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李世民不率先发动玄武门之变,最后会不会死于李建成和李元吉之手?

梁溪居士陆建荣


苍茫大地认为:李世民不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可能性不存在。原因如下:



一、李世民有盖世军功,李渊已赏无可赏。

秦王首义之功,在李家平定天下六场大仗中,世民打了四仗,扫平陇西薛举之子薛仁杲,铲除了大唐来自西方的威胁;

击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并、汾失地,巩固北方;

虎牢之战,一石两鸟,扫平河南王世充、河北窦建德,为大唐拿下了华北。

重创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和山东徐圆朗。

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渊称帝建唐,封李世民为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进封秦王。虎牢之战后,武德四年十月,声誉日隆的李世民被封为天策上将(执掌天下兵权)、领司徒、尚书令(名誉宰相)、中书令(宰相)、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位在王公之上,食邑三万户。李渊改革币值,顺带赏赐给李世民三个铸钱炉,意味着李世民在拥有天下兵权后又拥有了大唐部分财权。诏令特许天策府自置官属,世民又开设文学馆,招揽四方彦士入馆备询顾问,李世民秦王府俨然一个小朝廷。

二、唐初朝廷已形成李渊的诏敕、太子下的令、秦王、齐王下达的教并行的地步。政出多门,有关执行部门不知该听哪个的命令,只有按照收到的先后为准。



仅举一例:李世民灭了河南王世充。李世民因为死党淮安王李神通有功,拨给他几十顷田地。张婕妤的父亲通过女儿向女婿高祖讨田,高祖写敕令赐田给他,李神通因为世民教令在先,竟不让田。

朝廷中,已形成李渊、李建成掌政权,李世民掌军权的分裂局势。

三、《资治通鉴》中的几个秦王避祸桥段,需去伪存真,细细品读。

世民与建成、元吉因权利争斗,矛盾日益尖锐。李世民提早布局洛阳,让行台工部尚书温大雅镇守洛阳,派秦王府车骑将军张亮率亲信张保等千余人前往洛阳,拿出巨资,暗中结交崤山以东豪杰。元吉告发张亮图谋不轨,张亮死不开口,朝廷放虎归洛阳。这段告诉我们:世民已在提早大做叛乱的文章喽!张亮也并非钢筋铁骨,抗击打能力这么牛,只是李渊、建成对世民也心存顾忌,一是顾忌父子兄弟情,二是顾忌世民太能打,见世民羽翼丰满,有得陇望蜀歧途,敲山震虎一下,让世民适可而止而已!

建成夜间召世民饮酒,暗中下毒,世民突然心痛,吐血数升,淮安王扶他回西宫。李渊闻讯探视,对世民说:你有首义之功,又有平定海内大功,我本打算立你为太子,你却坚辞。现在建成年纪最大,上太子位已久,我不忍夺他之位。这段史书纯粹扯蛋。一是建成既然下毒,已不顾兄弟之情,怎会让世民吐血数升而逃回?唯一的可能,兄弟酒喝高了,喝出胃出血之类!李渊劝儿子们少喝酒有可能,可怎会再去提太子位钩出世民胃中的老馋虫?

还有一段:李渊见三个儿子分成两派,水火不容,怕一起住在京城发生武装械斗,决定派世民返回陕东行台,留居洛阳,决定陕州之东归世民主宰,让世民置天子旌旗,如梁孝王故事。世民哭泣着,以不愿远离父皇膝下为由推辞。建成、元吉又心怀鬼胎,怕放老二归洛阳,拥有土地军队,将来不好驾驭。以为滞留世民在长安,捉他如捉匹夫。于是指使大臣密奏李渊,最终留李二于长安。



世民吃亏了吗?赚了。世民并不想离开京城,只想让死党提早控制陕东,自己想在京城政变。原因如下:

玄武门守将常何已被世民收买,太子东宫率更丞王晊又是世民安排的余则成,世民想干什么还不昭然若揭吗?加之秦王府有八百劲卒,长孙无忌、尉迟恭、张公瑾、侯君集都在府中啊!想干什么?要问吗?

光一个尉迟恭、一个李世民就够建成、元吉喝一壶啊!当年,尉迟恭曾多次从猛将齐王李元吉手中空手夺槊!世民曾对黑炭头豪言:凭我掌中弓,将军手上槊,可纵横天下!

