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当铭记那些为农村修路捐款的老乡

我们应当铭记那些为农村修路捐款的老乡

自记忆起,常常有一件事印象深刻。在农村公路极不完善的90年代,地处偏远山区,如何能够改善村内的泥土路?我们不该忘记这样一群这样的老乡:外出农村后,在外打拼赚取了财富,开始为家乡捐款,尤其是捐助修路。要致富先修路,这句略带有情怀的话,却说出了现实的真理,对于山区的农村来说,泥泞的土路是阻碍外界交往的最大难题。

稍早年代,地处山区的农村,很难保证每个村都能水泥路,很多乡村只有一条窄窄的土路。只要遇到下雨天,雨水夹杂着泥土将整条路阻断,遇上山体塌方,与外界基本就断了联系。你只要又机会进入这些村庄,你最大的感受就是,要是路好走一些该多好!没有好的路,汽车进不来,村内的粮食也运不出去,遇到下雨天,人都出不去了,何谈能和外界的经济交织呢?又怎么能致富?

所以,路成为了村内公共资源的最迫切的需求,水泥路更成为了一种奢侈。村内的任何一个人都明白,最要紧的事情就是先修路,于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或许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有之,衣锦还乡。开始,周边村子的一个在外的富豪,开始为自家村子捐款,甚至依靠村内的老乡成立了修路小组,专门负责修路捐款,以此回报家乡。

以笔者所在的村子为例,一位在外的富豪,为村内捐款两次,单独出资为村子修路。不同于社会某些大张宣传的捐款,据笔者所知,这位富豪也极度低调,低调到仅仅是回村看看修路的情况,从未见为此宣传什么,更不会在路上立碑刻字,甚至在外的本村人都不知道。我相信,在全国,这样默默无闻为自家家乡捐款的人也有很多,尤其是之前的社交媒体、网媒通讯还没有今日发达的年代,我们能获取的信息少之又少。

我常常在思考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这些山区的年轻人全部外出,村内的老人又逐渐老去,甚至村子衰落荒废,有谁还能知道村子里曾经有一位老乡为家乡修了路?我们看到如今一座座飞桥,一条条高速公路,常常留下了建设者的印记,这些默默为家乡主动捐款修路的低调老乡,我们又怎么能如此忘记呢?

在村内最需要修路的时候,这些老乡主动出钱出力,为偏远的山区捐款修路。这是家乡情怀,更是实实在在的惠民好事,我们可以接受捐助者的无名,但不能遗忘老乡们的贡献。我希望,我们都能铭记:曾经有一个在外的老乡,为家乡修建了一条通往外界的路,便利了出行,便利了拉拉车,便利了牛驴牲畜,便利了买卖往来。。。

一条并不算宽的路,但其作用却是如此宽广。路,意味着更频繁的对外交往,多少人因为路方便了,愿意多出去看看,从此改变了一生;路,意味着文化,戏班子可以驱车直入,带来了村内少有的文娱活动;路,意味着老乡的收入,从此种植的粮食作物,得以上门收购,买的人多了,价格自然上去了,省去了多少因路不好被拒绝的无奈。。。

太多了,路,捐助的老乡,你们也是无名的英雄。你们曾经为最为贫困的乡亲父老,带来了多少现实的便利,也许你、村民都已忘记,但这条路就像深深烙印,写在了祖国大地上,成为了乡村永远的一部分。

捐款修路的老乡,你们不该被年轻的一代忘记,你们的故事,需要在如今的时代延续,更要被传承。当今从农村走入城市的年轻人,不论何时,希望你们能看到这篇文章,找出你身边的捐款老乡,聆听他们的故事,延续他们的事迹,传承他们的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