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起床全靠吼,N遍过后威信无,这本兵书让他秒变“起床官”

孩子起床全靠吼,N遍过后威信无,这本兵书让他秒变“起床官”

孩子起床全靠吼,N遍过后威信无,这本兵书让他秒变“起床官”

百战百胜,

非善之善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

善之善者也。

孩子起床全靠吼,N遍过后威信无,这本兵书让他秒变“起床官”

读了上面这段话,不得不佩服咱们老祖宗的智慧。

这段传袭千年的古训箴言出自《孙子兵法》,但你可能有些纳闷——

你这不是搞儿童哲学启蒙教育吗?怎么把《孙子兵法》搬出来啦,难不成要我去打仗?

当然不是,教育孩子的问题如果用“战争”来解决,实为下策。

老祖宗的这番话虽是写在兵书里,可绝不意味着它的作用仅限于用兵打仗,当你把“兵法”和教育孩子联系在一起时,你会发现其中积蓄的智慧总是熠熠生辉。

举个例子,就像本文标题所说,天下不知有多少爹妈为了孩子每天按时起床冥思苦想,软硬兼施,上演全武,……,最终气急败坏,精疲力尽。

结果,不论你这个“爹妈牌”闹钟声响有多大,功能有多全,每天早上,床上这个“熊孩子”依旧我行我素,能多赖一会儿就多赖一会儿,反正有你操心。

这不,还真应了“皇上不急太监急”这句话!

一想到这些悲催的“起床史”,“不战而屈人之兵”,“不伤孩子不伤己”的教育谈何容易!

孩子起床全靠吼,N遍过后威信无,这本兵书让他秒变“起床官”

你可能会觉得,你所认为的这些就是不可救药的“事实”,也许自己真的黔驴技穷了?

倘若仔细看看老祖宗接下来是怎样总结的,你就会望见一条出路。

《孙子兵法》在“谋攻篇”中说——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如果你将其中的两个“兵”字都替换掉,你再读读——

“上‘育’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教’,其下攻城。”

明眼的你马上就会解读出这个意思——

“伐谋”“伐交”原来都属于“不战”思维,意思是说上等的教育是运用综合谋略和通过各种有效的交往和引导的手段了解彼此,化解矛盾,而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胜利;

“伐‘教’”则属于“慎战”思维,因为只要有“教”,教与被教的矛盾对立面就会显现,就会有能量的折损,所以在这里用“教的方式”教孩子已经是下策了。

“攻城”则属于“战争”思维,结果不言而喻,虽有胜者,但实则两败俱伤。

孩子起床全靠吼,N遍过后威信无,这本兵书让他秒变“起床官”

这样的思想精华是春秋时期吴国军事家孙武所总结提炼,被奉为“千古兵家圣典”,连许多“帝国”军校都纳入必修课的区区六千字《孙子兵法》,穿越千年时空,从另外一个视角给今天的我们带来的启发——

教育孩子并非依靠“强权的战争”和简单的“教与被教”就能解决,否则这个世界上就不会存在“教不好”的教育问题。

与之相反,教育孩子正是教育者博采众长,开动智慧,想方设法“不战而屈人之兵”,引导和培育的过程。

换句话说,当我们遇到孩子教育的问题,首先应当做的是如何“交”与如何“谋”,而“交”与“谋”是属于智慧、战略和方向层面的问题,“教”则属于技术、战术和速度层面的问题

孩子起床全靠吼,N遍过后威信无,这本兵书让他秒变“起床官”

OK,让我们言归正传。

记得儿子五岁前后还在上幼儿园那阵儿,有一段时间十分赖床,早上喊他N遍,还在床上滚来滚去。

有一天晚饭,我跟孩子和他妈聊了一件单位的“趣事”:今天爸爸单位领导让大家选一个“起床官”。

儿子很吃惊,赶忙问我:什么是“起床官”?

我说:就是很勤奋的人,每天早上听到铃声就起床,还有权利叫大家起床的人。

见儿子听得有些兴奋,我接着说:如果有一天铃声响了,他没有起来,别人比他起得早,那领导就会免去他这个“起床官”,让那个起得早的人当。

他妈听完之后也很“吃惊”:还有“起床官”!有意思!哎,要不咱们家也选一个“起床官”吧?

我赶紧跟风:我同意,我可以当。

这时儿子又兴奋又着急:我当,我当“起床官”。

见儿子这么急,妈妈说:那可不行,按规矩还是得开家庭会议决定。

……。

按照惯例,当天晚上的家庭会议由儿子召集,他也积极踊跃地毛遂自荐,成为我们家里首任“起床官”。

从那之后,儿子“起床官”的职责履行了四天,第五天被我给抢了个早。

那天,儿子闷闷不乐,因为只要坚持一周,家里的最高权力机关就会以“家庭会议”的名义,给他颁发一张事先从文化用品店买回来的,并盖有象征家庭权利印章的“聘用任命书”;如果再继续坚持一周,还会获得一张盖章的真实“奖状”,和其它奖状一同贴他的荣誉墙上。

从这之后,为了这个目标和荣誉,儿子一直很努力,最终也获得了“任命”和“奖状”,并努力坚持捍卫着这份荣誉。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成员的平等参与、遵守规则和坚持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凡事都不可能不劳而获

孩子起床全靠吼,N遍过后威信无,这本兵书让他秒变“起床官”

后来,曾有家长咨询我家里小朋友迷恋手机、平板之类的问题,我给他们出的主意也是给孩子“加官进爵”,如“家庭网络官”之类的,因为家庭教育的很多事情大多都是“道相通而形各异”的问题

如此一来,既给了孩子尊重、信任、鼓励与调动“内需”的成长动力,也引导孩子浇灌培育出了内心自律、责任、兴趣和善思的小苗。

事实上,养育孩子能否成功,细节决定成败,过程决定结果,否则将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用《孙子兵法》所言,正所谓——

‘育’者,‘家’之大事,‘未来’之地,‘功成’之道,不可不察也。

所以,孩子难教,往往都是教育者的不学无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