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 银行中长期融资支持可期

本报记者赵萌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指导意见》的最主要看点在于,其以综合性文件的方式统筹各方,多举措、全方位改善中小企业营商环境。

去年以来,一系列政策重点从金融角度探讨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同时也应当看到,中小企业存在融资难融资贵,不仅是供给层面的问题,还有需求层面的问题,也就是中小企业本身的问题。”曾刚强调,提高中小企业的有效需求,使其与银行机构的贷款投放能力和意愿对接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资金需求端与供给端综合施策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只依靠金融是不够的,还需要财税的支持。供给侧融资成本的降低只能惠及那些向银行借了钱的中小企业,而财税支持则能够涉及所有中小企业,无论它们是否借了钱,都能够直接降低其经营成本,更重要的是这为那些原本不敢向银行借钱的中小企业增加了借贷动力。”曾刚表示。

事实上,监管层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后,银行机构向中小企业放贷的意愿与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与此同时,仍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游离于银行信贷支持之外,宽货币向宽信用传导仍存在一定“梗阻”。

究其原因,曾刚分析认为,随着国际国内市场环境的变化,不少中小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创新发展能力不足,对未来预期的不乐观直接导致其投资意愿较弱;同时,部分中小企业经营效益不佳严重影响其还款能力,导致自身不愿意向银行借钱。归结为一句话,就是有效需求不足。

为此,《指导意见》提出,“改进财税对小微企业融资的支持;减轻中小企业税费负担;完善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充分发挥各类基金的引导带动作用”。

“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与现行的财税金融政策不完善有关。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需要形成财税、金融、产业的政策合力,特别是财政政策应进一步发力。”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

曾刚表示:“中小企业不敢借贷的主因还是赚不到钱。一方面,财政开支增加提高中小企业收入,另一方面减税降费降低经营成本,只有这‘一升一降’,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才能够得到释放,投资信心不足导致的不敢借贷问题便能够得到缓解。对银行来说,风险溢价也将下降。”

完善考核机制强化激励

值得一提的是,《指导意见》第三部分专门针对“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出相关意见。受访专家一致认为,其核心要义仍在于降低包括风险成本、监管成本等在内的银行机构放贷成本,从而提高银行支持中小企业的意愿与能力。

“建立分类监管考核机制”是上述意见之一,专家表示,从考核机制入手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有其积极意义。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完善考核是促进政策措施落地的重要方式,是一种激励机制。出台再多举措,如果不化身为考核,银行机构则很难有动力去落实,特别是银行机构的一线员工。

《指导意见》提出,“研究放宽小微企业贷款享受风险资本优惠权重的单户额度限制,进一步释放商业银行投放小微企业贷款的经济资本。修订金融企业绩效评价办法,适当放宽考核指标要求,激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入”。

曾刚认为,无论是容忍度的提高还是风险权重的适度降低,放宽考核指标要求的要义在于提高银行开展小微信贷的实际收益率水平,降低机会成本,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银行机构开展小微信贷的意愿才会相应增强。

吴琦对此持有相似观点,他认为,小微企业作为弱信用资质主体,规模小、实力弱、合格抵押物不足。如果监管政策未充分考虑小微企业的特征,制定差异化的监管政策,而采取一刀切的监管指标,就无法调动商业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积极性,商业银行的低风险偏好也使得其不会将信贷资源向小微企业倾斜。

“总行的考核就是最好的‘指挥棒’,能够引导基层行在普惠金融服务上更多地投入力量、配备资源,加大扶持力度。”据中国银行(3.870,-0.03,-0.77%)普惠金融部总经理朱军介绍,该行基层行让利给小微客户的FTP,总行会进行全额补贴。央行对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政策分为两档考核标准,中行内部同样把这种鼓励政策传导给分行,普惠金融业务余额占比和增速越高的分行,奖励也越多。这些措施目前已发挥出明显成效。

中长期融资支持可期

近期,中央、监管层大力支持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但事实上,除了资本充足率之外,银行还面临不良贷款率、合意信贷规模和流动性等监管指标约束。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存贷增长不匹配的问题日益严重,部分银行存贷比甚至超过了100%。上市银行2018年度业绩报告显示,在息差、资本和流动性管理的约束下,不少银行机构将信贷优先投向信用卡、房贷等零售领域。因此,进一步为银行放贷中小企业“松绑”势在必行。

吴琦认为,激励和提升银行放贷意愿与能力,应从资金供给端和资金需求端综合施策。一方面,从资金供给端加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信贷政策的统筹协调。财税政策要进一步发力,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以更大规模的减税、更加明显的降费措施,减轻企业负担;稳健货币政策要保持松紧适度,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继续优化流动性的投向和结构,注重货币政策的传导和疏通;在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合意信贷规模和流动性方面给予一定政策优惠,引导商业银行改革内部考核和服务机制,提升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信贷供给意愿和能力,特别是中长期信贷投放。

“期限错配始终是个问题。”曾刚认为,在利率市场化大背景下,银行负债端受到货币基金等冲击,流动性风险趋于上升。银行存款来源一般以短期为主,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中长期支持无疑也同时加大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因此,曾刚建议,要想银行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中长期信贷支持,必须要有相应的中长期资金和政策配套,一是降低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将这部分长期资金释放出来用于中小企业中长期信贷;二是适度拉长再贷款期限,充分发挥带有贴息性质的再贷款资金的低成本优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