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雄真的是被关羽斩杀的吗?

雁城飞飞


徐寿在《三国志》中专门为关羽作传,如“温酒斩华雄”、“徐州诛车胄”、“斩颜良诛文丑”、“千里走单骑”、“华容捉放曹”、“刮骨疗毒”、“水淹七军”等众多篇幅都是在赞扬关羽一生的英雄事迹,然而最后却来了一个大转折——“大意失荆州”,让关羽落了一个晚节不保。

在以上说的这些历史事件中,除了“斩颜良”是也有史料记载之外,其他的很多故事都是虚构或者编造出来的。

关公并未斩华雄

斩华雄的其实并非是关羽,而是另有其人。温酒斩华雄的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回,是关羽出道以来第一件露脸的事。董卓以华雄为将,在汜水关迎战十八路诸侯。关羽出战,片刻斩杀华雄,其酒尚温。但是这段非常精彩千古流传的三国故事,却不是历史的事实。

陈寿在《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中记载:“孙坚复相收兵,合战于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孙权的父亲孙坚在汜水关之后的下一个战役阳人战役中,击败了董卓派来的大将胡轸、吕布、华雄等,并在追击当中麾兵斩杀了华雄。

其实在史书当中,华雄并没有像《三国演义》里说的那么勇武。罗贯中在《演义》当中把华雄描写得如此厉害,其实是一种文学的衬托手法,包括将孙坚的战功移植到了关羽的头上,反把孙坚写成华雄的手下败将,其实这些都是为了刻画和塑造关羽的威武形象。

就算没有罗贯中这个外挂,关羽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英雄,至少河北名将颜良确实是被关羽斩杀的,这是有史为据的。


刀墓手札


《三国演义》的影响力确实太大了,所以三国时期的人物和历史,都被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带偏了。导致人们都把演义当成历史了。

华雄真的是被关羽斩杀的吗?

咱们来看看真实的历史是怎样的。

华雄是董卓的帐下都督,是董卓手下的著名战将。191年,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在阳人(今河南省平顶山市汝州市西北),与董卓的部队打了一场阳人之战。

《后汉书卷九•孝献纪第九》:“袁术遣将孙坚与董卓将胡轸战于阳人,轸军大败。”

《三国志卷四十六·吴书一·孙破虏讨逆传第一》:“坚复相 收兵,合战于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是时,或闲坚于术,术怀疑,不运军粮。”

<strong>

阳人之战其实是很曲折的前后几个月的时间。其中孙坚的部队被董卓在梁郡东(现河南平顶山)打败。孙坚与几十个骑兵突围出去,因为孙坚经常戴着红色头巾,很容易辨认。孙坚便脱下头巾令亲近将领祖茂戴上。董卓的骑兵争着追赶祖茂,孙坚才从小路逃脱。祖茂被追得走投无路,下马把头巾放在坟墓间的烧柱上,自己躲在草丛中。董卓骑兵便将烧柱包围了好几层,等到走近看时,才发现是根柱子,上当了。

孙坚后来集合了被打散的部队,重新进攻董卓,在阳人这个地方,打败董卓的军队,杀了都督华雄。

所以,华雄并不是《三国演义》中那样,斩了潘凤等人,叫骂于阵前。公孙瓒手下的刘备的马弓手关羽,看不下去,请求出战。于是上演了一幕“温酒斩华雄”的精彩桥段。不得不佩服,罗贯中的小说水平很高,把这段演义的非常精彩。袁氏兄弟的傲慢,曹操的爱才,关羽的武艺高超和潇洒凛然,都在这段表现的淋漓尽致。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轸与布不相得,坚出击,大破之,枭其都督华雄。”这也是说明华雄是被孙坚的部队杀死的。

所以说,华雄不是被关羽所斩杀的。

那么,华雄到底是被谁所斩杀?

阿呆这里要纠正的一点是,古代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并不像《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是大将之间的单挑。更多的是一种混战,先是箭弩互射,再是骑兵冲杀,短兵相接的机会都不多。大势一去就开始跑,逃窜。

所以,很多将领是死在混战中的,并不是所谓的一对一单挑,秀武功,秀力气。

华雄也是这样,是被孙坚的部队在混战中杀死的。




<strong>


阿呆梦话



回答这个问题前,先捋清两个概念:文艺概念与史学概念。先举两个例子:

一、在文艺概念中,杨文广是杨六郎的孙子。杨六郎是杨业第六子。

在史学概念中,杨文广是杨六郎之子。杨六郎是杨业长子。

二、在文艺概念中,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在史学概念中,春秋时期,三个最强的超级霸主是晋厉公、晋悼公、晋平公。晋悼公更是八年之内,九合诸侯。

然后,再说斩华雄的,是不是关羽。

在文艺作品,演义小说中,关云长第一次大显神威。就是温酒斩华雄。

在真实的历史中,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刘关张再跟随公孙瓒蚕食其他诸侯。刘备关羽根本没有参加讨伐董卓。斩华雄的是江东猛虎孙坚。

为什么斩华雄的是孙坚,在演义小说中,却成了关羽斩华雄呢?

