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城飛飛
徐壽在《三國志》中專門為關羽作傳,如“溫酒斬華雄”、“徐州誅車胄”、“斬顏良誅文丑”、“千里走單騎”、“華容捉放曹”、“刮骨療毒”、“水淹七軍”等眾多篇幅都是在讚揚關羽一生的英雄事蹟,然而最後卻來了一個大轉折——“大意失荊州”,讓關羽落了一個晚節不保。
在以上說的這些歷史事件中,除了“斬顏良”是也有史料記載之外,其他的很多故事都是虛構或者編造出來的。
關公並未斬華雄
斬華雄的其實並非是關羽,而是另有其人。溫酒斬華雄的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五回,是關羽出道以來第一件露臉的事。董卓以華雄為將,在汜水關迎戰十八路諸侯。關羽出戰,片刻斬殺華雄,其酒尚溫。但是這段非常精彩千古流傳的三國故事,卻不是歷史的事實。
陳壽在《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中記載:“孫堅復相收兵,合戰於陽人,大破卓軍梟其都督華雄等。”孫權的父親孫堅在汜水關之後的下一個戰役陽人戰役中,擊敗了董卓派來的大將胡軫、呂布、華雄等,並在追擊當中麾兵斬殺了華雄。
其實在史書當中,華雄並沒有像《三國演義》裡說的那麼勇武。羅貫中在《演義》當中把華雄描寫得如此厲害,其實是一種文學的襯托手法,包括將孫堅的戰功移植到了關羽的頭上,反把孫堅寫成華雄的手下敗將,其實這些都是為了刻畫和塑造關羽的威武形象。
就算沒有羅貫中這個外掛,關羽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英雄,至少河北名將顏良確實是被關羽斬殺的,這是有史為據的。
刀墓手札
《三國演義》的影響力確實太大了,所以三國時期的人物和歷史,都被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帶偏了。導致人們都把演義當成歷史了。
華雄真的是被關羽斬殺的嗎?
咱們來看看真實的歷史是怎樣的。
華雄是董卓的帳下都督,是董卓手下的著名戰將。191年,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在陽人(今河南省平頂山市汝州市西北),與董卓的部隊打了一場陽人之戰。
《後漢書卷九•孝獻紀第九》:“袁術遣將孫堅與董卓將胡軫戰於陽人,軫軍大敗。”
《三國志卷四十六·吳書一·孫破虜討逆傳第一》:“堅復相 收兵,合戰於陽人,大破卓軍,梟其都督華雄等。是時,或閒堅於術,術懷疑,不運軍糧。”
<strong>
陽人之戰其實是很曲折的,前後幾個月的時間。其中孫堅的部隊被董卓在梁郡東(現河南平頂山)打敗。孫堅與幾十個騎兵突圍出去,因為孫堅經常戴著紅色頭巾,很容易辨認。孫堅便脫下頭巾令親近將領祖茂戴上。董卓的騎兵爭著追趕祖茂,孫堅才從小路逃脫。祖茂被追得走投無路,下馬把頭巾放在墳墓間的燒柱上,自己躲在草叢中。董卓騎兵便將燒柱包圍了好幾層,等到走近看時,才發現是根柱子,上當了。
孫堅後來集合了被打散的部隊,重新進攻董卓,在陽人這個地方,打敗董卓的軍隊,殺了都督華雄。
所以,華雄並不是《三國演義》中那樣,斬了潘鳳等人,叫罵於陣前。公孫瓚手下的劉備的馬弓手關羽,看不下去,請求出戰。於是上演了一幕“溫酒斬華雄”的精彩橋段。不得不佩服,羅貫中的小說水平很高,把這段演義的非常精彩。袁氏兄弟的傲慢,曹操的愛才,關羽的武藝高超和瀟灑凜然,都在這段表現的淋漓盡致。
《資治通鑑·卷第六十》"軫與布不相得,堅出擊,大破之,梟其都督華雄。”這也是說明華雄是被孫堅的部隊殺死的。
所以說,華雄不是被關羽所斬殺的。
那麼,華雄到底是被誰所斬殺?
