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產教融合企業為“學習工廠”,你想來體驗嗎?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現代教育如何滿足高質量育人需求?作為市場主體的現代企業,又如何成為深化產教融合、舉辦和參與舉辦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的重要主體?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日前印發《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實施辦法(試行)》(以下簡稱《實施辦法》),要求將企業參與產教融合改革從“要我做”變成“我要做”,把數以萬計的產教融合型企業打造成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學習工廠”。本期教育沙龍,我們約請知名企業代表、專家學者,一起探討進一步打造產教融合新高地、建成產教融合新“學習工廠”的有效路徑和實施方略。

沙龍簡介

主持人

光明日報記者 杜冰

嘉賓

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主任 陳 鋒

中國建設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 田國立

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陳德榮

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 李書福

主題

打造產教融合新高地、建成產教融合新“學習工廠”

变产教融合企业为“学习工厂”,你想来体验吗?

1

從系統整合到項目合作,數以萬計企業積極參與——

勇立潮頭,不斷探索產教融合的實現路徑

主持人:過去幾年,我國在產教融合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鑑的成功經驗?

陳鋒:五年來,許多高等學校、職業院校不斷探索產教融合的具體實現路徑,吸引了數以萬計的企業積極參與,創造性地探索了從系統整合到項目合作的多種形式。許多大中型骨幹企業從自身發展的需要出發,積極主動推動產教融合,通過創建企業大學和共同舉辦職業院校、共建行業學院和協同創新平臺、開展協同育人和協同研究等多種方式,對發揮企業產教融合重要主體作用進行了有益探索。許多政府機構、行業組織和地方政府率先搭建體現產教融合要求的校企合作平臺、創新創業平臺、實踐實訓平臺,推動產業、教育、人才、科技、信息、資本等諸要素集成、共生、演化。這些成功的經驗和案例,是對《實施辦法》研究和起草工作的有力支撐,也為《實施辦法》的落地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田國立:去年以來,建設銀行不斷擴大校企合作範圍,合作高校總數達到55所。為融合金融機構、高校、科技創新型企業資源,建行與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中央財經大學等國內一流高校,香港科技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國際知名院校,以及學堂在線、海康威視、科大訊飛、匯桔網等科技創新型企業,發起成立“新金融人才產教融合聯盟”,通過建設大數據實驗室共同研究金融事業發展和金融學科發展的重大基礎課題。

同時,建行積極探索創新合作共建模式,分別與南開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西南財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合作共建建行大學華北、華中、西南、西北、華南學院。人才培養方面,建行與高校聯合共同研發高水平、有影響力的教材、課程,提升教育培訓的供給能力和質量;針對高校學生培養,共享數據和案例的使用環境,幫助高校開展更有針對性的學生培養和課題研究,更好地與社會實際需求對接。在就業創業方面,建行積極與合作高校建立實習實訓制度,培養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陳德榮:武漢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是中國寶武旗下核心職教資源,是一所由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備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職業院校,其前身為創辦於1956年的武漢業餘鋼鐵學院。武漢工程職業技術學院作為寶武的一員,學校就是企業的一部分,這種校企一體的體制,既能充分利用企業的技術、設備、人才和文化資源用於職業教育,又能貼近企業、緊跟行業的需求,高度符合國家發揮企業重要辦學主體作用、實施產教融合發展的職業教育戰略。

李書福:吉利30多年的穩步發展,得益於產教融合政策的有效支持和引導,在應用型、技術型、技能型等人才培養與產教協同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有益探索。1997年,吉利進入汽車產業時,就同步創辦學校,現已擁有北京吉利學院、海南三亞學院、浙江汽車職業技術學院等從職高到研究生院不同層次的院校8所。2018年,吉利與近300個專業院校達成深度合作,儲備人才逾萬人,並通過創辦企業大學,開展“成蝶計劃”等培養項目,積極參與院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加強雙師型隊伍建設,構建緊密聯動、協同共贏、成果共享、人才交付的創新發展共同體。同時,吉利還與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知名院校及科研機構開展技術合作,在主導或參與的多項國家項目中,攻克了一批核心技術,創造了多項達到國際水平的科研成果。

变产教融合企业为“学习工厂”,你想来体验吗?

2

“學校熱、企業冷”,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

破題變革,實現人才供給端與需求端聯動對接

主持人:目前推進產教融合還存在哪些久攻不破的難點和問題?

