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登陆Operation Overlord,是怎么翻译成霸王行动的?

济州府一户侯


这就要说一下“overlord”一词的多重内涵。

一打开百度,overlord一般被翻译成“最高统治者”、“大君主”,甚至还有“大地主”……这是完全按照字面上的意义。其实lord一词的本意是其实应该翻译为“君”,而不是一些人所谓“地主”,现代汉语中的“地主”基本上就是值得富裕的农民,他们的土地基本上都是用金钱购买的。而“lord”或者“君”,这些人获取土地的方式基本就是战争或恩赏。

“lord”、“君”的根基确切的说是“manor”,也就是采邑或庄园。而采邑制度是古代封建制度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封建体制另一个组成部分则是等差的君臣制度。所以“君上有君,臣下有臣”,自然就会有“五侯九伯”、“封建义务”这些只有在封建制度下才会产生的特殊制度。

比如说英格兰历史上著名的征服者威廉,本是诺曼底公爵,但是通过征战获得了包括所有贵族,也就是“all of lords”手中的英格兰所有的土地,那按照“封建制度”的概念,威廉就是英格兰所有的lords的“overlord”,从此以后overlord就和征服有了直接的关系。后来二战时具有决定性的诺曼底战役,其军事行动代号命名为“ Operation Overlord ”,就是在向威廉一世致敬,乞求这位一代雄主的英魂保佑盟军旗开得胜。

但要注意的是,在英语文化圈中“overlord”既不是一个真正存在的头衔,也不是任何一个时期、地区曾经使用过的具体职务。这个词是一种仅用修辞上的称呼,类似于汉语中的“主上”。与之类似的单词还有一个是在上个世纪专门针对汉字文化圈中那些手握重兵,肆意横行的权贵阶层——“warlord”,这个词被翻译为“军阀”,同样也是仅用于修辞。

这么看将“operation overlord”翻译成“霸王行动”确实做到了“信”、“雅”,但是“达”这一方面却差了一些。因为在当时,诺曼底登陆战役是一个具有“诸神之战”性质的对决,而“overlord”一词有时也被基督教徒当做上帝的代称,尤其是在面对敌对力量,基督教的军队往往会向“overlord”——也就是“上主”祈祷,保佑自己获胜。所以将诺曼底战役命名为“operation overlord”,也可以说是虔诚信仰正统基督教的盟军国家在呼唤上帝的天威,以对抗有着浓厚异端思想、并有反基督倾向的纳粹德国。

这样的话,operation overlord也许翻译成“天讨计划”似乎就更好一些。


征服者威廉一世的铜像,在征服英格兰之前,他就是诺曼底公爵。

人类历史的转折点——Operation Overlord

事实上,纳粹德国也自称基督教国家,但是在宣传上却更偏好古代维京人的神话和古罗马异教时代的审美。比如阿道夫希特勒在穷途末路时就曾经推出过以著名的反基督罗马元首尼禄大帝命名的“尼禄计划”。


陳大舍


用此多意词条,而翻成霸王行動,有两个因素。罗斯福与丘吉尔在开罗会晤,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由艾森豪威尔任盟军司令,以蒙哥马利为地面军队总指挥,决定制定在法登陸,此计划是1943年制定,由于前两次包括伞降的失利,此计划到44年6月6日实施。一,此词用于大君主,最高君主较多,以近义翻代为其防谍保密。二,组合词又传有解放欧洲含义在内。overlords实际较大君主还高,可用于太上皇,因它是霸主的复数。因此泛为此义。


黄亲国旗


很霸气,很强势不是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