阿呆這裡要糾正的一點是,古代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並不像《三國演義》中描寫的那樣,是大將之間的單挑。更多的是一種混戰,先是箭弩互射,再是騎兵衝殺,短兵相接的機會都不多。大勢一去就開始跑,逃竄。
所以,很多將領是死在混戰中的,並不是所謂的一對一單挑,秀武功,秀力氣。
華雄也是這樣,是被孫堅的部隊在混戰中殺死的。
<strong>
阿呆夢話
回答這個問題前,先捋清兩個概念:文藝概念與史學概念。先舉兩個例子:
一、在文藝概念中,楊文廣是楊六郎的孫子。楊六郎是楊業第六子。
在史學概念中,楊文廣是楊六郎之子。楊六郎是楊業長子。
二、在文藝概念中,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在史學概念中,春秋時期,三個最強的超級霸主是晉厲公、晉悼公、晉平公。晉悼公更是八年之內,九合諸侯。
然後,再說斬華雄的,是不是關羽。
在文藝作品,演義小說中,關雲長第一次大顯神威。就是溫酒斬華雄。
在真實的歷史中,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劉關張再跟隨公孫瓚蠶食其他諸侯。劉備關羽根本沒有參加討伐董卓。斬華雄的是江東猛虎孫堅。
為什麼斬華雄的是孫堅,在演義小說中,卻成了關羽斬華雄呢?
這是因為關羽有主角光環。羅貫中要神話關羽。
在《三國演義》中,有五位主角:曹操、劉備、孫策、關羽、諸葛亮。其中,三位是君主加一文一武。
在演義小說中,關羽是諸多武將中,唯一的主角。諸葛亮是謀士中唯一的主角。
這兩位主角都被過度神話:史書中,草船借箭的是孫權,演義中卻被按在了諸葛亮身上。斬華雄的是孫堅,卻被按在了關羽身上。
當然,即使史實中,斬華雄的是孫堅。關羽依然是三國時期一員戰功赫赫的猛將。三國時期戰功最卓越的第一猛將是張遼。第二猛將就是關羽。
楊朱學派
事實上,華雄並不是關羽所殺!
但是在《三國演義》中,不僅是給關羽加戲,羅貫中對整個蜀漢集團的人物都更為寵愛有加,甚至不惜用大量篇幅來對蜀漢人物進行描寫,刻畫!
為此,不僅多給關羽安排了“溫酒斬華雄”的故事情節,還給劉關張三兄弟虛構了一個“三英戰呂布”的故事!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是何等霸氣的人物,過五關斬六將,取華雄人頭只是在溫酒之間,“酒且斟下,某去便來”,多麼的霸氣,瀟灑,取敵將首級猶如探囊取物!
出帳提刀,飛身上馬,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嶽撼山崩,眾皆失驚。
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之頭,擲於地上。其酒尚溫。
這是《三國演義》中的描寫,但事實上,華雄並非是關羽所殺!
華雄乃是董卓手下都督,191年,關東軍閥合起夥來扁董卓,這時候的孫堅,還是長沙太守,在這一戰中,孫堅聲名鵲起!