田國立:當前我國產教融合發展還存在諸多不足。既有“不對接”的問題,如人才培養層次、類型與實體經濟產業佈局和發展需求不相適應,技能型、應用型、複合型人才長期短缺。也有“不願接”的問題,如“學校熱、企業冷”、企業發展難點與院校課題“研點”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不少高校手持大量科研成果,卻苦於難以轉化,缺乏精準對接,校企協同的人才培養局面成了“兩張皮”。還有“不敢接”的問題,如辦職業教育需要成本,投入產出比不確定,培養出來的人才也未必能夠直接變現,因此心存疑慮,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積極性不高,動力不足。

陳鋒:前一階段國家出臺的改革意見和政策措施主要發力於供給端,即主要是推動高等學校和職業院校深化產教融合改革,加快推進學科專業體系、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但在產教融合的另一端即需求端,還缺乏具體的制度設計和政策支持,出現了或者企業有積極性但學校對接不上,或者學校抱怨校企合作“一頭熱、一頭冷”等問題。

主持人:針對上述問題,《實施辦法》將在哪些方面集中著力,各個擊破?

陳鋒:《實施辦法》著力實現人才供給端和人才需求端聯動對接,教育政策和產業政策疊加運用,人力資本和產業資本協同發力,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重大制度創新。

《實施辦法》著力推動人才和科技需求與供給深度融合,將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作為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的重要方向,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核心交匯點,採取政策組合拳引導、激勵企業深入參與產教融合改革,進一步打通人才培養體系供需和科技創新鏈條,從而形成進一步加快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強大動力。

陳德榮:《實施辦法》強調,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職業教育在教育工作全局、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的定位正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李書福:對汽車製造業來講,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已成為行業發展的大趨勢,顛覆性的技術創新正在席捲汽車以及更大範圍的交通產業。新的變革背景下,人才作為驅動企業發展的第一資源,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特別是適用型人才的培養,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現實課題。《實施辦法》的發佈,從政策層面促進了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與融通,為增強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匯聚發展新動能,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变产教融合企业为“学习工厂”,你想来体验吗?

3

利益、技術、資源、文化、人員、制度融合——

增進共識,將產教融合型企業建成新型“學習工廠”

主持人:《實施辦法》發佈後,我們最常聽到的一句話便是將產教融合型企業建成新型“學習工廠”。這個“學習工廠”究竟該怎麼去建?

陳德榮:我的建議,一是校企利益融合,建立校企利益融合長效機制。二是校企技術融合,實現學校理念層面與企業產品層面技術的有機結合。三是校企資源融合,共建、共管教學和技術技能設施、實習實訓基地及學生創新創業、員工培訓、技能鑑定等資源。四是校企文化融合,在校企利益共同體層面形成集體文化。五是校企人員融合,學校與企業在管理層面、師資層面上創造條件交叉兼職、任職。六是校企制度融合,企業管理制度融入學校教育教學和學生的日常管理中。

田國立:高質量發展需要高素質勞動者,建行大學實施的“金智惠民”工程,正是與高校合作,為小微企業主、個體工商戶、扶貧對象、涉農群體、基層鄉鎮扶貧幹部、在校大學生等提供多層次、多形式的金融普及和實用知識培訓,幫助民營企業家提高經營能力和管理水平,幫助工人農民等群體提高就業技能。

陳鋒: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打造數以萬計的新型“學習工廠”,是一個需要政府、企業和學校協同發力的系統工程,是一次關聯產業、教育和社會各方面的跨界創新,它的成功探索必將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增添新動力。

要著力構建真實場景真實學做實踐教育的新空間。產教融合型企業要通過舉辦和參與舉辦職業院校、產業學院和將企業的科技創新平臺、生產服務場所提升為學習場所、創客空間。

要不斷深化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新流程。產教融合是人才培養流程和模式再造的深刻變革。產教融合型企業要將貫穿“生產—研發—管理”全流程的教育要素供給融入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過程,要通過校企合作,將創新成果轉化為學科專業知識體系,將新技術轉化為新課程,共同推進企業導師制和現代學徒制探索,共同建立學習者能力合成、驗證、評價機制,服務教育高質量發展。

要加快推進產教融合協同創新模式。將產業和民生重大問題作為產教協同發展的主攻方向,促進學校和企業各自根據比較優勢精準定位,發揮所長,並基於共建共享、協同創新機制,實現創新要素資源的高效結合和疊加放大。各級政府要站在創新體系建設的戰略高度,統籌產業、教育、科技資源,著力加大對產教融合協同創新的支持力度。

要全面探索創新精神和工匠精神傳承培育新機制。創新精神和工匠精神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文化基礎,也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是企業和學校的共同任務。創新精神和工匠精神從學習中來,更從實踐中來,要通過校企合作實現一體化設計、全流程培育。

变产教融合企业为“学习工厂”,你想来体验吗?

4

打通兩條線,搭建創新鏈——

普惠眾智,打通產教融合“最後一公里”

主持人:在科技大發展的背景下,如何藉助科技創新的力量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產教融合?

