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登风物志——昆嵛长城

据光绪年间的《文登县志》和民国的《牟平县志》记载,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中国大地上狼烟四起,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盘踞江南,与清廷相抗衡,而兴起于安徽、河南一带的捻军,也在这个时期趁势发展壮大,两者形成呼应之势。

文登风物志——昆嵛长城

东捻军活动区域

1861年春天,徐州捻军第一次向东窜至胶东地区,文荣两县百姓合力据守昆嵛山等30余处山口拼死防御捻军的进攻。据相关资料记载,“守兵轮番堵御,凭高踞险。捻军哨马屡至,守众掀巨石冲击之,捻骑不能入,遂南去海阳等处。五日内,昆嵛山以西地区死者7000余人,被掳者8200余人,焚房3万间,掠夺牛马2万匹。兵祸之惨,无甚于此者。”

文登风物志——昆嵛长城

捻军作战(手绘资料片)

为防止捻军再次东进而袭扰无辜百姓,同治元年(1862年),家住文登文城镇,退休的原工部主事毕瀚昭同县令陈汝楫商议复兴团练,同时与户部主事张树甲、举人李厚恺等人商议,垒筑昆嵛山石墙以防捻军进攻。随后,文登、荣成两地成立团练总局,进行全民动员,有钱出钱,有粮出粮,有丁出丁。两地民众通力合作,就地劈石,分段筑墙,历经5个月将工事修筑而成。石墙横穿昆嵛山,长达160余公里,自文登南海岸小观镇唐疃口,向北经过爬山、虎山、昆嵛山西麓诸峰,又越过牟平殿后、福岘口、紫岘口,到达半岛北部的新海口,横跨胶东半岛,因此它被后人称之为“胶东长城”。

文登风物志——昆嵛长城

昆嵛长城遗址(资料片)

胶东长城的石墙在设计上独具匠心,城墙依山就势,设计者选择在山口与山坡的平缓处筑墙,这样的山口,在昆嵛山南北共有32座,其中在今牟平境内有10座,余者在文登境内或文牟、文乳(文登和乳山)边界上。每处山口都留有石门,墙一般高2米,上覆的石板伸出墙外约30厘米,墙底宽1.2米。墙外侧陡峭垂立,内侧筑站立台阶,有的部分是填土而成的,这样便于登墙防守。险要不可攀的地方不筑墙,但是会设岗哨进行把守。

1867年农历5月,胶东正是麦收季节,捻军再次东进。文荣守兵凭借胶东长城工事,昼夜轮番守卫3个月,因工事坚固,捻军终始未能东进到文荣两县,当地百姓因此避免了一次惨烈的兵祸。

文登风物志——昆嵛长城

昆嵛长城遗址(资料片)

同治六年至七年(1867-1868),丁保桢、李鸿章曾经在山东胶莱河西岸及运河两岸修筑围堵捻军的长墙,今已不存,文登的昆嵛山城墙至今尚有多处遗存,为中国现存的建筑最晚的长城。

昆嵛山胶东长城遗址位于葛家镇谭家口村西南山口,长城遗址分为城墙和山道两部分。城墙全长300余米,位于两峰之间的山脊上,山道长约1000米,在城墙中段与城墙交汇,蜿蜒而下直至谭家口村。现遗址除中间部分倒塌外,其余保存较好。

文登风物志——昆嵛长城

昆嵛长城遗址

昆嵛山胶东长城遗址记录了晚清胶东地区一段恢弘的历史,更是研究捻军的重要实物资料。因其独特的历史价值,昆嵛山胶东长城遗址于2009年12月被威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威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登风物志——昆嵛长城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标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