这是因为关羽有主角光环。罗贯中要神话关羽。

在《三国演义》中,有五位主角:曹操、刘备、孙策、关羽、诸葛亮。其中,三位是君主加一文一武。

在演义小说中,关羽是诸多武将中,唯一的主角。诸葛亮是谋士中唯一的主角。

这两位主角都被过度神话:史书中,草船借箭的是孙权,演义中却被按在了诸葛亮身上。斩华雄的是孙坚,却被按在了关羽身上。

当然,即使史实中,斩华雄的是孙坚。关羽依然是三国时期一员战功赫赫的猛将。三国时期战功最卓越的第一猛将是张辽。第二猛将就是关羽。


杨朱学派


事实上,华雄并不是关羽所杀!

但是在《三国演义》中,不仅是给关羽加戏,罗贯中对整个蜀汉集团的人物都更为宠爱有加,甚至不惜用大量篇幅来对蜀汉人物进行描写,刻画!

为此,不仅多给关羽安排了“温酒斩华雄”的故事情节,还给刘关张三兄弟虚构了一个“三英战吕布”的故事!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是何等霸气的人物,过五关斩六将,取华雄人头只是在温酒之间,“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多么的霸气,潇洒,取敌将首级犹如探囊取物!

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

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这是《三国演义》中的描写,但事实上,华雄并非是关羽所杀!

华雄乃是董卓手下都督,191年,关东军阀合起伙来扁董卓,这时候的孙坚,还是长沙太守,在这一战中,孙坚声名鹊起!
在此战中,孙坚所部大破董卓军,董卓手下大将华雄被孙坚所部所杀!董卓不得不退守长安。


汶与川


汜⽔关⻔⼀开,⼀位面如枣⾊的武将放下刚温好的酒,端着⼤⼑策⻢⽽出,城中众将听得城门之上喊声⼤振,才刚想探出头看看怎么回事,就看到这位武将提着敌将的⼈头回到帐前, 把⼈头摔倒地上,这时酒还没变凉。


这个场景,就是我们熟知的关⽻温酒斩华雄的故事。但在历史上,华雄真的是被关⽻斩杀的吗?其实不是。

关⽻斩杀华雄的故事,来源于我们的四⼤名著之⼀:《三国演义》。除此之外,我们还能看到很多戏剧在表演这个故事。不过,《三国演义》只是⼀部历史⼩说,⾥⾯有许多虚构的情节,再加上作者拥刘的思想,⾃然会突出表现刘备集团⽅⾯⼈物的威武。

而民间的许多演出,其实也都是基于《三国演义》改编而来。既然文学和民间的起点都是《三国演义》,那只能说:《三国》一句错,故事个个偏。

在真实历史中,华雄其实是被孙坚杀死。史书⽈:“坚复相收兵,合战于阳⼈,⼤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除此之外,《三国志》 也没有过多地记载华雄。可⻅,华雄在当时的知名度并没有多⾼。⽽华雄其实是在兵败孙坚追击的过程中,被孙坚杀死的,和⼩说中,华雄在杀到汜⽔关前就把孙坚打败了的故事截然相反。

不知道若孙坚得知⾃⼰的功劳被嫁接到关⽻⾝上,会作何感想。


WarOH协虎


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在历史上有着不同的见解。一方面是三国演义中所记载的,华雄作为当时董卓手下可以说是地位仅次于吕布的大将,为人从长相方面就可以看得出必定是骁勇一方的猛将,在三国时也确实如此,介绍了他作为董卓军的代表,于汜水关之前大战18路诸侯所派出的强兵猛将,甚至是偷袭了孙伯符的营寨,打败了当时如日中天的孙策一行,却在最后被关羽于温酒的功夫所斩杀了。那么这是真实发生的事情么?

对此我们有了些许疑问,毕竟作为一方大将就算不敌至少也能够相持数合,谨慎之下便不可能在温酒这么短的时间里便败北呢。

那么我们就需要了解不同的历史记载了,在三国志中,对华雄有着另外的一番描述,虽然同样是说明了他的骁勇善战,却并没有他大败孙策的历史记载,正好相反的是,在历史上所记载的却是孙策于汜水关前作为18路诸侯的代表大破汜水关,将华雄斩于马下了。那么对此我们就有了一些疑问,这两段历史究竟那一段更加能够让人信服呢?

我想或许是后者吧。下面就是我个人的看法了,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两方面考虑,其一是温酒斩华雄的话,对于名动一方的将领而言真的可能发生么?其二便是以当时孙伯符的名声,以及后来他的行为所给人带来的印象,真的是能够在这种情况下被华雄所打败的么?

先来说第一点吧,虽然说当时的华雄对于关羽的印象几乎没有,再加上连斩数将,威震诸侯的气势,导致他有了轻敌的嫌疑,然而毕竟是一方名将啊,就算轻敌不敌也不可能会做到这样快就被斩下头颅身死当场的结局啊,因此我觉得温酒斩华雄并不是真实发生的事情,或许说大战数回合后被斩于马下还可以理解。

再说第二点吧,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孙伯符,此人作为江东领袖诸侯的代表,毕竟能够成为一方诸侯的没有一个是弱者啊,再加上对他的评价也都是颇高的,甚至有这小霸王的称号,那么这样的一个人怎么可能在区区一个华雄手上就被打败呢,这显然是不符合情理的,无论是考虑天时地利人和,还是为将的本事都不可能发生,反而或许华雄此人真的不是被关羽所杀,而是被孙伯符杀死的。


王者之心


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演义》,温酒斩华雄的是关羽,关羽借此一战成名。但是真正杀华雄的是当时担任十八路诸侯联军先锋官的孙坚,长沙太守乌程候是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