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小学课本 激起50后多少童年回想


我看到这些80年代小学课本后,尽管我是个50后,但其中许多课文我也学过,不由地让我也想到了童年,想到那些难忘的故事。记得我要领的一本书是一毛钱,但此时我们家拿不出,害的我小脚的姥姥一手拄拐、一手扶着我至少跑了两家才借到钱。岁月荏苒,多少事我都忘记了,但这件事让我刻骨铭心。经历过这件事后,我仿佛一夜就长大了,所以说苦难从某种程度说是一笔财富,回过头来说真应该感谢它,它可以让一个懵懂的孩子早熟。

因为买课本如此不易,我自然对课本倍加珍惜,找来牛皮纸包了书皮,同学教会了我把书皮四个脚加固了两层厚度,使课本不易卷角。图中《降落伞》这课我也学过,当时对跳伞很神往。我所居住的山西运城有机场,60年代经常进行跳伞训练,因当时城里没有啥楼房,所以我们时常能看到满天伞花;我们院中有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带回了美国降落伞布让孩子当围巾,白色的府绸很是漂亮。这些故事对我学这一课很有帮助。

图中放风筝的孩子让我想到童年放风筝的故事:当时看到别人放风筝非常羡慕,于是就找来一本少年科技画报之类的书作参考,用自家的破门帘的细竹棍子做骨架,到运城钟楼百货大楼买了4分钱一张的白纸,偷了一点家里的面打浆糊,最后用姥姥做鞋的纳底子绳当线到我们西南二校的操场上放,终因糊的风筝太粗糙,平衡掌握不好没有放起来。朋友们:你有这样的经历吗?


这幅描写毛泽东主席青年时期伏案疾书的美术作品《八角楼上》是杨之光、 欧洋两位画家画的。作为美术爱好者,我欣赏过许多两位大师的作品,这张作品深刻的意蕴,洗练的笔法使作品有非常强的艺术感染力。那时还有一首歌《毛主席窗前一盏灯》非常流行,反映了毛主席习惯于夜里工作的特点。当时我们老师教会了《毛主席永远和我们在一起》的舞蹈,尽管舞蹈动作大都忘了,但歌至今我还会唱。我们永远怀念毛主席。

这篇课文用形象语言反映了祖国的幅员辽阔。那时有一首歌词“当北国的钢花映红了飞雪,江南的田野已是春色妖娆;当东海的哨兵迎来了灿烂的朝霞,戈壁荒原的灯火还在闪耀。”优美的意境和这篇课文可谓异曲同工。这篇课文在进行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多么美好的祖国,我们一定要把她建设好,绝不能让豺狼践踏。

这一课是文明用语,它教会学生成为一个有礼貌的人,这将使他们受用终生。现在学生由于受的教育好了,基本上都不会骂人了。不好意思,我那个时候是刚会说话就会骂人,而且是一套一套的基本不重复,成人后才知道这是很丑陋的事,嘴开始干净了。


80年代的课本已有彩色画片,我们那时全是一个颜色,好像封面也没啥颜色。当时的纸质量较粗糙和不结实,课本快学完时纸角都卷了起来。我当时把纸角一张张捋平然后把课本压在枕头下,虽然我很用心,但实际上似乎很徒劳。

现在有的孩子可能看着书本是够够的,不知道我们儿时是多么珍惜课本。那时课外读物一般人都买不起,我们能读到的书大部分是课本,各个年级的语文课本我们都互相传阅。记得我上二年级时,班主任把一本旧语文书给我用于教室的炉子生火,我如获至宝,怎么舍得烧了,和同学们不知看了多少遍。

这篇《春天来了》我不敢确定60年代课本里有,但总觉得似曾相识。我曾看过中学大同学课本里朱自清先生写的《春》,大师把春天写得那么美好,每次看完我都是那样的陶醉。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眼前的多少事都忘了,但童年背过的《乌鸦喝水》《孔融让梨》《司马光打破缸》仍历历在目。为了凭吊司马光,我曾到山西夏县的司马光墓前沉思了半天:一个孩子怎么能如此沉着机智?他能写出《资治通鉴》看来绝非偶然。


图中的看图识字是我童年最爱看的画面,当时运城有种糖纸上面印的也是看图说话,我为了获得这些糖纸,每天放学之后,到运城每个糖酒商店逛一圈捡糖纸,都省得清洁工扫地了。我把捡到的糖纸在水里泡软,然后贴到镜子上,干了之后专门做了夹子夹住。这些看图说话成了我最早的启蒙老师,我买来小蜡笔画了大量的看图说话,使我又识了字又锻炼了绘画能力。转眼间,我已是白发老人,每当我看到这些小学课本,都感慨万千仿佛又回到童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