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慾。這話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醉墨客林世偉


孟子這句“養心莫善於寡慾”出自《盡心章句下》,說得比較直白,一點兒都不晦澀難懂,大概意思是說,修養心性最好的方法莫過於減少慾望。這句話接下來的內容是:“其為人也寡慾,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大概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慾望很少,那麼內心即使有迷失(性善)的部分,也是很少的;一個人如果慾望很多,那麼即使有保存(性善)的部分,也是很少的。

必須承認,“養心莫善於寡慾”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因為孟子認為,外在的誘惑致使人產生慾望,這種慾望大大消減人本來有的善良本性,在慾望的誘惑和驅使之下,人往往利令智昏,淪為慾望的奴隸,對自己的言語和行為失去了控制,極有可能墜入萬劫不復的深淵。因而,要修養心性,就必須讓自己不受或少受外在的誘惑,減少自己的慾望,做到清心寡慾。

“養心莫善於寡慾”這句話有一個最具說服力的例子就是《水滸傳》中的西門慶和潘金蓮,緣起於一次偶然的機會,西門慶打武大郎家屋簷下路過,潘金蓮在閣樓上手裡拿著簾子的叉杆不小心滑落,恰巧打落在西門慶頭上,由此引出一段孽緣。西門慶垂涎於潘金蓮的美色,潘金蓮的一顆水性楊花浪蕩心正沒處安放,二人一拍即合結為姦夫淫婦,日日偷情淫樂。終於東窗事發,讓武大郎逮個正著,後來,二人在王婆攛掇下藥死武大郎,武松又殺了二人為兄長報仇。西門慶和潘金蓮為滿足自己的淫慾,以致毒殺武大郎,自己也落得個身首異處的可悲下場。倘若二人能夠節制或減少這種“法外之慾”,不沉迷於偷情之樂,又何以會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呢?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對於“養心莫善於寡慾”這句話的理解,要避免陷入一個誤區:不能把“寡慾”等同於“禁慾”,提倡寡慾的意思是減少慾望、節制慾望,絕不是慫恿人們禁慾。禁止慾望是違揹人性的,也是違背事物發展規律的,因為阻止不了很多正常的、正當的慾望,比如食慾、性慾,等等,這些都是人類繁衍生息離不開的正當慾望。應該說,人類社會能夠發展到今天,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人類生生不息的慾望、適當的慾望的指引。如果沒有幻想飛起來的慾望,怎麼會有飛機的誕生?如果沒有幻想千里之外說話近如咫尺的慾望,又怎麼會有通信技術的突飛猛進?如同一名學生,就必須要有考一百分的慾望,他才有可能得到考95分的良好結果。如果禁止一切慾望,可以說,人類社會將徹底停擺,人類文明將慢慢湮滅。

因而,慾望無罪,慾望是社會前進和人類發展的原始動力,我們所要做的非但不是禁止慾望,而且是要鼓勵適當的慾望;只不過,人們必須引起重視的是,慾望要適可而止,不可以貪婪,要適當減少一些無益的、消極的、負面的慾望,要讓慾望的實現始終在法律和道德規定的範圍內。


喬鞅


我是文開石,我有好答案。

此句出自《孟子·盡心下》:

養心莫善於寡慾。其為人也寡慾,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

翻譯過來就是“修養心性的最好辦法是減少慾望。一個人如果慾望很少,即便本性有所失去,那也是很少的;一個人如果慾望很多,即便本性還有所保留,那也是很少的了。”

養心與寡慾

“養心”“寡慾",聽起來更像道家修煉的思想。

其實儒家道家在這點上有異曲同工之妙,但還是有所不同。

對比來看,反而更容易理解:

道家的養心,重在”存天心“。縱然社會複雜,無論任何時候都不要滅絕天心。天心,天真之心。

儒家的養心,重在養”仁義之心“。

道家的寡慾,指的是”見素抱樸,少私寡慾“,更多強調“不逾乎口實五味,體無衣暖,男女偶適”這樣的慾望誘惑。

儒家的寡慾,更重於”求仁求義“之外的慾望誘惑。

儒家認為的”寡慾“在一個”剛“。

不受亂七八糟的誘惑,所以這樣的人就能”剛“,所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利害譭譽都不能動其求仁之心。

