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意在笔先,意到底是什么?是法则、方法、设计,还是文意、心意、情绪、状态?

一点清风O学生漂亮字


书法意在笔先,意到底是什么?

其实,意在笔先,是一种表演式书法,“有为书法”。先谋后动。意为谋划。

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这是王羲之受“卫夫人”(卫铄重形重势)影响而和的,其时他的书法见解水平不是最高。

如果真按意在笔先去写作,处处会有“有为”的痕迹,则落入了书法的“下层”。

举一个例子:某人现在十分十分生气,其会考虑先怎么跳脚、怎么谩骂、怎么面红耳赤、甚至动手吗?肯定不会!

一口气咽不下去时,他所有的行为是一口气,气息之下,必喷薄而出,不会考虑太多具体行为事项,只想出了这个口恶气。

我把这种行为称为:以怒驭行。

书法也是此理。

当“具体的情绪”来了,不吐不快,喜则字飞,怒则字重,忧则字滞,逸则字灵。

即:以意驭字、以意驭形。

即达到了书法的上层:“无为书法”。

这种无为,表现在:

忘技。即忘记技法而无意识使用技法(笔法、墨法、字法、章法),即想都不想就用了。

还表现在:

人书一体。即人的整个身心与书法融为一体,不去考虑自己,不去考虑怎么写,就是出一口气(喜怒忧思悲惊恐怡块垒等),气之所在,气机精微,气象万千,一气呵成,沉浮吐纳,气场十足,夺人魂魄,道法自我内心之自然。

形意一体。即以意驭形,以意生形,以意化形,以意摄形,万形朝意,起承转合,阴阳生机,乾坤变易,沧海桑田,寄喻当下,寄形当下。

=

其实,连王羲之自己,也模仿不了、重复不了自己“人书一体”的境界,尽管他:书法功力没变、王羲之体的精气神没变、文化功底没变,事先谋划水平不变。怎么可能“意在笔先”?


urna风之度0


意可以在笔先,但绝不是把所有的构思都完成,然后再落笔!那样,无疑是一次流水线的复制品。



落笔前,书者对书写内容的字体大小及落款需有一个整体的构思是必须的。还有就是书者需有一个,将所书写的内容与以什么样的风格体现内容一起,在大脑中进行一次模糊的,有机的契合。



至于落笔,完全按照预想的方案谨慎实施,或许也能出现一幅好作品。



但,不是最好的!最好的无疑是那种,随着情绪引领笔墨那种,有时可能过于恣肆放纵,通过你过硬的功力巧妙收敛,有时也会出现一些拘谨,那只是下次巨大波澜的一个小小的蓄势,在山风呼啸中遽转恬静,在闲竹鸣琴里骤掀风雨,似乎信手而为,实则功力游刃。



古人书法把随性的,自然的作品忝位珍品,就像《兰亭序》,就如《祭侄文稿》!


为什么?因为随性的,自然的才是真性情,才是真功夫!就象唱歌,带着感情去唱才最动人,带着技巧去唱才最令人赞叹!所谓,艺术的最高境界往往是相通,或许就是如此吧!


一笑貫长天


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这是意在笔先的出处。

书圣说的很明白,意思是笔由心生,应以“心使笔”,对笔的控制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没有“信笔”的弊病。

“信笔”就是“下意识”“习惯”等不好的用笔习惯,统称为“信笔”或者“习气”。

大多人练字,都是按照习惯来的,没有在写字之前进行“刻意安排”,这就是“信笔”的一种表现。要在下笔之前就想好每一笔的形状,结构,以及大小,呼应等等。

我们练字的过程中,临帖的高级阶段是“背帖”。每写一个字,要有出处,回忆临帖的过程,再下笔写出,达到“下笔有所由来”。

很多传世书法名作,都有“意”上的表达,比如《兰亭》的惬意欢畅,《祭侄稿》的悲愤痛惜,《寒食帖》的孤独凄凉等等。

能在字中,表达出人的情感,心态,才是“意”。写字之前先要思考,做到心中有这篇字的“意向”,想表达什么情感都考虑清楚。不要写豪放派的诗词却用娟秀的小楷,那就“词不达意”了。