李世民如赴任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凭他的性格绝不会臣服大哥,到大哥登基时兄弟俩必是一场苦战,当然世民胜算更大些!但建成也很能打,手下武将李元吉、薛万彻、冯立……文臣魏征、王珪……都是拿得出手的,建成曾独自灭了重新造反的窦建德手下悍将刘黑闼。

世民示弱于兄,起到麻痹建成效果,想在诸如玄武门这些地方“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招制兄。从而以最小的代价,取得皇位争夺战的决定性胜利。

四、从后来的玄武门之变来看,世民心狠手辣,残忍至极!

玄武门之变,一箭射死兄长;与他相比,擅射的老四李元吉临危,现场技术严重变形,最近被尉迟恭射杀。李世民面对东宫及齐王府大队人马的猖狂反扑,沉着地让尉迟恭割下兄长建成的头颅,震摄太子及齐王劲卒心魄,又从容地令尉迟恭进宫吓老子、逼宫,随后毫不犹豫地杀死十几个侄儿,连两三个月的婴儿也不放过。事后还心安理得地睡嫂子、睡弟媳,这等心理素质、厚皮功夫,简直天下无敌啦!

综合上述,李世民绝不会任凭建成、元吉宰割,撸着屁股等着挨打,甚至连做一字并肩王也不会乐意,他天天只想一点:那就是干掉太子建成,我就是太子;搞掉皇帝老子,我就成了大唐的主子!谁敢挡我登基,我就叫他黄泉路上苦兮兮!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是他和死党们深思熟悉后的必然选择,万一失败,他们必拉起反旗!绝不会束手待毙!他们始终认为造反不是请客吃饭,不需要温良恭俭让!


苍茫大地顾炜斌


“玄武门之变”是唐朝初期的一场流血的宫廷政变,公元626年7月2日,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政变。政变之后,李世民成为太子,此后不久登基为帝,改元贞观。

那么假如李世民没有发动玄武门之变,他的结局会怎么样呢?实际上以李世民的能力和实力,如果不发动玄武门之变,必然会遭到李建成,李元吉的迫害,结局必然悲惨。玄武门之变骨肉相残是必然的,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也是正常的。

‖李世民军功卓著,实力很强,有功高盖主的迹象

唐高祖李渊即位后,李世民为秦王,率领武将集团带兵出征,功劳也最大。他是军队的实力派,也是能力不凡的军事将领。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军功卓著,实力强大的李世民功劳太大,以至于没法封赏,有功高盖主的迹象。


‖太子李建成也有一定的势力,双方矛盾不断加剧是必然的

唐高祖李渊即位后,李建成为太子,常驻宫内处理事务,为文官集团代表。太子李建成虽说也有能力,但是不如李世民,即便如此他仍有一定的势力。

太子自知战功与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惮,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和陷害李世民;同时李世民集团亦不服太子,双方持续明争暗斗,矛盾加剧是必然的,双方到了后来已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李世民发动政变,先下手为强,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一说为长孙无忌、尉迟恭、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琼、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人入朝,并在玄武门埋下伏兵。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搞定了李建成,李元吉,先下手为强,成为皇太子,不久登基为帝,改元贞观,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资治通鉴》:“立嫡以长,礼之正也。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隐太子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势逼,必不相容。使高祖有文王之明,隐太子有太伯之贤,太宗有子臧之节,则乱何自而生矣!既不能然,太宗始欲俟其先发,然后应之,如此,则事非获已,犹为愈也。

总而言之:李世民之所以会发动玄武门之变,一方面是因为李渊对他的倚重动摇了李建成的太子之位,李建成担心自己被废所以总是想方设法的制衡李世民。另一方面李世民逼宫夺权,也是因为他自己功高盖主,对皇权有了野心。


源稚生


如果唐太宗李世民不率先发动玄武门之变,最后会不会死于隐太子李建成和巢剌王李元吉之手?几乎是没有疑问的,会!实际上,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先下手为强,彼时东宫与天策府已然势成水火、一触即发,李世民仅仅是先下手为强制造既成事实而已。如果他不先下手,即便李建成、李元吉短期内不下手,李世民早晚也还是会死于李建成、李元吉之手。毕竟一山不容二虎,何况面对的是皇位?所谓“张亮谋反案”实际上就是李建成、李元吉对于李世民下手的前奏。