如果欲多,就不能剛正,這點孔子就已經說過:

《論語》: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

孔子說”我沒見過剛正的人“,對答說”申棖(不是剛正的人麼)“,孔子說”申棖那麼多欲望,怎麼能剛正?“


文開石


孟子說的“養心莫善於寡慾”的意思是養心沒有比寡慾更好的了。這句話是有道理的。

這裡的關鍵詞是“養心”和“寡慾”。寡慾的目的是為了養心,養心的目的是為了修身養性,禪宗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明白自心就看見了自性,能看見自信就開啟了智慧,就開悟了。

禪宗的明心見性是一種頓超法門,是頓悟。那麼怎麼樣明心呢?就是觀看自心,觀看自己的念頭。達摩與慧可的對話能有所啟發,慧可斷臂對達摩祖師說:“我心未寧,乞師與安。”意思是說我的心不安定,請師父幫我安心。祖師回答道:“將心來,與汝安。”意思是把你的心拿來,我幫你安。慧可禪師沉吟了好久,回答道:“覓心了不可得。”我找了,找不見自己的心在哪裡。實際上是慧可在觀看自己的心,看了一會,念頭沒了,空了。就告訴祖師說,覓心了,不可得。

祖師於是回答道:“我與汝安心竟。”意思是我已經給你安好心了。於是慧可開悟了,成為了禪宗二祖。

養心是為了修心,明心。

寡慾並不是指什麼慾望都沒有了,指的是慾望要減少,像老子說的,為學日增,為道日損。就是不斷地減少自己的慾望,直到無為。

呂祖的“百子碑”中也說到,養氣忘言守,降心為無為,動靜知宗祖,無事更尋誰?這裡的降心,無為,也是寡慾,養心。





同道330


我本人是這樣理解此話的,"養心莫善於寡慾”是古聖先賢們告誡人們面對慾望時應該持什麼樣的態度,如何在這些慾望的利誘面前不動私心雜念,使自己本有的純正之心如如不動,才能保持住自己應有的行為節操,才不會在行為上犯下過錯。

所謂的欲,就是各種私心雜念的慾望了,看見喜歡的東西都想佔為已有! 權勢,錢財,美色,房,車,好工作,寶物,貴重首飾,好服裝,美食,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物質享受,精神刺激,有多少人能抵抗得了! 多少官員因為慾望太多,沒做到"寡慾”而迷失了心性,違背了為官之道而失職鑄下大錯! 多少純真善良的女孩子因為抵抗不了各種慾望的利誘而喪失了女孩的純淨之心,身陷其中再也回不到她做人本有的善良純正天性上來了,她的心迷路了,心沒了,人變了,成了慾望的奴僕!為了滿足慾望,什麼不該交換的東西都可以拿來交換!一個被慾望所牽的人其實是很可憐的!

人的慾望是永遠沒有止境的!能做到順其自然、適可而止的是那種明智通達的寡慾之人。能夠做到寡慾,能控制住它,取之有道,心不被慾望牽制,行為才不會失控,身心自安樂! 而慾望強的人,慾望一旦開閘,便一瀉千里!精神被牽制,為了達到目的,拼死拼活,投入全部身心!絕對會在拼命爭取實現心中目標的過程當中,犧牲許多美好而珍貴的東西,其中有好多東西是難以補救的!

租房子住的人嚮往有個屬於自己的房子,拼死掙錢,哪怕有錢買個小房子也好啊!有小房子的人嚮往大房子,我一定掙錢把小房子換成大房子!有大房子的人看中了別人的豪宅,我一定要拼命努力,爭取今生能住進那樣的豪宅! 單身的人想娶妻生子脫離單身。本來很美滿的家庭,已有了妻子兒女,又被情人迷住了,不能自拔…種種慾望,當人心控制不了最後被慾望奴役而不能自拔時,即便得到了自己嚮往已久的東西,也不會快樂多久,新鮮的體驗過後就沒了感覺,便習以為常不再珍惜,因為又會有新的慾望在誘惑你!越得不到的東西越是好的,又會進入下個謀取的過程!反反覆覆沒有休止!

