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通勤路”,漫漫“取经路”

上班“通勤路”,漫漫“取经路”

作为上班族,出行没赶上早高峰,你就不知道人流有多汹涌;返程没撞上晚高峰,你就不知道什么是“车如流水马如龙”。哈尔滨的上班族对此深有感触,每天早晚高峰期,他们为了准时“打卡”,与人流车流斗智斗勇。在冷风中等公交车,在地铁中跟人“肉搏”,在堵车路上茫然四顾……26岁的李敏告诉本报记者,自己每周总有两三天不想去上班,因为通勤路真的让人疲惫又心碎。

漫漫通勤路,堪比“取经路”

工作在南岗,家住在群力,8时30分打卡,迟到扣百元。对于去上班的李敏来说,每天都有3个小时花在通勤路上。早晨5时30分,李敏挣扎着起床,洗漱吃饭化妆;6时30分迈出大门,才有可能按时打卡。从家到单位,只有一辆恨不得绕城半圈的直达公交车,倒车要走西大直街,堵车的几率非常大,她别无选择。

早起通勤第一关,等车。直达车在交通出行软件中没有实时服务,每天李敏只能赌运气。在冷风中被吹成“望夫石”,在雷雨天任“冷冷的冰雨在脸上胡乱地拍”,对于等公交车的人来说,这些都不算什么。

通勤第二关,抢座。李敏家楼下,有一座大型水果超市。“每天早上,都有拉着小车、拎着小兜的老人前来抢购。乌泱泱一大批人上车,空座很快就消失不见,既要跟年富力强的同龄人比速度,又要跟组团买菜的老年人比技巧,那真是一门功夫。”

早班车上,被不同的人群划分为不同区域。车厢前半截是戴着小红帽、收获满满的老年人;车厢后半截,是顶着肿眼泡、昏昏欲睡的上班族。前半车厢,大家抬着高昂的头,朝气满满;后半车厢,大家头颈低垂,无精打采。

李敏观察发现:“上班族基本都是低头党,90后聊天、玩游戏,趁公交车等红灯时画一个快手妆;80后插着耳机面无表情,听着音乐或是长篇小说;剩下的人自成一类,伴随着哐哧哐哧的节奏,嗅着淡淡的豆浆和包子味,陷入浅度睡眠。”

就连补觉也补不好。“总担心坐过站,车一报站,心里就‘激灵’一下,吸一下口水,对被惊醒的邻座歉然一笑,然后再度酝酿睡意。在反反复复几轮‘入睡-惊醒-入睡-惊醒’之后,车到站了,一看表,又迟到了。”

漫长的交通时间,不仅让李敏感觉浪费生命,还让她知道什么是遭罪。“一坐一二个小时,腰酸腿麻屁股都坐‘平’了,不像是白领一族,好像出了一天苦力,比在办公室的8小时都累,回家后身心俱疲。”

没座儿的时候,更别提了。“坐车时间长了,我会猜测谁先下车。早上站老人旁边,晚上回家途径黑大、服装城这样的大站,要站学生身边。结果有一次,我猜错了,前排8个座,7个座都换人了,我选的那个人还是岿然不动。那天,我站了2个小时,小腿又酸又涨。”

夏天稍好一点,冬天还要接受低温的考验。李敏乘坐的公交车特别冷,给她冻得直哆嗦。“麻木是从局部开始的,先是双脚,之后蔓延到双腿,最后从腰以下,感觉都不是自己的了。可能冰雕就是这么练成的。”有时候,李敏一看到公交车,想到下面的漫漫寒路,心里就会一惊。

长时间通勤让李敏听完了2套网课,听完了《张居正传》,但也带走了她的私人时间。她说:“到家就晚上7点钟了,吃完饭洗漱后,可能就9点了,连刷微博、逛淘宝的时间都没有。夏天时,我最爱和家人一起散步,吹吹晚风,然而自从搬家后,这已经成为奢侈了。”

高峰期的地铁,一场贴身“肉搏战”

32岁的郑毅,每天飞奔出门,就怕赶不上“1路”的地铁。2年前,他在工大附近买了自己的第一套房,就是为了能坐地铁上班。用他的话说,“只有地铁和打卡器,永远不会晚点”。然而,早高峰时段的地铁站堪比春运大潮,从电梯上往下一看,永远是黑压压的脑袋。“地铁里的空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会有的。为了挤上车,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推、踩、顶、钻,无所不用其极。”

脸在玻璃上被压扁,面包挤成面饼,这都不算什么。身高183厘米、体重80公斤的郑毅,曾被活生生挤下去2次,羽绒服都被挤破了。“上车之后,新的考验又来了,光亮的不锈钢柱子被各式各样的手占满了,就差手和手叠罗汉了。头顶的吊环,几个人用一个,没留出一丝空间。”

郑毅笑着说:“看《见字如面》,一个男生在地铁上偷偷观察自己喜欢的姑娘,欢迎他来哈尔滨坐高峰期间的地铁,还看姑娘呢,只想把姑娘挤下去,给自己腾地方!”

上车是难题,下车是问题。在拥挤的车厢里,在人与人的体温中,在一声声“下车吗?让一让”“别挤了,早干什么去了”的声音中,给自己找一条“逃生路”不容易。下车后,从哪个地铁口出来人最少,从哪里过道可以避开红灯与车流,这些技巧都深深印在上班族的脑海中。他们像超级马里奥一样快速通过各种关卡,工作一天,然后等待晚高峰的考验再次来临。

上班“通勤路”,漫漫“取经路”

“堵”就一个字,每天却不止一次

不管你是开车还是坐公交车,不管你是打车还是约车,对不在地铁线路内的上班族来说,“堵车”是绕不开的话题,也是每天最头疼的问题。明明提前半小时出门,有车剐蹭了,堵;好不容易赶上了手快的司机,途径中小学校,堵。

李敏告诉本报记者:“有一次我6点钟出门,都到三大动力路了,才过去30分钟,我以为自己一定能早到,放心地睡了一觉。再睁开眼睛,7点30分,还在三大动力路呢,心拔凉拔凉的,有一种感觉叫绝望。”

最着急的是那些出门晚了又遇到堵车的人。出租车司机韩师傅告诉记者,每天7点到8点,总能在路边看到几个咬牙切齿,把手臂挥舞成“风火轮”的一些人。别害怕,他们不是精神出问题了,是要迟到了!这类人上车就开始催促,“师傅,快开,要迟到了”!

他们不仅要求司机速度快,最好还有绝技能躲避过红灯。不少人给韩师傅倒计时,“师傅,还有10分钟了;师傅,还有8分钟了;师傅,还有5分钟了……”一旦前方出现堵车,他们能气爆炸了,“你怎么选的路啊”“你会不会开车啊”“迟到了算谁的啊……”

市民王岩告诉本报记者,自己家离单位不远,每次迟到都是遇到堵车。“上下班30分钟的路,你不开1个小时那就怪了。什么比堵车更郁闷,就是堵在一个新手司机后面,每次我都想在他们耳边放一个喇叭:快走,老子要迟到了!”

张煌的经历更倒霉。大雪天上班堵车,眼看要迟到了,他先是从公交车换成出租车,又从出租车上下来,自己暴走了2站地,最后迟到了2小时。

28岁的李女士还因为上班的道路太堵,被出租车司机撵下车了。“上车15分钟,走了2条街,后来师傅忍不住了:老妹儿,你这路太堵了,我要拐弯了,你下车吧。”李女士在风中“凌乱”了17分钟,没等来一辆载她的车,最后又走回了出发地点,迟到45分钟。

李女士说,有时,交通状况就像一曲《天路》:清晨我站在公交车上,看那车辆堵到了天上,像一条长龙连绵不断,我的眼泪就湿了脸庞;黄昏我又回到主干道上,刺耳的喇叭声声作响,时间从五点走到了六点,回家的道路依旧漫长……

通勤2小时,“杀”不死上班族

面对千难万险的通勤路,上班族们各自变通。有人搬家,在单位附近买房,节省时间成本;有人在城里安了两个家——在单位附近租或买一个小户型,安一个临时的家,工作日在这住,周末了回固定的家。路途太远的,可以包车或者滴滴拼车;实在没办法解决的,也只能咬着牙硬上,跟通勤死磕到底。

李敏看过大家为了抢出一分钟奋力“拼杀”的样子。“大堵车之后,我坐的车第一个到达站台,其实后面还有多辆车,但大家为了不迟到,为了抢出一分钟,拼命地往车上挤。有人扒在车门上,有人直接从后门蹿上车,忘记了规则与危险。”

在李敏看来,每天2小时通勤,“杀”不死年轻人,“杀”不掉他们的斗志,但确实“杀”死了他们的幸福感。“以前,除了江北等地区,我觉得哈尔滨去哪儿都方便,放学回家后,有很多属于自己的时间,从这一点来说,我觉得家乡比北上广强太多,幸福指数特别高。如今,交通越来越堵,通勤时间越来越长。尽管大家也想出了各种办法,但要想真正解决‘行路难’,还需要城市交通的管理者用心钻研,拿出更多更好的办法。” (文中皆化名) 本报记者 李熙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