李世民与胞兄李建成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多多少少有唐高祖李渊的刻意为之。面对两个儿子在行政和军事方面逐渐占据各自的优势、拥有了各自的势力,作为父亲的李渊内心多少也是有些不放心的。既不想让老大李建成做大,也不像让老二李世民做大。因此,老李采取了两边加码的方式,给予老大李建成太子之位、并分管行政事务;又给予老二李世民开牙建府的权力、成了天策府,分管军事事务;让两个儿子始终处于一个势均力敌的状态。如此一来,老李自己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不用担心哪个儿子做大,影响到自己的地位。同时,由于战事仍在继续,储君又不便身临战场,短期内李渊也实在找不出其他人取代李世民。既然需要老二拼命,甜头自然是要给的。也正因为如此,使得李世民逐渐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足以与正牌皇太子李建成分庭抗礼。



实际上,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并没有占据压倒性优势。朝堂之上的群臣,除了“秦党”,大部分还是认可李建成法定继承人地位的,这也是李世民让张亮出面联络山东豪强的原因之一,为的就是想离京避祸、同时可以割据一方,以防万一。从这一点也能看出,李世民实际上心里也是没底的。而且,李渊也并不像经过李世民“指导”的史籍所记载的那般不堪,总体上还是掌控着实际权力的。或许李渊也看到了李世民的迅速崛起对于李建成、甚至自身的威胁。因此,玄武门之变前夕,李渊实际上已经开始着手压制李世民势力的发展了。“张亮谋反案”说到底就是先兆,说明李渊内心已经准备倒向老大李建成,拿老二李世民开刀了。得亏张亮扛住了,否则会出现怎样的结局还很难说。即便李渊不杀了李世民,借势削弱其势力基本上是必然的。一旦处于绝对弱势,李世民也就成了刀俎之上的鱼肉,任人宰割了。李渊活着或许李世民性命不会受到威胁,但是李建成即位之后,李世民必死无疑。更何况,李建成愿不愿意、敢不敢留着这个威胁自身地位的弟弟到自己即位,还很难说。



面对这样的形势,李世民最终选择了先下手为强,在玄武门动手,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或许有人说,李渊既然掌握着实权,为什么会对玄武门之变置之不理?反而接受了既成事实呢?很简单,玄武门之变是突发事件,李渊毫无准备。事发后,李世民让尉迟恭上门逼宫,李渊猝不及防,临时调兵根本来不及。和尉迟恭这样的猛将面对面,李渊如果不就坡下驴,自己能不能善终都很难说。更何况,李建成、李元吉已死,李渊成年的儿子和嫡子只剩李世民一个,他别无选择,与其鱼死网破,不如接受既成事实,换取自己的善终。至于群臣,李建成、李元吉已死,剩下的唯一合法继承人就是李世民,而且老板李渊都默认了,他人也就不好说什么了。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如果李世民不率先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那么秦王李世民最后的下场不会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好到哪里去!


原因很简单,双方的矛盾已经是不可化解的。这一点当时的任何一个人都能看得出来。无论是秦王李世民,还是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都清楚的意识到双方对于权力的斗争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这一点就连大唐王朝的开国皇帝、三个人的父亲唐高祖李渊的心中也是十分清楚的!

首先在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前的一段时间里。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已经形成了对秦王李世民的战略优势。秦王李世民的势力受到了种种的限制和打压,并且其手下的文臣和武将被分批次调出秦王府,甚至秦王李世民手下的将领都要被齐王李元吉征用到边境去打仗。大唐王朝最为年长的三位皇子之间出现这样的权力失衡,实际上得到了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唐高祖李渊的默认和支持。



也就是说此时的唐高祖李渊在战功卓著的秦王李世民和同样优秀的太子李建成之间迟迟不能抉择,李渊不愿废长立幼,尤其是在长子李建成并任何无过错,甚至对于建立大唐同样有着功勋卓著的功劳的前提下,李渊既不愿看到几个儿子为皇位继承人而明争暗斗,更不愿看到儿子之间手足相残。因此唐高祖李渊在洞悉了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间的矛盾之后,既没有废除太子李建成立秦王李世民为太子;也没有罢黜秦王李世民手中的兵权和职务,专心扶持太子李建成为接班人,正是由于优柔寡断的唐高祖李渊的犹豫才酿成了玄武门之变。



实际上在玄武门之变发生前,唐高祖李渊表现出了对太子李建成的支持,并且开始削弱秦王府的势力。这样的行为错误动了秦王李世民的神经,因此秦王李世民先发制人,发动玄武门之变射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之后,逼其父亲唐高祖李渊就犯。立自己为太子,随后数月之后李渊禅让皇帝之位于李世民。安心待在后宫之中做起了太上皇。李世民因此成为了这场宫廷政变的胜利者。


