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兄弟十年情

白芨兄弟十年情

白色的扁圆形块茎上长着长长的根须,带着湿哒哒的黑泥,这便是宁陕县城关镇月河村的“白芨兄弟”余光清和余光朝为之辛苦多年的白芨,也是这对兄弟致富的“宝贝”。

早春三月,秦岭深处的宁陕县城关镇月河村依旧寒意凛然,天空飘着小雪,余光清家房前屋后的白芨地里一行行小土坡整齐凸起,上面覆盖了厚厚的一层栎树叶,看不出生长的模样。

“栎树叶起了保暖的作用,白芨怕冷,冬天用山上不含油脂的树叶盖上,到春天再拨开继续生长。”哥哥余光清说。

种了快10年白芨的余光清对这种药材十分了解。据介绍,白芨的成品为不规则的白色薄片,多用于止血消炎,在药品、化妆品等领域都广为使用。

余光清和余光朝兄弟家所在的宁陕县城关镇月河村腰竹沟组,山大人稀,地势崎岖,交通不便,可利用土地面积较少,在2013年底和2014年,余光清和余光朝先后被评为贫困户。

“我八九岁时就开始在山上挖野生白芨卖,2010年开始开始种白芨,一开始种了3亩山上的野生白芨苗,但都坏了,后来从镇安学习了白芨种植技术,那时候一颗白芨苗7元钱,我买了几千株苗子开始种植。”余光清说。余光清的白芨种起来了,从每年春天将栎树叶拨开白芨生长,到阴历五月份地里野草疯长开始除草,遇到雨水多的年份还反复除草,几年来白芨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只要你勤快,把草除干净就能种好白芨了。”余光清打趣到。余光清从来不认为种白芨有多辛苦,更从来没有想放弃的时候,他常说:“晴天有晴天的活,雨天有雨天的活,晚上有晚上的活。” 2014年,通过种白芨的产业发展,余光清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2013年,白芨的价格飞涨,市场上的种子价格高达100元一斤,许多人也前来购买余光清的种子,余光清的弟弟也不例外。

弟弟余光朝早先在发展袋料香菇,看到白芨的市场前景又看到哥哥的种植效果,便想要种植,但是让他意外的是这次哥哥余光清却毫不犹豫的拒绝了他。

“他硬是要买,我不卖给他,他便把筐子甩给我,我还是说卖给别人,他便从别人手上高价买。”余光清无奈的说。不过出于弟弟的执拗,余光清最终还是先卖给他五六百元的种子。余光朝拒绝了哥哥给他的所有优惠,就用当时100元1斤的市场价格买了这些种子。

“种子价格100元1斤,我害怕掉价他会亏本。”对于当初拒绝弟弟买种子的事,余光清表示。原来,哥哥不愿意卖给弟弟种子完全是担心种子价 格过高,种植成本飙升,余光朝一旦投入会亏本。哥哥终究还是没有拦住弟弟的脚步,余光朝也在2013年种上了猪苓。

“白芨产量非常高,1亩地要用8000苗子,1株苗子能收1斤半,3斤半可以烘出1斤的成品白芨。育苗的话可以用种子或白芨籽,白芨籽便宜,出苗率最低也有85%,但就是害怕病害。”种植了几年白芨,余光朝总结。

“黄斑病、黑斑病、倒伏病,瘟病,白芨遇到的病害比较多。”谈起种植遇到的困难,余家兄弟都说起了病害问题。

“没有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市面上十几种的农药,一种一种的试,哪一种最有效就用哪种。”余家兄弟用多年的实践学习与“试错”弥补了技术上的不足,就连宁陕县的农林专家都来咨询他们的种植经验。

商品白芨的生产工序繁多,需要洗净,置沸水中煮或蒸至无白心,晒至半干,除去外皮,晒干。为了生产出质量更优的白芨,余光朝特意在家里的白芨地旁建了一个烘干房。

经过了近十年的努力,“白芨兄弟”走上了致富之路。2018年,余光清翻了两亩地的白芨,生产了2000斤的商品白芨,年收入达到了23万元。余光朝也紧随哥哥脚步在2016年脱了贫,这段时间他正加紧育苗,准备为今后打好基础,就等着他现存的白芨出售。

“下一步,我们商议着准备和余光清余光朝两兄弟在月河村办白芨合作社,将村上的贫困户都带动起来。”月河村驻村工作队长龚忠表示。余家兄弟对村上的这个决定都十分赞同,也想要为村上的发展献上一份力。

“如果能成立合作社,我们要将村上的其他农户都拉动在一起,到时候合作社的奖补我们一分钱不要,我把我这里育好的苗子免费送给贫困户栽,扩大村子种植白芨的规模,把村民都带动起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