古人手下的技术纯熟,可以很好的表现他想表现的东西。王羲之写兰亭是文稿,颜真卿写祭侄稿是书稿,苏轼写寒食帖是诗稿。

看似“即兴演出”,不加思索,没有刻意,但这都是长期训练,有技术支撑着的结果,对于初学者,还是下笔之前多思考酝酿推敲一下更好。





一吨书画


拙见:意在笔先之“意”,可以有三层理解。这四字,对于不同段位的书法练习者、创作者都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第一层,“意在笔先”是一种良好的书法习惯

首先,对于初学者,意在笔先指的是下笔之前,对于藏锋还是露锋,转笔还是折笔,都有一定的谋划。这种谋划,是为了遵照书法的既定法度,把字写成“它该有的样子”。如果不这样做,初学书法的人往往会掉入已有的不良书写习惯里,信手发挥,那就真的很难入书法之门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临帖阶段,讲究“入贴无我”,就是说初学写字,就别想着天马行空、挥毫泼墨了,一定要养成好的书法习惯,打好底子。所谓“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第二层,创作之前的心境与心绪



对于书法修习已经有较高段位、能够出贴创作的书家。意在笔先是一种创作的态度。此时,“意”则是创作意向。郑板桥把画竹过程分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阶段,和“意在笔先”是同样意思。未下笔前,要想写的作品已经在胸中成形。



“意在笔先”同时也是创作者此时此地真实心境的流露。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颜真卿手书《祭侄文稿》的故事。这篇文稿追叙了颜真卿堂兄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颜真卿怀着无比悲愤的心情,纵笔豪放,一气呵成,写就了这篇号称“天下行书第二”的作品。

第三层,指一种美学追求

整体而言,书法经历了从唐代“尚法”到宋代“尚意”的发展和演进。所以,“意”也是一种书法追求。这里的“意”是关乎美学、关乎情趣、关于性灵的。在这样的追求下,书法家重视自身修养,扩展胸怀和见识,同时也注重诗词、绘画、音乐等其他艺术方面的修炼,与书法相得益彰。从苏黄米蔡、到赵佶、再到赵孟頫,无一不追求书法的“意趣”。


慢叙时光


书法里的“意在笔先”,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们现在就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用现在通俗易懂的话讲,就是构思。每当执笔在手,凝神静气,去除杂念。默想字势左右均匀,上下相承,肥瘦长短,点画位置,重心准程,疏密正斜,大小向背。然后下笔。这就是“意在笔先”。


写字最不可急。提笔便书,不作思考,写完以后才来计较得失,此为意在笔后。更有一类,写完便如完成任务一样,如释重负。怎么能有收获!

初学者们认为,自己还没有能力做到“意在笔先”,只要照着字帖认真临写就可以了。其实,这种想法就不对。临帖之前要先有计划,写多少,重点的是什么,比如今天以横画的练习为主,就把字帖中以横画为主笔的字挑出来,先把这些字记清,在心里刻下深深的记忆,再动手临帖。其它笔画也是一样。逐个逐个的笔画进行突破。带着目的的去学习,心里才能对要得到的东西有得失评判。我遇到的很多学习书书的朋友,他们就是不知道给每天的学习制定目标。用功多年,收效甚微。总想着有朝一日的“顿悟”,便破囊而出。无异于痴人说梦。



子衿书法


首先书法是一种情感借助线条的表达方式。既然是艺术作品,就涉及情绪、情感的酝酿和流露表现的问题,因而意有情感情绪以及文义的元素在其中。

其次,书法毕竟又是线条的艺术,通过结构、浓淡、粗细、曲直、枯润、节奏、疏密、布白等来构成艺术意象的架构并留出许多空白给“文本”的“接受者”,调动后者的阅历和素养填补空白,完成艺术意象。从接受美学的这一原理,一个作品艺术意象的完成,,不仅有作者的创作,也有审美者的创作。而就作者而言,构思类、技巧类和审美趣味类的元素也是意的组成部分。伟大的作品常常是“作者无意而为而成之”,这并不是真无意,而是不作作、忘我乃至忘技巧的较高境界,如祭姪稿之属,在精神情感支配和流露下技法自然相契。