所以今天的人們,永遠不要忽視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永遠別忘記我們老祖宗留給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 每個人都需要學習古聖先賢留下的經典,把這些為人處世的智慧落實到我們的日常行動中去,人的身心世界都會變得美好純淨起來!



行雲流水心



慾望包括色慾、物慾、權欲等等。慾望是萬惡之源。只舉一個色慾的例子。

楚平王原本不壞。有可能成為賢德之君。卻寵信奸臣費無極。 楚平王命費無極為太子建選擇太子妃。費無極覆命時,稱準太子妃傾國傾城。建議楚王納為嬪妃。 楚平王認為,這是兒媳婦。不能亂倫。而費無極則說,還沒過門,不算太子妃,不算亂倫。 楚王還是覺得不妥。

後來,費無極把準太子妃帶到平王身邊。楚平王見到準太子妃後。色慾完全戰勝了理智和廉恥。便納其為妾。

【墨子認為慾望是萬惡之源,鄙人對此完全贊同】

楚平王年紀越來越大,費無極深知。有朝一日山陵崩。太子建即位後,便是自己的末日。 費無極便誣告太子建謀反。楚平王認為,費無極得罪了太子。怕太子秋後算賬。才誣陷太子的。楚平王不信太子會謀反。還斥責了費無極。

費無極絞盡腦汁,羅織罪名。炮製太子謀反的‘事實’。在費無極的挑唆之下。三人成虎,楚平王下令誅殺太子建。 伍子胥的父親伍奢是太子太傅。伍奢命伍子胥帶太子建出奔。自己和長子被楚平王逮捕,之後被殺。

伍子胥帶太子建投奔吳國。幫助吳國攻陷楚國郢都。伍子胥為報父兄之仇,對楚平王掘墳鞭屍。

楚平王濫殺無辜。國都淪陷。死後被掘墳鞭屍。其根源是色慾。

正因慾望是萬之源。墨子才主張扼殺人的一切慾望和精神需求。墨家思想一言蔽之——存天志,滅人慾。

而孔子和孟子也認識到慾望是萬惡之源。但孔孟二子也認識到。慾望還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原動力。人若無慾,與行屍走肉無異。無慾者,器物也。君子不器,此之謂也。

故墨家提倡滅欲。儒家提倡適欲、節慾、寡慾。


楊朱學派


寡慾清心這成語應該是這句話另一種闡釋。

欲無則心靜,心靜則心清,心清則見智。非寡慾不能養心,裡面蘊含著很深的禪宗哲理。

悟性見真情,悟性髙則智慧達,智慧達就能通透世間的許多問題。

世間的凡夫俗子大多被紛繁事情所糾纏,或困於油鹽醬醋,或耽於人情世故,或累於債務奔波,或氣於下輩的無為。

總之,種種原因讓身心疲憊。讓原本不多的智慧消耗怡盡,氣不平,心難靜,又哪來的悟性參透問題的玄機。

因此,各種佛教、道教的廟宇是修道靜心的好去處。它遠離城市的繁華喧鬧,隱身於山青水秀的深山老林裡。無爭,無慾,無求,無念。在無為中一成就有為。

智達者,必能達理天下。


88何明遠


1.孟子的文化哲學思想

“養心莫善於寡慾”,這句話出自於《孟子》的《盡心章句下》一書,孟子作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在文化哲學思想方面,也很有影響力, 從字面上面理解的話,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修養內心的方法,沒有比減少慾望更好的了”。

其實,孟子是在告誡大家,要想養心,保留自己內心的善念,那麼,除去那些貪念,就是養心的關鍵。

2.保留善念,幫助他人

提倡大家,都要以自己的善良的一面面對世人,修身養性,通過寡慾的方式來壓制自己內心的貪念,達到身心愉悅及精神上的富足。

不要為了一些貪念做出不理智或者犯法的事情。一個人,剋制自己的慾望,讓自己的慾望越來越少,即使有生活上的煩惱,也是很少的。反之,如果一個人的慾望特別大,特別多,那麼他的生活肯定是一團糟,苦惱不已,就是因為自己的慾望太多。



娛樂二叔


這句話的意思,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養心的根本在於減少慾望。寡慾就是少欲。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事會讓我們的心蒙上一層汙垢,或者是讓我們感到心累。養心,就是要調整我們的心態。以一種良好的心態看待世界,對待世界,從而尋求心靈的解脫。我是個喜歡悟道的人,對為人處世這方面的學說確實有所涉獵。我們學什麼都好,都喜歡把它們翻譯成現代漢語的樣子。這是為了符合我們已知的概念。但是原汁原味的東西是最好的,聽說高壓鍋能夠保證食物原汁原味,所以當年常用它煮飯煮湯。原汁原味的體驗,就是你看這種經典書籍,要向古人一樣,你別管它具體意思是什麼,對它有一個概念,這就行了。寡慾這個概念,自然就是生活中剋制一些啦,不剋制想幹嘛幹嘛那叫縱慾,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概念,其實就是意識的掌握,為什麼當別人講方言的時候,你聽不懂的,因為你沒有掌握他們語言的概念。這個是什麼,那個是什麼,每種語言都有不同的概念。就好比古人說寡慾是剋制慾望,減少慾望,今人說嗨到爆,意思就是盡情享樂一樣。他的字面意思,通過概念表達了出來,實際上是表達了一種意識。寡慾同樣是一種意識的表現,表示他想這麼做,或者這麼想了。我們各種行為都是意識在引導,有意識才產生概念。意識是可以控制的,我們可以選擇多吃點東西,也可以選擇少吃點。可以選擇多玩會兒遊戲,當然也可以選擇多學點東西。但是當我們迷戀一樣東西的時候,想控制,不容易。這就需要我們具備超強定力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說困難的,其實是畏難。


旋鳴子


理解這句話並不難。理解“養心莫善於寡慾”,就要知道人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一、人作為一個生命體,需要最基本的生存環境。水,空氣,食物,這也是最基本的。人的生存所需要的東西其實並不多,所謂“寡慾”就是教導人們摒棄其他與生命需求無關的東西。很多人追求的太多,奔波勞累,惶惶不可終日,患得患失,勞神傷心,最終確喪失了最根本的東西,得到了很多的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累贅。習主席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也是給大家樹立一個正確的發展理念。以破壞生存環境取得的發展,必然會因生存環境的惡化而失去。正是“貨被而入者亦必被而出”。認清你真正需要什麼,也就不會為了那些你不需要的東西而做不必要的努力,自然心靜而踏實。

二、人作為一個社會體,需要的是社會的認可,也就是人的價值的實現。從這個角度講“寡慾”,就是說人要摒棄功利之心。銅臭的味道並代表不了一個人的價值,追名逐利,最終亦只不過是機關算盡太聰明,落了個白茫茫大地真乾淨。正所謂“至人無功,聖人無名”,真正做事的人是無暇關心名聲和利益的。正如最近頗有爭議的“改革開放40週年人物”的評選一樣,評上了也並代表不了什麼,沒評上也不是說你就沒有實現人生的價值。華為任總,一個老兵,他婉拒評選的事情更值得人欽佩。因為他真正懂得,什麼對他是最重要的。此所謂“寡慾”是也。

三、人作為一個自然生物,繁衍生息是人最根本的慾望。“寡慾”就是要怎麼樣看待這個最本質的慾望。首先,繁殖的慾望是神聖的,人所以生生不息。其二,繁殖不是無節制的慾望。很多人對性的慾望遠遠超過了繁殖的慾望,這就有很多問題了。所以從這個角度講“寡慾”就是要剋制不必要的慾望,這樣才能身心健康。


北天之辰


百萬字的哲學書籍,不如孟子(養心莫善於寡慾)這七個字說的透徹明瞭。

慾壑難填,使人產生妄想,催發邪念,甚至珽而走險,不擇手段。終至墮入深淵,萬劫不復。

寡慾若水,輕流慢溢,自然心性平和,

由此及彼,《聖經》,《古蘭經》《金剛經》這世界三大教經典,面對儒家思想,只能甘拜下風,不可妄自尊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