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中心防控污染用上“人工智能”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平台试运行

监测大气颗粒物、交通流量和工地扬尘的视频监控探头全部被“征用”,每10分钟完成一次污染源视频扫描;人工智能实时自动感知环境污染事件、实时上报派遣;多部门从各自为政变身为“一网通办”。记者今天(4月10日)下午从通州了解到,一个名为“城市大脑·生态环境”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平台开始试运行,利用高科技的人工智能来解决副中心15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防控难题。

副中心防控污染用上“人工智能”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平台试运行

名为“城市大脑·生态环境”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平台开始试运行

“过去,在进行环境污染防控的时候,发现往往依靠的是人工,处置则是多部门各自为政。想要进行一次联合执法,还需要靠发纸质文件、打电话、发传真这样的传统方式来进行。”通州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张良举例说,比如,今天要查渣土车了,环保、住建、城管委、城管执法局等等多个部门就需要联合发文,组织一次联合执法。过去的联合执法怎么进行呢?大家选一条路,在路口设卡,纯靠人工拦车挨个进行检查,一旦拦下的渣土车存在问题,那就由几个部门现场进行处置。“这种单纯靠人工发现的方法,效率相对要低很多。”

半个月前,整合了城管委、住建局、环保局等多部门的通州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平台开始在副中心15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启动试运行。张良进一步介绍说,这个平台一共接入了1437路视频、1100个大气预警传感器,每10分钟就可以完成一次全区域视频扫描。比如,环保局原本自动监测大气颗粒物的监控视频探头、就被接入其中,道路上现有监测交通流量和交通状况的交通视频探头被接入其中,住建委原本安装在各个工地、用来监控工地扬尘情况的视频探头等等均被接入了平台。“这些视频监控的探头都不是新安装的,而利用的是各个部门原有的、已经在发挥作用的视频探头,只不过将这些视频探头进行人工智能改造,并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汇聚,因此大大节约了成本。”

在视频探头覆盖的区域内,只要发现工地未苫盖、渣土车未苫盖、道路遗撒等环境污染问题,通州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平台就会开始对汇聚上来的视频数据进行智能识别计算。张良表示,平台能够实时对渣土车辆号牌、渣土车未苫盖的情况、施工工地未苫盖的时长、城市道路遗撒等问题进行全天候自动识别和发现。“经过识别筛选后的信息,将再次由人工核实,最后由通州网格办派遣到相应的政府职能部门进行下一步的处置。

今天下午,记者在通州区城市管理指挥分中心的大厅内看到,通州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平台的蓝色大屏幕覆盖了大厅的整面墙壁,上面正实时滚动着视频监控报送上来的信息和处置情况。张良在大屏幕上现场为记者演示了平台依靠人工智能发现和处置未苫盖渣土车的模拟场景全过程。12点33分,一辆京A牌照的绿色渣土车被视频监控探头发现存在未苫盖行为,屏幕上立刻显示出,这辆渣土车是从青青家园住宅建筑工地驶出的;12点33分,没有任何迟疑,网格办已经将这一问题直接派遣到了城管委、城管执法局、环保局和住建局这4个部门;晚上7点32分,4个部门已经将这辆渣土车未苫盖的问题处置办结完毕。

“通过视频监控探头人工智能感知、智能生成事件,网格办统一受理,各职能部门处理,最后办结反馈这一创新流程,通州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平台短短试运行半个月的时间里,就已经发现了1683个环境污染案件。”张良说,通过人工智能计算总结,发现违规事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最高峰集中在早上8点至下午4点之间,绝大部门违规事件为渣土车在非法时间营运,还有少量为渣土车未苫盖。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通州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平台还能进一步进行功能拓展。张良表示,除了目前覆盖的区域之外,还将有更多的视频监控信息和工地被纳入到平台上,实现所有区域全覆盖。此外,后续还将扩充到园林管理、水务治理等领域。

来源 北京晚报 记者 张楠 编辑 杨滨


分享到:


相關文章: