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新区农业转型记:旧田地里种出一片新天地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清明过后,我国从南至北,渐次迎来春耕。

春天里的新区是一派繁忙的景象。清晨,群丰镇新塘村的花农背着箩筐赶在太阳出来前采摘大马士革玫瑰花;三门镇湖田村的龙虾已经整装齐备,只等发往全市各地;上午的三门镇湖田村翻土机轰轰作响,南瓜苗已经培育好,就等着下地了;下午,三门镇松柏村的农民麻利地将辣椒苗栽种完……

如今,农业不再是以前的农业,农民也不是当初的农民,科技、互联网、生态、循环、绿色等新兴词汇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地,还是那块地,但耕种的人、方式乃至产出的效益,都有天壤之别。

株洲新区农业转型记:旧田地里种出一片新天地


在三门镇松柏村,一台耕地机在作业

谁来种?

有“田管家”在,不用愁

一个村庄,近千亩土地,需要多少人耕种?

过去,按照传统农业分散经营的方式,通常需要全村数百户农户参与。而如今,三门镇湖田村的水稻田里,这个数字缩减至个位数。

随数字改变的,还有“农民”在人们心中的既有印象。“如今的农民日子好过得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三门镇新良农机服务合作社的负责人李新良如是说。

春日午后,行走在湖田村的田埂上,李新良指着眼前成片的水稻田说:“今年,我在湖田村承包了600多亩水田,如果势头好,明年再承包一些。”在李新良看来,种地最让他踏实。

三门镇湖田村村支书杨喜群表示,虽说现在耕地、播种能雇机械,但许多农户家的零耕碎种让很多年轻劳动力看不上这点地,都转移到城里打工了,许多田地也就荒在了那里。如今村里多出了许多“田管家”,不仅让农民增收也解决了荒地的问题。

例如李新良,他就是一个“田管家”,他将田地分成不同种植区域,分品种,分时间。从播种到产品的上市,不同于过去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李新良要走的是一条以互联网和高科技手段为支撑,以全产链经营为方向的现代化农业之路。

在他的合作社里,耕地机、收割机、插秧机、烘干机等一系列新型农机一应俱全,能在水稻生长的各个阶段派上不同用场;最近,李新良还将要购置一台无人机喷洒农药:“这台宝贝引进后,不仅节约了人工成本,还提升了喷洒的效率。一人一个礼拜的活,这家伙一个小时搞定,又快又好。”

这,还只是李新良当“田管家”的一部分工作。

去年,李新良从湖田村、湖坪村和松柏村将流转的2000多亩水稻田进行科学规划。冬天种植油菜,夏天种大豆,一部分规划种植瓜果,一部分养殖龙虾,每一个季节都充满丰收的喜悦。

近年来,我区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效益初显,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涌现,成为当下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目前,我区土地流转培育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占全区农户总数的两成左右。他们把智慧与汗水挥洒在脚下的土地,逐步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同时也推动乡村向着更美好的方向前行。

种什么?

株洲新区农业转型记:旧田地里种出一片新天地

“香经济”、“辣经济”种出新路子

与李新良不一样,湖南慕她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慕她”)的负责人林锡柱在群丰镇新塘村的土地上,走出了一条“她经济”的路子。

10多年前,林锡柱从浙江来到株洲,先后做过农机、农资代理,还有现代农业经济一体化运营等,最后,受到国外种植香料的启发,他在群丰镇新塘社区建立了自己的香料王国。

他的300亩大马士革玫瑰花萃取的玫瑰精油,每公斤市价高达36万元,是世界上最昂贵的精油,堪称“液体黄金”。

不种水稻,改种香料。如今,他的芳香产业已具雏形,“慕她”系列产品陆续上市,销路看好。同时,带动了当地三百余户农民增收。

4月1日,在三门镇松柏村,机器轰鸣,三台耕地机在休耕的土地上作业,一个“辣椒王国”正在发展壮大。

湖南叁农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萧调军为了做出湖南独一无二的辣椒品牌,走上了“辣经济”。预计将要在近1000亩的土地上将陆续种上湖南本土辣椒。从辣椒开始,衍生出辣椒加工基地、辣椒保险储运基地、辣椒文化旅游中心、辣椒美食文化中心产业链……萧调军觉得,无辣不欢的湖南人更加有理由做出自己的辣椒品牌。

区种植结构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区结调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我区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涉及全区1.08万亩种植面积,其中三门镇0.57万亩,共涉及7个行政村,雷打石镇0.51万亩,共涉及8个行政村。

我区根据实际情况,以“近郊讲特色、远城重规模”的种植结构调整思路,谋篇布局。通过改种,确保耕地安全利用,结构调好调优,使处于重金属污染耕地的严格管控区范围的15个村都能建立适合当地、有特色、可持续的种植结构调整发展模式。

怎么种?

株洲新区农业转型记:旧田地里种出一片新天地

有机循环,科技种养创丰收

4月份,在三门镇株木村,一个“鱼菜共生的基地”即将破土建设,879亩的土地上,玻璃种植大棚15050平方米、水产养殖大棚5760平方米,将水产养殖(墨瑞鳕鱼)与水耕栽培融于一体,形成“养鱼不换水而无水质忧患,种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长”的种植与养殖良好互动,生态循环经济便从此开始了。

上橙有机(株木)生态循环农庄项目(简称上橙农庄项目)负责人唐亮体会深刻,现代农业应该是绿色健康的农业,也是生态农业,产生循环效益的经济模式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之一。

这种“绿色循环效益”,是上橙农庄项目发展的信心所在。上橙农庄项目是将数字化养殖循环水系统、“鱼菜共生”智能系统、生态有机餐厅与生态文化旅游成功糅合于一体的智能有机生态农庄项目。其中最具科技性的,当属“鱼菜共生”智能系统。

“‘鱼菜共生’智能系统是将水产养殖与水耕栽培两种原本完全不同的技术,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最终达到鱼菜协同共生的目的。”唐亮介绍,蔬菜生长所需的营养来自鱼池中的水过滤后形成的“营养液”,“营养液”被蔬菜吸收“脱肥”后又流回鱼池供鱼生长,最终达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用土和肥”的有机循环状态。

“鱼菜共生”的整个有机循环过程中,没有污染和有害物质排放,没有添加任何化学药剂,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间构成一个和谐、平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世界。

项目总体布局包括冷水鱼菜工厂区、温水鱼菜工厂、总部级农庄区域(生态民宿、生态餐厅、生态旅游、院士研发楼)等。

“我区的资源变资本、资产变股金、村民变股民,村民不仅享有土地流转费,还能投资占股,参与项目盈利后的利润分红。”唐亮说,该项目不仅使农民的口袋鼓了,预计还可以间接增加就业机会1000多个。

区结调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生态循环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式,不仅可以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而且也是解决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美丽新农村的具体要求。

株洲新区农业转型记:旧田地里种出一片新天地

产业兴,乡村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是衔接农民与市场的关键环节和纽带。其依托产业化的链条,能够将农业生产基地、农民主体、农业中介组织、农业企业,以及农产品市场等各个微观经济主体串联起来,继而实现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要素的优化组合和高效运转。

产业化条件下的农业经营机制,不仅突破了土地、村组(社区)和所有制上的界限,而且大大改变了传统农业仅限定在粮食生产的局限性,同时还改善了农业生产和经营的投入机制,进而能够促使资本、劳动、农技、机械化设备等有机地融入到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使农业从小规模、分散化、不连片的经营逐步向适度规模下的连片式生产经营转变,有效提升农业的产出效率、土地的集约化水平,以及提高农民的素质。

我区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进一步优化种植业、养殖业结构,开展规模化种养加一体建设,逐步搭建农业内部循环链条,促进农业资源环境的合理开发与有效保护,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既保粮食满仓又保绿水青山,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文章转自新区发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