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貼說透Smat Beta的投資原理和方法

在投資領域所謂的"beta"指廣泛的市場表現,"alpha"則說的是跑贏大盤的超額收益,分別代表被動投資和主動投資兩大市場基本投資類型。傳統的被動投資主要是利用預先設定好的規則,嚴格執行,來獲取市場回報,代表就是各類主流的寬基指數,而傳統的主動投資就是投資人按照自己的價值判斷,自由管理資金、權重和倉位,試圖超越市場平均回報,Smat Beta全稱是Smat Beta Strategy,中文名"聰明貝塔策略",結合了主動投資和被動投資的特點,不再以跟蹤傳統指數為目標,而是希望對原有指數編著過程中的選股和成分股權重的優化,為投資者提供更加靈活的、多樣化的投資組合策略,以及更好地管理組合風險,從而獲得超越傳統寬基指數的收益。今天大富翁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神奇的Smat Beta策略。

一貼說透Smat Beta的投資原理和方法

一、 指數基金的得與失

指數基金是以特定的指數(如滬深300指數、標普500指數、納斯達克100指數等)為標的指數,並以該指數的成份股為投資對象,通過購買該指數的全部或部分成份股構建投資組合,以追蹤標的指數表現的基金產品。通常而言,指數基金以減小跟蹤誤差為目的,使投資組合的變動趨勢與標的指數相一致,以取得與標的指數大致相同的收益率。

一般來說投資指數基金有四大優點:

可獲得平均收益,具備套利功能

對於個人投資者,如果想獲得一個平均的收益,跟蹤某個指數就是相對較簡便的方式。而且購買指數基金,也不用花很多錢,不用逐一買一籃子股票。

當然,如果是機構為了做某些套利交易,則可通過購買指數的一籃子股票來組成"指數"並交易,在指數基金和實時股價之間存在可轉換的價差時,獲得確定的收益。如ETF可以以一籃子股票換取基金份額或者以基金份額換回一籃子股票。

相對省事省力,可分散投資風險

相對於個股的漲跌,指數的漲跌幅度會小一點。因此在行情好的時候,你的指數基金可能漲幅會小一點,但讓你不會錯過行情,保證了你能獲取大部分的收益。

而行情不好的時候,指數基金則可以平滑個股的迅猛下跌,給你充足的反映時間進行止損等。因此指數基金可以分散投資風險,也比較省時省力。

管理費用便宜

由於指數基金採取了一種購買並持有的策略,所持有股票換手率很低,管理的費用相對也較為便宜,費率可能只有普通非指數基金的五分之一左右。

另外,股票交易有印花稅,而用基金買賣股票沒有印花稅。企業也免徵營業稅和企業所得稅。長期來看,基金、指數基金的就有比直接經常買賣股票有一定的成本優勢。

長期確定的盈利能力

長期來看,股票指數的整體趨勢是向上的,故投資指數基金基本是一定盈利的。

說到這裡,很多朋友可能會有疑問,投資指數基金真的有利可圖嗎?在證券市場中,寬基指數的成分股是國民經濟中較為重要、較為優質的企業,其長期回報率會大於全國所有企業回報率的平均值,而一個國家所有企業的回報率平均值會大於名義GDP增速,並繼而大於實際GDP增速>長短期債券回報>現金及貨幣基金回報。

所以我們投資寬基指數理論上會獲得證券市場的平均收益,這種收益率足以超越整個社會的資產增值平均收益。

我們假定一開始證券市場的投資人全部不交易,只持有,這個時候全體的收益率和上市公司的資產增值能力是相等的,現在投資人開始分群,A代表被動投資人,繼續持有不動,B代表主動投資人,通過跟蹤價值和價格的錯誤定價或者抓住價格的變化空間謀取超額收益,不管是怎麼樣,一定是通過交易以低買高賣的形式盈利,此時B類投資人分為兩種B1和B2,B1、B2分別代表在主動投資的內部博弈中收益增大和收益減少的群體,原先屬於B類投資人的收益被B1和B2平分,但是因為在交易中產生的摩擦費用,B1和B2能夠獲取的總收益低於B類投資人。即收益率排名A=B>B1B2平均值>B2,此時全市場中只有B1的A類投資人的收益排名不明確,原本A只想獲取市場平均收益,但是因為組成市場全部投資人的B類群體內部出現內鬥,導致交易成本出現,A類投資人的收益反而超越了全部投資人的平均收益率。

重複一次:A類投資人取得了市場的平均收益率,但是超越了全體投資人的平均收益率,因為交易費用的產生,市場的平均收益率和全體投資人的平均收益率不再一致。假定市場的投資人為100%,AB各佔50%,B類投資人B1和B2為對手盤,那麼理論上投資收益超過A類投資人的不超過25%,再考慮到B類群體內鬥產生的損耗,這種內鬥越劇烈,超越A類投資人的群體越少。由此我們推導出,在牛市中,絕大多數人跑不贏被動式投資人,原因是交易劇烈,損耗空前巨大,熱火朝天的牛市是投資人整體盈利的墳墓。

一貼說透Smat Beta的投資原理和方法

完美的指數基金有沒有缺點呢?有的。

指數基金面臨的主要是系統性風險,而系統性風險是不可以通過分散投資消除的,我這裡以上證指數為例,上證指數從2018年4月10日到2019年4月10日,指數從3190到3211幾乎持平,投資指數基金的一無所獲,但是絕大多數的優質藍籌股股價已經屢創新高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我們知道,一個金融投資產品的價格長期是由價值決定的,上證指數徘徊不前,正是其編制方法出了問題,指數出現失真,被部分市值較高的權重股綁架了走勢。

由此,傳統的市值加權指數存在諸多的侷限,越來越無法滿足投資者以低於主動管理的成本來獲取超額收益的要求,因此通過在指數編制過程中對選股和權重安排的優化,獲得跑贏傳統市值加權指數的超額收益的Smart Beta策略應運而生。

二、 Smat Beta應運而生

Smart Beta(聰明貝塔),被動投資的基礎上,融合了一定的主動投資經驗而成,通過改變指數的市值加權方式,通過基於規則或量化的方法,增加指數在某些特定風險因子上的暴露,以獲得相應的超額收益。Smart Beta是指數型基金髮展的新產物,即將一些簡單有效的選股邏輯、投資理念嚴格應用於指數成份股而形成的基金產品,它的出現是金融市場不斷髮展、參與者投資理念不斷成熟的產物。

Smart Beta(聰明貝塔)常見的有三種基本模式:一是捕獲某種特定的風險因子,如增加指數在股息率因子、價值因子、成長因子、市值因子上的暴露度;二是採用非市值加權方式,如等權配置、因子加權方式等;三是增強策略的風險調整後收益。現在Smart Beta(聰明貝塔)的相關基金品類繁多,都是基於這三種模式或者混合使用。

聰明貝塔策略最重要的風險因子的選擇,大部分單因子策略與主流價值投資的思路高度契合,如紅利指數、價值指數、成長指數等,這類產品最大的優勢在於邏輯清晰,相關策略的投資理念很容易被理解,也方便投資者選擇適合自己的指數產品。不足之處在於,由於只選用一個因子篩選股票,其選股的不確定性更大,相對指數的超額收益的波動性也更大。反過來,多因子策略的主要優勢就是通過不同風格因子共同打分來選出股票的組合,因此組合的穩定性相對會大很多。但是如果多因子策略過於複雜,則不易於編制指數產品,即使形成了指數產品,對於投資者來說理解的難度也大幅增加了。

我們選擇股票和基金的目的是賺錢,簡單的未必無效,複雜的未必好用,波動是風險還是盈利的成本,需要投資人自行判斷。

海外市場的經驗來看,Smart Beta產品是一種非常好的長期配置工具,大部分Smart Beta策略長期來看都可以戰勝對應的指數,時間越長,其超額收益的表現會越突出,這正是此類產品的價值所在。只有通過時間的媒介,策略的威力才能達到發揮,收益才能呈現,風險才能消除。

一貼說透Smat Beta的投資原理和方法

聰明貝塔策略的加權方式同樣很重要,風險因子決定了買什麼,加權則決定買多少。通常情況下市場指數都是按照市值加權來構建組合,比如滬深300指數,先根據一定的條件挑選出300個成分股,然後主要根據300個成分股的總市值來確定各自的權重,總市值大的對應的權重也高。而SmartBeta打破這種侷限,還是以這300個成分股為基礎,但是成分股的權重選取用其他方法來確定,以期達到構建的組合比傳統的滬深300指數要"聰明"些。常見的幾種權重優化方式有:基本面加權、等權重加權、風險平價加權、最小方差加權和最大多元化加權等。通過多樣化的加權方式,基金的邏輯更能得到貫徹,靈活性加強,

綜上所述,相比傳統市值加權指數策略,Smart Beta對於指數的管理更加主動化,通過系統性方法,結合主動管理方式,對指數成份選股和權重進行優化以獲取戰勝市場的超額收益;但與傳統的主動管理相比,Smart Beta又具有明顯的指數化投資的優點,規則化、透明化、低成本、高效率。聰明基金作為新生的理財產品其生命力不容小覷。

那麼,聰明基金有沒有不足呢?我們看一下聰明貝塔策略的生命力所在:風險因子的選擇和智能化加權,其本質是策略。而策略一定是有侷限性的,一種投資方法在試圖獲取超額收益的同時,一定會把自己某些方面暴露在風險之下,換句話說,沒有完美的策略,只有策略的取捨和平衡。

比如在牛市裡,表現最好的因子是動量/成長/質量;到了熊市,表現最好的因子卻是股息率/低波動/質量;而在股市復甦時期,表現最好的因子又變成了股息率/價值/成長/和規模,而一直基金本身的策略是一貫的,穩定的,不可能去追蹤市場偏好,所以即使是聰明基金,我們買入後也可能在特定的市場階段盈利不佳。

