也许只是想完完整整的呈现这个历史,让后代的皇帝记住不要犯李世民这样的错误;也许他是希望让后人知道以前有个叫李世民的皇帝,有着勇于纳谏、知错就改的好品质。

天为棋盘,人作子

(李世民与魏征剧照)

魏征有没有私心,不重要;李世民是不是过河拆桥,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魏征这样的举动会给以后的大臣留下怎样的榜样?

魏征敢天天批评皇帝、敢跟皇帝对着干,皇帝被气得团团转还对他加官进爵,而他还名留青史了。谁能保证没有心术不正的人,也跟魏征一样向后代的皇帝打着“致君尧舜上”的旗号,用道德大棒来压制皇帝?封建社会,皇帝采纳谏书,要看皇帝愿不愿意,主动权应该在皇帝手上,而不是在大臣手里,否则皇权会受到威胁。

李世民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他对魏征所做出的惩罚举动,其目的是想告诉那些蠢蠢欲动的示威者:你们要提意见可以,如果是为江山社稷的意见,我们和我的子孙会乐意接受;如果是为了投机,拿道德的大棒来压皇帝,为自己博取名声,那么魏征就是你们的榜样。

而李世民对魏征态度的转变,其实是这个政治老手所布的一盘棋,这步棋的威慑力可以影响很久。

李世民的长远决策

在李世民和魏征的恩怨中,魏征只是李世民长远决策中的一颗棋子,他需要对魏征做出推倒墓碑的举动来警告后人,所以李世民对魏征其实是心怀内疚的。

看看李世民对魏征的内疚和他英明的决策:

  1. 魏征做了李世民震慑后世大臣的替罪羔羊,李世民心里很清楚、也很内疚,所以他迟早要替魏征平反。所以在第一次征讨高句丽后,李世民借坡下驴给魏征平反了。如果他们真的私人恩怨很深,李世民先批评再平反,这不是把自己的脸打的啪啪响。

  2. 李世民的这一招有着高远的卓见,历史上给皇帝提意见的人很多,有几个是魏征、是包拯这样毫无私心的忠臣?在皇权政治的逻辑下,最多的就是那些投机分子,表面上满口的仁义道德,私底下污秽不堪,一个个都在争权夺利。

明朝的那些言官就是最好的例子,锦绣文章、谦谦君子,如果只看这些人写的文章,会觉得整个大明朝的言官们都是魏征、包拯之类的人。但实际上,最坏最龌龊的就这些表里不一、贪生怕死,趋炎附势的投机分子。

大国布衣


贞观十七年,李承乾造反失败,而其党羽在清算的时候,有官员给李世民上疏,弹劾已经去世的魏征。奏疏中说,太子造反的党羽,侯君集和老师杜正伦都是由魏征所举荐,并且魏征给李世民的谏言在家中存有一份,魏征这么做的目的是名垂千古。此时怒从心来的李世民下令推倒魏征的墓碑,并取消了衡山公主与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礼。贞观十九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失利后,感叹说:“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于是下令祭祀魏征,并重新建碑以慰魏征。


历史小郎


由明君李世民、良相魏徵、贤后

长孙无垢三杰,密且强之金三角,

构筑的稳固支撑,加众多名臣武将

联合共建,开创绘制出唐初贞观

之盛况美图。李世民与魏徵,在

吾大中华绚丽文明史里,堪称坚

守君臣同心,为治国之要之基点,

善行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之要点

者中罕见典范。然而魏公逝后,因其亲荐兵部尚书侯君集、太子师杜正伦参与承乾谋反败露,权贵则乘

机诬告其生前结党营私,且令史属录存其谏文,以炫其功传于后世。致使李世民怒而涂文、仆碑、停婚,强征高丽。

足见谗言最可畏,冲动是魔鬼,

自古乃大祸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