实际上倘若李世民也像其父亲一样优柔寡断,不能当机立断的发中宫廷政变射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那么等待李世民的势必就是在秦王府的势力和权力不断被分解和蚕食之后,遭到太子李建成的迫害。即使这场迫害不会在其父亲唐高祖李渊在事实发生,但是当李渊去世之后,登上皇位的太子李建成势必会以莫须有的罪名将秦王李世民杀害。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最是无情帝王家!说的其实十分有道理!慈不掌兵,义不掌财!仁爱孝悌,不掌天下!太子李建成也并非没有杀死秦王李世民的心。只是太子李建成认为杀害秦王李世民的时机还不够成熟,被秦王李世民抢先一步罢了。

其实要杀一个人,可以有一万种理由,同样也不需要任何理由。


珞珈山的猫


诚如楼下所言,一山不能容二虎啊。在“玄武门之变”发生前,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了,史书中记载,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建成曾经约李世民一起饮酒,但是李世民酒后却吐血数升,差点死在路上(建成夜召世民,饮酒而鸩之,世民暴心痛,吐血数升)。李渊专门出面调解,让李建成不要再请弟弟喝酒了。

另外,史书中称“玄武门之变”的导火索就是李世民得知李建成和李元吉准备利用突厥进犯之机,先夺了李世民的兵权,再将他除掉(今汝得秦王骁将精兵,拥数万之众,吾与秦王饯汝于昆明池,使壮士拉杀之于幕下,奏云暴卒),李世民为了保命才决定先发制人。

以上两件事都是史书中的记载,其可信度先不说,但是可以侧面证明,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之间的矛盾是有目共睹的。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李建成顺利即位的话,拥有一个庞大势力网的李世民不会愿意当千年老二,即便是他没有造反的意图,也难保那些常年追随他出生入死的将领来一个“黄袍加身”。而李建成就是再仁德,不忍心对弟弟下手,唐朝的官员也会想办法“削藩”,到时候李世民不是被逼造反,就是被杀。反正他们兄弟俩不会有个好结果。

这种事情在中国历史上还是比较常见的,比如西汉初年的七国之乱、北宋初年赵匡胤之子(或者赵匡胤本人)之死、明朝的靖难之役等等。


国史通论


应该不会,最大的可能是死于李渊之手。

玄武门事变的前夜,李渊给李世民看国家天文台台长(太史令)傅奕的报告,说太白星有异动,预兆秦王(李世民)要坐天下。任何帝王对打着天命旗号要取代他的人,历来是杀无赦的。给李世民看这个报告,意思很清楚:你自杀算了。

从李世民的回答看,他也很清楚这点。他说我对兄弟毫无亏欠,他们现在要杀我,好像在为王世充、窦建德他们报仇。首先他知道自己要没命,其次他不敢说这是李渊的意思,只好说是兄弟们要害我。

这份报告不管真假,代表李渊已下定决心要除掉李世民。看到报告的第二天清晨,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政变。


一分钟神思漫游


如果我们大体认同史书的记载,那么显然昆明池计划一旦启动,李世民凶多吉少。李世民的部属已经提出了,如果当初舜被家人杀了,还怎么做圣君?李世民要占卜,张公谨当场踢飞了乌龟壳,说:必做无疑的事为什么要占卜,不吉利难道还不做了吗?

就算因故昆明池计划没实施,李世民当时免于被害,后面的趋势也是羽翼被削,等李建成顺利登基,李世民就算活下来也大概率生不如死,甚至不排除出现李元吉希旨杀了李世民、李建成再杀李元吉“为李世民报仇”的戏码。李世民可以不为自己着想,但如果因此让和他出生入死的兄弟们变成砧板上的鱼肉又对得起谁呢?

如果有人不相信史书记载强行说历史被改了不可信,那我放弃讨论,您认为的都是真相。


代牧益州阎文平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这叫先下手为强,如果李世民不提前发动政变的话,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下场就是李世民的结局,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来看一下当时的情况。


李渊起兵反隋的时候,李世民起了关键作用,并在建国前后的多场征伐平乱的战争中立有赫赫战功,李渊都对他非常赞赏,并对他有过许诺,本来应该是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的,但想起对李世民的许诺,使他左右为难,举棋不定,这才导致了长次子之间的矛盾,也可以说他们两个的矛盾就是李渊一手造成的。

李建成为了对付李世民,就联合自己的弟弟李元吉,两人一拍即合,结成联盟,企图谋害李世民。他们就曾经拉拢过尉迟敬德,给他送去了一车的金银珠宝,并附信一封,表示愿意和尉迟敬德交朋友,让他陷害李世民,但是被尉迟敬德果断拒绝了,随后立即告诉了李世民,从此李世民对他们也加强了防范。如果当时尉迟敬德一时糊涂答应了,李世民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一命呜呼了。


