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农“联姻”催生教育扶贫新模式——黔西南实施“校农结合”走笔

“要积极探索集团化推进‘校农结合’,大力推广黔西南州‘贫困户+合作社+配送中心+学校’工作模式,鼓励各地各校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创新探索‘校农结合’新路径,努力实现全省教育系统‘校农结合’全覆盖。”2018年12月14日,省委书记孙志刚在全省教育大会上对黔西南“校农结合”扶贫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

近年来,我州积极探索“学校十公司(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方利益链接模式,形成黔西南州“校农结合”教育扶贫新模式,在调整地方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地方合作社发展及农民收入增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多赢局面。

2018年,全州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校1344所(其中学前教育阶段370所、义务教育阶段974所),享受学生41.2万人(其中学前教育阶段8.2万人、义务教育阶段33万人),下达资金2.23亿元,全州基本实现了学前教育阶段、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试点县兴义市学校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三个全覆盖”,为全州实施“校农结合”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贞丰县龙山阳光田园综合体“校农结合”基地,是按照4A级景区标准规划建设的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省级重点高效农业产业园,面积3万亩,覆盖贫困村5个,贫困户923户3643人。该县以“配送中心为基础,以基地为抓手”,实现了“爸爸种菜、妈妈做饭、孩子吃饭”的食品安全主观防控理念。

同时,贞丰县利用“三新”(新技术、新链条、新农民)创新实现“四助推”(助推产业发展、助推农民就业、助推农民增收、助推精准脱贫),随着配送中心、蔬菜种植基地、村种养业合作社的建立,为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实现了增收致富。

“实施‘校农结合’这种模式可以实现多赢目标,催生出教育扶贫新模式,真正实现菜农用心、娃娃开心、父母舒心、学校省心、政府放心。”兴义市捧乍中学负责人在谈到“校农结合”时说道。

2016年,兴义市捧乍镇堡堡上村成立了“兴义市保富民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投入资金115万元,流转土地90亩,建成蔬菜大棚38个5000平方米,猪舍2个,年产蔬菜100多万斤,专门提供给全镇中小学食堂,当年吸纳11户贫困户通过“特惠贷”46万元入股,户均年固定分红收益为5000元。

从2017年9月起,全州基本实现学生营养餐集中配送“五心”(企业用心、孩子开心、家长舒心、学校省心、政府放心)模式全覆盖,省教育厅把我州义务教育阶段“校农结合”精准扶贫“五心”模式作为全省推进“校农结合”五种模式之一在全省试点推广。

截至2018年底,全州实施“校农结合”学校1450所,覆盖学生51万人,与基地、合作社、公司或个人签约2499个,累计采购农产品达6.3万吨,销售资金4.8亿元。通过实施“五心”营养餐、“校农结合”扶贫模式,为推进农业产业升级、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助推农村经济振兴和农民增收致富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关于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确保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我州明确把“校农结合”工作作为年度目标考核内容,专门成立了“校农结合”专班,开展教育扶贫工作,各地亮点纷呈,各有实招。

安龙县创新探索“五注重”“三结合”工作法,创建了“易地扶贫搬迁九龙社区蔬菜种植基地”“安龙县神农绿野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让贫困农民走上了增收致富的脱贫道路。

义龙新区建立多部门监管机制,组建工作专班负责“校农结合”工作,制定《义新区教育局2018年“农校结合”工作实施方案》,保障了“校农结合”过程中食材及货源渠道的安全检测,让学生吃上安全的营养食品,为“校农结合”助推脱贫攻坚提供坚实保障。

望谟县“校农结合”以郊纳镇邮亭村为示范点,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学校+农户”的模式,2016年成立合作社,承包土地200多亩种蔬菜,为郊纳镇所有学校食堂提供农产品食材,在解决蔬菜销路问题的同时,学校师生也吃到了真正的无公害、新鲜蔬菜,带动了近300人就业,销售额达24万元,带动50户农户参与分红16万元。

2018年以来,我州大胆探索,合力攻坚,坚持面上推进、点上突破、点面结合、不断深化的要求,大力推进“校农结合”工作,按照实施“校农结合”的目标性和重要性要求,通过“学校+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教育扶贫新模式,全面推进农业发展,保障学校食堂农产品供给稳定安全,真正发挥“校农结合”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的最大作用。通过开展“一月一研讨、一县一小结”现场活动、教育扶贫“夏秋攻势”等方法,助推“校农结合”稳步实施。

我州结合实际,科学谋划“校农结合”基地,不断增加基地数量,在管理上从传统向现代转变,从粗放型管理转向科学化精细管理,把“校农结合”基地做大做强做优,从县城延伸到乡镇、村,扩大基地面上规模,不断满足学校就近取材需求。

同时建立健全“校农结合”风险防控机制,杜绝在“校农结合”实施过程中出现贪腐行为,降低廉政风险,制定“校农结合”各种安全风险管控预案,加强对产品交易、集中供给等全过程的监督和管控,充分利用好国家有关安全保障政策,着力防范化解安全风险,坚决遏制各种事故发生。

我州将继续做好“校农结合”教育扶贫现场研讨活动,纵深开展“校农结合”助推产业扶贫,不断探索全州义务教育阶段“校农结合”“五心”扶贫模式,督促配送公司加强规范管理,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合作,明确学校、公司(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间的产品供需关系,解决在“校农结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加大对蔬菜基地或合作社的培植力度,积极寻求“校农结合”基地建设的有效方法,全面执行大宗食材订单种植、定向采购、定点服务,与公司、合作社、农户签订订单式农产品购销合同,根据季节及学校食材需求,及时调整种植养殖产业,不断提高供给能力。

今年,我州以培育“基地”为龙头,实现农村经济振兴,按照“一县一业,一乡一特”原则,每个县(市、新区)至少要打造一个基础好、条件优、规模成型、满足学校需求的大宗农产品规模基地,把“校农结合”基地做大做强,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助推精准扶贫,实现农村经济振兴,助推同步全面小康。

“校农结合”模式是州委、州政府推动产业脱贫、乡村振兴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举措,是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保障学校食堂供给的有力抓手,我州将不断推进“校农结合”工作,坚持需求引导与产业培育有机结合,坚持建基地与搭平台有机结合,坚持扶贫与扶智有机结合,在实践中总结形成“校农结合”精准扶贫机制,发挥“校农结合”作用,提高教育扶贫效率,为黔西南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作出应有贡献。(周 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