愚言7



我个人理解的意在笔先,是指的落笔之前,心中早已有了写出来的雏形和意向,就像文与可画竹,早已胸有成竹,然后方可欣然命笔。

凡是书法爱好者,谁都有过挥墨写字的经历。有的追求一板一眼,有的追求酣畅淋漓,也有的追求奇崛倔强,也要根据书写的内容与形式,心中谋划好全篇幅的结构和层次,起笔在哪儿,落脚在哪儿,都会有所构建,心中就是一张写就的完成图。

而题主这里提及的所谓法则、设计等项,或者心意、情绪、状态等事,不过是书写者在动笔之初展现出来的一种个人形态,可以兴致勃发跃跃欲试,也可以沉郁顿挫或徐或疾,总归要取决于书写者的个人临战状态,不能一概而论,而要因人而异。

写作之时,自然会留意法则的规范性和本心的张扬度,也叫体制法度内的个性挥洒,不能让墨守成规害了书写情境。

当然了,书写的时候,个人的心态起着决定性作用。一个人要是笃定执着,屏息凝神全神贯注在笔尖,那就是一种心无旁骛的全情投入,必然会体现写手的时下心境状态。

而如果瞻前顾后的想着制约模式,那就会谨小慎微的按部就班,很可能写出来一部千篇一律的所谓作品,和作者心中的理想存在明显的差异,这才是对书写的极大戕害。

我个人理解的书写,就是在一种亢奋的状态下,作者进行的一次身心合一全情投入,关注点全在笔下那个点划的架势和气韵、力度、走向,浑然不觉此情此景下的所谓书写状态。


图片来自网络


龙吟148119260


且就了此问随思作答,目的是希望通过回答获得"优质"认可,好审核通过。这是我回答此问题的最初用意,此最初用"意"可鉴我当下的用心目的,否则就自顾喝米酒了。

可是当我决定要回答时,发现不能胡言乱语,这根本是敷衍不了的事,必须认真思考,理清脉络,归纳要诣,如此通盘考虑才能将我的意思表达清晰。此处用到"意思"一词,当为我进一步思考所得。

目的既明,捋袖就干。于是乎……我收肠刮肚,开始运用我的识见和趣好经验来回答这个问题。山一程,水一程,长亭继短亭……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我觉得运用此作答方式最能避开是非定夺,说到说不下去了,大不了来一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自思这样多好,既回避了非此即彼的是非评断,又可以一起抬头看天,反正是横竖往得巧处走。此"巧"处是我又进一步用意。此处所用之"意",着实自觉尴尬,此等机巧,小之又小。

反观我前三段进思,皆为我回答此问题前之用意,虽然无一言切入正题,但自问有来历有经过有反思有情绪……若是非要作答,就事论是,通感之下我用毛笔写一"心虚,慌之又慌”的文字内容,可否?


1357986420cyj


意在笔先说白了就是写字时要胸有成竹。大到一幅作品的章法,小到一个笔画的长短粗细,等等,都应该在动笔前有所考虑。只有把我们所要写的作品的内容,用什么体书写,每行大约几个字,总共得用多少行写完,那些字笔画粗重,那些字笔画轻细,通过我们的书写要使观者得到什么样的感受和启发。经过思考捉摸,做到心中有谱,写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写出来的东西才会达到预期目的。有的书法老师还会教学生在创做作品前打一草稿,为的就是做到心有成竹,意在笔先。

总之,意在笔先是一种心里活动,它即包括了对书法法则的思考,也表现了作者创作时所要表达的情感意图,是书法法则与思想情感融合的一个完整的过程。


Chaizhanzhi


书法就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我认为书法意在笔先的意,主要是指在下笔前对你所要写的字有一个规划。用什么笔法,他的间架结构,要书写字所在行的位置是写大合适还是写小合适,笔划的是粗点好还是细点好,以及书写时的疾缓等,都要计划好,这样写的时侯才会不会出错。尊崇法度,字才有度。写字时,一定不能肓从,任笔为体,这样也写不出好字,更谈不上是书法。所以书法意在笔先的意字就是下笔前的规划、相关的法度,章法等的通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