陳鋒:我們必須堅決打通兩條線路,目標是建立以技術進步為主軸的創新鏈:一方面以行業企業創新需求為引領,貫通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全過程;一方面以知識創新轉化為引領,貫通產業應用、人才供給各系統。要培育和弘揚兩種精神,即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率,在產教融合的各主體、全流程整體設計、協同推進、有序銜接培養全體學生和勞動者的創新精神和工匠精神。

陳德榮:建議以產教融合型、高質量發展為導向,實施四大建設——聚焦產業鏈,實施辦學專業對接計劃,推進專業建設。加強與產業鏈對接的專業群建設,將職業資格標準與專業課程標準相銜接,與企業行業共同制定和完善專業課程標準;聚焦雙師素質,實施師資結構調整計劃,推進師資隊伍建設。實施“雙師”素質提高計劃,實施“內訓師”建設計劃,建立廠礦首席師、技能大師兼職教師資源庫;聚焦“大企工匠”高技能培養目標,實施實訓提升計劃,推進實訓基地建設。完善校內實訓室建設,形成集教學、生產、培訓、技能鑑定、技術服務於一體的能力;聚焦產教融合,實施共享計劃,加強平臺建設,設立產教融合型企業共享平臺,推進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四方聯動”。

同時,以戰略支撐型、高技能引領為導向,深化四大改革:聚焦“雙元”培養,深化育人模式改革。聚焦協同和價值創造,深化培訓及職後教育改革。聚焦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教學管理改革。聚焦機制建設,深化治理結構改革。

主持人:具體做法有哪些?

田國立:下一步建設銀行將主動對接發改委、教育部等產教融合主管部門,勇於擔當、主動作為,著力打造科技創新孵化器,推進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籌建大數據實驗室、創新實驗室和實習實訓基地。向合作高校開放,與高校共同研究金融事業發展和金融學科發展的重大基礎課題,推動行業技術創新。向合作高校在校學生或往屆畢業生提供創新創業服務,並輔以技術支撐和導師支持。與合作高校建立對口實習制度,定期安排高校相關專業學生到建設銀行對口部門實習,培養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為其今後走向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李書福:吉利正全面構建全球人才森林生態,我們將緊抓政策機遇,以國家產教融合政策為引導,全面打造產教融合型企業,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和人力資源開發中的重要主體作用。

陳鋒:地方政府要搭建平臺促進產教融合型企業發展。要將產教融合作為推動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優化人口和勞動力資源配置的戰略抓手,要把產業扶持政策更多地體現到對企業的人力資本投資、後備人才培養的支持上,建設各種形式的教育、人才、科技、產業、金融等各類創新要素資源組合融通的產教融合平臺,發揮產教融合作為經濟增長和科技創新的倍增器作用。

學校要擁抱變革加強與產教融合型企業的協同。學校“引企入教”、企業“引教入企”,核心是要將行業企業的創新需求融入教育鏈,重塑人才培養體制機制流程模式,引發辦學體制、學科專業體系、課程體系、學習方式和評價標準的深刻變革。學校和產教融合型企業是天然的合作伙伴,但合作的基礎是學校必須加快改革創新的步伐,將人才培養真正定位到培養適應科技進步和產業變革的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上來,將辦學模式真正轉變到服務發展、開門辦學、開放共建、協同創新上來,將科研成果更多地體現到對實體經濟和民生福祉的實際貢獻上來。

企業要充分發揮促進產教融合的獨特優勢。企業作為市場主體,能夠敏銳捕捉創新需求,從而引導學校對人才培養和技術創新進行有效定位;企業處於技術創新前沿,可以迅速地將創新成果傳遞到教育教學和科研活動中;企業擁有產業化的研發和生產服務設施,能夠為人才培養提供真實場景,也是學校科研成果轉化的最後一公里;企業擁有眾多經驗豐富的管理和技術人員,是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推行現代學徒制不可或缺的導師和師傅寶庫;企業與上下游產業有著廣泛的聯繫,具備推動眾多學校和眾多企業相互連接構建平臺化、生態化合作的優勢。

变产教融合企业为“学习工厂”,你想来体验吗?

光明教育工作室出品

变产教融合企业为“学习工厂”,你想来体验吗?

長按識別關注 為您解讀教育中國

兩個一流|老師,光環下的“一地雞毛”|陳平原|教師考評|兩會教育|陳寶生答記者問|“雪中炭火”趙家和|學區房價|“挖”人才創一流|網絡授課|衡水中學|學前教育

变产教融合企业为“学习工厂”,你想来体验吗?

內容:光明日報

統籌:周世祥

你還會喜歡:

变产教融合企业为“学习工厂”,你想来体验吗?

語情局

預言之妙,妙不可言關注

变产教融合企业为“学习工厂”,你想来体验吗?

光明學人

中國學術,光明特色,人文表達關注

变产教融合企业为“学习工厂”,你想来体验吗?

光明講壇

祈願思想燦爛,又望文才熠熠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