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杀太平天国,湘军猛将如云,为何打列强时一将难求?

中国有句话,叫“内战内行,外战外行”,说的是打内战时,双方都使出浑身解数,像打了鸡血似,打得不亦乐乎,一批批猛将就此诞生;抵御外敌入侵时,个个都畏战不前,找各种理由脚底抹油,逃之夭夭了。晚清时期,一支新式军队突然崛起,用十年时间便荡平太平天国,给大清续命50年,这便是由曾国藩等汉族地主兴办的“湘军”,后世还有:“大清不可一日无湘军”之说。由此可知,湘军确实很厉害,算是再造大清之功臣。有意思的是,击杀太平天国时,湘军猛将如云,而抵御列强入侵时却一将难求,这是为何呢?这里的湘军,也包括李鸿章统帅的淮军,因为淮军的底子是湘军,算是分支。

击杀太平天国,湘军猛将如云,为何打列强时一将难求?

先看击杀太平军时,湘军(包括淮军)均有哪些猛将,战力如何

塔齐布:满洲镶黄旗人,湘军兴办之初首席大将,统帅陆师。此人擅长冲锋陷阵,悍不畏死,曾国藩说他是“救火队长”。湘潭之战,塔齐布几乎全歼西征军主力2万人,主帅林绍璋仅带4名骑兵逃跑;城陵矶之战,斩杀悍将曾天养。

多隆阿:满洲正白旗人,其成名靠统帅湘军,也算是湘军悍将。多隆阿是一个很厉害的将领,陈玉成一直都没能击败其马队,还被他逼进绝境。

曾国荃:曾国藩弟弟,人称九帅,善于打“恶仗”、“血仗”,是玩“铁桶战术”的高手,安庆之战、雨花台之战均以少胜多,打得陈玉成、李秀成怀疑人生。

鲍超:重庆奉节人,一生历经大小战事500余场,身受108处伤疤,而且未曾战败一场,可谓是悍将中的悍将。

李续宾:人称湘军第一悍将,陈玉成临死前说清军中堪称对手的就三位,“二李一鲍而已”,李续宾就在其中。

其他湘军悍将:李续宜、刘长佑、张运兰、席宝田、周凤山、刘腾鸿、朱洪章、蒋益澧、萧捷三、张树珊、张树声、郭松林,等等。

击杀太平天国,湘军猛将如云,为何打列强时一将难求?

再看抵御列强时,湘军猛将都有哪些,战力如何

潘鼎新:安徽庐江县人,与李鸿章是老乡,也是淮军兴办之初的“四大金刚”之一,击杀太平军、镇压捻军时,潘鼎新均是打前锋。可是,在西南抗法时潘鼎新不战而逃,从越北一路奔向龙州,法军兵锋直抵镇南关。

叶志超:淮军悍将中的悍将,经常追着捻军打,深受李鸿章赏识。可是,甲午战争爆发时,叶志超从平壤一路狂奔700里,日军兵锋抵达鸭绿江。

丁汝昌:此人原本是太平军将领,后追随程学启归顺曾国荃部湘军,李鸿章兴办淮军时,改投淮军。丁汝昌擅长使用骑兵,左宗棠西征时曾想带上他,但被李鸿章以各种理由留下,后成为北洋舰队司令。甲午战争中,丁汝昌先是因战术失误惨败黄海,后则避战保船,致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可以说,抵御列强时,湘军、淮军很难找到一员超级猛将,因此,清朝不得不让重病缠身的刘铭传出镇台湾,让七十岁老将冯子材镇守西南。要知道,冯子材并非湘军、淮军出身,他是绿营军系统,上司是“江南大营”二号人物,出身天地会的张国梁。

击杀太平天国,湘军猛将如云,为何打列强时一将难求?

从上述可知,击杀太平军时,湘军、淮军猛将一大堆,一抓一大把,为何到了抵御外辱时却一将难求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剿灭太平军、捻军后,湘军、淮军撤了大半,实力大损

当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爆发时,湘军、淮军已不同于往日,其规模已经被压缩了一大半,以致不得新招募兵勇,临时拼凑上阵,结果就可想而知了。那么,为何湘军、淮军规模缩水这么大呢?答案很简答,湘军、淮军不同于八旗、绿营,并非国家正规军,其私人色彩相当浓厚,只听将领命令,不听国家调遣。所以,清朝对其不放心,只要国内战事一旦平息,湘军、淮军必然会被削减。例如,九帅曾国荃攻破南京时,所部吉字营人数达到顶峰,有6万之多。天京刚破,曾国藩立马让吉字营裁撤,仅仅留一万余,后来再撤,人数更少。李鸿章破捻军后,淮军大规模撤军,后因边疆危机加深,淮军得以暂时扩军,但也没鼎盛时期兵马多。由此可知,湘军、淮军不但兵马不多,且不是常备军,其实力可想而知了;既然实力不行,猛将从何而出呢?带着一帮病旅,再厉害的人都会败。

击杀太平天国,湘军猛将如云,为何打列强时一将难求?

其二、湘军、淮军擅长玩“龟壳战术”,压根无法对抗现代化兵团

熟悉军史的朋友都知道,湘军、淮军为何能击杀太平军、捻军,不是他们野战有多厉害,而是因为他们会玩“龟壳战术”;利用己方绝对的经济实力压垮缺少后勤补给的太平军,也能顺利截杀飘忽不定没有根据地的捻军。不过,在列强全副现代化装备的兵团面前,以“壕沟”、“堡垒”、“栅栏”为特色的“龟壳战术”如何能抵挡得住。道理很简单,列强不缺重武器,摧毁这些简易工事(相对列强而言确实简易)问题不大。要知道,李鸿章在江苏作战时,摧毁城池所用的大炮基本购买自西方,否则淮军岂能轻易拿下城池呢?若是战事一开,湘军、淮军自然无法购买到西方武器,仅凭手中的抬枪、鸟枪,岂不是鸡蛋碰石头。在此情况下就算鲍超再世、多隆阿复活,估计都被射成刺猬,谈何出猛将呢?

击杀太平天国,湘军猛将如云,为何打列强时一将难求?

其三、清朝奉行“内需变法,外需和戎”之策,不想与列强死磕,猛将出不来

晚清时期,朝廷奉行李鸿章“内需变法,外需和戎”之策,对内兴办洋务运动实现自强、富裕,对外则与各国搞好关系,争取和平国际环境。按理说,此种政策确实不错,无可厚非,问题是清廷玩过头了,将“和戎”弄成了“妥协”,对列强侵略势力一味妥协退让。例如,日本侵犯琉球、朝鲜时,其实力尚未雄厚,此时刘长佑建议朝廷组建大军团,两路出征日本将其侵略苗头打断,一战摧毁日本侵略之野心。可惜,清朝不采纳,非要对日本妥协,默许琉球被侵占,甚至琉球国王请求内附都被拒绝。其实,当时若是开战,大清胜算很大,一批猛将也可以在此次战争中成长,毕竟中华热血男儿不少。对法国更是妥协,硬是能将中法战争搞成“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实在搞笑。要知道,当时法国只是虚有其表而已,自从拿破仑之后,单独与强国开战就没胜利过,号称欧洲陆军一哥的法兰西劲旅,在色当战役中被普鲁士击败,皇帝都被活捉。

击杀太平天国,湘军猛将如云,为何打列强时一将难求?

综上所述,曾经猛将如云的湘军、淮军,为何打列强时一将难求,其原因就在时代已经发生变化,两支军队不是一个重量级,猛将难以脱颖而出。此外,清朝对外妥协退让,猛将无发挥之余地,自然就一将难求了。各位又是如何看待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