Smart Beta在指數編制策略方面通過主動策略去獲取戰勝市場的收益,同時,Smart Beta,在管理模式上採用指數管理(被動投資)的模式去管理資金,相比傳統Alpha策略將承受較低的主動風險。人們的想法是美好的,但是說到底,Smart Beta仍然是一款金融產品,同樣屬於我們在"指數基金得與失"中談到的B類投資者,能不能戰勝A類被動投資人需要時間的檢驗。

三、 Smart Beta策略指數基金實例分析

這部分我以華寶家族第三隻Smart Beta策略指數基金——質量基金為例,分析Smart Beta的編制邏輯和特點。

質量基金,全稱是華寶標普中國A股質量價值指數基金,是國內首支"質量+價值"雙因子指數LOF基金,由華寶基金和美國標普道瓊斯指數公司聯合開發出品。

質量基金的宗旨是"質量要好,價格要低",具體採用六個因子來篩選成分股,從量化因子投資的角度上看,"優秀的公司+合理的價格"本質上是結合了質量因子和價值因子的一種複合型策略,它大概率能找到市場上被"錯殺"的一些好公司,從而獲得超額回報。

一貼說透Smat Beta的投資原理和方法

在質量方面,核心指標是淨資產收益率ROE,這個指標大家都很熟悉,巴菲特曾說:"如果非要我用一個指標進行選股,我會選擇ROE。" ROE=稅後淨利潤/所有者權益(淨資產),代表著股東每單位投資所帶來的利潤,所以對於投資者而言,ROE就是衡量好公司最重要的指標。

對ROE的計算應用杜邦分析法進行分解,ROE=銷售淨利率*資產週轉率*權益乘數,為了確保企業的淨資產收益率可持續,質量基金又引入了兩個輔助的財務指標:財務槓桿和資產負債應記率。財務槓桿=總負債/淨資產,低財務槓桿的公司可以支付更少的利息費用,從而增加盈利能力;在面臨未來企業成長機會時,低財務槓桿的公司相較於高財務槓桿的公司能以更小的成本獲得更大的擴張空間。同時,低財務槓桿的公司具有更強的抗風險能力。資產負債應記率,它反映的是企業淨利潤中未以現金收入方式實現的部分的佔比,現金當然是收的越多越好,所以這個數字越小,企業回收現金的能力就越強,現金流情況就越好。

質量基金的三大質量因子保證了企業的賺錢能力很強,賺錢能力可持續和賺到的是真金白銀。

質量問題解決了,怎麼評估價格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價值基金設置了三大價格因子,它們就是PE(市盈率)、PB(市淨率)和PS(市銷率),三個指標的公式如下,基本就是用公司總市值除以不同指標:市淨率(PB):總市值/淨資產、市盈率(PE):總市值/淨利潤和市銷率(PS):總市值/主營業務收入。這三個因子非常簡答,簡單的可不代表無效哦。

質量基金(501069)到底是如何找到被價錢合理、甚至是被錯殺的好公司的呢?主要分三步:

首先,找到備選集,然後用質量因子的三個指標,ROE、財務槓桿率和負債應計率,在標普中國BMI指數和標普創業板指數中,篩選出打分最高的200只股票;最後用價值因子的三個指標,PE、PB、PS,在上述200只股票中篩選出價值打分最高的100只股票。指數每半年調整一次,確保能夠及時剔除質量不合格、或者變得太貴的股票,同時把那些成長為高質量、同時價格有比較合理的股票納入進來,完美實現"自動擇股、擇時操作"。

一貼說透Smat Beta的投資原理和方法

自華寶基金官網宣傳主頁

最後我們看一下質量基金的市場表現怎麼樣?

我們看到質量基金成立的時間不長,基金的市場表現目前看不是很好,但是因為可觀測時間短,還不能看出基金的優劣,就像我在"Smat Beta應運而生"中講的一樣,所謂聰明貝塔策略指數基金說到底也是一種策略,本質是主動投資者,沒有完美額策略,策略要想獲取超額收益,必然要暴露一部分風險,每種策略都有適用的市場環境,而環境是沒法預測的,策略的魅力體現在一個時間的週期內,在較長的時間中,才能消除風險的波動,展現收益,我們才能有足夠的信息去評價一個基金。

堅持做正確的事情,收穫豐收的果實,這就是投資。如果你認可它的投資邏輯就可以風雨同舟,如果不認可就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如果說寬基指數是一個大眾美女,那麼聰明貝塔策略指數基金就是風情各異的異域風情,怎麼選擇就看投資人的風格偏好了。

我是貧民窟的大富翁,投資九年,喜歡閱讀和思考,以價值為主線,在市場中博弈,如果我的文章對您有幫助,可以點個贊或者收藏,非常感謝,若有其他問題請在評論區留言,歡迎大家發表自己不同的看法。創作不易,支持原創。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