李建成和李元吉还多次邀请李世民参加酒宴,想要趁机陷害,但是李世民已经对他们有了戒备之心,所以他们也始终没有机会实施行动。

一直到武德九年的夏天,机会来了,当时的突厥人经常侵扰边镇,李建成就向唐高祖推荐李元吉出兵平乱,为了给李元吉饯行,就邀请李世民来昆明池赴宴,然后在宴会上把李世民给做了,谁知道这个消息被尉迟敬德知道了,立即告诉了李世民。

李世民知道这个消息以后,就决定先发制人,趁他们两个进宫辞行的机会,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这才杀兄弑弟,登上了皇帝宝座。

可以肯定的说,如果李世民不先发制人,最后一定是死在李建成,李元吉的手中,俗语说得好“财帛动人心”,人们为了财宝都可以动手杀人,更何况天下第一的皇帝宝座,只有除掉李世民,李建成才能真正促使李渊下定决心,才能顺利继承大唐的江山,如果李世民不发动这场政变的话,大唐的历史有可能会被改写。


老苏拉历史


历史都是由胜利者写的。对于后世关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记载我们其实都能看出来大部分都是一些负面的。因为毕竟李世民才是最后的胜利者嘛,当上了皇帝,史官记载肯定也是有出入的。

不过不管怎么样,李世民在当上皇帝之后的作为,那也算是千古一帝啊!贞观之治,把大唐推向了盛世,开疆拓土,如果李建成来做皇帝的话,即使李建成是一个聪明的人也不一定会做的更好,历史也没有如果,但是自己还是粉一下李世民的。

帝王之家是没有亲情的,古代帝王之家的内斗还不多吗?父杀子,子弑父,弟杀兄,兄杀弟,臣弑君的多不胜数。胡亥把自己的兄弟姐妹基本上杀光,汉武帝把自己的儿子都杀了,还灭了他们一家人。杨广把自己的父亲都杀了,兄弟都逃不过。所以说如果是李建成当了皇帝,那么李世民也不一定能够逃得过。毕竟皇帝的权利才是至高无上的,即使你是他的儿子,兄弟,父亲等等在皇帝之位的面前任何人都是挡路石。而且这个时候的李世民的功劳已经是超过李建成了,一旦李建成登上皇帝之位,很难不保证李世民永远不会造反。所以李建成想杀李世民这个也是理所当然的。

历史上在玄武门之变之前记载,李世民在李建成邀请的宴席上中过毒,李世民是称李建成下毒的,但是李世民并没有任何事,这个也是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直接原因。但是基本上很少有人相信这样的,因为如果是李建成要杀李世民的话,机会还是很多的,毕竟他是东宫之主,当今的太子,未来的皇帝。

李世民的野心其实在李渊还没有起兵之前就已经是显露出来了,而且这个时候来说,李世民的权利并不比李建成这个太子的权利小,李世民掌握着大唐的军权,封为秦王。李世民的军事才能不得不说在兄弟之中是最高的,在大唐的建立过程中立下了很多功劳,可以说大唐的建立就是李世民打下来的,面对这样的功绩,李世民甘心把自己打下来的江山送给别人吗?李渊对李世民也是封无可封的了,基本上能给的都给了,就差一个太子之位了,所以这个时候李世民也只有这一条路可以选择了。

李世民为什么不学杨广让李渊废了李建成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没有理由。李建成的功劳虽然比不上李世民,但是在政务上,还有自己的生活上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所以也就没有理由废了他了,那么就只有发动政变彻底杀了李建成。李渊知道结果之后也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

但是不管怎么说李世民当这个皇帝更加的适合!


中国历史研究所


按照历史皇帝一贯作风,李世明以及他的手下,都将被各种借口所消灭,

还是太子的李建成一直对李世明有点嫉妒,好多胜仗都是李世明打下来的,从刚开始李渊是想传位给李世明的,当时的律法是传给大儿子,所以李建成都有嫉妒李世明的理由,

皇帝一直都是高风险的职业,登基之后各种顾虑,权利在手不可能留一个比自己功劳大的人在身边或者存在,按照题目上可能还说轻了一点,不只是死亡这么简单,有可能遗臭万年

李世明当皇帝之后呈现出来的能力,让所有人都认为玄武门之变是正确的,他做了太多的事情对国家有用,唐代绝对是中国最强大的时期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