在此戰中,孫堅所部大破董卓軍,董卓手下大將華雄被孫堅所部所殺!董卓不得不退守長安。
汶與川
汜⽔關⻔⼀開,⼀位面如棗⾊的武將放下剛溫好的酒,端著⼤⼑策⻢⽽出,城中眾將聽得城門之上喊聲⼤振,才剛想探出頭看看怎麼回事,就看到這位武將提著敵將的⼈頭回到帳前, 把⼈頭摔倒地上,這時酒還沒變涼。
這個場景,就是我們熟知的關⽻溫酒斬華雄的故事。但在歷史上,華雄真的是被關⽻斬殺的嗎?其實不是。
關⽻斬殺華雄的故事,來源於我們的四⼤名著之⼀:《三國演義》。除此之外,我們還能看到很多戲劇在表演這個故事。不過,《三國演義》只是⼀部歷史⼩說,⾥⾯有許多虛構的情節,再加上作者擁劉的思想,⾃然會突出表現劉備集團⽅⾯⼈物的威武。
而民間的許多演出,其實也都是基於《三國演義》改編而來。既然文學和民間的起點都是《三國演義》,那隻能說:《三國》一句錯,故事個個偏。
在真實歷史中,華雄其實是被孫堅殺死。史書⽈:“堅復相收兵,合戰於陽⼈,⼤破卓軍,梟其都督華雄等。”除此之外,《三國志》 也沒有過多地記載華雄。可⻅,華雄在當時的知名度並沒有多⾼。⽽華雄其實是在兵敗孫堅追擊的過程中,被孫堅殺死的,和⼩說中,華雄在殺到汜⽔關前就把孫堅打敗了的故事截然相反。
不知道若孫堅得知⾃⼰的功勞被嫁接到關⽻⾝上,會作何感想。
WarOH協虎
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在歷史上有著不同的見解。一方面是三國演義中所記載的,華雄作為當時董卓手下可以說是地位僅次於呂布的大將,為人從長相方面就可以看得出必定是驍勇一方的猛將,在三國時也確實如此,介紹了他作為董卓軍的代表,於汜水關之前大戰18路諸侯所派出的強兵猛將,甚至是偷襲了孫伯符的營寨,打敗了當時如日中天的孫策一行,卻在最後被關羽於溫酒的功夫所斬殺了。那麼這是真實發生的事情麼?
對此我們有了些許疑問,畢竟作為一方大將就算不敵至少也能夠相持數合,謹慎之下便不可能在溫酒這麼短的時間裡便敗北呢。
那麼我們就需要了解不同的歷史記載了,在三國志中,對華雄有著另外的一番描述,雖然同樣是說明了他的驍勇善戰,卻並沒有他大敗孫策的歷史記載,正好相反的是,在歷史上所記載的卻是孫策於汜水關前作為18路諸侯的代表大破汜水關,將華雄斬於馬下了。那麼對此我們就有了一些疑問,這兩段歷史究竟那一段更加能夠讓人信服呢?
我想或許是後者吧。下面就是我個人的看法了,面對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兩方面考慮,其一是溫酒斬華雄的話,對於名動一方的將領而言真的可能發生麼?其二便是以當時孫伯符的名聲,以及後來他的行為所給人帶來的印象,真的是能夠在這種情況下被華雄所打敗的麼?
先來說第一點吧,雖然說當時的華雄對於關羽的印象幾乎沒有,再加上連斬數將,威震諸侯的氣勢,導致他有了輕敵的嫌疑,然而畢竟是一方名將啊,就算輕敵不敵也不可能會做到這樣快就被斬下頭顱身死當場的結局啊,因此我覺得溫酒斬華雄並不是真實發生的事情,或許說大戰數回合後被斬於馬下還可以理解。
再說第二點吧,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孫伯符,此人作為江東領袖諸侯的代表,畢竟能夠成為一方諸侯的沒有一個是弱者啊,再加上對他的評價也都是頗高的,甚至有這小霸王的稱號,那麼這樣的一個人怎麼可能在區區一個華雄手上就被打敗呢,這顯然是不符合情理的,無論是考慮天時地利人和,還是為將的本事都不可能發生,反而或許華雄此人真的不是被關羽所殺,而是被孫伯符殺死的。
王者之心
羅貫中筆下的《三國演義》,溫酒斬華雄的是關羽,關羽藉此一戰成名。但是真正殺華雄的是當時擔任十八路諸侯聯軍先鋒官的孫堅,長沙太守烏程候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